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通过测量成人下颈椎椎弓根的解剖学及CT图像相关参数,为临床应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TPS)提供相关数据。方法成人干燥下颈椎标本24具及随机在CT室保存的34例成人患者的颈椎CT三维重建图像,测量C3-C7椎体的椎弓根宽(OPW)、椎弓根高(OPH)、椎弓根的中轴全长(PAL)、椎弓根外倾角(sPA)、椎弓根头倾角(tPA)、椎弓根投影中距(DtIP)、椎弓根投影上距(DsIP),进行统计学分析,制定ATPS置钉参数。结果解剖学测量值与影像学测量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本研究提示:C3、C4进针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受术椎弓根的对侧2-3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1-4 mm;C5进针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受术椎弓根的同侧或对侧1-2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4-5 mm;C6、C7进针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受术椎弓根的同侧3-5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5-8 mm。椎弓根中轴外倾角平均分别为C348°,C448°,C540°,C634°,C731°。椎弓根中轴头倾角平均分别为C384°,C489°,C5107°,C6114°,C7100°。置钉长度选择28、30、32、34 mm,螺钉的直径可选择3.0、3.5、4.0 mm。结论通过对下颈椎标本及成人下颈椎CT三维重建测量,并总结出进钉参数,证明下颈椎ATPS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取18具成人尸体正常颈椎标本,剔除其周围软组织至清楚显露椎体前壁.CT扫描后,用Mimics软件重建三维模型,并测量C3~C7个体化置钉参数,包括进钉点(即椎弓根中轴线在椎体前壁投影点)、置钉方向(螺钉在横断面和矢状面上的倾斜角度)以及螺钉长度.严格按照测量结果,直视下置入椎弓根螺钉.术后作CT扫描,评价置钉效果.结果 进针点:C3、C4位于置钉椎弓根对侧,正中矢状面旁2~3 mm,距上终板6~7 mm;C5~ C7与置钉椎弓根同侧,其中C5位于正中矢状面旁1~2 mm,距上终板7.0~7.5 mm,C6、C7则为4~5 mm和7.5 ~8.5 mm.置钉方向:理想角度在C3、C4为外倾角46°~47°,头倾角-11°~-7°;在C5外倾角约48°,头倾角接近0°;C6、C7为36°~40°和8~13°.螺钉长度:可选择28、30、32 mm,其直径为3.5 mm.本组共置钉144枚.术后CT示,全部螺钉均经椎体前方置入椎弓根内抵达侧块.其中,有16枚胀破椎弓根外侧皮质,3枚穿破外侧皮质(均发生在C3、C4节段).结论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成人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nterior pedicle screw,APS)置入相关的径线和角度,为该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相关解剖学参数。方法:成人干燥尸体下颈椎(C3~C7)标本22具,分别用手工和CT测量椎弓根最窄处的高度、宽度及内外侧皮质厚度,椎弓根中轴线全长,轴线夹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随机在CT室资料库中抽取100例成人活体颈椎CT图像,用Mimics软件行三维重建,除以上参数外,还测量进钉点位置的相关数据,计算置钉参数的95%CI。结果:22具标本的相关径线及角度,其手工测量值与CT测量值间无统计学差异。成人活体下颈椎CT图像测量结果通过95%CI的计算,可以得出:C3、C4进钉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受术椎弓根对侧 2~3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 6~7 mm,进钉角度为外倾角 46°~ 48°,头倾角 C3:-11°~-12°,C4 -6°~-7°。C5 进钉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受术椎弓根同侧旁 1~2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 7~8 mm,进钉角度为外倾角 47°~49°,头倾角 1°~2°。C6、C7 进钉点位于受术椎弓根同侧,正中矢状面旁 4~5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 7.5~8.5 mm,进钉角度为外倾角 C6:40°~42°,C7:36°~38°,头倾角 C6:6°~7°,C7:11°~13°。置钉长度选择 30、32、34 mm 较为适宜,螺钉直径可选择 3.5 mm 或 4.0 mm。结论:本实验证实了CT测量下颈椎APS置入技术相关参数的准确性,同时在国内首次利用大样本研究对该技术置钉参数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60具寰椎标本的观察和测量,建立经口前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技术。方法60具成年人体寰椎干骨标本,观察并确定前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进钉点,测量其与寰椎上关节面、前正中矢状面及与横突孔内侧壁的距离,寰椎侧块宽度,侧块长度,前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的骨性钉道长度,椎弓根厚度,安全的进钉方向(向外倾斜角度)。结果经口前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进钉点为:与前正中矢状面的距离为(14.1±1.0)mm,寰椎侧块长度为(20.8±2.8)mm,宽度(19.6±2.4)mm;与横突孔内侧壁的距离为(10.1±2.0)mm。前路寰椎椎弓根的骨性钉道长度为(28.8±1.8)mm,椎弓根的高度为(5.6±0.8)mm。安全置钉方向为向外倾斜(9°±3°)。结论①经口前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的最佳进钉点为距离前正中失状面14mm处;②安全进钉方向为向外倾斜9°置入的寰椎椎弓根螺钉均位于骨性钉道内,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量多个解剖标志与上终板平面之间的角度,寻找颈胸段(C6~T6)脊柱后路手术术中椎弓根螺钉矢状面徒手进钉角度(sagittal screw angle,SSA)新的定位技术?方法:选择60例(男女各30例)正常成人颈胸段(C6~T6)CT片,分别测出上终板平面在矢状面上与同一椎骨棘突与相邻上棘突顶点连线夹角(方法1);相邻下棘突顶点连线夹角(方法2);同一椎骨棘突嵴线夹角(方法3);同一椎骨左侧椎板平面的夹角(方法4);右侧椎板平面的夹角(方法5)?得出每个椎骨各种方法的参考值,比较各方法的优劣,采用其中一种或者几种方法作为颈胸段(C6~T6)脊柱后路手术椎弓根螺钉矢状面徒手进钉角度定位新技术?结果:上终板平面和同一椎骨棘突与相邻上下棘突顶点连线夹角在下颈椎C6到C7段角度在100°~110°之间且数值差异较大,在上胸椎T1到T6两种方法的角度值趋于90°,差异相对较小;上终板平面和同一椎骨棘突嵴线夹角从C6到T6角度值逐渐变小;上终板平面和同一椎骨左右侧椎板平面夹角基本为90°即垂直位?结论:在颈胸段(C6~T6),当椎弓根螺钉垂直于椎板平面进钉时,即椎弓根螺钉在矢状面上角度为0°,椎板平面可作为颈胸段(C6~T6)椎弓根螺钉矢状面徒手进钉角度的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6.
椎弓根螺钉在后路下颈椎重建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椎弓根螺钉后路重建治疗下颈椎疾患的疗效。方法:2001年11月至2003年7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疾患31例,颈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上位椎体下关节突下端略下方,椎间小关节中央部的略外方(即由侧块的外缘向内约3~5mm),矢状面上内倾30°~45°,钉长为18~26(平均22.3)mm。结果:本组病例置钉193枚,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术后改善率为84.5%。随访9~28(平均17)月,X线、CT复查示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无断钉,植骨9~12个月左右达到满意的融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7分提高到术后平均16.3分。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后路重建治疗下颈椎疾患稳定性良好,是可供选择的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的疗效。方法2006年2月至2008年9月,采用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l0例,其中齿突陈旧性骨折3例,新鲜齿突骨折7例(Aderson ⅡC型)。所有患者均伴有寰枢椎脱位或不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活动受限。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选择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l8~20mm与后弓下缘以上2mm的交点处,钉道与冠状面垂直,矢状面上螺钉向头侧倾斜约5°。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与矢状面夹角约l5°,与横断面夹角约30°。螺钉直径3.5mm,寰椎侧块螺钉长28~32mm,枢椎椎弓根螺钉长22~30mm。均用Oasys固定。结果l0例患者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各20枚。无一例患者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3~15月,平均8个月。术后3个月JOA评分13.2~16.8分,平均l4.8分,改善率为87.5%。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后路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稳定的三维固定效果,可用于治疗上颈椎不稳。  相似文献   

8.
两种下颈椎经关节固定技术的静力学比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Liu GY  Xu RM  Ma WH  Sun SH  Huang L  Yin JW  Jiang W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3):1599-1602
目的 比较两种下颈椎经关节固定技术的静力学拔出强度。方法 10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3-T1),游离成3个颈椎运动节段(C3-C4,C5-C6,C7-T1),在椎体两侧随机进行经关节椎弓根螺钉(TPS)固定和经关节螺钉(TAS)固定,置入直径为3.5mm的皮质骨螺钉。经关节椎弓根螺钉以上位节段侧块外下象限中心点为进钉点,螺钉在横断面内倾约45°,在矢状面尾倾约50°,由上位节段下关节突经关节突关节、下位节段的椎弓根,置入下位节段的椎体内;经关节螺钉以上位节段侧块中心点内侧1mm为进钉点,进钉角度为尾倾35—40°,外倾15~20°,螺钉向前下方固定关节突关节复合体。置钉后行拔出强度试验,比较二种螺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强度。结果 下颈椎经关节椎弓根螺钉平均拔出强度为668kg·m·s^-2,而经关节螺钉的平均拔出强度为414kg·m·s^-2,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9,P〈0.05).经关节椎弓根螺钉与经关节螺钉在颈椎各节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S和TAS组的F值分别为F=2.17,2.03,P〉0.05)。结论 下颈椎经关节椎弓根螺钉的静力学拔出强度明显优于经关节螺钉,在生物力学上具有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测量颈椎椎弓根尺寸、进钉点和进钉角度为置入椎弓根螺钉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4年12月-2005年10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骨科收治怀疑颈椎损伤患者60例,男30例,年龄(42.9±18.9)岁,女30例,年龄(42.2±14.9)岁。排除颈椎病理改变。60例患者行颈椎CT扫描,扫描范围C2~T1,扫描电压140kV,200~250mA。【结果】颈椎椎弓根平均内径为1.3~3.3mm,颈椎椎弓根平均外径为4.0~7.0mm,最小的椎弓根宽度在女性颈3椎体,最小的椎弓根外径为3.2mm,最大椎弓根宽为C7,男性为11.1mm,女性为6.6mm。平均内壁皮质骨厚度为1.5~1.9mm,平均椎弓根轴长度29.3~33.7mm,平均椎弓根长轴与中线的夹角40.6°~49.6°,颈椎弓根钉进钉点到中线的垂直距离平均为20.2~23.7mm。【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应行CT测量,螺钉角度接近50°,椎钉角度尽可能侧块的外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治疗颈椎疾病的临床应用。方法:2008年7月—2010年7月,治疗颈椎疾病患者共计16例。术前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4例,D级4例,E级5例。上颈椎采用直视下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下颈椎选择侧块外缘内5mm,上关节突关节面基底部下方3mm处为进钉点,手钻开路并探子确认四周骨壁及底壁完整,保持上终板平行并呈(40o~45o)内倾角,不攻丝置入3.5mm皮质骨螺钉。结果:72枚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术后两年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2例,D级4例,E级9例,末次随访时复片,螺钉位置良好,无钉棒断裂及变形。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徒手置入是安全可行的;置钉的关键是进钉点和进钉角度的选择,术中强调手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倾角测量在后路侧块螺钉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50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通过测量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倾角,后路侧块螺钉固定术中下颈椎置入螺钉以侧块中点稍内为钻孔进针点,选择进针方向在水平面外倾20°,矢状面上斜40°进针,植入骨屑,选择合适孔距的钢板和螺钉,拧入螺钉使钢板固定伤段颈椎。结果50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中,6例完全瘫者躯干感觉部分恢复,43例不全瘫者JOA评分为13~17分,1例呼吸衰竭死亡。结论下颈椎侧块螺钉置入时应根据不同患者、不同椎体术前测量的关节突关节倾角决定置入侧块螺钉的角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单椎间减压植骨与加用钢板对植骨块高度的影响.方法:对临床随访的颈椎前路单椎间减压植骨29例与加用钢板33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进行植骨块高度的影像学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处理来分析比较.结果:颈椎前路单椎间减压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术,对维持植骨块高度优于单纯植骨术.结论:颈椎前路单椎间减压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术,可提供坚强的内固定,维持植骨块高度,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因植骨块高度降低而引起的生理曲度的丢失和肩颈部轴位综合征.  相似文献   

13.
赵银必  尹华 《重庆医学》2011,40(34):3467-3468,3471,3538
目的比较椎板部分切除置钉法、Abumi法、管道疏通法在颈椎(C3~7)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60例需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的下颈椎疾病患者,根据其手术方式分成3组:椎板部分切除置钉组(A组)、Abumi组(B组)、管道疏通组(C组),各置入椎弓根螺钉80枚。出院前评估置钉满意率。结果 A组置钉评价为:优54枚,良13枚,差13枚,满意率为83.8%;B组置钉评价为:优56枚,良14枚,差10枚,满意率87.5%;C组置钉评价为:优72枚,良5枚,差3枚,满意率96.3%。C组患者的置钉满意率明显优于A、B组,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管道疏通法在经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兔颈椎骨性结构测量数据建立兔颈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动物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椎间融合情况。 方法 选取雄性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2.0~2.5 kg),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9只。A组用于解剖测量兔颈椎椎体结构;B、C、D组造模行颈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植骨材料选用兔自体髂骨。术后4、8、12周对实验动物或标本分别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手触检查及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 结果 自颈2(C2)~颈6(C6)椎体长度、椎体下端矢状径、椎体下端斜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X线检查显示B、C、D组植骨充分,钢板螺钉置入情况良好,仅1例术后发生螺钉松动退钉。B、C、D组手触检查颈椎融合率分别为22.2%(2/9)、55.6%(5/9)、88.9%(8/9)。C组新生骨体积与植入材料总体积比值和X线评分高于B组,D组BV/TV和X线评分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颈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模型建立方法简便,为颈椎椎间融合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Safe placement of the screws is a critical aspect of trans-pedicle internal fixation, and little information on in vivo morphology of the cervical vertebrae pedicle measured with imaging methods is availabl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measure the dimensions of cervical vertebrae C3 to C7 and provide screw length, screw diameter and tilt angle for clinical cervical vertebra trans-pedicle internal fixation.
Methods  Thirty Chinese men and women underwent high-speed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measurements to obtain data for C3 to C7, and the morphology of the cervical vertebra pedicles was reconstructed.
Results  Reconstructed computer tomography image data revealed that: (1) pedicle sponge width increased incrementally from C3 to C7, (2) pedicle depth was similar for C3 to C7, (3) pedicle angle decreased incrementally from 47.20° to 33.76° for C3 to C7, and (4) pedicle point to midline distance was similar for C3 to C7.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morphological data between the right and the left side. Men had statistically larger values than women for all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Conclusions  Reconstructed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es can provide useful data for clinical cervical vertebra trans-pedicle internal fixation. The individual measurement of cervical vertebra pedicles is recommended for safe placement of trans-vertebra pedicle screws.

  相似文献   

16.
A 51-year-old woman with traumatic fracture-subluxation of C6-C7 vertebrae was treated by pedicle screw fixation. Among several methods for surgical treatment of the cervical spine, this technique provides a more rigid anchor to prevent collapsing or instability of the spinal column, particularly at the cervicothoracic junction. However, the risk of injuring the adjacent neurovascular structures cannot be completely elimin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rvicothoracic junction, surgical approaches and pedicle screw fixation techniques are emphasised.  相似文献   

17.
两种颈椎前路带锁钢板的临床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两种颈椎前路带锁钢板螺钉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AO和Orion颈椎前路带锁钢板治疗颈椎骨折脱位、脊髓型颈椎病和颈椎椎体肿瘤36例,随访7-24个月,观察各固定系统固定颈椎节段的稳定性、颈椎融合程度及相应的并发症。结果两种钢板螺钉系统固定颈椎节段后患者脊髓功能治疗有效率无显著差别(P=0.876),治疗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提高分数无显著性差别(P=0.698);植骨一期融合率无显著性差别(P=0.760),并发症出现率无显著性差别(P=0.819)。AO钢板系统固定螺钉打入角度较难控制,技术要求较高。结论AO与Orion颈椎前路钢板螺钉固定系统固定效果良好,后者更易操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经皮微创(PPSF)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OPSF)治疗单纯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系统评价其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利用计算机进行文献检索,主要检索的文献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医院知识总库等,文献检索完成后,根据纳入标准纳入关于经皮微创及开放椎弓根螺钉治疗单纯性胸腰椎骨折的同期对照研究文献。用NOS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提取资料,使用ReviewManager 5.3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通过筛选共有13篇文献符合标准,质量评价(NOS评分5~9分)被纳入研究,其中随机对照试验6篇,病例对照试验7篇,共711例,经皮微创组358例,开放组353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皮微创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相比:前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皮微创组术前、术后伤椎cobb角恢复程度无异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切口疼痛VAS评分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相比,经皮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的优势,而两组在术前、术后伤椎cobb角恢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在术后切口疼痛VAS评分方面,经皮微创组较开放椎弓根螺钉组对术后切口疼痛改善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快速成型技术在颈椎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例颈椎畸形病例,进行颈椎CT断层扫描,Dicom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中进行三维重建和快速成型,模型进行术中指导。结果:全部病例均进行颈椎数字化三维重建,得到病变颈椎的三维市体图像。可以方便地从任意角度和方向观察颈椎畸形情况,测量有关数据。在数字化模型上进行手术设计.模拟内固定器械植入操作等。术中发现数字化模型与颈椎实际畸形情况完全一致,随访术后效果满意。结论:计算机快速成型辅助个体化技术可提高颈椎畸形手术效率与精确度。颈椎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能够更直观、准确地反映颈椎病变的-三维立体结构,对临床医生的诊断、手术计划、内固定选择等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经伤椎椎弓根复位固定的可行性及原理。方法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对2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给予伤椎及上下邻椎椎弓根固定治疗,并进行椎板切除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术后椎体高度基本恢复正常,术后后凸角度基本纠正,经过6—22个月随访,未发现椎体高度丢失或内固定物折断。结论六钉法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具有复位好、固定牢固、防止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减少内固定的松动或断裂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