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背景 医疗器械相关性皮肤损伤主要发生于危重患者和矫形患者,一直是全球住院患者安全管理和专科护理的研究热点,但尚缺乏关于医护人员的报道。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大量医护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长时间穿戴防护装备容易引起皮肤损伤,严重危害了医护人员的健康,也增加了其被感染的风险,如何保护医护人员免受伤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及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护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由本课题组研制调研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医护人员的基本情况、防护装备佩戴情况、皮肤损伤情况、针对皮肤损伤的防护措施及损伤后处理情况。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站发布,于2020-02-08至2020-02-15通过微信向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进行推送,采用自愿参与、手机“问卷星”在线填写的方法完成调研。1周内完成调研数据收集,建立数据库,并对医护人员的皮肤损伤发生率、损伤类型及流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2 901份,来源于我国19个省、3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的145家医院。其中,男214例(7.38%)、女2 687例(92.62%),医生147例(5.07%)、护士2 754例(94.93%)。825例(28.44%)医护人员因佩戴防护装备发生皮肤损伤,合计皮肤损伤数量为2 794处。主要皮肤损伤类型为压力性损伤〔771例(26.58%),人均2.53处〕、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256例(8.83%),人均2.77处〕、皮肤撕裂伤〔42例(1.45%),人均3.12处〕。在发生皮肤损伤的825例医护人员中,存在≥2类皮肤损伤者221例(26.79%)。单因素分析显示:对于防护装备所致皮肤损伤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P<0.05),31~45岁者高于≤30岁者(P<0.016 7),工龄>10年者高于工龄<5年者(P<0.016 7),医生高于护士(P<0.05),武汉防疫定点医院高于其他医院(P<0.003 3)、其他医院中传染科高于其他科室(P<0.003 3),三级防护高于二级防护、二级防护高于一级防护(P<0.016 7),而不同连续佩戴时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发生率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抗疫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并有多种类型、多个部位损伤并存现象,建议采取减压、减轻摩擦力、吸湿、护肤的综合预防措施减少医护人员皮肤损伤,同时关注性别、年龄、工作岗位等人力资源管理因素。  相似文献   
2.
犬咬伤是指犬齿切割人体组织、咬合导致的皮肤破损、组织撕裂、出血和感染等损伤.犬咬伤是目前最常见的动物咬伤类型,在急诊外科中占1%[1].犬咬伤伤口可见于全身各个部位,成人多见于四肢,其中上肢、手部最常见,咬伤位于四肢54% ~ 85%(其中手部18%~68%),其次头颈部15%~ 27%.随着饲养宠物的人数不断增加,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预防处理现况及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人员以问卷星形式进行网络在线调查,分析其皮肤损伤发生类型及特点、预防处理措施的实施情况。结果共调查医护人员2 901人,其中1 069人(2 794处)发生皮肤损伤,皮肤损伤发生率为36.8%(95%CI 35.1%~38.6%),压力性损伤发生率26.6%(95%CI25.0%~28.2%),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8.8%(95%CI 7.8%~9.8%),皮肤撕裂伤1.5%(95%CI1.0%~1.9%)。穿戴一、二、三级防护装备者皮肤损伤发生率分别为9.5%、43.1%和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取预防措施者仅占13.1%(380人),其中使用泡沫敷料、水胶体敷料和涂抹油剂分别占3.7%(107人)、5.8%(169人)和5.9%(170人)。皮肤损伤发生后,57.0%使用了不同方法处理。结论防护装备引起的皮肤损伤高发于穿戴二、三级防护装备的医护人员,以压力性损伤为主,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其次,预防和处理措施不足且不规范。建议从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加强管理,有效干预,维护一线医护人员的皮肤健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