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直肠癌患者Dixon(经腹前切除术)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直肠和肛管功能变化.方法 采用4通道水灌注式肛门直肠压力检测系统,对64例直肠癌患者进行Dixon's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直肠肛门压力测定.结果 ①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肛管静息压均低于术前(P<0.01);②肛门最大收缩压和肛门最大收缩时间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1);③肛门控便能力较术前下降(p<0.05).结论 直肠癌患者Dixon术后肛门控便功能有所下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肛门控便能力正在逐步上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行直肠癌前切除术(Dixon)直肠癌患者的术前术后直肠和肛管功能变化.方法: 采用4通道水灌注式肛门直肠压力检测系统,对46例直肠癌患者进行Dixon术前术后直肠肛门压力测定.结果: Dixon术后粪便质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排便次数较术前有所增加,里急后重感明显增加,控制排便的能力较术前有所减弱.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最大收缩时间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肛管直肠抑制反射均为阳性,但压力下降值及下降的百分比均较术前有所下降(均P<0.05).结论: 直肠癌患者Dixon术后肛管自制功能和肛管括约功能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3.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肛门直肠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对患者肛门直肠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6例直肠癌患者,进行低位前切除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的直肠肛门压力测定,并与术前作对比,记录术后控便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15例患者排气不能自制,9例患者排液性便不能自制,直至术后1年上述患者的肛门自制功能才恢复正常。肛门直肠压力测定结果:术后3、6个月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最大收缩时间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12个月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最大收缩时间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的肛门直肠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而导致术后患者的控制排便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4.
直肠癌Dixon手术前后直肠肛管功能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一峰  潘燕  李森  冯强 《西部医学》2008,20(5):969-970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Dixon术前术后直肠和肛管功能变化。方法采用4通道水灌注式肛管直肠压力检测系统,对46例行Dixon’s术的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直肠肛管压力测定。结果①Dixon术后粪便质地与术前比较不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排便次数较术前增多,里急后重感明显,控便能力减弱。②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均较术前降低。③肛管直肠抑制反射均为阳性,但压力下降值及下降的百分比均下降。结论直肠癌患者Dixon术后近期肛管自制功能有所下降;肛管括约功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5.
潘燕  俞一峰  龚海  李森 《医学综述》2012,18(17):2927-2928
目的探讨提肛运动对于直肠癌患者Dixon术后肛门功能的作用。方法提肛组在术后2周即每日进行提肛运动的功能锻炼,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测定两组术后3个月后直肠肛门压力。结果提肛组患者排便次数及控便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对于粪便质地及其里急后重感,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肛组肛管最大收缩压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而肛管静息压及肛管括约肌功能长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肛运动可明显提高直肠癌保肛术后肛门的控便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TST术)对混合痔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混合痔患者60例,采用TST术进行手术治疗,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 a分别进行肛门直肠动力测定。结果术后1个月肛管静息压、肛管功能长度较术前升高(P<0.05),最大收缩压、直肠初始感觉阈值、初始便意容量及最大耐受量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 a与术后1个月比较,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ST术治疗混合痔疗效肯定,可增加肛管静息压,延长肛管功能长度。  相似文献   

7.
任雁  刘娟  严凤  彭敏 《西部医学》2017,29(9):1277-1280
【摘要】目的 探究肛门测压仪在评估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术前后肛门功能中应用。方法选取我院胃肠外科收治的63例行保肛术式的直肠癌患者进行肛肠测压,设为观察组,并选取35例同时期入院体检正常人为对照组,检测术前对照组和观察组及术后1、6、12个月肛门动力学指标。结果 正常对照组与观察组术前在肛门静息压(ARP)、肛管最大收缩压(MSP)、直肠静息压(RRP)、直肠初始感觉容量(RVST)、直肠便意感觉容量(UV)、直肠最大耐受容量(MTV)、直肠顺应性(RC)、肛管高压带(HPZ)和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肛门排便功能优良率(22.22%和31.75%)明显低于术前(9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660和45.718,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37,P>0.05)。术后1、6、12个月患者MTV和RAIR指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各时期MSP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在短期内能够影响患者肛门功能,肛肠动力学指标客观评价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术后肛门功能恢复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提肛运动对于直肠癌保肛术后肛门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结直肠肛门科治疗的80例直肠癌保肛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观察组采用提肛运动进行功能恢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排便情况、直肠压力及括约肌功能长度。结果:观察组术后6个月肛门排便控便功能优良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5%(P0.05);观察组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直肠最大耐受容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提高(P0.05),两组括约肌功能长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提肛运动对于直肠癌保肛术后肛门功能恢复的疗效显著,能促进排便功能的恢复,提升肛门对排便的控制力,改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延伸护理模式对低位/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肛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胃肠外科2016年1月—2017年12月实施低位/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直肠癌患者60例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予传统的出院指导,观察组予延伸护理。于出院后3、6、12个月进行追踪调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肛门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在Williams肛门功能评分、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直肠初始感觉容量和最大感觉容量的变化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延伸护理模式可显著提高低位/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的肛门控便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肛肠动力学对肛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术后肛肠动力学与肛门功能发生改变的内在相关性,揭示影响肛门功能的肛肠动力学指标。方法简单随机选择LAR患者40例,应用肛肠测压仪,于术后1个月测定肛管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和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术后1个月肛门功能采用徐忠法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进行评估;然后,将测压指标和肛门功能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得出LAR术后影响肛门功能的动力学指标。结果肛管直肠静息压、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与肛门功能呈显著性正相关;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肛门抑制反射与肛门功能无相关性。结论肛肠动力学与肛门功能存在内在相关性,肛管静息压、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是反映肛门功能的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11.
肛瘘手术前后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肛管直肠压力测定对肛瘘手术的疗效评价。方法对38例肛瘘患者进行手术前后肛管直肠压力测定,观察直肠肛门反射、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及肛管最大收缩压等指标情况。结果38例患者18例术后直肠肛门反射增强,10例降低,10例手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手术前后肛管最大收缩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较术前明显降低,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可用肛管直肠压力测定来评价肛瘘手术的临床疗效,作为肛肠术后患者肛门直肠功能评价指标,为手术方式的改进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接受直肠癌根治术(前切除)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接受直肠癌前切除术(Dixon)的117例直肠癌患者,回顾性统计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并根据肿瘤距肛位置分为上段直肠癌组和中下段直肠癌组,将两组患者手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肛门直肠测压(ARM)结果以及排便功能问卷调查表结果进行对比,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对患者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末端回场预防性造瘘术在中下段直肠癌组中的应用明显高于上段直肠组(P<0.05).直肠前切除术在术后3个月、6个月对两组患者的排便功能均有影响,排便功能得分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6个月上段直肠癌组患者的排便功能有明显改善,得分下降趋势较中下段直肠癌组差异明显.中下段直肠癌组患者根据是否行末端回场预防性造瘘分为两个亚组,亚组分析得出预防性造瘘会影响回纳后短期内(3个月)排便功能,但长期(6个月)与同组未造瘘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上段直肠癌患者,中下段直肠癌患者行低位特别是超低位前切除术对患者肛门直肠功能影响较大,术后6个月直肠肛门排便功能仍无法恢复至术前水平,选择保肛手术时须加强术前沟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结肠成形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实验组47例(结肠成形术低位直肠或肛管吻合)和对照组36例(结肠与远端直肠或肛管直接吻合)两组患者肛门控便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肛门功能实验组大便控制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观察组平均3.4次/天,对照组平均8.7次/天;术后12个月观察组平均1.8次/天,对照组平均6次/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结肠成形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直接吻合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中低位直肠癌不同术式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排便功能、性功能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通过手术方式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共8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Dixon组(A组,31例)、Dixon+预防造口组(B组,28例)和Miles组(C组,27例)。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分表、Wexner大便失禁评分、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量表(IIEF-5)、射精功能评分表(CIPE)、女性性功能指数量(FSFI)表来测定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生活质量、肛门功能、性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Dixon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躯体疼痛得分较Dixon+预防性造口组高(P<0.05),Dixon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左右的社会活力较Dixon+预防性造口组组高(P<0.05);Dixon+预防性造口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左右的社会活力的得分较Dixon组高(P<0.05)。在社会功能方面,术后1个月Dixon组得分较Dixon+预防性造口组高(P<0.05);在术后6个月的Dixon+预防性造口组患者的社会功能得分高于Dixon组(P<0.05)。Dix...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对直肠癌患者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太康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5例直肠癌患者,均采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进行治疗,对比手术前后肛门直肠测压结果和术后排便功能情况。结果患者在术前3、6个月的排便功能优良率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12个月的排便功能优良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术后3、6个月的各项直肠测压标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对直肠癌患者肛门直肠功能具有较大的影响,但在术后12个月直肠肛门排便功能显著恢复,保肛手术可运用于超低位直肠癌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开腹式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超低位前切除结直肠吻合术、低位前切除结直肠吻合术、低位前切除加结肠贮袋肛管吻合术5种术式对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行保肛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开腹组、超低位吻合组、低位吻合组、肛管吻合组5组,每组30例。观察和对比每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情况、控便情况、肛门功能、不良反应和患者满意度等。结果:开腹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多于其他四组患者(P<0.05);肛管吻合组患者的排便次数正常时间最短(P<0.05);肛管吻合组出现失禁例数最少(P<0.05);腹腔镜组、超低位吻合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3组患者(P<0.05);术后6、12个月开腹组的满意度最低,分别为66.67%、76.67%;而肛管吻合组术后6、12个月的满意度最高,分别达76.67%、100.00%。结论:腹腔镜TME、开腹式TME、超低位前切除结直肠吻合术、低位前切除结直肠吻合术、低位前切除加结肠贮袋肛管吻合术5种术式对术后患者的肛门功能影响相当。  相似文献   

17.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肛肠动力学对肛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low anteriorresection,LAR)术后肛肠动力学与肛门功能发生改变的内在相关性,揭示影响肛门功能的肛肠动力学指标。方法简单随机选择LAR患者40例,应用肛肠测压仪,于术后1个月测定肛管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和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术后1个月肛门功能采用徐忠法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进行评估;然后,将测压指标和肛门功能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得出LAR术后影响肛门功能的动力学指标。结果肛管直肠静息压、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与肛门功能呈显著性正相关;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肛门抑制反射与肛门功能无相关性。结论肛肠动力学与肛门功能存在内在相关性,肛管静息压、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是反映肛门功能的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体肠平滑肌内括约肌重建术后对低位直肠癌患者门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8例低位直肠癌直体肠平滑肌移植内括约肌重建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1 ̄6个月,分别行肛肠测压。结果:术后肛管静息压明显降低,直肠静息压和内括约肌“静息压”无明显改变;肛门最大收缩压和最大耐受容积较术前均明显降低,随着时间推移斩恢复,但不能恢复到术前水平;肛门直肠抑制反射无明显恢复。结论:肛肠测压检查是一种安全、无创的客观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痔疮的疗效及对肛门失禁评分、肛管直肠测压的影响,为痔疮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拟行手术治疗的痔疮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传统术式组与PPH组,每组50例,分别行传统痔切除术、PPH术式治疗,观察疗效及术后1个月肛门失禁wexner评分,对术前、术后1个月时肛管直肠压力进行测定,对结果 进行统计.结果 传统术式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肛门失禁评分分别为(35.44±5.84)min、(32.19±12.70)mL、(9.97±3.65)d、(3.21±1.39)分,PPH组分别为(23.14±3.77)min、(24.56±8.52)mL、(5.48±2.30)d、(1.83±0.75)分,PPH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创面愈合时间明显少于传统术式组(P<0.05),术后1月时肛门失禁评分小于传统术式组(P<0.05);传统术式组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直肠感知阈值、肠最大容量阈值术前分别为(143.90±29.63)mmHg、(78.53±21.35)mmHg、(70.45±5.29)mL、(198.46±6.76)mL,术后分别为(130.28±12.33)mmHg、(51.13±17.40)mmHg、(63.96±5.20)mL、(162.65±7.25)mL,PPH组术前分别为(145.13±30.41)mmHg、(77.94±23.70)mmHg、(69.82±5.38)mL、(197.23±6.61)mL,术后分别为(124.06±13.73)mmHg、(35.76±19.03)mmHg、(62.10±5.67)mL、(186.49±7.13)mL,两组术后1个月时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直肠感知阈值及直肠最大容量阈值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PPH组肛管最大收缩压和肛管静息压低于传统术式组(P<0.05)、直肠最大容量阈值高于传统术式组(P<0.05),术后直肠感知阈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PH术式治疗痔疮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术式,更利于保护肛垫、降低肛管高压,减少肛门失禁发生,对直肠功能相对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李海聪 《当代医学》2012,(27):88-89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内括约肌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98例行保留肛门内括约肌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行规范直肠全系膜切除(TME)后,保留距齿状线≤1cm的直肠,剥离直肠粘膜,保留齿状线,近端结肠经肛门拖出与直肠残端吻合.结果9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病例,吻合口愈合良好,无吻合口漏发生.经术后随访有5例患者吻合口狭窄,患者肛门生理功能均正常.结论保留肛门内括约肌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术后能使患者保留良好的肛门控便功能,是安全有效的直肠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