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目的通过测试使医护人员能了解到不同材质口罩的防护效果,使医护人员在不同的工作区域能清楚地、正确地选择口罩,做好职业的安全防护。方法选用3MTMFT-30适合性检测设备,102名受试者佩戴医用防护口罩(以下简称N95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和12层棉纱口罩进行适合性检验。结果 N95口罩1860型和8210型检测通过率分别为85.3%和87.3%,其中有3例是两种型号的口罩均不能通过测试;医用外科口罩和棉纱口罩检测通过率均为0。结论棉纱口罩不具备防护功能,因此不能用于有创操作和呼吸道传染高风险的工作环境;外科口罩虽然有鼻夹,防水和防渗漏性能好,但鼻夹部分只能使鼻梁部位紧贴,而其他部分则不能与脸部紧密的贴合,存有缝隙,因此医用外科口罩不能用于呼吸道传染高风险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2.
为防止因痰液及鼻咽部分泌物喷溅造成的环境污染及交叉感染,增强诊疗过程中的有效防护,研发了一种便携移动式防护屏。该设备通过保护屏、保护罩、移动式支架等设计,使医护人员安全顺利完成核酸采集、吸痰等操作。还可结合医用防护服、手套、口罩等防护物资,提高医务人员安全保护系数,避免医护人员感染,并减轻其心理压力。该设备在武汉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患者临床诊疗及部分军队基层单位鼻咽拭子核酸标本采集中使用,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各类医用口罩之防护效果、适用范围、使用方法.方法 对各类医用口罩之技术标准、防护效果进行分析,指导医务人员正确选择、使用医用口罩.结果 医用外科及防护口罩有着国家技术标准,其他类型口罩无国家技术标准,不能有效阻隔病原微生物,仅有一定的机械阻挡作用.结论 根据实际情况及防护目的,医务人员正确选择与使用医用口罩,做好职业防护,减少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结核病防治医务人员正确佩戴医用防护口罩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10月该院的160名结核病防治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利用调查问卷方式收集医务人员基线资料,统计医务人员医用防护口罩佩戴行为现况,分析结核病防治医务人员正确佩戴医用防护口罩的影响因素。结果:正确佩戴医用防护口罩的医务人员共45名,正确率为28.12%(45/160);正确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医务人员的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占比与错误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医务人员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确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医务人员大专学历、无职位、防护认知度水平低、保洁员、无教育培训和无监管机制占比均低于错误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医务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防护认知度水平低、无职位、大专学历、保洁员、无教育培训、无监管机制为结核病防治医务人员正确佩戴医用防护口罩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防护认知度水平低、无职位、大专学历、保洁员、无教育培训、无监管机制为结核病防治医务人员正确佩戴医用防护口罩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呈暴发状态,病例数持续增加。根据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潜伏期长、感染性强、隐匿性强等特点,部分感染者可能仅以恶心、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为了预防在进行消化内镜检查中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避免交叉感染,内镜中心制订和落实相关防控措施刻不容缓。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预防指南之就医篇》《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护中常用医用防护使用范围指引(试行)》等要求,结合内镜中心诊疗和感控特点,特制订以下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北京协和医院手术室内医护人员头面部防护相关知识的掌握及执行情况。方法 通过匿名在线回答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北京协和医院手术室内医护人员头面部防护的知识掌握程度及执行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调查问卷分2次发放。第1次为疫情全国爆发阶段,共回收问卷153份。第2次为北京市防控响应级别降为三级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共回收问卷101份。98%被调查人员在疫情工作期间均使用过任何一种形式的头面部防护用具。其中,麻醉医师在挂耳式防溅面屏式口罩的使用率最高(93.0%)。在疫情期间,对发热患者的诊疗,被调查人员主要以护目镜(71.2%)进行防护为主;对非发热患者的诊疗,被调查人员主要以挂耳式防溅面屏式口罩(56.2%)进行防护为主。在两次调查问卷中,43%及68%被调查人员仍持续进行头面部防护,其中以防溅面屏(50.0%及56.5%)及防溅面屏式口罩(56.1%及68.1%)为主。结论 此次疫情期间北京协和医院手术室内医护人员对头面部防护的认识水平可达90%以上,手术室内不同医务人员对头面部防护的选择各有不同,40%以上的人员将在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继续进行头面部防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的一线医务人员。方法:分析医务人员感染原因,在发现问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防护和消毒隔离措施。结果:通过采取综合防护措施,重庆援鄂医疗队328名队员无一人感染。结论:面对突如其来的COVID-19疫情,以科学的态度正视疾病,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在切实保障各种物理屏障的基础上,一线医护人员牢筑行为屏障,严格实施标准预防,就能在工作中有效防止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急诊科医务人员一次性口罩的使用情况。方法:于2012年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本院急诊科53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次调查所有问卷均收回,无数据漏失,无项目漏填。84.91%的医护人员每次操作时戴口罩,79.25%医务人员使用一次性口罩,71.70%医务人员能做到一次性口罩一次性使用,67.92%的医务人员不了解口罩的作用原理。结论:医院应该为医务人员提供一次性口罩,而且数量应满足2 4 h更换一个的要求,同时为传染病应急需要应适量储备医用N95口罩;并且应该对医务人员进行口罩佩戴方法的培训,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医务人员正确选择、使用口罩的意识。  相似文献   

9.
新型医用防护口罩过滤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由超细熔喷(MF)非织造材料为主组成的新型防护口罩过滤材料的结构特点和滤过性能。方法:以(1)20层纱布口罩,(2)单层棉水刺布口罩,(3)MF门诊口罩,(4)MF加强口罩Ⅰ,(5)MF加强口罩Ⅱ为对象,以扫描电镜观察滤料的结构,以多孔材料孔径测试仪检测滤料孔径,钠焰法气溶胶滤料效率检测仪检测滤过效率。结果:MF为直径<3μm的超细纤维,由其组成的过滤材料是随机三维分布、多重弯曲通道的复合结构。MF口罩滤材对于o.3μm气溶胶微粒的滤过效率达96.2%-99.57%,而纱布口罩仅为50.9%;其呼吸阻力前者为26—43Pa,后者为48Pa;MF口罩还具有良好的除湿性能和驻极体电介质作用,后者可主动捕获有害有毒颗粒。结论:由新型MF材料为主组成的新一代医用防护口罩过滤性能好、效率高,呼吸阻力低,是防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的理想口罩。  相似文献   

10.
陈羽  王静  石明澧  王兴勇  李江旭 《中外医疗》2013,32(26):133-134
目的对职业防护在呼吸科医务人员中应用进行统计和分析。方法对该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呼吸科医务人员进行防护措施培训、宣教,共培训呼吸科医务人员66人,同时对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时呼吸科医务人员67人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开展防护措施后呼吸科医务人员对环境防护知识的掌握、正确洗手率、佩戴防护口罩率和防针刺的几率显著高于开展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展培训后医务人员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显著高于开展培训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呼吸科医务人员采用职业防护措施培训,能有效的提高医务人员对环境防护知识的掌握、提高医务人员正确洗手率,佩戴防护口罩率,显著提高防针刺和疫苗接种率,增加了自我防护意识,对传染性疾病科室应进行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1.
从疾病隔离系统角度探讨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根据疾病的各种隔离系统特点并结合国内外的调查结果,提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的技术措施,即医务人员应该执行标准预防和按病隔离相结合的隔离系统,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充分利用各种屏障防护用具和设备,减少职业感染风险。通过强化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及防护行为,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医务人员的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材质的防护贴对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员因佩戴防护用具造成面部损伤的影响,寻找便捷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抗疫人员身心恐惧,为日常和将来抗疫战斗提供借鉴。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和医护人员佩戴防护用具后面部损伤情况表,对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使用防护贴前后面部损伤情况进行回顾性和现况调查。结果 共78名医护人员参与本次研究。使用防护贴前,中重度损伤率占比前5位的损伤类型依次是眼镜/面罩起雾(85.9%)、皮肤压痕(80.8%)、接触处疼痛(74.4%)、闷热(71.8%)、皮肤红肿(70.5%),总体不适的比例为80.8%;使用防护贴后,中重度损伤率占比前5位的损伤类型依次是眼镜/面罩起雾(53.8%)、闷热(41.0%)、呼吸阻力(41.0%)、皮肤压痕(35.8%)、异味(26.9%),总体不适的比例为43.6%;使用防护贴后脸部损伤改善率排前5的依次为皮肤糜烂、皮肤红肿、接触瘙痒、皮肤压痕和总体不适感;医护人员使用防护贴前后脸部损伤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防护贴对面部损伤的改善效果无明显差异;结论 两种材质的防护贴对于防护用具导致的面部损伤整体改善情况较好,值得推广使用。在使用防护贴时,可依据实际情况配合进行多种防护办法,以达到全面保护的效果,降低医护人员面部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PDCA循环法在降低医院感染方面的作用.方法 2013年护理管理实施PDCA循环法与2012年实施前进行比较,观察实施前后护士防护措施执行情况,比较实施前后护士、患者医院感染率.结果 实施PD-CA循环法管理后,护理人员洗手、戴口罩、戴手套等防护措施执行率明显高于实施前;护理人员呼吸道感染、针刺伤(0.00%、18.10%)、患者呼吸道感染、侵入性操作感染(1.89%、9.47%)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 PD-CA循环法可强化医护人员执行防护医院感染措施力度,有效降低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4.
2019年底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肺炎疫情在国内已经得到有效遏制,但感染已呈全球扩散之势。结合《20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指南(试行第二版)》和《20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专家共识》,我们制定了临床实验室检测新冠感染防控预案并对其执行现状和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应对重大疫情时大部分临床实验室(包括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的设计布局不合理,不能达到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要求,无法开展相应的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严重弱化;医院发热门诊检验室的检测能力不足,其功能和地位急需加强;而军队人员聚集程度高,其临床实验室设备自动化程度低,甚至没有相应的生物安全柜和足够的个人防护用品,无法满足军队遂行多样化及海外重大任务的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和现状,我们也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供大家参考:临床实验室可以参照P2实验室的标准来规范设计布局和人员管理;而发热门诊检验室的检测能力和人员配备需要加强,有条件时可以配备单独的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对于不达标的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可按照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要求进行改建和升级;军队医疗系统的临床实验室除了加强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外,更要保证医疗物资和生物安全装备的供给充足,并尽可能常规配置生物安全柜等设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口腔正畸科存在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方法对口腔正畸科的各种器械、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和口包进行目标监测。结果正畸材料、医务人员的手和口包细菌污染情况严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能有效控制口腔正畸科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口腔正畸器、材料、医务人员手等易受污染引起医院感染,严格制定和落实消毒隔离及防护措施对预防口腔正畸治疗的医院感染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泸州市基层医疗机构病案管理队伍配置现状及需求情况,为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病案管理水平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制定统一调查问卷于2020年4月对泸州市基层医疗机构的病案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包括病案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培训现状及需求情况等。此次共收回有效问卷94份,通过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94所基层医疗机构中,平均每所基层医疗机构有病案管理人员1.91人,41.67%的人员年龄为31岁~40岁,50.56%为大专学历,初级职称人数较多,以临床和护理专业居多,86.11%的人员兼职从事病案管理工作。有74所机构认为缺病案管理人员达92人,65.22%的机构对需求人员的学历要求仅为大专及以下;对需求的人才类型排前3位的依次是疾病编码类、临床医学类和卫生统计类。结论泸州市基层医疗机构的病案管理队伍存在兼职人员较多,学历普遍较低和职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对病案数据的质量控制和统计分析环节较薄弱。因此基层医疗机构应采取激励措施增加专职人员数量,不断提升病案人员的专业素养,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病案管理队伍。  相似文献   

17.
152例医务人员SARS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广东省医务人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更有效的提高其防护效果提供依据。方法:对9所医院中医务人员SARS病例进行调查,分析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时间等分布特征。结果:医务人员感染者以20~40岁最多见,占84.2%;有明显的医院聚集现象;感染时间以2月份为主,占82.9%;传播途径均为职业接触感染。结论:对与SARS病人接触的医务人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增强他们的防护意识和防护行为,可降低感染SARS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对人体健康影响及医学防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对人类的危害可能仅次于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此次事故对抢险人员、附近居民和受放射性污染人员带来的健康影响,既有近期辐射损伤,也有远期生物效应,主要是以小剂量照射的远期辐射生物效应为主;飘落到我国的微量放射性尘埃远不足以对人体构成损伤.防护方面主要是利用房屋、衣物、口罩等进行屏蔽,及时清洗去除放...  相似文献   

19.
背景 医疗器械相关性皮肤损伤主要发生于危重患者和矫形患者,一直是全球住院患者安全管理和专科护理的研究热点,但尚缺乏关于医护人员的报道。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大量医护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长时间穿戴防护装备容易引起皮肤损伤,严重危害了医护人员的健康,也增加了其被感染的风险,如何保护医护人员免受伤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及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护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由本课题组研制调研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医护人员的基本情况、防护装备佩戴情况、皮肤损伤情况、针对皮肤损伤的防护措施及损伤后处理情况。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站发布,于2020-02-08至2020-02-15通过微信向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进行推送,采用自愿参与、手机“问卷星”在线填写的方法完成调研。1周内完成调研数据收集,建立数据库,并对医护人员的皮肤损伤发生率、损伤类型及流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2 901份,来源于我国19个省、3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的145家医院。其中,男214例(7.38%)、女2 687例(92.62%),医生147例(5.07%)、护士2 754例(94.93%)。825例(28.44%)医护人员因佩戴防护装备发生皮肤损伤,合计皮肤损伤数量为2 794处。主要皮肤损伤类型为压力性损伤〔771例(26.58%),人均2.53处〕、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256例(8.83%),人均2.77处〕、皮肤撕裂伤〔42例(1.45%),人均3.12处〕。在发生皮肤损伤的825例医护人员中,存在≥2类皮肤损伤者221例(26.79%)。单因素分析显示:对于防护装备所致皮肤损伤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P<0.05),31~45岁者高于≤30岁者(P<0.016 7),工龄>10年者高于工龄<5年者(P<0.016 7),医生高于护士(P<0.05),武汉防疫定点医院高于其他医院(P<0.003 3)、其他医院中传染科高于其他科室(P<0.003 3),三级防护高于二级防护、二级防护高于一级防护(P<0.016 7),而不同连续佩戴时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发生率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抗疫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并有多种类型、多个部位损伤并存现象,建议采取减压、减轻摩擦力、吸湿、护肤的综合预防措施减少医护人员皮肤损伤,同时关注性别、年龄、工作岗位等人力资源管理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