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沈春霞 《中国医疗前沿》2012,(3):84+93-84,93
目的全面、全程开展慢性病管理服务,有效控制社区慢性病人群病情,探索深化社区健康促进工作新模式。方法建立"五员合一"健康俱乐部管理团队,实施"五字方针"的健康教育运行模式。结果健康俱乐部创新了社区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有效控制社区慢性病人群病情,保障居民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把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应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养老服务实践中,为探索一条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新模式提供参考。方法建立慢性病健康管理小组,利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管理平台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对比慢性病健康管理实施前、后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服务情况,以及慢性病健康管理实施后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服务上的差异。结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前、后比较,服务内容实施得到明显提高(P<0.01),慢性病管理的满意度增加39.66%;在慢性病管理率和控制率上均优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P<0.01)。结论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应用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平台上,可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更全面、具体、高效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探索出一条老年人慢性病健康管理应用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社区护士在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中对慢性病的管理作用。方法建立一个有序的就诊模式,团队成员明确自己主要的职责,为患者提供健康的疾病管理。结果社区护士在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中对慢性病的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慢性病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对于饮食习惯、心理健康、对健康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等方面都比干预前要好。结论社区护士在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中对慢性病的管理发挥了积极的健康管理作用,为就近的这区居民提供了便利,值得去大力发展实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新型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中社区护士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建立有序预约就诊模式,明确团队成员职责分工,制订新型社区护理慢性病服务流程,运用智能化慢性病管理平台为签约患者提供科学、连续的健康照护,为团队签约患者实施分层级和分类别的健康管理。结果 2013年1至10月和2014年1-10月比较,新增慢性病签约人数2221人,全科门诊诊疗人次新增10.68%,满意率提高了4.37%。社区面对面门诊随访人次新增203.94%,社区护士电话随访人次新增7.08%。结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护士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规范了辖区慢性病患者管理,完善了居民健康档案。接受社区护士健康管理人数不断增加、患者满意度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5.
李进  张海燕  杨佳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6):1935-1941
慢性病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病患病形势更加严峻,给慢性病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农村基层是我国慢性病管理的薄弱环节,做好农村基层慢性病管理有助于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本文主要介绍了3种国外经典慢性病管理模式(慢性病照护模式、创新型慢性病照护框架、慢性病自我管理计划模式)和3种国内经典慢性病管理模式(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社区全科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厦门"三师共管"慢性病管理模式),并从特点、服务提供方、优缺点等方面对各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从人才队伍建设、多部门合作、政府责任、自我管理4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农村地区慢性病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日益加重的老龄化和慢性病的持续高发态势已成为当今中国面临的重大社会挑战。健康中国的建设亟需改变以往过度依赖医疗的健康促进模式,推动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然而,体医融合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体医融合的路径尚不清晰,尚无科学可行的体医融合发展模式可供参考或遵循。因此,本研究在理论分析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以医疗机构和体育机构为优势资源,以社区为基本环境,基于体医融合的“医疗机构+体育机构+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健康促进模式。对该模式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和实施流程进行详细描述及分析论证,以期为体医融合提供可行的路径选择,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工作模式,为做好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探寻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的不断上升,如何在社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展开更精准有效的管理关乎我国人口健康和社会发展。本研究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的背景与发展,系统阐述其内涵、原则及方法,总结国内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并分析我国存在的不足和相关改进措施,探究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目前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主要模式包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模式与医养结合模式。相比之下,国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理念起步更早,创立了诸如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慢性病预防管理模式、创新型慢性病照护框架等一系列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上述管理模式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包括:系统高效地整合资源;根据社区人群的特点制定慢性病管理计划;注重居民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目前,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体系已取得明显进步,但依然存在着医疗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和低效率、分级诊疗制度尚未完善、人群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欠缺等问题。未来仍需深入开展针对性的慢性病健康教育,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沟通机制,完善以家庭为单位的分级诊疗制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健康管理在社区老年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2例社区老年慢性患者,对其实施1 a的健康干预、评估及调查,并分析患者实施健康管理前后的临床效果。结果与健康管理前相比,健康管理后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均有显著改善;患者的慢性病、非药物治疗等知识知晓率均显著提高;患者膳食结构、生活方式等慢性病行为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管理模式应用于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防治工作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指标,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慢性病社区防治的现状,探索适合慢性病社区防治策略。方法:利用文献法收集资料,在分析部分社区慢性病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慢性病社区防治现状进行探索研究。结果:慢性病病死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慢性病患病因素普遍存在;慢性病社区预防与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结论:有效的组织体系是慢性病社区防治工作顺利、持续开展的有利保障,实施慢性病防治工作应以社区为中心,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平台,以控制危险因素为目标,以社区卫生需求为导向,开展以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核心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0.
慢性病防治工作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社区居民医疗保健和卫生服务的守门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不断地调整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模式[1],提高慢性病管理的业务水平和防控效果.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街道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对社区居民问卷调查、健康档案建立和开展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体会总结,结合社区实际情况,从2008年6月起开始实施"四定服务"模式[2]对慢性病进行管理,取得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1.
韩羽  尚瑞平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9):105-106
目的探讨社区健康教育对慢性病患者管理的效果。方法在大庆市为民社区筛查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892例,建立慢性病档案,对患者给予定期随访,针对性指导用药外加强健康教育,18个月后统计分析患者健康教育前后血压、血糖变化、生活方式及遵医行为变化。结果患者干预前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明显提高;血压、血糖水平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社区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遵医行为,促使疾病达到满意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2.
背景 目前基层慢病健康管理中,患者总体参与度不高或被动(甚至被迫)接受健康管理,管理质量差强人意。目的 探索社区高血压签约患者参与慢病健康管理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下一步家庭医生签约慢病健康管理工作中调整健康管理的服务手段和激活患者参与健康管理的干预路径提供参考依据,提高患者参与健康管理的能动性及潜力,从而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慢病管理质量。方法 2018年9月-2019年3月,在成都市武侯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具有可比性的3家机构,分别是晋阳、火南、华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其高血压签约患者系统中,根据患者建档编号随机各选取120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的《高血压签约患者参与慢病健康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表》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高血压签约患者的基本资料、患者参与慢病健康管理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49份,有效回收率为96.9%。不同性别患者参与慢病健康管理意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高血压病程、婚姻状况、居住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子女情况、特殊家庭情况、高血压诊断分级、目前工作状况、焦虑程度、小区内设置健康宣传栏情况、小区内开展健康讲座情况、患者接到健康教育宣传单情况、辖区有无主题公园/街道情况、辖区有无健身室或运动场地情况、对高血压知晓情况、健康满意程度、高血压治疗期望患者参与慢病健康管理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影响高血压签约患者参与慢病健康管理的因素有年龄、高血压病程、高血压诊断分级、目前工作状况、焦虑程度及个人家庭因素(婚姻状况、居住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子女情况、特殊家庭情况)、社区健康支持因素(小区内设置健康宣传栏情况、小区内开展健康讲座情况、患者接到健康教育宣传单情况、辖区有无主题公园/街道情况、辖区有无健身室或运动场地情况)、个人健康素养水平(对高血压知晓情况、健康满意程度、高血压治疗期望),要想激活患者能动性,提升慢病管理质量,一方面需要基层医疗机构以健康教育为抓手提高患者健康素养,另一方面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包括社会保障、社区建设及医疗服务提供体系等。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实施分级诊疗、鼓励居民社区首诊,引导居民有序就医,是国家医疗改革(简称医改)的核心内容之一,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也把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强化分级诊疗作为新医改政策之一。但社区居民对政府有关分级诊疗政策内容的知晓程度、是否愿意社区首诊及其原因,目前尚缺乏相关信息。目的 调研北京市石景山区居民社区首诊的知晓情况,并分析相关原因,以便发现分级诊疗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居民进行有序就医,达到首诊在社区的目的。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5年12月—2016年10月于北京市3家核心医院和10家社区卫生中心(简称社区)就诊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结构式调查问卷,由从事医联体管理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月收入情况、医保类型、健康状况(是否有慢性病史),居民对社区首诊的知晓情况,社区首诊的选择情况,居民选择社区首诊与否的原因,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期望。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680份,回收调查问卷674份,回收有效问卷646份,有效回收率95.00%。646例居民中男336例(52.01%),女310例(47.99%);年龄:<40岁88例(13.62%),40~65岁264例(40.87%),>65岁294例(45.51%);健康状况:470例(72.76%)有慢性病史(分别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等),176例(27.24%)无慢性病史。52.94%(342/646)居民知晓社区首诊,45.51%(294/646)居民选择社区首诊。有慢性病史居民对社区首诊的知晓率及社区首诊选择率均高于无慢性病史居民(P<0.05)。居民选择社区首诊的主要原因为慢性病在社区治疗更连贯(56.12%,165/29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离家近、交通方便(39.46%,116/294),大医院挂号难、等待时间长(34.69%,102/294)。有慢性病史居民因大医院挂号难、等待时间长,社区就诊转至大医院方便,慢性病在社区治疗更连贯,认为自己是小病不用去大医院而选择社区首诊的比例高于无慢性病史居民(P<0.05)。居民不选择社区首诊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社区医生医疗水平不高、有耽误病情的危险(68.47%,241/352),双向转诊不便捷(64.77%,228/352),社区检查、检验设备不全(48.01%,169/352)。有慢性病史居民因双向转诊不便捷,社区检查、检验设备不全而不选择社区首诊的比例低于无慢性病史居民,因社区药品不如大医院全而不选择社区首诊的比例高于无慢性病史居民(P<0.05)。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期望为:提高社区医疗水平,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能治好(86.68%,560/646);加大社区首诊的宣传力度(69.66%,450/646);医联体内上、下级医院之间转诊方便、快捷(65.94%,426/646)。结论 目前北京市石景山区居民对社区首诊的知晓率和接受率较低,应加大社区对居民的宣传力度,提升社区卫生机构对疾病的诊疗能力和转诊服务能力,加快双向转诊信息系统和远程会诊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14.
刘葳  于德华  金花  唐岚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3):1592-1598
背景 多病共存指同时患有2种或以上慢性病,是老年人群高发临床情况,尤为突出的是多重用药问题。多重用药带来了潜在不合理用药(PIM),是影响疾病预后的危险因素。对多重用药的评估、管理、优化是多病共存临床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可能是改善多病共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医疗费用的途径。目的 回顾性分析社区老年多病共存患者多重用药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社区健康管理系统获得目前本社区2016年6月-2018年6月签约的≥65岁患者的基本资料,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进行系统分类统计,按照患2种及以上慢性病的定义,获取签约老年人中的多病共存患者。在老年多病共存人群中,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抽取400例患者进行多重用药(≥5种)情况调查,应用Beers标准及老年人处方筛查工具/老年人处方遗漏筛查工具(STOPP/START)标准,对所收集资料存在的PIM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社区多病共存患者占≥65岁老年患者总数的81.01%(10 908/13 465),多病共存的主要组合类型为:高血压+冠心病(22.0%)、高血压+糖尿病(15.8%)、冠心病+糖尿病(16.2%)。所调查的400份问卷,有效回收360份,其中271例患者存在多重用药情况,多重用药率为75.3%,平均用药种数5.7种,最多服用10种药物,服用的药物以心血管及内分泌疾病治疗药物为主。应用STOPP/START标准检出80例(22.2%)存在PIM,共计95项;检出18例(5.0%)存在21项潜在的遗漏用药;Beers标准检出57例(15.8%)存在PIM,共计72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处方主要获得方式是PIM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多病共存在≥65岁老年人中患病率高,社区老年多病共存患者多重用药比例高,同时很大一部分存在不合理用药状况,高龄、未按期进行药物随访和评估、单科化的治疗模式可能是造成多重用药不合理用药的原因,作为管理多病共存主体的全科医生,应掌握不合理用药评估原则,改善多病共存多重用药的不合理用药情况。  相似文献   

15.
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人群庞大,已成为第三大常见慢性病,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然而我国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对慢阻肺的管理却存在明显短板,如早期筛查率、诊断率低下,健康宣教不到位,慢阻肺相关诊疗设备和药物匮乏,药物使用不规范,社区医生诊疗水平欠佳。本文通过对我国慢阻肺的社区管理现状进行综述,阐明目前我国慢阻肺社区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对社区全科医生团队管理模式、医院-社区-家庭-个人分级诊疗模式、基于互联网的慢阻肺患者管理模式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更优质的慢阻肺管理办法进行展望,以期提高慢阻肺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高尿酸血症患者实施全科团队模式社区干预对疾病控制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社区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随机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社区8个居委的202个高尿酸血症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n=104)和对照组(n=98),对干预组病人进行全科团队模式的社区干预,对比两组对所患疾病的认知程度,对比两组血脂、血尿酸、BMI、血压等改变情况。结果干预组对高尿酸血症的认识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1),干预组自6月开始血尿酸监测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干预组与医生交流、饮食控制、情绪管理、饮酒、高尿酸血症管理的总体自我效能评分、体能锻炼、血压控制、健康自评、健康担忧、疾病对生活的影响、痛风发作次数等方面,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患者实施全科团队模式社区干预,能够使患者与医生更直接的沟通交流,及时获取饮食控制及情绪管理的方法,对疾病有更加充分的认识,对疾病控制能够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高效可行,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北京市南磨房地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的知晓与需求情况,从而为进一步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6年10 —11月采用方便抽样在南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下辖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抽取357例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居民的基本情况及其对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的知晓与需求情况。共发放问卷357份,回收357份,问卷回收率为100.0%。结果 147例(41.2%)居民知晓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就诊次数、对网格化管理便捷性评价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的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2周内患病情况 、患慢性病情况、职业、2015年医疗费用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的知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的知晓途径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医务人员(49.6%,65/131)、宣传栏/海报/宣传手册(20.6%,27/131)、朋友/家人(16.8%,22/131)。280例(78.4%)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有需求。不同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文化程度、对网格化管理便捷性评价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的需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婚姻状况、2周内患病情况、患慢性病情况、职业、就诊次数、2015年医疗费用居民对网格化管理的需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南磨房地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的知晓率较低,但需求率较高,应进一步加强宣传,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提升服务便捷性。  相似文献   

18.
背景 预约就诊对缩短患者非医疗等候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有明显效果。然而,社区预约接受度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设计适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预约就诊制度亟待解决。目的 分析社区居民预约就诊服务利用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社区预约就诊服务的改进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9年2-3月,基于便利性原则在上海市黄浦区10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和站点门诊,对1 000例就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及就医状况、家庭医生签约知晓和利用状况、社区预约就诊服务知晓和利用状况。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预约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9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9.3%。993例被调查居民中,患病726例(73.1%);857例(86.3%)知晓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要通过社区医院了解服务〔88.4%(758/857)〕。857例知晓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民中,728例(84.9%)和家庭医生签约,698例(95.9%)知道签约的家庭医生是谁。993例被调查居民中,46.0%(457/993)知道社区开展预约就诊服务,其中,48.4%(221/457)使用过全科预约就诊服务,54.3%(248/457)使用过非全科预约就诊服务。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知晓签约医生是谁会增加全科预约就诊行为,而有其他慢性病(除了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病、呼吸系统疾病外)、对医生服务态度评价一般或比较好或非常好(相比于非常不好)、通过电视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会减少全科预约就诊行为(P<0.05);知晓家庭医生签约和签约家庭医生会增加居民非全科预约就诊行为,通过社区医院知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接诊医生态度评价一般或比较好或非常好(相比于非常不好)会减少非全科预约就诊行为(P<0.05)。结论 要改善社区预约就诊现况,需要重点从有长期慢性病随访或管理需求的居民入手,以夯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手段,并兼顾其他居民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在非全科预约就诊方面,还额外需要从优化门诊流程、控制等候时长等方面入手,通过践行分时段预约及便利的远程预约和解约方式,改进就诊患者的服务体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甲医院以专病护理培训和专病讲座的模式扶持社区卫生护理服务的效果。方法①设计利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人员参与的专病培训和互动沟通模式。②设计利于社区的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参与的专病讲座、互动的模式。比较应用各模式前后的观察指标变化。结果①社区护理人员参加培训前后的试卷测试,经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参加专病讲座的社区患者对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基础知识、康复知识、应对疾病急发认知的知晓率明显提高,与没有参加讲座的患者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专病护理培训和专病讲座的模式受社区卫生中心的医护人员和社区人群欢迎。循证更新慢性疾病护理的培训内容和社区慢性病的防治讲座内容,能适应发展。  相似文献   

20.
背景 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负担不断加重,且大多数老年人罹患慢性病,回归社区和家庭接受社区医疗服务成为最佳选择,但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还比较薄弱,缺乏慢性病综合管理的评估工具。目的 汉化社区人群需求分级系统(CCNCS),为我国社区慢性病患者管理和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Brislin翻译模式对CCNCS工具进行汉化,通过专家咨询和预调查进行语义调整。于2018年4-6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郑州市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3例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和中文版CCNCS(C-CCNCS),并检验C-CCNCS信效度。共发放243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4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8%。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240例被调查者中选取28例,间隔2周后采用C-CCNCS再次对其进行调查。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内容效度和预测效度评价效度;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和评定者间一致性评价信度。结果 C-CCNCS包括7个维度:环境因素、心理社会需求、生理照护需求、案例和照护管理、护理评估、照顾者和家庭支持、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各维度得分与总分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CCNCS各维度得分均与总分呈正相关(r=0.368~0.739,P<0.05)。C-CCNCS效度检验:条目内容效度(I-CVI)为0.80~1.00,平均内容效度指数(S-CVI/Ave)为0.97。预测效度: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社区慢性病患者直接护理时间(rs=0.490)、间接护理时间(rs=0.635)与需求水平分级呈正相关(P<0.05),且各需求水平分级之间的直接护理时间(F=13.500)、间接护理时间(F=120.9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CNCS信度检验:C-CCNCS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63;C-CCNCS的重测信度为0.860,各维度的重测信度为0.803~0.863;C-CCNCS的评定者间一致性为93.75%。结论 C-CCNCS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社区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需求水平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