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 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hemodialysis,MHD)是终末期肾衰竭(end?stage?renal?disease,ESRD)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方式.而心血管疾病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早期发现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 探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elocity?vector?imaging,VVI)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弹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5?-?12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MHD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另选颈动脉超声检查阴性的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VVI技术获取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circumferential?strain,CS)、圆周应变率(circumferential strain?rate,CSR)及血管面积改变率(ΔS),并用脉压(pulse?pressure,PP)校正CS,即CS/PP.比较各组相关参数并评价其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能力.结果 共纳入MHD患者86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30例、无斑块组56例;正常对照组30例.3组受试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ΔS、CS、CSR、CS/PP显著低于无斑块组和对照组(P均<0.01);而无斑块组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P均<0.05);ΔS、CS、CSR、CS/PP与IMT呈负相关(r分别为-0.395、-0.321、-0.341、-0.461,P均<0.001),但相关度不高.ROC曲线显示ΔS、CS、CSR、CS/PP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曲线下面积分别0.704、0.669、0.682、0.757(P均<0.05),CS/PP的预测能力最高.结论 VVI技术能够有效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弹性改变,可早期发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手段对不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进行颈动脉整体圆周应变检测,分析其颈动脉弹性,评价颈动脉圆周应变应用于心血管危险分层工作中的作用。方法:选取88例心内科住院患者,按照Framingham危险评分(FRS)将其划分为低危组、中危组以及高危组。对所有患者的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CS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进行测量,针对CS给予脉压差校正处理(CS/PP),分析CS、CS/PP以及IMT之间的关系。结果:CS、CS/PP以及IMT三者在低危组和中危组患者中的比较差异明显,在低危组以及高危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S/PP在三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能够实现对颈动脉弹性情况的有效反映,利用IMT以及CS能够针对患者颈动脉硬化进行结构评价以及功能评估,预测冠状动脉具体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3.
原标  K Mathias 《中国医药导刊》2002,4(6):423-424,426
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S)是目前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预防缺血性脑中风的介入领域热点之一。如何防止该操作过程中,微栓子脱落入脑可能发生脑功能不全是该治疗方法成功的关键。本文在CS操作中常规采用Filter Wire脑保护装置用于上述目的作一些探讨。方法:将36例德国患者在FilterWire脑保护装置下完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术中及术后近期并发症作一总结。结果:围手术期,患者死亡率及中风率是0%,术后发生一过性脑缺血的患者人数是1例(2.77%)。该患者术前有长期低血压病史,行药物治疗,症状消失。结论:常规用FilterWire脑保护装置完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其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很低,而且该装置易于操作,对于国内全面开展该治疗项目有一定的借鉴。但是,其长期随访效果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4.
王嵩  肖福  李牧 《当代医学》2008,14(22):91-92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严重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 3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 手术成功率96.7%,治疗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30%.35例患者中有15例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出现可逆性卒中;1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1例出现颅内出血.结论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应用保护伞及围手术期监护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前后颈动脉超声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62例,均予CAS治疗,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CAS前后狭窄处管径及血流参数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2例CAS中,2例手术失败改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其余60例均获成功,共置入支架60个。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发现,患侧颈动脉狭窄处术后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EDV)明显降低,血管内径(R)、血管搏动指数(PI)和前向血流明显增大(P<0.05),术后1周时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复查,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随访,经颈动脉超声复查发现手术侧再狭窄1例(3.3%)。结论 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可靠手段,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在CAS前后对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6.
肖冰  俞宙  丁力 《广东医学》2003,24(12):1345-1346
目的 探讨安置起搏器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 13 0例安置起搏器患者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查 ,并与 2 5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 安置起搏器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未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安置起搏器患者合并心脑血管并发症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高于单纯安置起搏器患者组和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起搏器安置无明显关系 ,与安置起搏器患者心脑血管病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在老年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76例老年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开展临床研究,按照随机、均等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实施常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观察组在脑保护装置条件下实施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对比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治疗效果数据分布情况2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观察组总有效率(97.4%)远高于对照组(84.2%,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6%)远低于对照组(18.4%,P<0.05).结论:在脑保护装置条件下对老年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实施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均比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严重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3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手术成功率96.7%,治疗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30%。35例患者中有15例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出现可逆性卒中;1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1例出现颅内出血。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应用保护伞及围手术期监护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是导致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其致残率高,患病后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在脑卒中的患者中,有20~25%是由颈动脉疾病引起.颈动脉狭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缺血性脑卒中(CS)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治疗TIA和CS可有效预防脑卒中,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具有创伤小、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得到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晓军  陈阳  张猛  杨珩  周华东 《重庆医学》2008,37(7):718-720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特点及正确处理方法。方法51例经DSA检查确诊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置入颈动脉支架,观察术后并发症特点并给予积极的相应治疗。结果术后并发症中血压下降44.7%(21/47)、心动过缓31.9%(15/47)、心动过速10.6%(5/47)、高灌注综合征6.4%(3/47)、脑栓塞4.3%(2/47)和消化道出血2.1%(1/47)。不同支架组血压下降发生率分别为47.6%(10/21)3、8.1%(8/21)和14.3%(3/21),心动过缓发生率分别为61.0%(9/15)、26.7%(4/15)和13.3%(2/15),组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并发症经积极治疗后,均未留下严重后果。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血压下降和心动过缓,支架置入不同数目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并发症可以成功救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脑保护装置下的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2例患者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联合使用了脑保护装置,首先将脑保护装置(过滤伞)小心通过狭窄部位放置于颈动脉狭窄的远端并释放,然后再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观察手术期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及其他并发症。结果22例脑保护装置及支架均成功实施,支架释放前颈动脉的平均狭窄率为(84±9)%,支架成形术后的平均狭窄率降为(21±8)%(P〈0.01),手术期无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结论脑保护装置能有效提高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陈莉  秦超  莫雪安  陈娅  邹东华  梁志坚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9):162-163,166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相关并发症。方法选择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8例,均行CAS治疗;分析CAS的相关并发症。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残余狭窄率〈10%;术中发生高灌注综合征5例,颈动脉窦综合征2例,血管痉挛2例,栓子脱落1例,经积极治疗均好转。2例患者术后1年随访发现轻度再狭窄。结论掌握并发症的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并予以正确的处理,可预防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高龄(年龄≥75)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围术期并发症情况。方法对15例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经磁共振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后行经皮颈动脉支架和椎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手术。16处颈动脉病变共置入17枚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术中及术后明确诊断颈动脉窦反应3例;未出现典型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患者;未出现严重脑缺血事件;未出现消化道出血患者;2例术后诊断为胃肠功能紊乱。结论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高龄颈动脉硬化狭窄疾病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确切的疗效,但是高龄患者的病情复杂,为降低并发症,严格的术前准备、规范的术中操作、严密的围术期管理仍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已行支架治疗患者资料,对其疗效、手术方法和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 2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前平均狭窄率(74.7±10.7)%,术后平均狭窄率(12.8±4.7)%;术前NIHSS评分平均19.92±6.42,术后11.35±3.79;4例出现血压偏低、心动过缓,1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未有脑梗死及脑出血等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严格掌握好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脉内膜剥脱和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3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35例行颈动脉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结果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手术成功率93.3%,术后3年再狭窄率14.3%;支架植入术的手术成功率100%,术后3年再狭窄率18.7%,术后再狭窄率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214,P〉0.05)。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支架植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但支架植入术创伤小、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和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围手术护理经验,预防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在本中心进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4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整体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血管痉挛3例,低血压心率慢2例,皮下淤血2例,脑栓塞1例,过度灌注综合征1例,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后均得到改善。结论介入方法治疗颈动脉狭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而完善的围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殷聪国  牛国忠  蒋琳  唐波  宋水江 《浙江医学》2010,32(5):621-623,I0001
目的 观察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颈内动脉窦部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经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颈内动脉窦部狭窄患者39例,男36例,女3例,平均年龄(66.2±7.4)岁,行CAS治疗.结果 39例共43枚支架全部置入成功.全部病例残余狭窄均小于30%,39例全部应用脑保护装置,均成功释放及回收,29例出现术后低血压,其中3例患者术中因低血压、低灌注出现偏瘫,1例出现术中癫痫发作,经救治后均恢复.3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结论 CAS治疗颈内动脉窦部狭窄,低血压等发生率较高,但总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颅外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12例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探讨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12例有症状的颅外颈动脉狭窄病例,手术治疗12例。结果11例患者良好效果,均康复出院,随访6-20月未出现TIA发作,原病变血管再狭窄小于20%,人工血管通畅,患者认知能力较术前有显著地改善。结论手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疗效肯定,加强围手术期监护,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是颈动脉狭窄患者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措施,也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替代疗法。围术期并发症是影响颈动脉支架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围术期并发症评估应作为颈动脉支架治疗决策的重要环节,而目前国内尚无相关风险评估模型。本文就目前文献报道的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围术期风险评估模型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分析颈动脉支架置人术后不同时期患者的认知功能变化并评估。方法选6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本次实验。所有患者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治疗。观察对比手术前后患者的快速词汇、数字广度检测结果(RVR、DS)、智能状态(MMSE)、13常生活能力(ADL)的结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患者手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各指标检测结果(RVR、DS、MMSE、ADL)均有明显好转,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可有效地改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注意力,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