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通过动态心脏模具研究低剂量CT左心室功能分析的价值和可靠性.方法采用64排GELightSpeed VCT扫描可模拟左心室运动的心脏模具,模具射血分数选择25%和40%两种,50、60、70、90和120 bpm 5种心率条件,扫描剂量设定:A.关闭ECG管电流调制技术,扫描参数为120 kV、500 mA;B.开启ECG管电流调制技术,电流调制范围设定在250~500 mA,调制期相80%~90%和30%~90%两种;C.电流调制范围100~500 mA,其它同B.计算各个扫描条件下的有效剂量以及各组数据中的最高噪声指数.测量收缩末期容积(ESV)、舒张末期容积(EDV)并计算射血量(EF),统计分析不同心率和低剂量条件下的ESV、EDV和EF变化.统计冠脉的解剖学图像质量,综合评价低剂量心室功能合并冠脉检查的有效性.结果相比常规模式,ECG调制技术下低管电流采用250 mA,最多可降低20%的剂量,如低管电流采用100 mA则最多能够节约近39%的射线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下,射血分数值表现为与心率呈负相关变化(25%:r=-0.961,40%:r=-0.948),但与标准理想射血分数相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标准射血量的不同不会影响实际测得的射血分数与标准值相似性(25%组:92.1%,40%组:91.8%);ECG调制组,不同心率下对应组图像所测得的EDV、ESV、EF值,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噪声使分析时间相应增加,对分析结果影响小;ECG调制时相的选择会对冠脉解剖分析产生影响.结论不同心率条件下的低剂量ECG调制CT扫描技术进行心室分析可行并可靠,但考虑冠脉检查的需要,电流调制的期相范围要根据心率情况合理设置,以期低剂量检查做到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大体重患者在冠脉CTA前瞻性序列扫描中运用ECG管电流调制技术评价X线吸收剂量及临床应用。方法40例体重指数(BMI)24的患者在冠脉CTA检查中随机分为两组:A组20例采用ECG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心率70次/分时,扫描范围为20%-80%R-R间期,设60%-80%R-R间期组为全剂量扫描范围;心率70次/分时,扫描范围为20%-80%R-R间期,设35%-55%R-R间期组为全剂量扫描。B组20例均选用20%-80%R-R间期组为全剂量扫描;比较两组病例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 A组平均辐射剂量(6.91±2.78),B组为(10.43±3.36),A组比B组减少了33.77%的辐射剂量;辐射剂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别。结论在前瞻性序列扫描中运用ECG管电流调制技术可以明显降低大体重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心率?心率波动及重建时相的选择对西门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响?方法:51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将扫描数据从心动周期的R-R相位0~95%每间隔5%进行重建?使用西门子Syngo MMWP VE23A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等处理?按扫描时平均心率及心率波动幅度分组,获得最佳重建时相,进而评价不同心率及心率波动幅度中的图像质量?结果:心率 < 65次/min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为60%~75%R-R间期;心率65~70次/min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为65%~70%R-R间期;心率 > 70次/min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为30%~40%R-R间期?图像质量随心率的增加及心率波动幅度的变大而下降?心率及心率波动幅度与图像质量呈负相关(P < 0.05)?结论:西门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受心率及心率波动幅度影响?控制心率?减小心率波动以及选择最佳重建时相可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新双源CT Flash螺旋心脏扫描技术在低心率患者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0例心率≤70次/min且心律规整?心率波动范围10次/min以下?体质指数(BMI)20~24?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60例)行 Flash螺旋心脏扫描模式,采集一个心动周期心脏图像,预设采集期相为60% R-R间期;B组(60例)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模式,采集3~4个心动周期心脏图像,预设采集期相为70% R-R间期?由2名医师分别对两组冠状动脉树的13段图像质量进行分析评分,并对辐射剂量进行统计,两组差异性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两组图像质量评分A组为(4.58 ± 0.62)分,B组为(4.55 ± 0.7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271,P = 0.787);A组辐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0.75 ± 0.13) mSv,B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2.35 ± 0.19)mSv,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2.621,P = 0.000)?结论:在严格控制入选标准前提下,Flash螺旋心脏扫描模式可在保证诊断所需的图像质量的同时,又能较大程度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冠脉成像应用于低心率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连续选取拟行CTCA检查的病人100例(心率〈65 bpm,HRv〈10 bpm),所选病人随机分别进行前瞻性心电门控(52例)及回顾性心电门控(48例)CTCA,依据病人体质量指数选择管电流(400~800mA)、管电压为120 kV。前门控组采集期像设定为75%,padding100 ms,后门控采用ECG管电流调制技术,35%~85%满电流输出。比较前门控组与后门控组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前门控组与后门控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9,P=0.16)。前门控组CTCA辐射剂量平均(3.99±1.16)mSv,后门控组CTCA辐射剂量平均(15.49±3.96)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2,P=0.00),使用前门控降低了74.24%的辐射剂量。结论前门控应用于低心率且心率相对稳定的患者中可以达到与后门控相仿的图像质量,并且可以满足诊断要求,而辐射剂量大幅减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与比较320排容积CT的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扫描和ECG管电流调制扫描技术的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方法:对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97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①常规组(A组)53例,采用ECG管电流调制扫描技术;②低剂量组(B组)44例,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扫描。采用4分法主观评价冠状动脉可评估率,通过对比两组的升主动脉根部的平均强化CT值(SI)、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客观评价冠状动脉。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比较两组冠状动脉可评估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结果:A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8.66±3.67)mSv,B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3.99±2.42)mSv,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3,P<0.05)。A、B两组共1187段血管,A组中较为优秀(3分或4分)的血管段数占92.4%(599/648),B组占92.9%(501/539),A、B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80,P=0.631)。A、B两组的SI、SD、SNR、CNR分别为(433.4±82.5) HU、22.1±6.2、20.7±5.7、16.6±5.0和(436.1±94.7)HU、21.5±4.9、20.9±5.5、16.9±4.7,两组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从客观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3、-0.522、0.240、0.311,均P>0.05)。结论: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低剂量技术可以减少54%的辐射剂量,又可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64排VCTX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技术对冠状动脉成像的能力及图像质量分析。方法:连续选取152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A组平均体重指数25.1,心率〈65次/min)行前门控扫描,根据患者的自动毫安量选择管电流及管电压。同时比较回归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的30例患者(B组平均体重指数25.7,心率〈72次/min)的剂量,并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配对t检验,P〈0.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前瞻性门控横断面扫描冠状动脉成像射线剂量平均为(2.75±0.95)mSv,所获图像质量完全达到临床诊断需要,B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冠状动脉成像平均剂量为(18.2±2.9)mSv。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射线剂量减少了85.2%。结论:64排VCTX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横断面扫描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同时也非常有效的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搜集500例患者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DCTCA)完整资料,将图像进行多相期重建后传至工作站处理,以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和分支进行分析,评价不同心率、心动周期内不同R-R时相重建图像、不同注射方式的冠脉成像质量。结果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与患者心率、呼吸运动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等因素成负相关。结论检查前控制好患者心率(〈65次/分)、选择最佳的重建时相窗(60%R-R间期)、患者屏气配合及双相注射对比剂有利于提高冠脉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不同心率情况下64排螺旋CT低剂量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2010年12月-2012年1月10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剂量组(A组)和低剂量组(B组),每组50例,分别进行冠脉CTA检查,对两组不同心率的图像进行质量评分,有效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降低了70%以上的有效辐射剂量,两组辐射剂量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心率偏慢的患者有效辐射剂量降低更明显。心率偏慢的患者图像质量评分更高。【结论】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对心率偏慢患者减少的有效辐射剂量更多,图像质量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宝石能谱CT前门控电子束低辐射剂量技术对冠状动脉成像的能力及图像质量。方法筛选100例前门控电子束扫描的患者,根据体质量指数(BMI)选择管电流为180~800mA,管电压为100~120 kV,记录扫描中患者所受射线剂量,并将其与回顾性门控扫描参数进行剂量对比。结果在相同管电压条件下,前门开电子束扫描剂量平均(2.27±0.75)mSv远远低于回顾性心电门控平均(14.15±3.07)mSv。结论宝石能谱CT采用前门控电子束扫描技术及个性化的扫描参数,同时利用宝石探测器、AsiR重建技术及Cine扫描模式,减少了螺旋伪影,抑制钙化伪影,获得高清冠状动脉图像。心脏成像减少了80%~90%的辐射剂量,确保了"完美心脏"的检查,真正实现了低剂量下的冠脉高清成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回顾性心电门控管电流调节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管电流调节技术,对58例患者进行了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并对图像质量及剂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所有图像达到诊断所需标准.结论 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管电流调节冠脉成像,在降低射线剂量同时能够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前门控模式下低体质量指数人群降低管电压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方法:本研究入选行CTCA检查的病人40例,其中心率( heart rate,HR)〈65 bpm、心率变异( 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5 bpm、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BMI)≤24 kg/m2,所有病人均进行前瞻性心电门控CTCA,管电压设置为100 kV,管电流400mA。统计描述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估率与CTCA辐射剂量。结果:40例病人共显示冠状动脉节段数527个,平均每例病人显示13.18个节段。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估率为99.05%。40例病人平均计量长度乘积( DLP)为(91.41±13.36)mGy·cm,范围80.52 mGy·cm--103.37 mGy·cm;平均有效剂量(ED)为(1.58依0.23)mSv,范围1.37 mSv---1.83 mSv.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下管电压设置为100 kV可以大幅度减低辐射剂量,并且可以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64MDCT)冠状动脉成像不同心率下冠状动脉各节段血管的最佳重建相位。方法对61例病例行64MD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后原始数据分别按R—R间期30%,35%,40%,45%,50%,60%,70%,75%的相位进行后处理重组。记录扫描期间平均心率,心率〈70次/min为Ⅰ组,≥70次/分为Ⅱ组,分析不同心率组不同R-R时相对各支冠状动脉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Ⅰ组的所有的冠状动脉节段可以在单一的75%相位上获得最佳图像质量;Ⅱ组的所有冠状动脉可以在单一的45%或加%的相位上获得最佳图像质量,多时相重建并不能显著提高图像质量。结论随着64MDCT的时间分辨率的充分发展,所有有关冠状动脉节段能在一个重建间隔得到有诊断价值的图像。  相似文献   

14.
万象新  覃群  秦将均  周祥群  林玲 《海南医学》2014,(16):2378-2382
目的 探讨64-MSCT血管密度比值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肇事血管易损斑块价值。方法 追踪随访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间我院临床拟诊冠心病行64-MSCT冠状动脉成像,并同期(一周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诊断为冠心病患者128例,其中冠状动脉内置支架术者、严重心肺肝肾疾病者、图像质量未达优良者予以剔除,最终纳入随访对象65例中31例在1年内发生了ACS。所有纳入随访对象的MSCT原始数据在45%~85%R-R间期、间隔20%重建后传至AW4.4工作站,多平面图像上(MPR),沿血管长轴测量冠状动脉血管病变,ROIs血管壁、管腔、斑块以及血栓的总体平均密度,并且用主动脉根部的平均血管密度作为比较参考,得出VDR(Vessel density ratio)值。结果 ACS组31例,斑块105个,其中肇事斑块45个,非肇事斑块60个;非ACS组34例,斑块78个。将以上斑块分为ACS斑块组与非ACS斑块两组,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斑块血管混合CT值(PVMV)和VDR值差异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64-MSCT血管密度比值比以往单纯测量斑块CT值评价斑块的稳定性更可靠,VDR对早期识别ACS易损斑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重建相位对64排螺旋CT(64MDCT)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56例拟诊冠心病患考行54MDCT扫描后,使用Philips独立工作站提供的冠状动脉分析软件,进行冠状动脉重建。重建的方法包括容积再现、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和曲面重组等。分析不同R—R时相各支冠状动脉的显示情况。结果右冠状动脉近段、远段及左前降支、左回旋支近段的最佳时相是70%和75%,右冠状动脉中段、后降支及左回旋支远段重建的最佳时相为70%,75%和40%.结论选择回顾程心电门控最佳R-R时相重建冠状动脉可最大限度减轻心脏运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第2代双源CT的三种扫描模式在不同心率、心律患者冠状动脉检查的应用效果,比较其图像质量和扫描剂量。方法根据不同心率、心律将166例冠状动脉检查者分为A、B、C组(A组:平稳低心率组,B组:平稳高心率组,C组:不稳定心律组),分别行炫速双源CTHash、Sequence或Routine扫描模式检查,记录扫描时的心率、心率变异幅度,和扫描剂量,并评价冠脉三支主干的图像质量(0~3分)。结果Flash法扫描患者67例,平均扫描剂量为(0.73±0.09)mSv;Sequence法扫描35例,平均扫描剂量为(3.73±1.27)mSv;Routine法扫描64例,平均扫描剂量为(9.07±2.96)mSv,三种扫描模扫描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种扫描模式下,各支冠状动脉主干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和图像质量有相关性(P〈0.01),而心率变异幅度与前降支的图像质量有相关性(P〈0.01),与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第2代双源CT能依据患者的心率、心律情况进行个性化选择冠脉CT扫描模式,在保证较高的图像质量的同时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扫描剂量。  相似文献   

17.
双源CT冠脉成像不同扫描方法的辐射剂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伟峰  翟利浩  张建军  徐晓斌  牟彩云  刘铁 《浙江医学》2011,33(9):1269-1271,1274
目的 比较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与应用不同管电压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冠脉成像质量和患者的辐射剂量.方法 对23例心率<70次/min且心率波动<5次/min的患者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55例心率不齐或>70次/min的患者采用按体重指数 (BMI)不同而改变管电压的回顾性心电门控.并随机抽取30例采用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CT冠脉成像(不变动管电压)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对图像独立进行质量评价,同时对患者的辐射剂量进行统计.结果 前瞻性心电门控冠脉成像与按患者的BMI指数应用不同管电压的回顾性心电门控冠脉成像的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前瞻性心电门控冠脉成像的辐射剂量较回顾性心电门控下降了约60%~70%,降低管电压也可使辐射剂量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保证冠脉成像质量的前提下,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制定最合适的检查方案,能够切实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