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病例资料 患,男,12岁。因发现高血压1年入院。患发现高血压以来,血压最高160/120mmHg,曾用多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效果不佳。现用尼莫地平30mg/次,3次/d,血压控制在150~160/90~95mmHg。曾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既往史:否认乙型肝炎病史。入院后查24h尿钾48.4mmol/L.血浆醛固酮323.1pg/ml,肾素活性0.05ng(ml·h),血管紧张素-Ⅱ18.17pg/ml。并行肾上腺MRI发现:右侧肾上腺内侧下方可见约1.2cm×1.1cm横断截面占位灶,考虑腺瘤。尿pH7.0,SG1.015,曾有尿微量蛋白。血压控制不佳,并发现血钾低(2.59mmol/L),予静脉及口服补钾效果不佳。追问病史,半年前就曾发现血钾低,且补钾效果不佳。予安体舒通试验性治疗后,血压降至130~110/80~90mmHg.血钾升至4.11mmol/L.24h尿钾40.5mmol/L,考虑诊断肾上腺腺瘤引起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经治疗后病情稳定。血压控制满意,择期手术。[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 患者,女,34岁.因头晕、乏力、血压不稳4个月入院.查体:血压180/114 mmHg,血K 1.6 mmol·L-1,CT及磁共振报告左肾上腺占位性病变(1.2 cm×0.9 cm),血醛固酮(立、卧位)值均高于正常.给予口服安体舒通、补钾、降压治疗,目前病情已明显好转.结合患者病史、实验室检查、CT及MRI检查所见,诊断为左肾上腺腺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在全麻下行左肾上腺腺瘤切除术,术中见左肾上腺腺瘤体大小约1.2 cm×1.0 cm,质地稍硬,切开内呈金黄色,与周围组织略粘连.病理检查回报:左肾上腺腺瘤,符合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  相似文献   

3.
魏华  张富军  于布为 《上海医学》2011,34(4):301-301
1临床资料患者女,60岁,体重57kg,因"高血压10余年,加重伴头晕乏力2个月"入院.患者平时服用氨氯地平及缬沙坦,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1 mmHg=0.133 kPa)左右.近2个月来,血压高达200/140 mmHg,且药物不能控制,并伴头晕、乏力.于2010年6月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病区就诊,检查血钾2.4 mmo1/L,尿醛固酮(16.13μg/2.1 L)及血醛固酮(613.19 pmol/L)增高,CT检查示右肾上腺占位腺瘤可能,遂诊断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予降压、补钾等治疗.2011年2月患者至泌尿外科治疗,拟在全身麻醉下行后腹腔镜下右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术前血、尿、粪、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等检查均未见异常,术前访视心、肺功能无异常,否认吸烟史.患者人手术室,开放外周静脉,建立常规检测,血压150/80 mmH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98%,心率70次/min.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患者立卧位醛固酮、醛固酮/肾素比值(ratio of aldosterone/rennin,ARR)的诊断切点,提高PA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收集2006-2014年在我院诊断的PA患者45例及年龄相匹配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ssential hypertension,EH)50例.PA患者均行病理诊断,其中34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肾上腺醛固酮腺瘤,11例为肾上腺皮质增生.患者均行血钾、24 h尿钾、立卧位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皮质醇节律、儿茶酚胺代谢产物等检测,计算ARR,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得到诊断PA立卧位醛固酮、ARR的最佳切点,评价不同指标诊断PA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并比较两种不同病理结果间醛固酮及ARR的差异.结果 PA组与EH组间性别、年龄和血压无明显差异,PA组肾素活性、血钾显著低于EH组,而醛固酮、ARR及24 h尿钾均显著高于EH组.诊断PA的立位醛固酮的最佳切点为0.221 ng/mL,敏感性(Sen)=0.561,特异性(Spe)=0.909;卧位醛固酮为0.175 ng/mL,Sen=0.829,Spe=0.795;立位ARR为19.5(ng·dL-1)/(ng·mL-1 ·h-1),Sen=0.878,Spe=0.955;卧位ARR为20.5(ng·dL-1)/(ng·mL-1·h-1),Sen=0.902,Spe=0.841.在PA组中肾上腺醛固酮腺瘤的ARR较肾上腺皮质增生患者高,尤其立位ARR最为明显.结论 立位醛固酮、ARR诊断PA的敏感性较卧位差,但特异性较强,所以临床对高血压患者行上述激素检查时应综合立卧位激素的检查结果,且其水平与病理有关.  相似文献   

5.
1 临床病例男性患者,62 岁,因发现血压高、左肾上腺占位 3 年于 2000 年 9 月 20日入院.患者 1997 年体检时测血压高达 24 0/12 0 kPa,稍有头晕,诊断"高血压病",口服降压药后血压能降至 20 0/10 0 kPa,当地医院行腹部CT检查示左侧肾上腺占位,未治疗.后因血压反复阵发性升高而来我院,行肾上腺CT扫描提示左侧肾上腺区可见一 5 7 cm × 4 4 cm 的类圆形软组织影,边界清晰,密度均匀.查体:血压 20 0/12 0 kPa,体型中等,无特异性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示血钾 3 8 mmol/L,血钙 2 30 mmol/L;血醛固酮:卧位 219 8 pmol/L,立位 725 0 pmol/L;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卧位 40 ng/L,立位 73 2 ng/L;血浆肾素活性:卧位 1 17 μg/(L@h),立位 3 33 μg/(L@h);血浆ACTH 0 点3 3 pmol/ L(正常值 0~10 2 pmol/L), 8 点:8 2 pmol/L(正常值 5 5~15 0 pmol/L);血皮质醇 0 点 91 5 nmol/L(正常值 0~165 7 nmol/L),8 点 594 5 nmol/L(正常值 198 7~797 5 nmol/L).3 次 24 h 尿儿茶酚胺(CA)、3-甲氧基-4-羟基-扁桃酸(VMA)均正常.诊断:①左肾上腺无功能瘤;②高血压病.于 2000 年 10 月 19 日在全麻下拟行左肾上腺腺瘤摘除术,术中在左肾上腺区未发现肿瘤,肾上腺正常,于脾脏内侧,主动脉左侧发现一肿物,大小 5 cm × 4 cm × 4 cm,触之搏动明显,考虑为脾动脉瘤,行脾动脉结扎术.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46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88年~2001年间收治的PA46例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行血醛固酮测定、安体舒通试验及B超、CT检查。40例行肾上腺肿瘤切除术,6例行肿瘤切除术及同侧肾上腺部分切除术。结果:肾上腺皮质腺瘤45例,肾上腺皮质增生1例。46例血钾均低于正常,42例血醛固酮增高,46例安体舒通试验均阳性,B超、CT定位检查,其准确率分别为84.8%、95.6%。46例患者血钾均恢复正常。44例肾上腺腺瘤治愈,1例腺瘤及1例肾上腺皮质增生仍需药物控制血压。结论:安体舒通试验、血醛固酮测定是PA的主要定性诊断方法,血醛固酮体位试验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肾上腺皮质腺瘤和增生的鉴别;PA的定位主要依靠B超、CT检查。外科手术是治疗PA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0年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77例确诊为PA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78.0%的PA患者血钾小于3.5 mmol/L。94.0%的PA患者立位肾素不能被激发到1 ng/(mL.h)以上,91.2%的患者立位血浆醛固酮浓度大于15 ng/dL,90.9%的PA患者立位血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ARR)大于20,83.3%的PA患者立位ARR大于50。CT诊断与病理诊断腺瘤的符合率为95.5%,B超诊断与病理诊断腺瘤的符合率为78.9%,MRI诊断与病理诊断腺瘤的符合率为80.0%。结论:血钾正常者不能排除PA的诊断。立位ARR大于50者,结合立位血浆醛固酮浓度大于15 ng/dL和立位肾素活性小于1 ng/(mL.h)临床上可诊断为PA。CT检查是原醛症病因分型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CT诊断为腺瘤且临床诊断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各患者就诊临床症状复杂,就诊科室不同,所有患者均伴有高血压,其中1、2、3级高血压分别为1例(6.25%)、2例(12.50%)、13例(81.25%)。伴有低血钾14例(87.50%),严重低血钾9例(56.25%),平均血钾浓度为(2.87±0.52)mmol/L。伴高血钠患者4例(25.00%),平均血钠浓度为(143.07±2.37)mmol/L。伴有血脂异常7例(43.75%),同时伴有高TC及高TG血症2例(12.50%),伴高TC患者3例(18.75%);高TG患者6例(36.77%)。肾上腺CT扫描对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阳性率较高。结论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表现复杂,主要表现为重度高血压伴低钾血症,相当部分患者伴有血脂异常;肾上腺CT扫描对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沈娟  唐艰音 《海南医学》2003,14(7):93-93
患者女性 37岁发现血压增高半年 ,最高血压 2 2 0 / 110mmHg未详细检查及治疗 ,无高血压家族史。左侧肢体乏力伴麻木9小时入院 ,当时查体 :神清Bp190 / 10 9mmHg,左侧鼻唇沟浅 ,伸舌左偏 ,颈软无抵抗 ,心肺 (- ) ,腹 (- )左侧肢体肌力0° ,右侧肢体肌力Ⅴ° ,左侧病理征 (+)余无阳性体征。头颅CT示右脑缺血性改变。入院后实验室检查 :血钾 2 .1mmol/L ,尿醛固酮 5 3.4ug/d(正常 2 .3~ 2 1.4ug/d) ,血醛固酮卧位 4 37.2pg/ml(正常2 9 .4~ 16 1.5pg/m1)立位 5 31.5pg ml(正常 38.1~ 313.3pg/ml) ,ACTH、皮质醇、睾酮正常 ,肾上腺增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临床及血脂代谢特点。方法收集经术后病理证实的PA患者87例,其中肾上腺皮质腺瘤75例,肾上腺皮质增生1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生化指标、血浆醛固酮(Ald)、肾上腺影像学及疗效情况,并与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及血压正常的人群进行对比。结果 (1)PA患者立位和卧位血浆Ald分别为(0.230±0.061)和(0.217±0.065)ng/mL,腺瘤组与增生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高于EH组(P<0.05)。(2)93.1%的PA患者伴有高血压,其中3级高血压占54.0%。(3)62.1%的PA患者表现为高血压伴低血钾,腺瘤组的血钾水平明显低于增生组及EH组[分别为3.19(2.56~3.83),3.80(3.58~4.27),4.04(3.75~4.37)mmol/L];腺瘤组的血钠水平明显高于增生组及EH组[分别为(143.34±3.09),(140.87±2.08),(142.12±2.22)mmol/L,均为P<0.05]。(4)腺瘤组的甘油三酯明显低于增生组及EH组[分别为1.10(0.81~1.53),1.41(1.05~2.44),1.66(0.98~2.71)mmol/L],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明显低于余2组[分别为0.50(0.36~0.69),0.64(0.48~1.11),0.70(0.44~1.1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高于余2组[分别为1.35(1.15~1.58),1.08(0.95~1.32),1.24(0.97~1.43)mmol/L,均为P<0.05]。(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VLDL-C血症(OR=164.688)及高甘油三酯水平(OR=15.740)为肾上腺皮质增生的预测因素;低钾血症(OR=0.103)及高血钠水平(OR=0.653)为肾上腺皮质腺瘤的预测因素(均为P<0.05)。(6)经腹腔镜肾上腺肿物切除术后血压明显下降[术前后血压分别为(178.29±30.53)/(102.53±16.88),(133.99±16.36)/(82.60±10.70)mmHg,P<0.01]。结论肾上腺皮质腺瘤患者更易出现低钾血症,肾上腺皮质增生患者更易出现脂代谢紊乱;手术切除肾上腺肿物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肾上腺占位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1—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血压控制不佳入院的166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血浆肾素活性(PRA)、醛固酮化验结果、醛固酮/肾素比值(ARR)及影像学检查,将患者分为高血压合并无功能偶发肾上腺瘤(NIDAM)组(77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组(48例)和单纯原发性高血压(EH)组(41例),对3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腰围、是否合并糖尿病、血脂(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钾水平、肾上腺占位病变大小、卧位PA、醛固酮水平及ARR值及立位PA、醛固酮水平及ARR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腰围、是否合并糖尿病、血脂(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A组尿酸水平较EH组低[(303.4±57.0)μmol/L比(347.0±88.4)μmol/L,P=0.013]。3组患者PRA比较,PA组患者卧/立位PRA均低于NIDAM组和EH组(P<0.001),NIDAM组立位PRA低于EH组[3.37(1.59,5.12)μg/(L·h)比4.18(2.13,8.28)μg/(L·h),P=0.032],NIDAM组卧位PRA亦低于EH组(P<0.001)。3组ARR比较,PA组患者卧/立位ARR高于NIDAM组和EH组(P<0.001),NIDAM组立位ARR高于EH组(P=0.019),NIDAM组卧位ARR高于EH组(P<0.001)。3组醛固酮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IDAM组和PA组肾上腺占位病变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组病变直径为0.8(0.3,1.2)cm,小于NIDAM组病变直径的1.3(0.7,2.0)cm(Z=-3.080,P=0.002)。结论醛固酮水平正常不能排除PA,PRA降低和ARR升高可作为PA的诊断和筛查标准,较醛固酮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且不应根据患者腺瘤直径大小判断有无内分泌功能。对于NIDAM患者,肾素水平低于正常,应定期随访进行内分泌功能检查,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生化检查?影像学和选择性肾上腺静脉取血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分型诊断方法的价值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124例原醛患者的临床相关检查?术后病理结果及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91.1%的原醛患者血钾< 3.5 mmol/L;81.5%的患者血浆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比值(ARR)> 50;②与结节样增生组比较,醛固酮腺瘤(APA)组的激发血浆肾素活性显著降低?血醛固酮和ARR显著增高(P < 0.05);APA和结节样增生组的血醛固酮和ARR均显著高于增生组(P < 0.05);③肾上腺B超诊断APA的敏感性14.3%,特异性23.1%;肾上腺CT诊断APA的敏感性85.7%,特异性21.7%;④APA手术治愈率为40.9%,有效率为50.0%;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手术治疗有效率8.3%?结论:ARR可用于原醛的筛查;结节样增生可能是APA和IHA之间的中间型;肾上腺CT是原醛定位诊断的主要方法,但对APA诊断的准确性并不高;病理类型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提高肾上腺偶发瘤的诊治效果,提出临床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概念.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无症状的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肿瘤进行分析总结.结果B超、CT检查偶然发现肾上腺肿瘤9例,其中血压正常高值2例,血钾正常低值5例,血醛固酮正常高值5例,稍高于正常4例,血浆肾素活性为正常低值,立位醛固酮检测2例稍低于卧位,2例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被抑制.结论临床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有自主分泌激素或潜在分泌激素的肿瘤,且直径≥2.0*!cm,随访中有增大趋势者,应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了提高肾上腺偶发瘤的诊治效果,提出临床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概念。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无症状的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肿瘤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B超、CT检查偶然发现肾上腺肿瘤9例,其中血压正常高值2例,血钾正常低值5例,血醛固酮正常高值5例,稍高于正常4例,血浆肾素活性为正常低值,立位醛固酮检测2例稍低于卧位,2例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被抑制。结论 临床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有自主分泌激素或潜在分泌激素的肿瘤,且直径≥2.0cm,随访中有增大趋势,应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46例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伴有高血压,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者43例(93.48%),其中1、2、3级高血压分别为2.17%、17.39%、80.44%;伴肌无力、乏力或肢端麻木者23.52%。平均血钾浓度为(3.37±0.38)mmol/L,其中低钾血症者26例(56.52%);低血浆肾素活性者37例(80.43%),血浆醛固酮水平增高者38例(82.62%);肾上腺CT扫描对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阳性率为93.48%。结论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主要表现为重度高血压伴低肾素活性及高醛固酮血症,低钾血症的发生率少于60%;肾上腺CT扫描对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醛固酮瘤(APA)与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的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APA与14例IH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IHA组相比,APA组血压较高,血钾更低,24 h尿钾排出更多.APA患者立位血醛固酮较卧位升高32例,下降的34例, 14例IHA患者立位血醛固酮均较卧位升高.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B超诊断符合率APA组为57.6%(38/66),IHA组为4/8,两组 CT诊断符合率均为100%.结论:APA较IHA血压更高,血钾更低,尿钾排出更多.立卧位试验在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临床结果需结合CT结果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7.
肾上腺静脉插管采样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由肾上腺分泌醛固酮增多所致 ,其主要原因为醛固酮瘤和肾上腺皮质增生。临床上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明确诊断并确定其类型。对临床上不能明确诊断者可行肾上腺静脉插管采样检查。我院2 0 0 0年 2月~ 2 0 0 0年 7月 ,共完成 14例肾上腺静脉插管采样检查 ,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14例临床拟诊高血压、醛固酮增多症的患者中 ,男 11例 ,女 3例 ,平均年龄为 (4 1.4± 8.8)岁 ;平均血压 (172 .2 7± 14.30 / 114.5 5± 5 .95 )mmHg(1kPa =7.5mmHg) ;血钾 (3.0 1± 0 .5 0 )mmol/L ,尿钾 (…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术前检测指标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PA)分型、定侧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近 5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A患者 2 4例 ,对其术前的检测指标进行回顾分析 ,并与同期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进行比较。所有受试者入院当天测定血压 ;卧床休息 8h以上 ,次晨空腹取卧位 ,起床活动 2h后 ,取立位静脉血 ,采用放射免疫法 ,分别测定卧位、立位醛固酮 (PAC)浓度 ,立位肾素活性 (PRA) ,血管紧张素Ⅱ (AⅡ )浓度。同时测定空腹血钾水平。结果  (1) 3组间不论是收缩压 (SBP)还是舒张压 (DBP)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但腺瘤及增生组SBP、DBP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2 )腺瘤组患者血浆PAC水平、PRA、AⅡ与增生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 0 5 )。体位刺激试验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腺瘤组血钾与增生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3)不同的诊断方法 ,诊断PA的阳性预测值不同 ,以CT/MRI最高 ,B超最低 ,安体舒通试验介于二者之间。结论 PA的诊断以高血压、低血钾所产生的临床表现为线索 ,血浆PAC、PRA测定进行定性诊断。结合体位刺激试验、安体舒通试验及肾上腺CT检查进行分型、定侧诊断 ,有助于决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肾上腺意外瘤中醛固酮瘤患者的临床及生化特征.方法 9例肾上腺意外瘤中醛固酮瘤患者(A组)和15例有症状的醛固酮瘤患者(B组),分别进行血尿电解质、血尿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及肾上腺CT检查,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生化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肿瘤直径和血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组患者年龄、血醛固酮、血醛固酮与血浆肾素活性比值均明显高于B组(P<0.05);B组低血钾者占46.7%,而A组患者血钾均在正常范围(P<0.05).结论 肾上腺意外瘤中有部分患者为醛固酮瘤,其醛固酮分泌轻度升高可导致高血压的发生;需进行内分泌功能检查以明确性质,并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Wu JC  Tang ZY  Zhang W  Ling DY  Hou RF  Wang WQ  Li XY  Ning G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6):3302-3305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病例资料,探讨单侧肾上腺结节性增生的原发性醛固酮患者的临床特点,术前诊断方法和手术疗效。方法收集明确诊断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患者145例,分为醛固酮瘤组、单侧肾上腺结节性增生组和双侧增生组,分析各组术前的临床资料、生化与激素水平、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情况,比较各组术后血压、血钾和血醛固酮水平,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肾上腺CT检查,其中62例患者行肾上腺插管采血检查。结果145例患者中,单侧结节增生14例,醛固酮瘤76例,双侧增生55例,单侧结节增生的发生率为9.7%(14/145);性别构成、发病年龄、高血压时间、血压以及高血压靶器官的损害程度与其他两组相似;血钾、血、尿醛固酮值介于醛固酮瘤和双侧增生之间;单侧肾上腺结节增生CT检查有50%(7/14)和诊断相符,肾上腺静脉插管检查准确性为85.7%(12/14);单侧肾上腺结节增生患者术后血钾,血醛固酮均恢复正常,50%(7/14)血压恢复正常,50%(7/14)血压明显改善。结论单侧肾上腺结节增生通过手术可以治愈,临床和肾上腺CT检查有一定的提示作用,明确诊断需要肾上腺静脉插管采血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