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瘫痪肢体痉挛的出现,使患者出现异常痉挛模式,阻碍患者随意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甚至可能终身致残。因此,尽早打破偏瘫痉挛模式对于偏瘫的康复至关重要。运用头针配合抗痉挛手法对脑卒中后痉挛进行治疗,现将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针刺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后瘫痪肢体肌肉痉挛是导致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抑制患者肢体肌肉痉挛和纠正异常运动模式,减轻由于偏瘫肢体痉挛所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建立正常运动模式是脑卒中治疗的主要任务.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中枢性痉挛状态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实施反射抑制模式配合循经往返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痉挛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实施反射抑制模式配合循经往返灸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针灸治疗,治疗2周及4周后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shworth(痉挛程度改良)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连续治疗2周、4周后,观察组患者在Ashworth(痉挛程度改良)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指数的变化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实施反射抑制模式配合循经往返灸的治疗模式临床效果显著,有效缓解了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和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节律性运动训练在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康复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给予节律性运动训练。比较两组脑卒中偏瘫痉挛控制率;治疗前后功能独立FIM评估值;治疗前后患者肢体活动功能FMA评分、痉挛(ashworth)分级。结果观察组脑卒中偏瘫痉挛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功能独立FIM评估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肢体活动功能FMA评分、痉挛(ashworth)分级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肢体活动功能FMA评分、痉挛(ashworth)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节律性运动训练在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康复中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痉挛和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独立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何晓华  王舒 《疑难病杂志》2004,3(6):374-376
脑卒中后痉挛状态的出现限制了患肢再学习随意运动的能力,是偏瘫康复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能否有效的抑制痉挛,进而诱发部分分离运动,是提高康复效果的关键。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治疗,尚无长期、特效的药物。主要从理疗、功能训练等康复手段着手。从现代康复医学的角度看,脑卒中偏瘫患建立正常运动模式,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实现功能重组。  相似文献   

6.
李琳  柳涛 《吉林医学》2010,31(10):1400-1401
目的:观察手指点穴早期介入常规康复治疗后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痉挛模式的影响。方法:4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点穴组26与对照组20例;点穴组采用常规康复配合手指点穴疗法;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采用Fugl-Meyer积分评价患者运动功能,采用Ashworth评级评定患者肢体痉挛程度。结果:治疗后点穴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点穴组的Ashworth评级优于对照组。结论:手指点穴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抑制痉挛模式的形成,帮助患者顺利渡过痉挛期,提高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廖杏球 《中外医疗》2012,31(11):141-141
目的结合临床研究观察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于再我院住院治疗的患有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采用针灸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在进行3个疗程的治疗之后分别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接受治疗前、后的患者痉挛状态的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分进行肢体功能测量、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平时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采用针灸治疗30d后,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得到有效缓解、运动情况及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得到明显的改善。结论针灸治疗可以有效的缓解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状态,对患者后期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社区医院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抗痉挛模式康复治疗的效果及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改善情况。方法以2011年收治的3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良肢位和早期康复训练,早期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抗痉挛康复治疗,帮助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结果入院时与治疗3个月后比较,抗痉挛治疗有助于下肢功能恢复,明显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结论在社区医院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抗痉挛康复治疗,能提高患者步行能力,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皮部浅刺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的康复效果.方法 将10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皮部浅刺针刺组)与对照组(常规取穴针刺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选取患侧上、下肢拮抗肌群阿是穴进行皮部浅刺治疗,对照组选取常规穴位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Ashworth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皮部浅刺可有效地缓解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下肢痉挛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据统计,脑卒中后3周内约90%的患者会发生偏瘫侧下肢痉挛.临床上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多采用神经促进技术、蜡疗等,近年来,我科应用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的一种最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以速度依赖性肌张力增高为主要表现形式,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主要后遗症之一。因痉挛状态的持续存在,导致的脑卒中患者关节挛缩、畸形以及关节活动度下降,使得患者的步行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受到严重阻碍,进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改善这一现状,目前临床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肌肉痉挛的方法有多种,现主要针对5年来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肌肉痉挛的诊治进展进行详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改善偏瘫患者痉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敏  张辉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1):1803-1804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痉挛的改善作用。方法6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选用电针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对照组仅做康复训练,评定方法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表。结果经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上、下肢Ashworth评分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与康复训练相结合能更有效地降低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促进偏瘫患者的正常运动模式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45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以全部体重负荷下训练和减重训练,经过8周的训练分别给予躯干平衡评定-Sheikh、运动指数评定-RMI评定、痉挛的Ashworth评定。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的积分明显升高。说明减重训练提高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减轻痉挛。结论减重训练配合康复治疗比传统单一不连续的康复训练有更好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痉挛患者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以探寻最佳治疗措施。方法:选择收治的126例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痉挛患者,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2组,即:予以早期康复治疗者归为观察组,予以常规治疗者归为对照组。治疗结束后对于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采用改良MAS对于偏瘫侧肢体痉挛程度、FMA对于运动功能,以及采用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治疗的不同时间段MAS评分、治疗前FMA以及BI评分而言,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1个月、6个月的MA以及BI评分,较之对照组而言升高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较好的改善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痉挛患者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脑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较高,而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是主要的残疾病征。由于脑卒中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常出现肌痉挛,严重影响了肢体功能的恢复,甚至影响日常生活能力。本文探讨脑卒中偏瘫痉挛早期康复的方法及疗效,旨在探索既能减少患者的痛苦,又能促进偏瘫痉挛恢复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83例,按建档顺序分组,对照组41例予以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42例予以电针拮抗肌腧穴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30d,分析比较2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结果:2组治疗前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拮抗肌腧穴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可促进其运动功能恢复,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后常出现肢体偏瘫,其肢体功能恢复包括软瘫期、痉挛期、分离期和恢复期,90%以上患者都会进入痉挛期,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或痉挛,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肌张力增高和痉挛。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的痉挛阻碍运动功能的恢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自理能力,因此抗痉挛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采用推拿结合Boath技术治疗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恢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痉挛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痉挛的患者,根据随机抽样的分类方法,将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采用恢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口服巴氯芬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结果:恢刺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痉挛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肢体功能均优于口服巴氯芬(P〈0.05)。2组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和肢体功能状况在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1)。结论:恢刺结合康复训I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优于口服巴氯芬。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康复推拿疗法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将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痉挛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住院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康复推拿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常规住院治疗。对两组患者在入组时、治疗1月后进行上下肢Furl—Meyer运动功能评价与改良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并对组间疗效进行比较。结果:经治疗1月后,上肢Fus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仅表现出较对照组增高的趋势,差异无显著性(P〉0.05),下肢Fur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总体上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康复推拿有助于促进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对提高下肢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康复推拿疗法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108例,行随机分组,对照组54例,采用常规早期肢体康复锻炼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54例,在康复锻炼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理疗推拿疗法配合治疗,对比两组康复效果。结果两组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均通过全面、专业的康复治疗后,偏瘫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两组患者对比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能力以及肌张力功能均与治疗前后差异性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在康复治疗后FMA评分、ADL指数、MAS功能恢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推拿疗法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的治疗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