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微小病毒B19感染者血清生化改变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感染人微小病毒B19(PVB19)的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生化改变情况。方法 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对者的共473份血清中的PVB19DNA,对PVB19DNA阳性血清进行血清生化测定并对多项生化指标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出17份PVB19DNA阳性血清,17份血清中多项离子、肌酐、尿酸、葡萄糖、乳酸脱氢酶等的水平正常,而尿素氮、胆红素、蛋白、肝脏酶的水平大多偏离正常值;经多元统计分析发现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肝炎的PVB19感染者与有其他症状的PVB19感染者在肝细胞受损程度及肝功能不全程度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感染PVB19不会引起离子水平、肾功能、糖代谢水平等的改变,但病毒性肝炎患者感染PVB19后血清生化改变与其他患者不同,是否可用血清肝脏酶和胆红素水平的异常作为PVB19感染的辅助诊断这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了7例胎儿的12份组织标本,在4份脑组织和1份脾组织中扩增出700bp片段,经酶切鉴定证明其为特异性片段。用地高辛标记的人微小病毒B19(PVB19)DNA探针对PCR检测阳性标本进行原位杂交,在2份脑组织和1份脾组织中检出了PVB19DNA阳性颗粒,PCR和原位杂交方法结合应用可为胎儿PVB19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和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一套持异、敏感和准确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3.
巢式PCR检测关节炎患者血清人细小病毒B19DNA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目的:探讨关节炎患者人细小病毒B19(HPVB19)的感染情况以及HPVB19感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巢式PCR方法对74例单发或多发性关节炎患者以及对照组50例非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正常健康献血员及正常健康儿童血清进行HPVB19-DNA检测.结果:①病例组HPVB19-DNA阳性15例(20.3%),其中6例为RA患者(40%),对照组阳性1例(2%),相差非常显著(P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人微小病毒B19在献血员中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PCR技术对500份献血员血清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一例B19病毒DNA阳性,并用Koch设计的引物扩增标本和用HaeⅢ,PstⅠ和StyⅠ酶切分析都证实为人微小病毒B19。结论:国内献血者中有B19病毒携带者。血液和血液制品有可能污染有B19病毒。这个情况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60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血清HBV.DNA阳性率分别为76.7%和45%,尤其在急性乙肝(AH)或抗HBe阳性或抗HBs阳性的患者中,HBV.DNA在PBMC中检出率显著高血清,提示HBV.DNA普遍存在乙肝患者甚至HBsAg转阴的病人PBMC中,可能是肝脏病病变反复活动及病毒重复感染的来源。因此也导致既往有HBV感染史的HBsAg阴性献血员传  相似文献   

6.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s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BsAg阴性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sAg阴性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结果:抗HBs及抗HBc双阳性、单项抗HBc阳性及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全阴性的慢性肝炎患者血清HBVDNA的阳性数,分别为3/9、3/10及5/22。结论:在HBsAg阴性的慢性病毒性肝炎中,相当部分仍系HBV感染所致的慢性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EBV感染对病毒性肝炎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和PCR法分别检测57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EBV-IgM、IgG和EBV-DNA。结果:①血清中EBV现行感染率(EBVIgM和PCR阳性)在乙型肝炎13.07%(26/199),混合型肝炎22.95%(14/61),高于甲型3.37%(3/89),丙型9.93%(14/141)和戊型肝炎2.50%(2/80)(P<0.05,P<0.01)。②在慢性活动性肝炎16.06%(35/218),重症肝炎14.28%(2/14),高于急性肝炎4.76%(8/168),慢性迁延性肝炎4.50%(5/111)(P<0.05,P<0.01)。③4例EBV感染的病毒性肝炎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1例HBV-DNA转阴(1/4),而无EBV感染患者3例治疗后2例转阴。结论:EBV感染是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的重要因素,并可能影响干扰素疗效  相似文献   

8.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动态观来了α-干扰素治疗的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与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清除情况。血清HBVDNA在治疗5周后(3-10周)6例转阴,其中2例在结束治疗时复转阳性,PBMC中HBVDNA在治疗15周(12-20周)时5例转阴,1例始终阳性,并出现ALT复升高。结果显示α-干扰素能清除PBMC中HBVDNA,但滞后于血清病毒的清除,PBMC中HBVDNA持续阳性,可能使治疗中期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了69例乙型肝炎患者(其中慢性迁延性肝炎17例,慢性活动性肝炎23例,肝炎后肝硬化12例,重症乙肝17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HBVDNA存在状态。结果显示,PBMC中HBV-DNA总阳性率为46%,而各型乙肝间PBMC中HBVDNA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HBV对PBMC的感染,似与乙型肝炎的临床类型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60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血清HBV·DNA,阳性率分别为76.7%与45%。尤其在急性乙肝(AH)或抗HBe阳生或抗HBs阳性的患者中,HBV·DNA在PBMC中检出率显著高于血清。提示HBV·DNA普遍存在于乙肝患者甚IHBsAg转阴的病人PBMC中,可能是肝脏病变反复活动及病毒重复感染的来源.因而也导致既往有HBV感染史的HBsAg阴性献血员传播HBV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病毒性肝炎患者四项血常规参数临床意义的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病毒性肝炎患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四项血常规参数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188例病毒性肝炎患和16名健康人(对照组)的血常规参数,并同期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被测的血清总胆红素(TBi)和白蛋白(Alb)以及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慢性肝炎(CH)组、肝炎后肝硬化(DC)组和重症肝炎(HG)组的RDW均显高于对照组,CH组、LC组的MCV显高于对照组,MPV和PDW在各病毒性肝炎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性差异;病毒性肝炎患的RDW与其TBi、PT成显直线正相关而与Alb成显直线负相关,MCV与其PT成显直线正相关而与其Alb成显直线负相关。结论:RDW、MCV对初步反映病毒性肝炎患的肝功能损伤状况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血清GGT、GGT/ALT及AFP检测对肝脏良恶性疾病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GGT、GGT/ALT以及AFP对肝脏良恶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114例肝脏良、恶性疾病患者GGT、ALT活性,采用酶标仪检测AFP活性。结果:原发性肝癌组GGT活性高于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P<0.05);胆道梗阻组GGT活性显著高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组(P<0.01)、慢性肝炎组(P<0·01)、肝硬化组(P<0.01)及肝癌组(P<0.05);原发性肝癌组GGT/ALT比值显著高于肝硬化组(P<0.05)、急性黄疸型肝炎组(P<0.01)、慢性肝炎组(P<0.01)。原发性肝癌病例进行AFP和GGT联检可提高阳性率。结论:血清GGT、GGT/ALT比值以及AFP联合检测可有效辅助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炎与慢性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及胆碱酯酶(ChE)的变化特点。方法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组)患者45例、慢性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组)患者32例及肝硬化(肝硬化组)患者50例,入院治疗前后测定Alb、PA及ChE,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26例作为对照(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药物性肝炎组及病毒性肝炎组患者Alb、PA及ChE均值均高于肝硬化组(P〈0.05),药物性肝炎组、肝硬化组及对照组PA、ChE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Alb、PA、ChE随病情好转或恶化升高或降低,但肝硬化组上述指标波动幅度不及药物性肝炎组及病毒性肝炎组。结论急慢性肝病患者Alb、PA及ChE的变化特点存在一定差异,PA可作为一项非常灵敏、特异地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变化的有效指标,而ChE在肝硬化与其他急慢性肝病的鉴别及预后判断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重度黄疸性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朝敏  印建  张燕 《吉林医学》2008,29(21):1871-1872
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重度黄疸性肝炎临床疗效。方法:把72例重度黄疸性肝炎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4周的门冬氨酸鸟氨酸及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结果:4周治疗结束时降低血清总胆红素的有效率,门冬氨酸鸟氨酸组高于门冬氨酸钾镁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门冬氨酸鸟氨酸(瑞甘)对重度黄疸肝炎有明确疗效。  相似文献   

15.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神经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神经肽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了67例各型肝炎患者及10名正常人血浆亮啡肽、神经肽Y含量。结果:各型肝炎患者急性肝炎、慢重肝、慢肝重度和中度血浆亮啡肽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慢重肝和慢肝重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神经肽Y显著低于慢肝轻度和正常对照组(P<0.01)。在慢性肝病者中,血浆亮啡肽与血清总胆红素呈正相关,与清蛋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呈负相关,而神经肽Y与之相反。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亮啡肽显著升高,而神经肽Y显著降低,并与肝损害程度基本一致。推测该两种神经肽可能参与了病毒性肝炎的病理损害过程,并与某些临床症状有关,可作为评价肝功能的一项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生化检验指标在病毒性肝病患者检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98例病毒性肝病患者.常规组:自愿参与的健康人员.观察组:病毒性肝病患者.清晨空腹收取患者静脉血液8ml,检查基本指标和最新的生化检验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r-谷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指标情况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白蛋白、总蛋白、白球化、球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化检验指标对病毒性肝病患者有着较高的诊断价值,白蛋白以及球蛋白等基本生化诊断有利于对病毒性肝病进行确诊,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等指标情况有助于对病毒性肝病具体类型进行鉴别,从而为临床提供重要诊断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血清铁蛋白测定在肝损伤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清铁蛋白 (SF)在肝损伤时的变化 ,将SF用于肝损伤评估的可能性。方法 :对 71例乙型病毒性肝炎(HB)、78例甲型病毒性肝炎 (HA) ,3例药物性肝炎 (DIH)患者用ELISA法定量测定其血清铁蛋白 ,用化学法测定其谷丙转氨酶 (ALT)、血清总胆红素 (TB)。结果 :HA ,HB及DIH的急性期SF和ALT均明显增高 (P <0 .0 1)。HA恢复初期多数患者ALT恢复正常 ,SF虽然有下降但仍未正常 ,与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性 (P <0 .0 1)。ALT、TB正常的HB患者有SF增高 (P <0 .0 5 ) ,ALT、TB异常的HB患者SF明显增高 (P <0 .0 1) ,并与ALT和 /或TB呈正相关。DIH急性期SF极度增高。重症肝炎ALT下降时 ,有SF持续升高。结论 :血清铁蛋白检测是评价肝功能的又一实验室指标 ,其比ALT更能反映肝损害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山东地区各型病毒性肝炎中庚型肝炎病毒(HGV)的感染状况,采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法(RT-nPCR)检测159例病毒性肝炎血清HGV-RNA。结果表明:甲型和戊型肝炎HGV-RNA均阴性。乙型肝炎HGV-RNA的检出率,在急性肝炎(0/20)、慢性肝炎(2/50)、肝硬变(1/10)和慢性重型肝炎(1/5)依次升高。慢性丙型肝炎HGV-RNA的检出率为30.0%。非甲-戊(NA-E)型肝炎HGV-RNA的检出率为23.3%,且在急性肝炎(2/15)、慢性肝炎(2/8)、肝硬变(3/5)中依次升高。肝细胞癌4例,2例HGV-RNA阳性。本组HGV-RNA阳性19例中,8例有输血史,7例有多次住院史,4例感染来源不清。提示HGV感染常见于乙、丙、非甲-戊型肝炎和肝癌中,其感染途径可能与输血和医院内传播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对肝功能及病毒复制的影响 .[方法 ]分别检测了 3 2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抗 巨细胞病毒IgM、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抗 丙型病毒性肝炎抗体及生物化学指标 ;另选择 2 0例健康人 ,检测其抗 巨细胞病毒IgM ,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作对照 .[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病例中抗 巨细胞病毒IgM阳性率为 4 1% ,慢性丙型肝炎病例中抗 巨细胞病毒IgM阳性率为 4 0 % .血清抗 巨细胞病毒IgM阳性的慢性肝炎患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水平及肝功能复常天数均明显升高或延长 ,并伴有发热、呕吐、黄疸、肝大症状或体征的加重 .[结论 ]巨细胞病毒感染好发于免疫虚损的宿主 ,又可抑制宿主免疫功能 ,有利于病毒复制 .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加重肝功能障碍 .  相似文献   

20.
采用比色法测定200名不同疾病患者血清中鸟嘌呤脱氨酶(GD)活性,发现除肝脏疾病患者血清中GD活性高于正常外,其它疾病患者的GD活性均不升高。不同类型的肝脏疾病中,急性肝炎患者GD活性比慢性肝炎高,急慢性肝炎、肝内外胆道梗阻患者血清GD活性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呈直线正相关;在慢性活动性肝炎、肝内外胆道梗阻、肝硬化时患者血清GD活性与总胆红素浓度呈直线正相关;抗HCV阳性患者GD活性也显著升高。由此表明,血清GD检测是反映肝脏功能的一项特异、灵敏的指标,并有助于对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的鉴别诊断及对丙型肝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