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评价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的氧化铝羟基磷灰石复合陶瓷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新西兰白兔15只,制作10mm长的桡骨节段性缺损模型,分为实验组:15个肢体,骨缺损区植入氧化铝羟基磷灰石复合陶瓷人工骨材料;空白对照组:6个肢体,骨缺损区旷置;自体骨对照组:6个肢体,骨缺损区植入自体骨.术后1d,8、16、24周分别进行X线摄片观察,运用ImageTool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点像素测定,24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实验组:氧化铝羟基磷灰石复合陶瓷人工骨植入兔桡骨缺损区8周即有新生骨形成,24周材料与骨组织连接在一起,缺损区得以修复.空白组:8周时缺损区有少量骨痂,24周时修复缺损区约1/2;自体骨植人组:8周时骨断端完全被骨痂包绕,24周时缺损区骨完全修复.像素测量结果显示三组间骨修复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P=0.007,说明随着时间的延长骨组织密度增加.实验组材料两端修复界面新生骨与皮质骨的X射线摄片像素值进行比较:术后1d,8、16周P<0.05,24周P>0.05.说明术后24周前材料两端界面在不断修复,24周时完全修复.扫描电镜摄片示:实验组兔植入材料被新骨组织环形包绕与骨组织镶嵌,皮质骨与界面骨之间形成骨髓腔;在材料表面凹陷中骨细胞环状排列形成骨单位.结论 证实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的氧化铝羟基磷灰石复合陶瓷材料能够修复新西兰兔桡骨节段性缺损,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骨传导性.  相似文献   

2.
PHBV复合HA纳米纤维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物复合羟基磷灰石(PHBV/HA)的纳米纤维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将40只新西兰兔制备单侧桡骨中段10 mm的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PHBV/HA的纳米纤维材料,对照组植入硫酸钙人工骨,各16只;空白对照组8只。在术后相应时间段分别进行大体观察,行放射学、组织学及扫描电镜检查,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观察其成骨能力、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术后4~8周植入材料处有片状密度增强,截骨处有骨痂向缺损区生长,骨皮质不连续,仍有骨性缺损,术后12~16周新生皮质骨与宿主皮质骨自然连接,骨缺损已完全修复。新生骨显示出正常骨干结构,髓腔再通。与对照组相比,8周之前在新生骨的形成及修复骨缺损方面的作用相差不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到12周之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体现了更好的成骨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BV/HA的纳米纤维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骨传导性,是一种良好的修复骨缺损的植入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海藻酸钙/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植入动物体内的成骨能力.方法 用18只3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兔桡骨中段15 mm骨缺损模型.将每只兔子的左右前肢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组兔桡骨缺损部位植入海藻酸钙/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对照组为空白对照,骨缺损部位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于术后4、8、12周采用X线和组织学方法检测缺损部位的成骨情况.结果 18只模型兔均进入结果分析.X线结果显示,4周时实验组桡骨缺损区可见明显的骨生成影像,呈云雾状分布,随时间的延长骨量增多,至12周时,植入体已与缺损处断端骨性愈合,皮质骨连续性较好.对照组12周时显示骨断端骨质硬化,骨缺损区尚未修复.组织学结果表明,4周时实验材料内部可见骨形成细胞集中,随时间的延长骨量增多,并相互连接成片,到12周时,材料内骨小梁成熟,网孔间新生骨小梁相互连接成板状.结论 海藻酸钙/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为载体支架,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构建NanoHA复合rhBMP-2人工骨(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植入兔桡骨缺损,探讨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局部成骨活性及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能力,为临床骨缺损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36只成年的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组(A组)、Nano-HA人工骨组(B组)、空白组(C组)3组,每组12只,制作成桡骨为12mm的骨缺损模型。A组植入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B组植入Nano-HA人工骨,C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植入后于4、8、12周行大体观察、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检测、X线摄片、组织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1)与术前比较,3组ALP含量术后4周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8周达最高峰(P<0.05),之后开始下降,在12周时ALP含量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3组术后4、8、12周ALP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X线片表现:术后12周A组植入材料完全降解,骨皮质连接完成,骨缺损完全修复;B组材料大部分降解,有大量骨密度影,有大量骨痂形成,骨髓腔基本再通,骨缺损大部分修复;C组骨折断端光滑硬化吸收,无骨质长入,骨髓腔封闭,形成骨不连。3组术后4、8、12周Lane-Sandhu X线骨形成评分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织学表现:术后12周A组材料完全降解,大量的板层骨形成,骨痂完成塑形,骨缺损修复;B组材料大部分降解及密质骨形成,有大量新生骨组织,骨缺损大部分修复;C组骨缺损断端大量的纤维组织形成,未见新骨形成,断端骨不连。3组术后4、8、12周Lane-Sandhu组织学骨形成评分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点抗弯生物力学检测A组标本术后4、8、12周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 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比Nano-HA人工骨具有更强的成骨能力,明显缩短了骨缺损愈合时间。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在修复长骨骨缺损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为临床骨缺损修复材料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李奎  张建光  陈路  蒲劲松  李源力  蔚芃 《四川医学》2017,38(12):1361-1365
目的 探讨凝血酶肽(TP508)复合人工骨对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新西兰大白兔42只,建立双侧桡骨1.5cm骨-骨膜缺损模型。随机 选取其中36只,将右侧作为实验侧,骨缺损处植入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并注入TP508;左侧为对照组,仅植入上述人工骨材料;剩余6只作为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处不 植入任何物质。术后4周、8周、12周分批处死实验动物,对实验段桡骨进行X线及组织学分析。结果 术后4周、8周、12周实验组X线评分、组织学评分及骨缺损区 新生骨组织面积百分比均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术后12周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无骨连接形成,X线评分及组织学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实验组及对照组(P均 <0.05)。结论 TP508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具有促进愈合作用,复合人工骨植骨对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孔钛(titanium, Ti)支架材料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切除兔双前肢桡骨中下段1 cm连同骨膜的骨质造成骨缺损,选择左侧前肢为实验侧,右侧前肢为对照侧。实验侧缺损区植入多孔钛,对照侧缺损区植入多孔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于术后8、12、24周行组织学和组织形态学观察,进行图像分析,测其新生骨面积,术后12、24周时行力学测试。 结果:组织学显示:两组孔内长入大量新生骨质,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在12、24周时实验侧新骨细胞长入量和骨重建效果与对照组接近。两组种植体均与骨组织实现骨紧密结合,未见纤维间隔。组织形态学结果也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新生骨面积(S bone)占植入区总面积(S total)的百分比(S)在新生骨质长入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2、24周时3点弯曲实验显示,12周时最大承载负荷(N)分别为107.34±27.44(Ti组)和93.42±21.18(HA组);24周时最大承载负荷分别为118.56±24.65(Ti组)和102.15±23.37(HA组)。实验组力学性能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02)。结论:多孔钛支架材料可以促进新骨的形成并有利于长段骨缺损的修复,其促进新骨生成能力和修复节段性骨缺损效果与多孔羟基磷灰石相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2)复合聚乳酸一乙醇酸共聚物(P01y-Laetide-CoGlycolic,PLGA)/磷酸三钙(Tricalcium Phosphate,TCP)修复羊大段桡骨缺损的能力。方法手术制成30mm绵羊尺、桡骨骨缺损模型,A组在桡骨缺损区植入BMP-2复合PLGA/磷酸三钙棒材,B组不植入任何材料。两组均以钢板固定桡骨缺损区。术后4、8、12、24周拍摄X片,24周时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X线片检查示A组术后24周桡骨缺损处完全成骨修复,皮质骨与髓腔的轮廓清晰;B组无有效骨痂形成。组织学检查示A组术后24周时骨痂外层形成皮质骨,为较成熟的板层骨,与断端皮质骨完全融合,其中央可见大量骨髓组织,未见植人材料残留;B组缺损区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填充。结论BMP-2复合PLGA/磷酸三钙能很好的修复绵羊大段桡缺损,未来有望成为解决临床骨缺损的有效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取健康家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每只兔右侧桡骨以桡骨隆凸处为中心造成10mm长的完全骨-骨膜缺损。实验组于手术当日及术后第7天、14天、21天往骨缺损处局部注射100μl含游离bFGF50ng的生理盐水,对照组局部注射100μl的生理盐水。术后2周、4周、8周通过大体标本观察、X线摄片、骨密度测定、组织学检查等相关指标检测,分析两组骨缺损处的骨痂生长情况。结果(1)X线检查:术后4周与8周实验组桡骨骨缺损断端出现骨痂并相对生长,骨缺损断端间骨痂逐步增多,骨缺损断端间的距离逐步减小,而对照组骨痂较少。(2)单光子骨密度(BMD)测定:术后4周与8周实验组桡骨断端骨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与8周,实验组新生骨组织的形成量逐步增多,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动物体内骨缺损局部应用显示良好的成骨作用,对骨缺损的修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HLA—A2表达沉默的MSCs对兔桡骨缺损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宁  郑仕杰  秦书俭  李霞  邓桂  梁届东 《热带医学杂志》2013,13(7):824-827,F0004
目的探讨沉默人白细胞抗原-A2(HLA-A2)基因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兔桡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将HLA-A2沉默后的MSCs经体外诱导成骨后,与羟基磷灰石(HA)复合培养,形成MSCs/HA复合体,并植入骨缺损中。将日本大耳白兔24只分为2组:HLA-A2沉默后的MSCs/HA复合体修复桡骨缺损为实验组(n=12),自体MSCs/HA复合体修复桡骨缺损为对照组(n=12)。于术后2、4、8周比较两组饮食与伤口的愈合情况、X线检测、HE染色结果,综合评价HLA-A2沉默后的MSCs/HA复合体对桡骨缺损修复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伤口无明显渗出、红肿,愈合好;X线结果显示,2、4周骨缺损处有纤维骨痂形成,8周骨缺损处密度增高,骨痂形成;两组细胞钙结节数量、X线评分、组织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LA-A2沉默后的MSCs免疫原性低,不影响其成骨能力及骨缺损的愈合,为同种异体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脱钙骨基质和骨形成蛋白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于脱钙骨基质,以骨形成蛋白进行成骨化诱导。日本大耳白兔45只,随机分为3组,A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脱钙骨基质+骨形成蛋白;B组:脱钙骨基质+骨形成蛋白;C组:空白组。行兔15 mm桡骨缺损修复。术后12周取桡骨标本,大体观察并手法评估3组桡骨缺损修复情况,组织学及生物力学测定植入材料融合情况。结果:术后12周,大体可见A组基本骨性愈合,融合组织质地硬,形态不规整;B组见少量骨痂形成,尚有部分缺损未愈合。C组骨缺损处见肉芽组织充填,未见骨痂形成。组织学观察Masson染色示A组大量软骨形成,靠近连接处可见新生骨小梁形成且处于成骨活跃期,软骨与骨组织之间过渡自然。B组可见部分新生骨小梁形成,材料骨小梁变细较少,断裂明显。C组未见新生骨小梁形成。生物力学测定A组的最大载荷、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87.8±9.8)N、(8.4±0.9)MPa及(187.5±8.2)GPa,均低于健侧组([112.3±11.2)N、(9.5±0.2)MPa及(210.5±15.9)GPa],且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脱钙骨基质和骨形成蛋白修复兔桡骨缺损,优于应用脱钙骨基质和骨形成蛋白,早期生物力学强度低于正常骨组织。  相似文献   

11.
采用Hisasha修改的Urist制备AAA骨方法,以类似之骨基质明胶填充良性骨肿瘤手术后骨缺损及骨折不愈合等15例,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无一例感染,经8~38个月随访取得86%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用30只家兔作实验。左侧髋取带臀中肌蒂髂骨块,右侧髋取游离骨块,用医用硅胶膜包裹后固定于皮下。术后1、2、3周取材观察移植骨的变化。结果:1.游离移植骨组织成份广泛坏死,但仍有极少数细胞存活;2.带肌蒂移植骨可从肌蒂内的肌源动脉系统获得营养;3.带肌蒂移植骨可保持邻近肌蒂的骨组织存活,并产生骨膜下新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3例自体去T细胞骨髓与单倍型相同骨髓的混合移植,3例白血病患者均获造血重建,其中2例用染色体分析、DNA指纹图或细胞原位杂交方法证实有异体植入,患者临床出现一过性Ⅰ°急性GVHD,移植后无病生存期均明显长于第一次缓解期,一例至今无病存活(3年),另一例无异体植入的证据及GVHD表现,3月后出现复发。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一组促进骨折愈合的实验结果,所用试验材料为骨基质明胶片、脱钙骨片和不脱钙骨片。在大鼠颅顶骨上制成8mm直径的圆形骨缺损,作为骨折不连接的动物模型。在此骨缺损内分别植入上述三种材料。结果表明它们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诱导作用,其中骨基质明胶片的骨诱导作用最强,脱钙骨片次之。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植入片在吸收的同时释放出骨形成性蛋白,诱发来源于硬脑膜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形成新生骨组织,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5.
同种异体复合自体骨移植治疗骨感染后大段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大段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骨移植修复骨感染后大段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4月~2006年5月对15例长骨感染后大段骨缺损患者采用锁钉固定并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骨移植。结果经14个月至5年随访,术后1例感染复发,经再次手术后治愈;其余骨折愈合良好,感染无复发。结论同种异体骨为一种良好骨植入材料,由于其来源较广,应用方便,复合自体骨可应用于骨感染后造成的大段骨缺损。  相似文献   

16.
17.
恶性肿瘤亚临床骨转移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该文在于探讨核素骨显像对亚临床骨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 6 77例经临床病理诊断证实为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放射性核素显像。并对骨显像阳性、X线检查及骨痛均为阳性的诊断为亚临床骨转移 ,并进行定期随访。结果 :6 77例核素骨显像中 ,亚临床骨转移为 16例 ,其发生率为 2 .37%。经随访发现 ,有10 / 16的病人可出现临床可见的骨转移。结论 :核素骨显像对亚临床骨转移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改变,探讨甲亢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的机制。方法应用双能X线测定仪(DEXA)检测124例甲亢患者骨密(BMD),同时测定血清FT3、FT4、TSH,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尿脱氧吡啶啉(D-pyd)、尿羟脯氨酸(HOP),并以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甲亢患者并发骨质疏松发生率21.8%,并发骨量减少占37.1蹦,与对照组比较,甲亢患者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姐(P〈0.01),各骨代谢指标明显升高(P〈0.01)。结论甲亢时各骨代谢指标均明显升高,但以破骨指标升高为主,呈高转换型骨质疏松。在治疗甲亢的同时,应积极防治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