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凝血系统、血小板功能和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体外循环(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18)和乌司他丁组(U组,n=18).U组将乌司他丁40万单位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自切皮开始静脉输注,30 min内输注完毕,另将40万单位加入CPB预充液中,另外20万单位以4~6万单位/h速率输注至术毕,总量100万单位,C组不用乌司他丁及任何抗纤溶药物.分别于切皮前1 min(基础值,T0),肝素化前1 min(此时U组已用乌司他丁40万单位,T1),术毕(T2),术后6 h(T3)和术后24 h(T4)经颈内静脉导管采血5 m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CD62p),用比浊法测定激活部分凝血致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用硅藻土激活剂测定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记录患者术后24 h出血量和输血量.结果 组间GPⅡb/Ⅲa、CD62p和PT,以及术后24 h出血量和同种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比较,U组APTT在T1、T3和T4均缩短(均P<0.05).与C组比较,U组:APTT在T1~4均缩短(均P<0.05),体外循环中ACT缩短,补充肝素量增加(P<0.01).结论 乌司他丁对血小板聚集和活性无影响,它能缩短APTT及肝素化后的ACT,增加CPB中补充肝素量,对内源性凝血系统有促进作用,该实验所用剂量未见减少CPB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对体外循环(CPB)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CPB瓣膜置换术患者34例,根据术前是否合并房颤分为A、B两组,各17例,A组合并有房颤,B组未合并房颤。检测两组患者切皮前(T1)、给鱼精蛋白后10 min(T2)、关胸时(T3)、术后4 h(T4)4个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CT)等凝血相关指标,记录术中至术后24 h肝素用量、鱼精蛋白用量、异体血用量和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结果两组各时间点PLT、PT、APTT、TT、FIB、DD、A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至术后24 h肝素用量、鱼精蛋白用量、异体血用量和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对CPB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抑肽酶不同给药方式对体外循环(CPB)期间血小板功能的保护效果。方法:选择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20例,在CPB围手术期给予抑肽酶5-8万U/kg,按给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在预充液中一次性给药,试验组于麻醉诱导后、机器预充液中、停机后分别给药1/3量。分别于肝素化后10min、CPB30min、主动脉开放时、CPB结束时、CPB结束后2h几个时点,定量检测α-颗粒蛋白(GMP-140)、血栓烷B2(TXB2)、11-去氢-血栓烷B2(DH-TXB2)、血小板计数及术后第一天的胸腔积液量、手术过程的输血量等指标,运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素化后10min、CPB结束时、CPB结束后2h,对照组血小板计数较试验组明显减少;GMP-140、TXB2、DH-TXB2在主动脉开放前两组无差异,开放后至术后2h对照组明显高于试验组,术后第一天的出血量及手术的总输血量也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CPB围术期持续给予抑肽酶对血小板功能的保护优于自机器预充液中一次性给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off-pump)和体外循环(on-pump)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围术期的输血量和凝血功能。方法:187例患者接受CABG手术,其中105例采用off-pump,82例采用传统的on-pump,回顾性地收集两组患者术前PT、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FIB和APTT、手术时间、旁路移植血管数、ICU留住时间、再次开胸止血的病例数、术后24h胸腔引流量、围术期输入血制品的量及血常规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术前凝血情况相似,但与off-pump患者相比,on-pump患者手术结束时的Hb、Hct和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术后24h胸腔引流量、再次开胸止血的例数和围术期输入血液制品的量明显增加。结论:off-pumpCABG可避免CPB本身引起的血液稀释、血小板数量减少等引起的凝血功能异常,从而减少围术期出血和血液制品用量,缩短ICU时间,节省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使用Sonoc lot凝血与血小板功能分析仪(Sonoclot分析仪)监测非紫绀型及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并评价其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先心病患儿60例,分为非紫绀型(N组,n=30)和紫绀型(C组,n=30)两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1)和鱼精蛋白中和肝素10 m in后(T2)抽颈内静脉血,检测激活凝血时间(SonACT)、凝集速率(Clot Rate)、血小板功能(PF)并记录术后24h胸腔引流量。结果组内比较:与T1相比,T2时点N组与C组患儿的SonACT、Clot Rate、PF均发生改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T1、T2时点,N组与C组间的C lotRate有统计学差异(P<0.01);N组与C组患者术后24h胸腔引流量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体外循环可引起非紫绀型与紫绀型先心病患儿的凝血功能降低;紫绀型先心病患儿的Clot Rate在体外循环前后均低于非紫绀型,因而术后更易发生出血;Sonoclot分析仪能准确反映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适用于儿童凝血功能的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急性自体血小板(Plt)分离回输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 36名择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ASAⅡ~Ⅲ级,年龄24~60岁,体重53~71 kg。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18):对照组(A组)和急性Plt分离组(B组)。A组行单纯术中自体血回收,B组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回输及术中自体血回收,整个Plt分离过程在肝素化之前完成。于麻醉诱导前(T1)、肝素化前(T2)、术后1 h、24 h和48 h(T3、T4、T5)各时点记录相关血液凝血功能各项指标。记录ECC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1 h、24 h引流量和异体输血量。结果 B组急性Plt分离处理的全血容量为(1150±168)ml,采集富Plt血浆(177±32)ml,其中Plt计数(1 060±255)×109/L,占全身血容量Plt总数(25±4)%,Plt分离时间(38±11)min。与A组比较,B组术后1 h时Plt计数明显升高,术后1 h、24 h引流量、异体红细胞、Plt输注量和异体Plt输注率降低(P<0.05或0.01),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联合术中自体血回收可改善心脏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并降低术后出血量和异体血的输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及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CPB心脏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生理盐水组(氨甲环酸10 mg/kg切皮前缓慢静脉推注;随后持续输注生理盐水至术后12 h,n=30)和氨甲环酸+氨甲环酸组[氨甲环酸10 mg/kg切皮前缓慢静脉推注;随后1 mg/(kg.h)持续输注氨甲环酸至术后12 h,n=30]。在麻醉诱导前、手术结束时、次日晨8:00和术后24 h 4个时间点取血测定血常规和凝血功能。记录术中肝素和鱼精蛋白用量、CPB期间最低鼻温和肛温、CPB期间最低红细胞压积,以及术后24 h出血量和异体血输血量及输液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及术中基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观察时间点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时两组患者的出血量、异体红细胞及血浆输入量、晶体及胶体输入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术中单次剂量氨甲环酸比较,单次剂量氨甲环酸治疗后围手术期持续输注氨甲环酸并不能进一步改善凝血功能、减少术后出血量,也不能进一步减少术后异体血输血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患者血小板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普鲁泊福对其的影响.方法:ASAⅡ~Ⅲ级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普鲁泊福组(n=15).对照组应用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0.01 mg/kg、维库溴铵0.1~0.2 mg/kg行麻醉诱导,术中以0.5%~1.5%异氟烷及芬太尼、哌库溴铵维持麻醉;普鲁泊福组应用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0.005~0.01 mg/kg、普鲁泊福1.5 mg/kg、维库溴铵0.1~0.2 mg/kg行麻醉诱导,术中以静注普鲁泊福4~5 mg/(kg·h)、芬太尼、哌库溴铵和0.5%~1.0%异氟烷维持麻醉.采用Sonoclot凝血与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分别测定麻醉前、诱导后5 min、CPB转流前、CPB结束后10 min、手术结束时5个时间点全血激活凝固时间(SonACT)、凝血速率、血小板功能(PF)、凝血达到高峰时间(TP),同时观察血小板(PLT)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结果:与麻醉前相比,诱导后和转流前2组SonACT、PF、凝血速率、TP及常规凝血试验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CPB结束后10 min和手术结束时2组PF显著降低(P<0.01),SonACT、凝血速率、TP、PT、APTT明显延长(P<0.01),PLT计数明显减少(P<0.01);2组间各个时间点的指标相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CPB是影响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主要因素;诱导剂量1.5 mg/kg及术中持续静脉输注浓度为4~5 mg/(kg·h)的普鲁泊福对血小板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前列腺素E1(PGE1)在心肺转流(CPB)过程中对血小板的影响.方法:选取行CPB下瓣膜置换手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24例,随机分成实验组(PGE1干预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2例.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肝素化后(T1)、CPB 30 min(T2)、CPB结束时(T3)和结束后1 h(T4)动脉血中的血栓烷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的浓度,并用透射电镜观察T1,T2,T3时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2组中TXB:、6.K-PGF1α在T2、T3时均较T1时明显升高(P<0.01),T3时达到最高.T4时恢复至CPB前水平.在T2、T3时6-K-PGF1α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TXB2及二者比值TXB2/6-K-PGF1α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电镜观察中,对照组未活化(圆型和展平型)的血小板在CPB中均较实验组明显减少,而活化(聚集型和树突型)的血小板明显较实验组增加(P<0.01).结论:PGE1能抑制CPB引起的血小板活化,保护血小板功能,降低血小板损耗.减轻凝血功能紊乱,减少术后血液丢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PB)结束后鱼精蛋白半量负荷剂量加半量微泵输注法中和肝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心脏二尖瓣置换术患者68例,ASA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组与Ⅱ组,每组34例。Ⅰ组:半量负荷剂量+半量微量泵维持,鱼精蛋白总量为6 mg/kg(即1∶1. 5),首次负荷量鱼精蛋白为3 mg/kg,微泵速度250 m L/h (10 mg/m L)泵入;剩余半量鱼精蛋白以20 m L/h(10 mg/m L)持续泵入至手术结束;Ⅱ组:首次鱼精蛋白拮抗肝素1∶1. 3一次性给予,必要时,根据激活凝血时间(ACT)追加鱼精蛋白。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手术、体外循环及关胸的时间;记录两组患者基础ACT,肝素化后5分钟ACT,中和后5分钟、30分钟、术毕及术后1小时的ACT值;记录首次鱼精蛋白用量、鱼精蛋白拮抗肝素比例;记录术中出血量、回收血量、术后6小时、24小时胸腔引流量及ICU使用红细胞悬液(PRBC)例数、鱼精蛋白拮抗后不良反应情况等。结果术毕、术后1小时Ⅱ组患者ACT较Ⅰ组延长(F组间=10. 105,P=0. 034);Ⅰ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回收血量少于Ⅱ组(t=-3. 565,P=0. 012; t=-3. 162,P=0. 016),术后6小时和24小时胸腔引流量少于Ⅱ组(t=-3. 875,P=0. 005; t=-2. 365,P=0. 036),ICU输注PRBC例数少于Ⅱ组(χ2=4. 221,P=0. 040);拮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Ⅱ组(χ2=7. 556,P=0. 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鱼精蛋白以半量负荷剂量加半量微泵持续输注法拮抗肝素,可减少CPB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和输血量,弱化鱼精蛋白不良反应强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输注血小板治疗白血病的临床效果,为白血病患者合理应用血小板制剂提供参考.方法 51例白血病患者中35例输注机采血小板,16例输注手工血小板.输注前常规作ABO及R h鉴定及凝聚胺交叉配血试验.观察输注后1h、24h患者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CCI)及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结果 输注机采血小板平均1h后CCI>22.9×109/L,24h后CCI>8.01×109/L;1h后PPR>36.32%,24h后PPR>30.77%.结论 输注机采血小板治疗白血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术自体血回收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40例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术中的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为观察组,采用自体血液回收机;B组为对照组,不采用自体血液回收机,对两组患者麻醉前、停体外循环时、术毕、术后4 h、术后24 h的静脉血,进行凝血四项指标的检测及血小板计数,并记录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和库血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库血用量、胸腔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所有患者PT,APTT,TT明显延长,FIB和血小板数量下降。结论 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自体血回收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与自体血回输量有关。 [关键词] 血液回收机 体外循环 瓣膜置换术 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与冷沉淀单独及联合输注在大失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大失血患者96例,根据输血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单独机采血小板组(A组)32例,单独冷沉淀组(B组)32例,机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组(C组)32例。分别于输注前1 h、输注后24 h对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测定,比较3组输注前后凝血功能变化情况及平均止血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输注后3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降低,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计数均升高,且C组变化幅度大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B组相比,C组平均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大失血患者采用机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方式可有效帮助其缓解凝血障碍,并实现快速止血,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后分次小剂量拮抗体内肝素的可行性。方法 5 0例CPB直视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A组,n =2 5 )和分次小剂量组(B组,n =2 5 )。A组使用鱼精蛋白(PRTM)拮抗肝素的方法是1∶1.5 ;B组使用PRTM中和肝素的量为0 .8∶1,后据术野渗血或引流量情况酌情追加。观察激活凝血时间(ACT)和术后各段时间渗出量及血红蛋白丢失量。结果 ①给药3 0min后两组ACT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但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②B组术后2 4h的引流量及血红蛋白丢失量明显少于A组(P <0 .0 1) ;③B组使用的PRTM量明显少于A组(P <0 .0 1)。结论 使用小剂量PRTM分次拮抗CPB后体内残存肝素,安全有效,也减少术后引流量及PRTM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自体血小板分离(autologous patelet-richplasma, aPRP)回输对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9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自体血小板分离组(aPRP组,n=45)。aPRP组在麻醉诱导后行血小板分离,在肝素化之前完成富血小板血浆提取,于体外循环结束、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回输,对照组不行血小板分离。于术前,术后1、24和48h记录Hb、Plt、PT、APTT及Fib,记录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引流量、输血情况。结果 aPRP组采集并回输富血小板血浆(323±117)ml,Plt分离时间(45±8)min。与对照组比较,aPRP组术后24h内引流量、输注异体血率下降(P<0.05)。结论 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可改善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术后出血量和异体血输注,具有血液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和急性高容血液稀释(AHH)后心肺转流(CPB)期间凝血功能的变化,术中、术后输血量和术后24 h引流量,探讨在CPB下心内直视手术中血液保护方法。方法:选取CPB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病人40例,ANH组20例,AHH组20例,ANH组在诱导后自中心静脉采血,手术结束前回输体内。两组病人用血液回收机回收的术中出血,术中或术毕将洗涤后的红细胞均回输体内。所有病人在麻醉诱导后(T1)、CPB停机鱼精蛋白中和后10 min(T2)和手术结束时(T3)采集中心静脉血测定全血激活凝固时间(gbACT)、凝血速率(CR)、血小板功能(PF)、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并记录术中、术后用血量和24 h引流量。结果:两组病人血常规检测,ANH组Hb在T2时刻低于AHH组(P0.01),T1、T3时点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凝血功能监测,ANH组PT值在T2、T3点比AHH组延长(P0.05),APTT、TT、Fi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noclot血小板功能实验检测,gbACT、CR、FP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H组输悬浮红细胞和血浆量均少于AHH组(P0.05),ANH组术后24 h引流量少于AHH组(P0.05)。结论: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不影响凝血功能,可达到减少用血的目的,且效果优于急性高容血液稀释。  相似文献   

17.
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植换患者围术期纤溶系统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植换患者围术期纤维蛋白(原)溶解系统的改变情况.为抗纤溶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例AsAⅡ、Ⅲ级,择期行心脏机械瓣膜植换的患者.分别于麻醉前(T1)、肝素化前(T2)、主动脉阻断开放时(T3)、CPB结束鱼精蛋白中和后10min(T4)、术毕2 h(T5)、24 h(T6)、48h(T7)等7个时间点抽取中心静脉血测定:血小板计数(PLT)、全血激活凝固时间(ACT)、组织纤溶酶元激活物(t-PA)、纤溶酶元激活物抑制物(PAI)和D-二聚体(D-dimer).分析围术期纤维蛋白(原)溶解系统的变化规律.结果 与麻醉前比较,PLT在术中、术后显蓍减少,术后48h仍未达麻醉前水平(P<0.05):t-PA从转流开始至术后24 h显著增高(P<0.01),至术后48 h下降至麻醉前水平;PAl在CPB中骤降至最低水平(P<0.01),在此后的各点有所回升,但术后48h仍显著低于麻醉前(P<0.01);D-Dimer从转流开始至术后48h明显升高(P<0.01),术后24 h有下降趋势,但在术后48h又显著升高(P<0.01).结论 机械瓣膜植换的围术期存在纤溶系统的激活,CPB后存在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增高,从而影响了正常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PB)下行简单先天性心脏病(CHD)矫治手术的婴幼儿,经白蛋白预处理管路后对其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个月~2岁,体重5~8 kg,首次在CPB下行CHD矫治手术的40例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D组在CPB管路晶体预充后加入人血白蛋白10 g循环5 min,C组在CPB 5 min后加入人血白蛋白10 g,选取麻醉诱导后(T1)、出手术室前(T2)两个时点,行常规实验室检查测定血常规、高岭土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凝血功能。记录患儿术前基本资料、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回重症监护室(ICU)后1 h、2 h、4 h的胸引量、围术期血制品用量、肝素化前及CPB改良超滤(MUF)后血红蛋白(Hb)浓度及血小板(Plt)计数。结果 C组患儿回ICU后1 h、2 h胸引量平均值高于D组,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围术期血制品用量无统计学差异。同T1时点相比:T2时点的Plt计数显著降低(P0.01)且组间比较C组明显低于D组(P0.05);T2时点的反应时间(R)凝血时间(K)延长(P0.05),α角、最大振幅(MA)显著缩小(P0.01),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过CPB手术后,简单CHD患儿凝血因子活性减低、血小板功能下降,但大部分在正常范围内;纤维蛋白原功能降低,略低于正常水平;白蛋白预充管路可缓解血小板数量的下降,有减少术后胸引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张晓丽  张俊峰  陆捷  吴强 《上海医学》2006,29(12):862-865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0PCAB)中临床剂量的羟乙基淀粉(HES)130/0.4和琥珀酰明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4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择期行OPCAB的患者,随机均分为琥珀酰明胶组(GEL组)和HES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术毕即时(T1)和术后24 h(T2)测定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指标。记录术中失血量、术后24 h内的胸管引流量和输血量。结果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补液量、术中出血量和24 h胸管引流量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均>0.05)。两组间T0、T1和T2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PT、APTT、Fib及D-二聚体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均>0.05)。结论临床剂量的HES 130/0.4与琥珀酰明胶对OPCAB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可安全应用于OPCAB的容量治疗。  相似文献   

20.
氨甲环酸在开胸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弋  葛衡江  闫红 《四川医学》2006,27(2):162-164
目的评价氨甲环酸在开胸手术中的止血作用和对开胸手术围术期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因罹患肺或食管肿瘤的开胸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氨甲环酸组(A组,n=20)在麻醉诱导后切皮前静脉滴注10mg/kg氨甲环酸,术中持续泵注1mg.kg-1.h-1至术毕;对照组(B组,n=20)持续泵注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术中3h,术后第1天和第3天抽取中心静脉血检测血栓弹力图(TEG),凝血常规,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及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记录术中出血量和术后24h胸腔引流量。结果T组术中、术后C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LY3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组术中和术后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低于C组(P<0.01);T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24h胸腔引流量明显少于C组(P<0.01)。结论氨甲环酸抑制了纤溶活性的增强,改善了开胸手术后早期的低凝状态,显著减少了开胸手术围术期的血液丢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