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晓承 《开卷有益》2009,(11):38-38
根据病情需要和用药法则,将几种药物合用称为配伍。配伍使用可增强药物的疗效,调节药物的偏性,减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中药配伍讲究“七情和合”,“七情”包括:  相似文献   

2.
麦冬作为临床常用中药,古今医家对其运用娴熟,临证中有多种对药形式。药对配伍是中医遣方用药的特色之一。该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式整理总结了麦冬与补气、滋阴、清热、化痰、收涩、补血中药的几种典型药对配伍形式,并认为其配伍在中药四气五味、归经等中药药性理论指导下,符合七情和合的用药法度,临床参考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和合思想在中国哲学及文化中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种积淀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科学的发展,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从"和""合"概念入手,探讨分析中医和合思想源流,以及其在中医临床中的具体运用。通过分析认为和合思想是中医学术思想的精华和关键所在,和合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积淀深刻,对中医学产生影响的同时,个更成为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基石,也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手段和目的 。  相似文献   

4.
和法是通过和解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此处“和解”之意,并非单纯指“和解表里”,还包含调解、调和之意。岳美中讲:“和法是指和解表里、疏瀹气血、协调上下等各方面,凡属补泻兼施、苦辛分消等均是。”蒲辅周亦讲:“和解之法,具有缓和疏解之意,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衰偏盛归于平复,寒热并用,补泻合剂,表里双解,苦辛分消,调和气血,皆谓和解。”和法适用于脏腑气血不和,或寒热混杂,或虚实互见的病证。故凡邪在少阳、募原,以及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失调、营卫不和等致病时,都可以和法治之。临床所见,脾胃因其特殊的生理特性及病机特点,使和法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均匀设计-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UD-PLS)的方法研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运用数学、系统科学、计算科学、非线性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综合手段,用数学语言定性定量分析中药复方配伍的相互作用效应,建立针对中药复方药味多、相互作用复杂等特点的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方法。以小承气汤和厚朴大黄汤配伍组方规律为研究实例,分析研究中药复方七情和合与君臣佐使配伍关系及相互作用效应。通过UD-PLS方法获得了中药复方不同配伍与整体疗效密切相关的认识,阐明了药物配伍对中药复方整体作用的重要性和合理性,能体现中医学的整体观与系统论的思维模式,对科学揭示中药复方配伍及组方科学化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药组方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择若干味药物配伍而成,是临证治病的关键环节。临床中医医生应熟悉组方原则、方法和技巧,根据中药的性能和中医方剂理论,将诸多药物有机地组合起来,调整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史大卓教授认为,临床组方,在注意顺从脏腑的特性、动静结合、升降相因、敛散相合、阴阳统一、病证结合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熟悉脏腑气血阴阳和病邪的特性,会用药性,熟悉药物性味相伍的作用机制,根据原方的整体功效、主治和组方中各药的阴阳属性,结合疾病阴阳偏盛、偏衰的不同,进行加减,慎重调整方中药物及增减药物的用量及比例。  相似文献   

7.
不通则痛     
<正>疼痛是人体最常见的临床证状,中医学认为当人体脏腑气血经络及精神状态,出现失衡或破坏时都会产生难以忍受的苦楚,而疼痛,也称为痛证。临床上痛证有多种表现如胀痛、刺痛、灼痛、冷痛、绞痛、隐痛等。究其原因,主要是"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或阻塞,不通则痛而发生病  相似文献   

8.
徐经世主任医师系全国著名中医学专家,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擅长诊治内科杂病,尤其是对慢性胃炎的诊治,颇具特色,临证中继承了李东垣的”脾胃学说”思想,强调顺应脾胃升降通调的生理功能,细察病机,辨明虚实寒热、气血经络,用药轻灵多变,配伍精当,疗效显著.现将其临床诊治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寿世保元》中龚廷贤运用柴胡的处方进行数据分析,为现代临床用药提供思路。方法 收集《寿世保元》中龚廷贤运用柴胡的处方,构建临证方药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主治病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寿世保元》载含柴胡的方剂共185首,用药总频次达2095次,主治疾病85种。甘草、当归、人参、白术常与柴胡配伍使用;龚廷贤常运用柴胡治疗伤寒、月经不调、发热、耳病等疾病;高频病症用药关联规则分析中,得到“柴胡–甘草–人参–黄芩”“柴胡–当归–甘草”“柴胡–人参–当归–甘草”3个主要核心药物组合,其中发热和耳病的核心药物组合皆为“柴胡–当归–人参–甘草”。结论 柴胡辛温发汗、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疏泄肝胆,龚廷贤常使用其加减配伍治疗不同原因所致伤寒、月经不调、发热及耳病等疾病。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津液代谢异常产生的病理产物,也是很多病证的致病因素。中医学的痰包括可见的经咳嗽、呕吐而排出体外的有形之痰,及不可见的弥散于全身各经络脏腑组织的无形之痰。痰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的比较复杂的证候之一,涉及病种较多,治法组方难于掌握。文章对痰证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结合常见病症,从辨证要点、常用治法、药物配伍等角度探讨痰证的中医临床治疗思路,提高痰证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证"作为中医学特有的识病模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精髓,是中医理法方药一脉相承的桥梁和关键。中医临床通过辨证发现疾病当前的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特征,为论治提供依据。从"方因证立,方随证效"出发,分析证-方-药之间内在联系,构建中药属性与辨证论治的关系模型,探析方剂所用药物的性味功效、配伍与辨证的内在联系,并以自汗肺卫不固证的临床用药为例阐述该模型在临床的实际应用,以期为探究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及中医临床科学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现下对于胃脘痛的治疗原则及用方用药经验均有所不同,本文章介绍了李廷荃教授应用八月扎、莪术在治疗胃脘痛中的临床经验以及吾师从肝论治胃脘痛,"履中蹈和"之思想,从八月札、莪术与胃脘痛相关的临床配伍应用、传统功效及现代药理学作用等方面,结合准确辩证、合理配伍,阐述此二味药对于胃脘痛的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临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菌药物是一种能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病原微生物的药物 ,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但是无指征滥用 ,药物选择不当 ,药量偏高或偏低 ,用药时间过长不及时更换或频繁调换 ,给药方法不当 ,不合理配伍 ,静脉滴注抗生素选用的溶媒不当以及与其他药物合用出现理化性质改变都会影响临床疗效。另外老人及儿童的个体化给药问题 ,也应予以重视。所以 ,不应凭经验选用抗生素 ,应当把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作为重要依据确定或改换药物 ,要注意药物的适应证、配伍、个体差异联合用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金匮要略》温经汤原文经旨的探讨,提出温经汤并非单纯针对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还可治疗寒热错杂、虚实并存的妇科其他病证。温经汤的组方体现了以温为主、温中寓养、活血祛瘀、气血双补、寒热并用的用药特点,认识温经汤证的复杂性和方药配伍的多重性可正确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5.
严世芸教授认为"和"是中医学的核心准则之一,且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有重要意义.以"和"为基础,形成了兼收并蓄观、阴阳观、气血观、五脏观等独特的诊治观,并在临证中得以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6.
外感发热后心肌受损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疾病,根据中医理论一般将其按照"心悸"、"胸痹"等进行辨证施治。导师姚魁武在临床上善于运用和合思想,和合思想在辨治心悸、发热,调护脾胃等方面具有中医治疗优势。姚师认为外感发热后的心肌损伤多由外邪袭肺后内舍心包,伤及心脉所致,其病机为心脉阴阳失和,气血营卫失养,因此治疗以调和气血阴阳,并兼顾正气及脾胃为主。常用方有升降散、生脉散、玉屏风散、四物汤等,并根据病情变化予以调试。  相似文献   

17.
和法为中医传统的治疗“八法”之一,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和法能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之意,用于治疗脏腑气血阴阳不和,或寒热失调,虚实夹杂的证候,故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气血不和、营卫不和等等,都可用和法治之。笔者对和法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李镕馨  段爱旭 《中医学报》2019,34(6):1163-1165
多发性抽动症的病机核心在于本虚标实,虚者以肝肾阴虚、心脾两虚为主,实者以肝郁化火、痰湿内蕴、瘀血阻络多见,其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涉及多个脏腑(心、肝、脾、肾),多种病理产物,最终演变成为虚实夹杂之证。风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能够疏散外风或搜剔、平熄内风,用于治疗内外诸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等属中医学"风证"的药物。从中医内风理论出发,在多发性抽动症治疗中配伍风药可以开郁畅气泻火、滋阴潜阳熄风、健脾益气宁心、增效化痰除湿、活血化瘀通络。临证遣方配伍风药虽多为佐使之意,但运用得当常有奇效。然风药多辛散温燥,有伤津耗气之嫌,应注意用量、配伍及使用时限,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9.
浅谈药物配伍禁忌附属医院中心药房霍惠芳中心药房负责调配住院病人处方,按医嘱摆药。工作人员除认真做好“三查”“七对”外,尚需熟练掌握药物性能、作用以及药物的配伍禁忌等。在临床用药中,由于多种药物并用,物理性、化学性及药理性配伍禁忌和一些用药不当现象屡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医学启源》中从肝论治目疾的药味特点及用药规律。方法 从《医学启源》中治疗目疾的药物之性味、质地、归经、配伍及禁忌等表现特性方面阐述其从肝论治目疾的治疗思想,从而得出其用药规律。结果 《医学启源》中治疗目疾药物味特点包括:性味多顺应肝脏苦欲补泻之法,质地轻清可循肝经上达目系,均归肝经可泻肝实或补肝虚,常配伍风药或以君臣佐使相配以治肝,慎用利尿剂以固护肝阴。结论 《医学启源》中治目疾之药味特点可体现张元素从肝论治的思想,其将药物的表现特性与脏腑的生理特性相结合,丰富并完善了脏腑辨证理论,拓宽了临证用药思路,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