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MOTOmed康复训练仪对脑卒中致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致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疗法,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MOTOmed康复训练仪治疗。采用简式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对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8周后上、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对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8周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8周后FMA(上、下肢)评分、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MOTOmed康复训练仪治疗脑卒中致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更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灸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并观察针刺在康复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针灸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康复训练。不同的是针灸运动疗法组是在头针下进行康复训练。分别于入选治疗前及治疗后6-8周进行测评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测评,日常生活能力用Barthrl 指数评分。结果:经6-8周治疗后,Barthrl指数及FMA评分均有一定的改善,但针灸运动疗法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在头针下运动能大幅度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以及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组,两组患者均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研究组从患者心理护理、保持良好肢体位置、床上运动训练、感觉训练、语言训练等方面进行康复训练。结果早期康复训练可降低患者致残率。治疗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实施康复治疗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6 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4 0人 ,对照组 2 0人 ,康复组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 ,对照组给予临床药物治疗及进行末经任何指导的自行锻炼。运动功能采用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 (FMA)测评 ,日常生活能力用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经 90d治疗后 ,BARTHEL指数及FMA评分均有明显程度改善 ,康复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 .0 0 1)。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的治疗效果。方法入选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164例,随机分为康复组(82例)和对照组(82例)。两组患者均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康复组超早期进行一对一康复训练,对照组未接受康复治疗,两组分别在病情稳定48 h后和治疗4周采用FugI-Meyer评定法对运动功能评分,用Barthel指数评分对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结果康复组的Fugl-Meye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1)。结论常规药物治疗加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分析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对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患者肌力、肌张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出院的110例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常规随访患者设为对照组(n=55),接受互联网+延续性护理患者设为观察组(n=55),对两组肌力、肌张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针刺和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针刺组(60例)和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组(60例),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后各组分别进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MA、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组的各项指标改善更优于单纯针刺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推拿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患者行推拿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神经发育治疗技术(Bobath技术)为主要治疗技术;观察组患者在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推拿,治疗时间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躯干、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的FMA-L及MWS方面相比较,治疗前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L、MWS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推拿能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治疗后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善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76 例患者用Brunnstrom 法评定上下肢运动功能,用Barthel 指数作相关分析。结果 偏瘫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呈正相关,上肢r = 0 .75( P< 0 .001) ,下肢r= 0 .57( P< 0 .001) ;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呈高度正相关,r = 0 .76( P< 0 .001) 。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功能的恢复,治疗中应首先着眼于运动功能的恢复,以避免“误用综合征”  相似文献   

12.
电针拮抗肌穴位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电针拮抗肌穴位结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痉孪的治疗效果.方法 100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加运动疗法组(治疗组)50例和单纯运动疗法组(对照组)50例,治疗前后分别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比较肢体痉挛程度及运动功能.结果 治疗组改善肌痉挛和肢体的运动功能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电针拮抗肌穴位加运动疗法比单纯运动疗法更有利于脑卒中后肌痉挛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观察电针拮抗肌腧穴复合易化技术治疗脑梗塞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探索针灸治疗与现代康复技术相结合在针灸传统优势病种临床治疗中的协同作用。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规范化治疗方案。方法:将70例脑梗塞住院病人,符合Ashworth痉挛评级Ⅰ级以上Ⅳ级以下、Brunnstrom分级处于第Ⅱ阶段以上第Ⅴ阶段以下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电针组24例,康复组22例,电针+康复组24例。连续治疗4周后,比较3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的改善情况。结果:电针+康复组在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与单纯使用电针或康复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在缓解痉挛方面,与单纯电针组、康复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拮抗肌腧穴复合易化技术"治疗脑梗塞偏瘫痉挛,能够缓解肢体痉挛状态、改善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针刺与康复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在脑梗死痉挛性瘫痪治疗上,较单纯针刺及康复治疗技术更有优势,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偏瘫致下肢功能障碍患者早期综合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到2013年10月收的7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及康复组,每组各38例。对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康复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康复组的有效率及恢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进行综合康复训练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恢复,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2):350-353
目的: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干预,评估其对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进行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临床痉挛指数(CSI)、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量表(FMA)、Barthel指数(BI)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肢体痉挛程度、平衡状况、运动功能、生活质量,起立-行走测试(TUG)时间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评估依从性。结果:干预后,观察组NHISS评分、CSI评分、TUG分别为(15.20±1.08)分、(9.51±0.72)分和(120.41±6.85)s,均低于对照组的(19.45±1.19)分、(11.67±0.76)分和(145.82±6.3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BS评分、Fugl-Meyer总评分、BI评分、依从性分别为(39.47±1.41)分和(71.20±2.17)分、(65.76±4.71)分、(81.39±5.26)分,均高于对照组(34.50±1.39)分、(62.39±1.95)分、(60.45±4.60)分、(64.71±5.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针灸与康复训练相结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进行探究,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方法:在该院2011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随机选取69例,分为对照组35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治疗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检测,并对其改善情况进行分析评定。结果:对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其差异显著(P <0.05);对两组之间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差异显著(P <0.05)。结论:康复训练加以针灸治疗可以很好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治疗费用较少,经济实惠,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针刺拮抗肌运动点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拮抗肌运动点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常规腧穴治疗,每组30例。两组均每10 min行针1次,每次行针约1 min,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周六周日休息)。连续治疗6周后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针刺拮抗肌运动点的临床疗效显著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电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组同时配合电针治疗,疗程2个月。结果: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均有显著提高;但治疗组更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康复治疗结合电针对促进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有明显效果,宜在脑卒中早期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9.
王小兵 《铁道医学》1999,27(6):367-369
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治疗后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善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76例患者用Brunnstrom法评定上下肢运动功能,用Barthel指数作相关分析。结果 偏瘫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呈正相关,上肢r=0.75(P〈0.001),下肢r=0.57(P〈0.001);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呈高度正相关,r=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引起的偏瘫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存活者中86.5%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脑卒中的高致残率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经济、思想负担,也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因此,怎样改善和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已成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