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膀胱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情况,以选择敏感药物治疗浸润性膀胱肿瘤。方法: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0例膀胱肿瘤病例作多药耐药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p)和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表达情况检测。结果:灌注前P-gp的表达率为30%,GST-p为10%,TopoⅡ为50%。灌注药物选择吡柔比星、顺铂和羟基喜树碱。灌注后P-gp的表达率为50%,GST-p为10%,TopoⅡ为40%。结论:检测P-gp、GST-p、TopoⅡ表达情况对浸润性膀胱肿瘤化疗药物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mp53、VEGF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50例BTCC组织(BTCC组)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正常对照组)中mp53、VEGF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0例BTCC中的mp53阳性表达率为66%,VEGF阳性表达率为72%;10例正常膀胱黏膜mp53和VEGF的表达均为阴性,BTCC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2)浸润型肿瘤组较表浅型肿瘤组mp53和VEGF阳性表达率高(P〈0.05),G2和G3级肿瘤组较G1级肿瘤组mp53和VEGF阳性表达率高(P〈0.01)。(3)mp53和VEGF表达呈正相关,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p53和VEGF表达呈正相关,两者均与BTCC浸润性、低分化、高复发率相关,可作为判断膀胱癌预后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膀胱癌组织中p53、PCNA及bcl-2基因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建华  陈勇  张玉洪  周世英  卢伟 《重庆医学》2005,34(8):1156-1158
目的研究p53、PCNA及bcl-2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异常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中p53、C-erbB-2和bcl-2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8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中p53、bcl-2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和63.3%;PCNA LI为34.6±18.2.p53、bcl-2和PCNA异常表达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53、PCNA和bcl-2基因异常表达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为临床病理诊断及估计预后提供了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子宫颈癌组织中p53蛋白表达在动脉介入化疗前后的变化,探讨其与子宫颈癌组织化疗反应的关系.方法 选择本院2003年1月~2004年3月收治的子宫颈癌患者27例,其中Ⅱb期24例,Ⅲa期3例.分别取动脉介入化疗前及化疗后4周子宫颈癌组织为标本,行p5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1)27例子宫颈癌患者,动脉介入化疗前后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3%(9/27)和88.89%(24/2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动脉介入化疗前p53蛋白表达阴性者有效缓解率为72.22%(13/18),阳性者有效缓解率为44.44%(4/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化疗可促进p53蛋白的表达;p53蛋白可能与子宫颈癌的化疗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手术(TUR-Bt)、动脉化疗和膀胱灌注化疗联合应用对晚期膀胱癌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25例经病理证实的晚期膀胱癌病人采用TUR-Bt、动脉化疗和膀胱灌注化疗进行联合治疗.结果 25例病人在TUR-Bt后血尿即减轻或消失.随访6~24个月,平均20个月,完全缓解率32%(8/25),部分缓解率40%(10/25),有效率为72%,死亡7例.1、2年带瘤生存率分别达80%、72%.结论 TUR-Bt、动脉化疗和膀胱灌注化疗联合应用是晚期膀胱癌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53、bcl-2、bax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两步法对50例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p53、bcl-2、bax蛋白进行组化染色。结果:50例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p53阳性表达44例,其阳性表达率为88%;bcl-2阳性表达44例,其阳性表达率为88%;bax阳性表达10例,其阳性表达率为10%。p53与bax、bcl-2与bax在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p53与bcl-2在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无差异(P>0.5)。结论: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与癌组织中p53、bcl-2基因的高表达和bax基因的低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兔肝动脉灌注As2O3对肝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不同浓度As2O3经肝动脉插管灌注治疗兔肝脏Vx-2移植瘤,连续7 d,观察肿瘤平均质量、平均瘤重抑制率、肿瘤细胞形态学变化,检测bcl-2/bax基因表达和VEGF表达.结果实验组的平均瘤重分别为7.99、6.50、4.87 g,平均瘤重抑制率分别为50.31%、59.58%和69.71%,实验组移植瘤瘤重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随着As2O3的剂量增加,实验组的瘤重减轻而平均瘤重抑制率增加(P<0.05).实验组内移植瘤组织bax基因表达显著上调,bcl-2基因表达、VEGF表达显著下调(P<0.05).而bcl-2基因、VEGF表达下调无差异性(P=1.00).电镜观察实验组各组均有典型的瘤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结论经肝动脉灌注As2O3治疗兔Vx-2肝移植瘤,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并具有剂量依赖特点.其诱导瘤细胞凋亡可能主要通过上调bax基因表达起作用.  相似文献   

8.
马占龙  邓红 《北京医学》2004,26(1):44-46
目的探讨喉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凋亡抑制基因(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喉鳞癌肿瘤微血管形成及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7例喉鳞癌石蜡包埋组织中VEGF及bcl-2蛋白的表达,同时用第Ⅷ因子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结果VEGF阳性表达率为78.7%,bl-2的阳性表达率为85.10%.VEGF阳性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VD)之间有相关性(P<0.05),bcl-2阳性表达与MVD无相关性(P>0.05),VEGF\bcl-2阳性表达与喉鳞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喉鳞癌中VEGF与肿瘤血管的形成有明显的相关性.VEGF、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与喉鳞癌的浸润、转移及预后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动脉灌注新辅助化疗后大肠癌癌组织中PCNA、VEGF、P53及MVD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对大肠癌治疗的意义。方法选取病理诊断明确的进展期大肠癌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68例、对照组60例,实验组术前行动脉灌注化疗1-2周期,对照组直接行手术治疗,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治疗前病理活检标本及手术后癌组织中PCNA、VEGF、P53及MVD的表达。结果动脉灌注新辅助化疗后完全缓解22.1%,部分缓解44.1%,总有效率达66.2%。术后癌组织中PCNA、VEGF及MVD的表达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动脉灌注新辅助化疗后临床有效者癌组织中PCNA、VEGF及MVD的表达降低(P〈0.05);临床无效者化疗前后PCNA、VEGF及MVD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P53的表达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及实验组化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平均疾病无进展时间为37个月,对照组为20个月,二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脉灌注新辅助化疗对进展期大肠癌的治疗疗效肯定,PCNA、VEGF及MVD的联合检测可以作为大肠癌动脉灌注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客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 手术在治疗浸润性膀胱肿瘤中的价值。方法 对11例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行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 手术。结果 术后1l例随访1~3年。1年时死亡1例,1例多发膀胱肿瘤患者于术后3个月复发,第3次做灌注化疗;余9例2年内死亡4例,5例生存3年以上。1年存活率91%。结论 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肿瘤,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小,可延缓病情发展,为手术切除肿瘤提供宝贵的时机,两者结合,可成为治疗浸润性膀胱肿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5):41-44
目的分析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辅助动脉灌注化疗及膀胱灌注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泌尿外科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动脉灌注化疗组39例,术后仅采用动脉灌注化疗;膀胱灌注化疗组41例,术后仅采用膀胱灌注化疗。结果动脉灌注化疗组、膀胱灌注化疗组患者1年生存率分别为92.31%、92.68%,3年生存率分别为82.05%、80.49%,5年生存率分别为71.79%,70.73%;两组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3、0.01、0.03,P0.05)。结论漫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的患者术后应用动脉灌注化疗及膀胱内灌注化疗,可降低肿瘤复发率,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P53、mdm2蛋白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 (TC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 59例膀胱TCC组织中P53、mdm2蛋白的表达。结果 :膀胱TCC组织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54 .2 % ,低分化、浸润性癌组织中P53蛋白阳性表达明显高于高分化、浅表性癌组织 (P <0 .0 5) ,mdm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47.5 % ,高分化、浅表性癌组织中mdm2蛋白阳性表达明显高于低分化、浸润性癌组织 (P <0 .0 0 5)。P53和mdm2蛋白表达呈负相关 (P <0 .0 5) ,P53蛋白阳性表达组 3年成活率低 ,复发率高 (P <0 .0 5)。结论 :P53和mdm2异常表达在膀胱TCC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和P53基因、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新辅助化疗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0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肿瘤组织中ER、P53基因及HER-2的表达,分析其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新辅助化疗总有效率为79%,新辅助化疗前ER、P53基因阳性表达和阴性表达患者化疗后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新辅助化疗前HER-2阳性表达和阴性表达患者化疗后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辅助化疗前后ER、P53基因和HER-2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辅助化疗对ER、P53 基因及HER-2表达状态无显著影响;ER和P53 基因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p53、bcl—2过度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53、bkc-2基因过度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LSAB法)检测4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石蜡标本p53、bcl-2基因的表达.结果膀胱癌p53基因表达的阳性率为58.1%,bcl-2基因表达阳性率为34.9%;p53基因表达阳性者膀胱癌复发率显著高于阴性者(P<0.05),而bcl-2基因表达阳性者膀胱癌复发率与阴性者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p53、bcl-2基因均呈过度表达者复发间期短,预后差.结论膀胱癌的复发与p53基因过度表达有密切关系,而与bcl-2基因则缺乏肯定的联系,两者结合检测对判断膀胱癌复发及预后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浸润性膀胱癌行保留膀胱手术后髂内动脉灌注化疗与膀胱灌注化疗的治疗效果比较.方法选择T2-3N0M0期膀胱癌患者56名,手术方式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1周开始进行化疗.其中24名术后采用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同一时期的其他32名患者则在术后采用膀胱灌注化疗.化疗期间观察患者的副反应,每3个月复查一次膀胱镜和尿细胞学.结果 56名患者共随访18~60个月,平均32个月.髂内灌注组化疗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发生率75.0%,此外有部分骨髓抑制表现,有29.2%白细胞下降.膀胱灌注组主要副反应为膀胱刺激症状,发生率为37.5%.观察期内肿瘤复发率髂内化疗组为25.0%,而膀胱灌注组复发率为56.3%(P〈0.05).观察期间内,56名患者均未发生死亡.结论浸润性膀胱癌行保留膀胱手术后配合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可以降低肿瘤复发率,无明显化疗副作用,对于某些不适宜或不愿意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患者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消化道肿瘤淋巴结转移灶凋亡抑制蛋白表达与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对54例胃癌、大肠癌新鲜肿瘤组织及转移淋巴结进行肿瘤细胞培养化疗药敏性实验,原发灶和转移灶行P53、survivin、bcl-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①原发、转移灶survivin表达一致率较低为24.1%(P>0.05);P53、survivin、bcl-2在淋巴结转移灶、原发灶表达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bcl-2在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间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 (P<0.05).②9种化疗药物对原发灶、转移灶肿瘤细胞的平均抑制率不同.长春新碱、羟基喜树碱、奥沙利铂、顺铂、甲氨蝶呤对转移淋巴结肿瘤细胞抑制率均明显低于原发灶(P<0.05),仅足叶乙甙对原发灶的抑制率明显低于转移灶(P<0.05).③肿瘤原发灶及转移灶P53表达程度与9种药物的平均抑制率均无相关性(P>0.05).survivin在原发灶、转移灶表达程度分别与长春新碱和足叶乙甙、紫杉醇的抑制率呈负相关(P<0.05);原发灶、转移灶bcl-2表达程度分别与5-氟脲嘧啶、紫杉醇和足叶乙甙、羟基喜树碱、紫杉醇、奥沙利铂、表阿霉素的抑制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 消化道肿瘤淋巴结转移灶凋亡抑制蛋白表达程度及化疗药敏性均呈现与原发灶不同的异质性,术后辅助化疗靶目标应针对淋巴结转移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术前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膀胱内灌注对Ta ~T1期浅表性膀胱癌复发和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2年1月~ 2012年6月间在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Ta~T1期6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动脉化疗栓塞组)30例,在膀胱动脉化疗栓塞后15天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电切术后24h行膀胱腔内化疗药物灌注.B组(未动脉化疗栓塞组)30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电切术后24h行膀胱腔内化疗药物灌注.两组病例随访时间为人院治疗开始至2012年6月30日止.结果 2年复发率:A组(4/30,13.3%)、B组(7/30,23.3%),A组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6,P<0.005);5年生存率A组(96.7%,29/30)略高于B组(86.7%,26/30),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2.22,P>0.05);肿瘤进展率A组3.3%,B组进展率13.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2.22,P>0.05);7年生存率A组(76.7%,23/30)高于B组(46.7%,1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11,P=0.017)、中位无复发期A组(27个月)高于B组(10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96,P=0.006)、两组复发患者无瘤生存期:A组21.5±5.0个月高于B组15.7±5.7个月(t=3.816,P=0.001).结论 术前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和膀胱腔内灌注化疗能有效延缓Ta~T1期浅表性膀胱癌的复发,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8.
胃癌组织中bcl-2和p53基因蛋白表达及其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研究胃癌和慢性胃病组织中bcl-2和p53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胃癌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经胃镜取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癌和慢性胃病组织细胞中bcl-2和p53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胃癌组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62.00%)高于慢性胃病组(41.38%),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达强度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胃癌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56.00%)明显高于慢性胃病组(27.59%),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达强度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bcl-2和p53蛋白表达的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bcl-2基因的异常表达是一种渐进的过程,而p53的异常表达往往出现在胃癌发生发展的晚期.可推断:在胃癌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先后出现bcl-2和p53基因的异常表达.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6):82-84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用于膀胱腔内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我院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确诊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患者5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7例,分别给予吉西他滨1000 mg和吡柔比星30 mg膀胱腔内灌注,随访18~36个月,观察肿瘤的复发情况和毒副反应的出现情况。结果Ⅰ组复发率为18.52%,Ⅱ组复发率为2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Ⅰ组膀胱刺激征的出现率为14.81%,Ⅱ组膀胱刺激征的出现率为4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吉西他滨作为可选择化疗药物用于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其膀胱刺激征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吡柔比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其在BT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1例BTCC和12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标本MMP-9和VEGF的表达水平,统计分析其与男女性别、病灶大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BTCC组织中与正常膀胱组织MMP-9及VEGF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及女性BTCC组织中MMP-9及VEGF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TCC组织中>3 cm肿瘤病灶MMP-9阳性表达率较≤3 cm肿瘤病灶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TCC组织中G3期MMP-9阳性表达率较G1~G2期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TCC组织中T2~T4期MMP-9阳性表达率较Tis~T1期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P-9及VEGF在BTCC的表达规律及其与肿瘤浸润、转移及与血管生成的密切相关,为BTCC的预后估计及靶向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