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瘦素及瘦素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Wistern 雄性大鼠36只,体重在(200±20)g/只,随机分为高脂饮食组(F组)与正常对照组(C组).以高脂饮食喂养12周,建立NAFLD大鼠模型,基础饮食为对照组.高脂饮食组设4、8、12周3个时相点.动态观察大鼠体重变化,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瘦素浓度,光镜下观察肝脏脂肪变情况,并进行脂肪变分度及炎症分级, 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瘦素受体在正常大鼠肝脏及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变化,Western-Blot检测表达量.结果 F组肝脏体积显著>C组(P<0.05);F组的大鼠血清瘦素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随着脂肪变程度的加重,血清瘦素浓度有升高趋势;瘦素受体的表达在高脂饮食早期即有增加,且在肝脏的表达随着肝脏脂肪变的加重有增加趋势,尤其在重度脂肪肝肝细胞中表达明显.结论 血清瘦素浓度在大鼠NAFLD的形成中逐渐升高,瘦素受体在NAFLD形成过程中在肝脏表达上调,瘦素及其受体可能参与了NAFLD肝脏能量代谢紊乱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高脂饮食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形成过程中肝组织内脏脂肪素(visfatin)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探讨visfatin在NAFLD形成过程中的可能作用及意义.方法 高脂饮食建立NAFLD大鼠模型.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对照组(C组)及脂肪肝组(F组)大鼠第4、8、12周visfatin表达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脂饲养脂肪肝组犬鼠肝组织中visfatin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从第4周开始增加,第12周时升高最显著(P<0.01),与脂肪肝发展进程一致.结论 visfatin表达变化与NAFLD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发展中血清脂联素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脂饮食所致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发展中血清脂联素(ADP)水平的变化及作用机制. 方法 通过高脂饮食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并在第8,10,12周末分批处死大鼠,同期设正常饮食组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AD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谷丙转氨酶(ALT)及内毒素(ET)等指标,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肝脏HE染色,观察肝脏的形态学变化. 结果 模型组大鼠第8周呈现单纯性脂肪肝,第10-12周进展为脂肪性肝炎.与对照组比较,血清ADP水平8周起明显降低(P<0.01),同时血清TNF-α、ET及IRI明显升高(P<0.05),TNF-α、IRI均与脂联素呈高度负相关(r=-0.673,-0.787,P<0.01);10-12周血清ALT明显升高(P<0.05). 结论 IR可能是NAFLD发生、发展的基础,NAFLD大鼠血清脂联素降低,从而通过一定机制参与了IR及炎症反应,进而影响了NAFL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排毒降脂合剂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fis,NASH)动物模型的影响,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以高脂饲料喂饲大鼠建立脂肪肝病模型,观察排毒降脂合剂对大鼠肝脏血脂、转氨酶含量以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排毒降脂合剂中、大剂量组能降低血清TC、LDL-C、ALT和AST(P<0.01,P<0.05),升高血清HDL-C(P<0.01,P<0.05),以高剂量组效果最显著.结论:排毒降脂合剂治疗脂肪肝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TG、LDL-C、ALT和AST,升高血清HDL-C有关.  相似文献   

5.
代雪枫  陈东风 《重庆医学》2007,36(8):709-711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再生过程中p21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通过高脂饲料喂养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大鼠模型(F组),同时设立正常饲料组(C组)作为对照,在喂养12周时对F及C组动物分别进行70%部分肝切除术,分别于术后0、1、12、24、36h收集残肝标本,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p21的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并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CNA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的阳性表达率.结果 对高脂喂养12周的中-重度脂肪肝大鼠进行70%部分肝切除术,建立了NAFLD肝再生动物模型.F组p2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组明显高于C组;同时PCNA阳性表达率在术后12、24、36h均明显低于C组同时相点(P<0.01).结论 NAFLD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p2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同时NAFLD肝再生中细胞增殖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高脂饮食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过程中肝组织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的表达变化,探讨SREBP-1c与NASH的关系.方法 建立大鼠高脂饮食诱导NASH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ASH形成过程中肝组织SREBP-1c表达变化,并测定受其调控的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及相关血清学指标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NASH组大鼠血清FFA水平、肝组织SREBP-1c蛋白表达、FAS酶活性在第4周开始增加(P<0.05),12周时升高最为显著(P<0.01);而血清ALT和AST含量在8周时升高,12周时升高更加显著(P<0.01).结论 高脂饮食可诱导SREBP-1c表达增强,过度表达的SREBP-1c可引起受其调控的FAS活性升高,导致脂肪酸代谢失衡,与NASH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肝X受体α(LXRα)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表达变化,以探讨二者在NAFLD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建立高脂饮食诱导NAFLD大鼠模型后,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RCR)和Western blot法动态观察NAFLD大鼠肝组织中LXRα和SREBP-1c表达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NAFLD组大鼠肝组织中LXRα和SREBP-1c基因和蛋白表达,从第2周开始增加,12周时升高最显著(P<0.01),与脂肪肝进展程度一致.结论 LXRα和SREBP-1c的表达变化与NAFLD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史洪涛  李陶  陈东风  胡辂  王军 《重庆医学》2007,36(8):701-703
目的 研究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中肝细胞凋亡以及线粒体-细胞色素C途径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高脂饲料2、4、8和12周组(其中每组各8只);HE染色光镜观察肝脏组织病理改变;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细胞凋亡指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肝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aspase-3在肝脏表达分布,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色素 C以及caspase-3含量变化.结果 高脂饮食组4~12周组肝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脂饮食组肝细胞凋亡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随着脂肪肝的加重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脂饮食组细胞色素C含量以及caspase-3蛋白表达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高,以12周增加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引起的肝细胞损伤与肝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线粒体-细胞色素C途径参与了其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9.
柴宝  郭亚荣  刘近春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3):4846-4847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所致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发展过程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与胰岛素抵抗(IR)的发生及二者的关系。方法:通过高脂饮食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并在第8周、第10周、第12周末分批处死大鼠,同期设正常饮食组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内毒素(ET)等指标,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肝脏HE染色,观察肝脏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第8周呈现单纯性脂肪肝,第10周至第12周进展为脂肪性肝炎。血清TNFα、ET及IRI水平8周起均明显升高(P<0.05),ET、IRI与TNFα相关性分析:r=0.749、0.807,P=0.001<0.01,均呈高度正相关。结论:NAFLD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常伴有IETM与IR的发生,而二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NAFL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樊丽琳  陈东风 《重庆医学》2007,36(15):1503-1505
目的 探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形成过程中肝脏线粒体形态和功能的损伤以及在NAFLD形成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基础饮食与高脂饮食制作正常对照组(C组)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F组)模型,每组设立4、8、12周3个时相点,分别用Clark氧电极检测肝脏线粒体呼吸功能,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线粒体膜电位;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肝脏组织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结果 F组逐渐出现肝脂肪变,且饲养时间越长,肝脏脂肪变程度越重,并在F12周组出现脂肪性肝炎,而C组大鼠肝脏病理正常;F组大鼠肝脏线粒体RCR(呼吸控制率)、P/O(磷/氧比值)比值随饲养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F组4周与C组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F组8、12周与相应时相C组比较,RCR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F组4、8、12周P/O比值较C组相应时相点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第4周后肝脏内MDA含量在F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饲养时间延长,F组MDA逐渐增加.结论 肝脏线粒体功能损伤在NAFLD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肝脏脂肪变程度越重,其线粒体功能损伤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饮食疗法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希  厉有名  虞朝辉  金杭斌  徐磊 《浙江医学》2006,28(10):808-809,851
目的 探讨饮食疗法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高脂饮食建立SD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同期设正常饮食对照组;8周造模成功后,将模型大鼠随机分成高脂模型组、单纯饮食治疗组,第12周时全部处死。通过HE染色观察肝组织学改变,并测定其血清脂质、肝功能变化。结果 高脂模型组大鼠于实验8、12周时分别形成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与正常饮食对照组比较,高脂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血清脂质、肝功能、肝组织学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高脂模型组比较,单纯饮食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结论 饮食疗法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病理及血清指标来评价利拉鲁肽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模型的疗效.方法 清洁级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高脂组20只和正常对照组12只,高脂组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利拉鲁肽组和安慰剂组,继续予高脂饮食并分别予皮下注射利拉鲁肽或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予普通饲料喂养.干预16周末,1H-MRS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相对脂肪含量,并行肝组织病理HE染色及生化等指标检测,采用方差齐性检验分析数据.结果 与安慰剂组相比,利拉鲁肽组大鼠体质量、肝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血清空腹胰岛素、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谷丙转氨酶均明显下降(P<0.05);与安慰剂组相比,利拉鲁肽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及1H-MRS结果示肝脏脂肪变性程度明显减轻甚至恢复正常,肝内相对脂肪含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利拉鲁肽能明显减轻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大鼠体质量,改善肝指数和肝脏相对脂肪含量,利拉鲁肽有可能成为治疗NAFLD的新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运用饲料及药物进行3种不同的建模方式,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小鼠模型,比较3种模型的特点,为NAFLD药物筛选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昆明鼠35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8只)、高脂饲料组(9只)、高糖高脂饲料组(9只)、高糖高脂饲料加氢化可的松组(9只).实验4周后,观察各组小鼠体质量、活动情况、肝指数、血清生化指标、肝脏病理学等变化情况.结果 相比正常对照组,高脂饲料组体质量增高最显著,高糖高脂饲料组次之,高糖高脂饲料加氢化可的松组体质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3种模型肝指数均高于正常组(P<0.05);血糖、血三酰甘油水平增高,肝脏三酰甘油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3组模型小鼠肝脏病理切片染色均出现肝脏脂肪变性,其中高糖高脂饲料加氢化可的松组肝脏脂肪变性最严重,为最优建模方法.结论 不同处理方式都可制备NAFLD模型,但肝脏损伤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方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p85α(PI3K p85α)表达的影响。方法以高脂饮食12周建立大鼠NAFLD模型后,造模组大鼠再随机分为模型组、疏肝组、健脾组、综合组和自然恢复组等5组。治疗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其他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模型组继续高脂饮食,其余均予基础饲料喂养。治疗8周后,用3%戊巴比妥腹腔麻醉,腹主动脉取血,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脂及肝功,稳态模型法评价胰岛素抵抗程度,光镜下观察各组肝脏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细胞内PI3K p85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药物治疗各组及自然恢复组肝脏脂变程度明显减轻,肝功、血脂、胰岛素抵抗均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肝细胞内PI3K p85α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自然恢复组相比,药物治疗各组肝功、血脂、血糖的改善无显著差异,但肝脏脂变程度减轻,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下降(P〈0.05),肝细胞内PI3K p85α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疏肝健脾方药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NAFLD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与其降低肝细胞PI3K p85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参葛方对单纯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纯高脂饮食8周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设正常组、模型组、参葛方不同剂量组及阳性药物对照组。造模大鼠分别在第5周开始随机分为模型组及药物组,并给予相应药物干预。观察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肝组织三酰甘油(TG)、游离脂肪酸(FFA)含量,及空腹血糖(FPG)、空腹血胰岛素水平(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参葛方治疗组大鼠肝脏组织TG、FFA的水平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病理明显改善,同时FINS和IRI下降(P<0.01)。结论:参葛方可降低单纯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大鼠肝脏FFA的含量,减轻肝脏脂肪沉积和肝脂肪变性,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Calpain 2及自噬相关基因7(autophagy related gene 7,ATG7)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高脂饮食喂养SD大鼠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在体模型,并按时相点分为4、8、12周及16周组,同时设立正常饮食组为对照组,每组6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ALT、AST、FFA水平,通过HE染色观察肝脏脂肪变情况,利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Calpain 2及ATG7的表达变化。结果①HE染色提示肝脏脂肪变程度随高脂饮食喂养时间的延长而加重。NAFLD大鼠模型各时相点血清ALT、AST、FFA水平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在16周组时分别为(165.95±7.24)U/L、(249.52±4.20)U/L、(0.83±0.05)mmol/L,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的升高(P<0.01)。②以正常饮食组为对照组,肝组织Calpain 2 mRNA相对表达量在高脂饮食喂养后开始上调,在16周时升高最为明显(9.83±0.85,P<0.01);ATG7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4周组(0.82±0.02)即开始下降,在16周组(0.20±0.03)降至最低,与对照组比较降低显著(P<0.01)。③与对照组比较,Calpain 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与mRNA表达水平一致,4周组(2.32±0.45)时开始上调,16周组明显上升(9.87±1.20,P<0.01)。而ATG7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则随肝脏脂肪变性的进展明显下降,16周时降低最为明显(0.18±0.05,P<0.01)。结论脂肪肝发生过程中,Calpain 2的表达上调抑制了自噬相关基因ATG7的表达,进而减弱了自噬对细胞的保护作用,导致肝细胞的损伤加重,自噬可能参与了NAFL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贺丹  李岚  刘慧霞 《当代医师》2014,(7):886-890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sD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形成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饮食组及吡格列酮干预组,饲养8周;正常对照组喂饲普通饲料,剩余两组喂饲高脂饲料;吡格列酮干预组于实验第4—8周予吡格列酮灌胃,其余两组同期予蒸馏水灌胃;测定空腹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计算空腹胰岛素抵抗指数(FIRI);HE染色分析肝组织切片病理学改变;观察Kupffer细胞形态变化及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的水平。结果高脂饮食组大鼠空腹FIRI、TG、TC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呈以大泡性脂肪变性为主的混合性脂肪变性并出现炎症细胞浸润,肝脏Kupffer细胞发生形态改变,其产生的TNF-α、NO水平与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呈正相关(P<0.05);吡格列酮干预组大鼠空腹FIRI、TG、TC均低于高脂饮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结构基本正常,肝脏Kupffer细胞形态及功能基本正常。结论吡格列酮可预防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生;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脂和调节Kupffer细胞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血清内脏脂肪素(visfatin)水平变化,探讨visfatin与NAFLD发病的关系。方法高脂饮食建立NAFLD大鼠模型;应用酶法测定对照组及NAFLD组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visfatin水平。结果 NAFLD组大鼠血清TG和visfatin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血清visfatin水平与TG无明显相关。结论 visfatin可能在NAFLD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SREBP-1c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 disease,NAFLD)过程中肝组织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c,SREBP-1c)的表达,探讨SREBP-1c与NAFLD形成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高脂饮食NAFLD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动态观察NAFLD肝组织中SREBP-1c表达变化,并测定受其调控的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酶活性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AFLD组大鼠血清FFA、TG水平,肝组织SREBP-1c蛋白表达,FAS酶活性在第2周时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而从第4周开始显著增加(P<.05),第12周时达高峰(P<.01);而SREBP-1c mRNA于2周时开始增加(P<.05),12周达高峰(P<.01).结论高脂饮食引起SREBP-1c表达增强,最初是一种适应性反应,随着SREBP-1c表达进一步增强,导致脂肪酸代谢失衡,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合成增多,与NAFLD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