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现下对于胃脘痛的治疗原则及用方用药经验均有所不同,本文章介绍了李廷荃教授应用八月扎、莪术在治疗胃脘痛中的临床经验以及吾师从肝论治胃脘痛,"履中蹈和"之思想,从八月札、莪术与胃脘痛相关的临床配伍应用、传统功效及现代药理学作用等方面,结合准确辩证、合理配伍,阐述此二味药对于胃脘痛的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芪芍复脉汤对大鼠缺血下肢毛细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行左下肢股动脉结扎、分支剔除术,制作下肢缺血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芪芍复脉汤高、中、低剂量组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组,并设立假手术组,假手术组仅暴露股动脉。术后第2天开始给药,分别于第3天、第7天、第14天取患侧内收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VD和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术后7d、14d芪芍复脉汤高、中剂量组MVD值高于模型组和低剂量组(P 0.05或P 0.01),术后14d高剂量组高于中剂量组(P 0.05)。术后3d、7d、14d,芪芍复脉汤高、中剂量组VEGF蛋白表达均高于模型组,术后14d高剂量组高于中剂量组(P 0.05),中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P 0.05)。结论芪芍复脉汤对下肢缺血大鼠血管新生有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骨骼肌VE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鹿茸对大鼠缺血下肢CD34+、FLK-1+阳性细胞比例的影响。方法: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鹿茸组18只、模型组18只、假手术组18只。鹿茸组和模型组均采用左下肢股动脉结扎及分支剔除术,造成大鼠下肢缺血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股动脉但不结扎股动脉及其分支。鹿茸组术后按0.571 g·kg-1·d-1剂量灌服,连续14 d。检测各组术前1d、术后第1、3、7、14天5个时间点大鼠外周血酶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变化及双荧光阳性细胞(CD34+、FLK-1+)比例。结果:术后模型组外周血酶学指标CK、AST、LDH水平较假手术组均显著上升,术后第7、14天鹿茸组各项酶学指标水平较模型组及术后第1、3天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鹿茸组和模型组CD34+、FLK-1+双荧光阳性细胞比例较假手术组均显著升高(P<0.05),且鹿茸组升高较模型组更为显著(P<0.05或P<0.01)。结论:鹿茸可增加大鼠缺血下肢CD34+、FLK-1+阳性细胞的比例,改善下肢缺血状态,促进血管新生,其作用可能与其能增加外周血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三七对大鼠下肢缺血后毛细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50 g~300 g,随机取20只为假手术组,仅暴露股动脉但不结扎股动脉及其分支;其余40只均采用左下肢股动脉结扎及分支剔除术,造成大鼠下肢缺血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和三七组。分别在术后3 d、14 d后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缺血组织微血管密度和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三七组在术后3 d及14 d的MVD值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三七组术后3 d MV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七组术后14 d MVD值高于模型组(P0.05);三七组术后14 d的MVD值显著高于术后3 d(P0.05)。三七组在术后3 d及14 d VEGF的表达高于模型组及假手术组(P0.05)。结论三七可以促进大鼠缺血下肢毛细血管密度增加,促进VEGF表达,促进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论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药方面治疗的近况,包括中医辨证、医家特色治疗、专方验方、单味中药、中医外治疗法等。指出中医药治疗 TAO 的优势与欠缺之处。  相似文献   
6.
李廷荃教授在继承“肖氏中医流派”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主次相兼、肝脾同治之法,强调“有虚方可言补”,并将其灵活运用于膏方配伍中,因膏方药味较多,故明确辨证是根本,在辨证基础上,主次兼顾,肝脾同治,方能使方药杂而不乱,李廷荃教授在近十年的膏方治病调理过程中,不断借鉴前人,因地制宜,总结经验,在运用膏方长期守法辅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顺胃降逆方对复发反流性食管炎肝脾胃不和、寒湿热错杂证患者临床疗效,及对食管黏膜p16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予顺胃降逆方颗粒剂,每日2次冲服。对照组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每日1粒,早餐前30min口服。2组均治疗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耐信量表(RDQ)积分、食管黏膜炎症积分及食管黏膜p16蛋白表达,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RDQ积分疗效总有效率为92.00%(46/50),对照组为72.00%(36/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RDQ积分及食管黏膜炎症积分降低(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RDQ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食管黏膜p16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顺胃降逆方可改善复发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修复食管黏膜炎症,降低食管黏膜p16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8.
该文总结赵学义教授运用“六度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经验。赵学义教授在精妙运用火针的温度、速度、准确度的同时,根据患者的年龄、疼痛部位、疼痛深度,灵活调整针的粗细度、针刺深度、密度,并将这一操作方法总结为“六度火针”,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顺胃降逆方治疗肝脾胃不和,寒湿热错杂型复发反流性食管炎,评价其临床疗效及远期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100例复发RE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0例,分别给予口服顺胃降逆方、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疗程均为8周。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食管24hpH值参数变化以及胃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改善情况,评价该方治疗肝脾胃不和,寒湿热错杂型复发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并在治疗结束半年后统计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①治疗组中医证候痊愈4例,显效17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为86%;对照组中医证候痊愈2例,显效8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4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在改善烧心、嗳气、口干口苦、身倦乏力、饱胀、大便黏腻等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 < 0.05);②治疗组能够改善患者24 h-pH值参数,尤其在降低24 h反流总次数、反流>5 min次数方面相较对照组效果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③治疗组能够改善患者食管黏膜炎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 > 0.05)。④治疗组治疗后半年再次复发率为6.0%,而对照组复发率为28%,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顺胃降逆方治疗肝脾胃不和,寒湿热错杂型复发RE患者,疗效显著,能够减少反流发生次数,减轻食管黏膜炎症,降低再次复发率,且在使用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难治性慢性疾病,并有着较高的复发率。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该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以抑酸为主,效果单一,且治疗后易复发。本文则从中医学出发,总结有关反流性食管炎的辨证论治现状及有代表性医家们的独特治疗经验,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