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对肾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对171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根据夜间平均血压较日间平均血压下降的幅度,分为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的杓型和非杓型两个组。应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24 h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功能生化测定,观察比较昼夜节律对肾功能损伤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24 h SBP和DBP、日间SBP和DBP的血压平均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夜间SBP和DBP的血压平均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夜间下降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分别为收缩压下降率(13.29±4.21)%、(4.05±3.64)%,舒张压下降率(14.50±3.56)%、(2.63±3.61)%;24 h尿微量白蛋白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分别为(87.97±12.96)mg/24 h和(110.10±27.21)mg/24 h;血压夜间下降率与尿蛋白的分泌呈负相关;血肌酐、血尿素氮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节律与高血压性肾脏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HCKD)患者24 h动态血压的变化,探讨HCKD患者的血压特点。[方法]选择HCKD的非透析患者92例,肾功能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EHC)患者34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对两组患者的24 h、日间、夜间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CKD组患者夜间SBP和DBP的血压平均值,24 h SBP和DBP、夜间SBP和DBP、日间SBP的血压负荷值,24 h、日间、夜间SBP和DBP的变异性均明显高于E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SBP、DBP夜间下降率EHC组大于HCKD组[(11±12)%vs(2±12)%,(10±7)%vs(3±1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夜间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增高,血压变异性增大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是HCKD病患者的血压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EH)负荷值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150例老年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其中45例无靶器官损害为A组,105例并发心、脑、肾及多器官损害分别为B、C、D、E组,分析其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结果:B、C、D、E组的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较A组明显升高(P<0.01),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P<0.01或P<0.001)。E组与B、C、D组比较: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明显升高(P<0.05),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EH伴靶器官损害者的血压负荷值明显增高,血压昼夜节律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安宫降压丸治疗初发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初发难治性高血压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标准的抗高血压治疗方法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安宫降压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血压临床疗效情况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白昼SBP、白昼DBP、夜间SBP以及夜间DBP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 SBP、24 h DBP、白昼SBP、白昼DBP、夜间SBP以及夜间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24 h SBP、24 h DBP、白昼SBP、白昼DBP、夜间SBP以及夜间DB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血压控制总有效率为43.33%(13/3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3.33%(4/30)(P0.05);两组患者头晕症状显效、有效和无效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头痛、心悸和失眠症状显效、有效和无效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安宫降压丸治疗初发难治性高血压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动态血压特点与其再入院率的关系。方法 :70例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按24h平均动脉压(24h MBP)、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24h平均舒张压(24h 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收缩期血压负荷比值、舒张期血压负荷比值、收缩期血压昼夜节律、舒张期血压昼夜节律是否达标分为达标组与未达标组,比较各两组间再入院率。结果:与未达标组相比,血压均值24h MBP、24h SBP、24h DBP、DSBP、DDBP、NSBP、NDBP达标组再入院率降低,其中24h SBP、24h DBP、DSBP、NSBP再入院率明显低于未达标组;收缩期血压负荷比值、舒张期血压负荷比值达标组较未达标组再入院率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收缩期、舒张期血压昼夜节律失常组较未失常组具有更高的再入院率。结论 :血压均值达标组及血压昼夜节律未失常组再入院率较未达标组相比明显降低,对老年高血压合并心衰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可帮助了解其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选择二尖瓣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针刺辅助全麻组(A组)、全麻组(B组),测定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两组RBC-C3bRR及SOD于CPB结束开始回升,到术后24 h仍未达到术前水平,但A组高于B组(P<0.01);两组RBC-ICR及MDA于CPB结束后开始下降,A组低于B组(P<0.01),到术后24 h A组接近术前水平。针刺辅助全麻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血压的影响.方法:选42例Ⅰ~Ⅱ级老年高血压患者,停服降压药1周后,服氯沙坦50~100 mg/d,共12周,治疗前后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T/P比值,血压负荷(BPL),平滑指数及夜间血压下降百分比;结果:①氯沙坦能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各时点、24 h、日、夜间平均SBP、DBP及BPL,其总有效率达80.9%;②氯沙坦对SBP和DBP的T/P比分别为68.3%和79.7%,SBP、DBP的平滑指数分别为1.22±0.31,1.35±0.40;③对夜间血压>16/10.7 kPa的高血压患者;能明显降低夜间血压(P<0.01),对于夜间血压正常者无进一步降压作用(P>0.05);④24 h的SBP、DBP下降幅度与治疗前明显相关,r分别为0.811和0.796(P<0.01);结论:氯沙坦能24 h平稳降压,无夜间过渡降压的危险,能有效控制晨间血压高峰,且基础血压越高,降压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8.
选择二尖瓣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针刺辅助全麻组(A组)、全麻组(B组),测定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两组RBC-C3bRR及SOD于CPB结束开始回升,到术后24 h仍未达到术前水平,但A组高于B组(P<0.01);两组RBC-ICR及MDA于CPB结束后开始下降,A组低于B组(P<0.01),到术后24 h A组接近术前水平.针刺辅助全麻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方法:将1746例EH患者按照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和老年组,比较两组间各项动态血压监测指标间的差异。结果:两组在夜间收缩压(nSBP)、日间收缩压(dSBP)、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脉压(24hPP)、血压变异率、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收缩压负荷(SBP负荷)、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发生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老年EH患者血压以SBP、PP升高、ISH、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血压的影响.方法选42例Ⅰ~Ⅱ级老年高血压患者,停服降压药1周后,服氯沙坦50~100 mg/d,共12周,治疗前后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T/P比值,血压负荷(BPL),平滑指数及夜间血压下降百分比;结果①氯沙坦能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各时点、24 h、日、夜间平均SBP、DBP及BPL,其总有效率达80.9%;②氯沙坦对SBP和DBP的T/P比分别为68.3%和79.7%,SBP、DBP的平滑指数分别为1.22±0.31,1.35±0.40;③对夜间血压>16/10.7 kPa的高血压患者;能明显降低夜间血压(P<0.01),对于夜间血压正常者无进一步降压作用(P>0.05);④24 h的SBP、DBP下降幅度与治疗前明显相关,r分别为0.811和0.796(P<0.01);结论氯沙坦能24 h平稳降压,无夜间过渡降压的危险,能有效控制晨间血压高峰,且基础血压越高,降压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EH)患者昼夜血压节律与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28例年龄≥60岁的EH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并记录其昼夜血压节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其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两组患者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非杓型组24h收缩压(SBP)、24h脉压(PP)、夜间SBP、夜间PP明显高于杓型组(P〈0.01)。非杓型组夜间SBP下降率、夜间DBP下降率低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杓型组LVMI和IMT比杓型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老年EH患者非杓型血压节律者较杓型血压节律者的昼夜血压节律更容易出现异常,且非杓型血压节律者的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规律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高血压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规律。方法将50例高血压性脑卒中患者与40例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以分析两组高血压患者24h平均SBP和DBP、白昼平均SBP、DBP及SBP和DBP的夜间下降值与夜间下降百分率。结果高血压性脑卒中患者SBP和DBP夜间下降值均<10mm Hg(1mm Hg=0.133kPa),SBP和DBP夜间下降百分率<10%,提示夜间血压不下降,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呈“非勺型”改变。结论高血压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呈“非勺型”高血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慢性咳嗽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对30例慢性咳嗽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及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了检测,采用郭峰改良法检测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3 、CD4 、CD8 细胞亚群,并与3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慢性咳嗽患者C3bRR、CD8 较正常组减低,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D4/CD8较正常组结果有所增高,组间比较差异有意义(P<0.001);CD3、CD4、ICR均略高于正常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慢性咳嗽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红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可能在慢性咳嗽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24h无创伤性全自动动态血压记录仪,对脑梗塞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进行观察。受试对象:脑梗塞组35例,高血压组42例。结果表明:(1)脑梗塞的血压昼夜节律明显减弱或消失,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夜间下降值明显小于高血压组,夜间下降率小于10%者明显大于高血压组(P<0.01)。(2)高血压与脑梗塞昼夜的波动规律明显不同,前者呈双峰双谷型,日间血压上升,夜间血压下降趋势。后者的峰谷消失,两组最高峰相比无差异(P>0.05),夜间低谷差异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针对中老年带状疱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与早期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中老年带状疱疹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红细胞C3b受体花环(RBC-C3bR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R);同时检测血液流变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sIL-2R明显降低(P<0.01),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明显升高(P<0.01),CD4+/CD8+升高(P<0.05),RBC-C3bRR明显升高(P<0.01),RBC-ICR明显降低(P<0.01),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改善(P<0.05,P<0.01)。结论:电针疗法对中老年带状疱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早期血液流变学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血压(ABP)特点,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08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EH者按年龄分为老年EH组与中青年EH组,对各组的动态脉压(PP)、动态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进行比较。结果老年EH组24h、白昼及夜间动态PP水平高于中青年EH组,P&lt;0.05。24h、白昼及夜间DBP低于中青年EH组,P&lt;0.05;两组间24hdMSBP、24hnMSBP、24hMSBP比较P&gt;0.05。结论老年EH组动态脉压增大与动态DBP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7.
泽泻汤加味方治疗高血压80例降压效果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泽泻汤加味方对原发性高血压痰湿壅盛型患者降压作用。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痰湿壅盛型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复代文,另一组给予泽泻汤加味方联合复代文口服治疗,随访28天,观测偶测血压、动态平均血压、夜间血压下降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偶测血压为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SBP与对照组SBP第(7、14、21、28)天同期比较均有差异性(P<0.01或P<0.05),观察组DBP与对照组DBP的第(7、21、28天同期比较有差异性(P<0.05)。两组24h平均SBP、DBP水平均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与同期对照组比较24)小时平均SBP、DBP、白昼平均DBP、夜晚平均SBP、DBP有差异性(P<0.05),且以观察组为优。观察组夜间血压下降率升高,与同组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性(P<0.05)。结论:泽泻汤加味方具有协同复代文进一步降低原发性高血压痰湿壅盛证型患者偶测血压,使其趋于正常或达到正常值范围作用;能够协同复代文降低原发性高血压痰湿壅盛型患者24h、白昼、夜间平均血压水平;并能一定程度提高夜间血压下降率。  相似文献   

18.
王彦  祝之明  谭建聪  祝善俊 《重庆医学》2002,31(10):985-987
目的 研究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特点。方法 将192例入选患者分为三组,2型糖尿病(DM)组41例、高血压病(EH)组77例和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DM+EH)组74例,分别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三组患者夜间SBP、DBP下降幅度均小于10%,以夜间SBP下降幅度减少为主,EH组、DM组和DM+EH组三组的夜间SBP下降幅度依次递减(P<0.05);三组间夜间SBP下降幅度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PP昼夜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DM合并EH患者夜间血压下降幅度较单纯DM和EH患者明显减少。提示DM合并EH时,对患者的昼夜血压调节功能损害较大。  相似文献   

19.
肺癌患者围手术期间免疫功能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围手术期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测定35例肺癌患者围手术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结果:肺癌患者术前RBC-C3bRR、CD3、CD4均明显降低。RBC-ICR、CD8明显增高,血清免疫球蛋白无明显改变,肺肿瘤切除术后30d,红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和T淋巴细胞亚群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低下。手术治疗有助于免疫功能的恢复。红细胞免疫功能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可作为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采用红细胞C3h受体花环(RBC-C3bRR)与红细胞免疫复台物花环(RBC-ICR)测定荷瘤小鼠的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结果表明荷瘤小鼠RBC-C3bRR在肿瘤移植后虽进行性降低,明显低于正常小鼠对照组与接种死瘤细胞对照组:而RBC-ICR在接种肿瘤后第5天开始升高,明显高于正常小鼠对照组及接种死瘤细胞对照组。作者认为,肿癌移植后引进宿主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降低可能是导致肿瘤细胞进一步生长和扩散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