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对于血脂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TCA术成功后,用或不用他汀类药物对住院期间病死率、左室射血分数及平均住院天数等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TCA术成功、血清TC与LDLC正常的患者共133例随机分为他汀组(83例)和对照组(69例),观察早期他汀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成功的患者的住院期间病死率、左室射血分数和住院天数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他汀组的住院病死率下降,左室射血分数增加,住院天数缩短.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成功PCI后,早期他汀治疗可有效改善住院病死率、左室射血分数和住院天数等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行联合药物和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接受介入治疗分为联合药物和延迟PCI组56例,常规药物治疗组(非PCI组)52例,PCI组于发病后12h~14d行冠脉造影并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比较两组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PCI组与非PCI组相比,患者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0.01),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改善(P<0.01),住院期间病死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AMI后药物治疗基础上进一步行延迟PTCA及支架置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在无条件作急诊PCI的医院,联合药物延迟PCI是一种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干预时机。方法:对76例ACS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介入组)与74例ACS患者行药物保守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住院期间与随访的情况。结果:介入组住院期间死亡为1人,出院后死亡1人,平均住院天数11.3±3.2d,随访3个月,心绞痛再发3例, 再行PCI术2例,冠脉搭桥术(CABG)2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49.5±3.2)%,比入院时增加(5.3±1.31)%。对照组住院期间死亡3例,平均住院天数16.2±5.5d,随访3个月,心绞痛再发22例,择期PCI术9例,冠脉搭桥7例,LVEF为(43.8±6.2)%,较入院时无明显变化。结论: ACS患者行PCI术可使缺血心肌得以血运重建,明显降低ACS患者心绞痛发生率,缩短住院天数,改善左室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苑秀芳 《中外医疗》2009,27(12):83-8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干预时机。方法对82例ACS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介入组)与81例ACS患者行药物保守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的住院期间与随访的情况。结果介入组住院期间死亡为1例,出院后死亡1例,平均住院天数(l1.3±3.2)d,随访3个月,心绞痛再发3例,再行PCI术2例,冠脉搭桥术(CABG)2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49.5±3.2)%,比入院时增加(5.3±1.31)%。对照组住院期间死亡3例,平均住院天数l6.2±5.5d,随访3个月,心绞痛再发22例,择期PCI术9例,冠脉搭桥7例,LVEF为(43.8±6.2)%,较入院时无明显变化。结论ACS患者行PCI术可使缺血心肌得以血运重建,明显降低ACS患者心绞痛发生率,缩短住院天数,改善左室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ST段回落不良的相关因素及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84例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分为ST段回落(STR)组193例和ST段回落不良(STNR)组91例。结果STNR组和STR组合并糖尿病、前壁心肌梗死、梗死前心绞痛、心功能Killip〉II级的比例及Q波计数、心率、血糖、CK-MB、纤维蛋白原、Gensini评分、发病至再灌注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Killip II级、发病至再灌注时间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发生STNR的独立危险因素,梗死前心绞痛为保护因素(P〈0.05)。STNR组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死亡、总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STR组,住院时间显著长于STR组,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前壁心肌梗死、梗死前心绞痛、心功能Killip〉II级以及发病至再灌注时间与术后STNR密切相关,STNR患者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诊介入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4例,其中立即行PCI手术者34例,择期治疗者30例.术后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ST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P<0.05);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及冠脉造影提示,急诊PCI组冠脉再狭窄率及心血管事件的再发生率均低于择期组.结论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明显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室收缩功能,减少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疗效极其干预时机。方法对76例ACS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介入组),74例ACS患者行药物保守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住院期间与随访的情况。结果介入组住院期间死亡1人,出院后死亡1人,平均住院天数13.6(11.3±3.2)d。随访3个月,心绞痛再发3例,再行PCI术2例,冠脉搭桥术(CABG)2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49.5±3.2)%,比入院时增加(5.3±1.31)%。对照组住院期间死亡3例,平均住院天数为20.4(16.2±5.5)d。随访3个月,心绞痛再发22例,择期PCI术9例,冠脉搭桥7例,LVEF为(43.8±6.2)%,较入院时无明显变化。结论对ACS患者行PCI术可使缺血心肌得以血运重建,明显降低ACS患者心绞痛发生率,缩短住院天数,改善左室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与药物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确诊的NSTE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28例给予药物治疗并行择期PCI治疗(观察组),另一组32例给予药物治疗(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中14例为单支病变,12例为双支病变,2例为3支病变。植入1个支架16例,植入2个支架10例,植入3个支架2例。60例患者随访1年发现,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择期PCI治疗可以进一步降低NSTE-MI患者的心绞痛及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而介入治疗可一定程度的增加左室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9.
急诊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病例为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首次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65例,其中急诊PCI组35例,择期PCI组(对照组)30例.术后7 d、6个月所有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二尖瓣血流频谱以评价左心室收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的疗效。方法:12例有心肺复苏史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对心肺复苏的发生时间、心肺复苏所需时间、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病人病情稳定时间、病人总住院时间、术后1周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肺复苏所需时间212(5.2±2.0)min。梗死相关血管左前降支近、中段闭塞7例,右冠状动脉近、中段闭塞4例,回旋支近段闭塞1例,多支病变8例,单支病变4例,梗死相关动脉均置入支架1枚,前向血流TiMi 3级。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病人病情稳定时间为术后112 h、病人总住院时间为(10.15±3.42)d、术后1周的左室射血分数为(60.35±10.03)。结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肺复苏后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延迟经皮冠脉介入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7月自愿到本科室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3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急诊介入治疗组与延迟介入治疗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尿激酶药物溶栓治疗,急诊介入治疗组入院后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延迟介入治疗组连续溶栓治疗7 d后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比较三组临床疗效及对死亡率的影响。结果:治疗后6个月,延迟介入治疗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小于急诊介入治疗组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均大于急诊介入治疗组与对照组;急诊介入治疗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小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介入治疗组与急诊介入治疗组心力衰竭、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介入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死亡率均低于急诊介入治疗组与对照组,急诊介入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7 d溶栓治疗后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应用灯盏细辛注射液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支架植入术后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106例首发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并接受急诊PCI治疗成功的患者,随机分为灯盏细辛治疗组(观察组,n=54);常规治疗组 (对照组,n=52).均于术后3个月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3个月左心室容积缩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降低[(63.8±5.7 )mL/m2vs(68.6±5.8)mL/m2,P<0.05],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降低[(30.7±4.2)mL/m2vs(34.7±4.6) mL/m2,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0.53±0.07)vs(0.49±0.09),P<0.05];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灯盏细辛注射液可改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临床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ZEEK血栓抽吸导管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接受急诊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70例,分成血栓抽吸组与常规PCI组,比较两组临床基础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术后资料及临床1个月随访情况。结果血栓抽吸组PCI术后心肌梗死溶栓实验(TIMI)血流分级及TIMI心肌组织灌注(TMP)分级、ST段回落率、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功酶(CK—MB)峰值均优于常规PCI组,1个月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大于常规PCI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小于常规P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随访两组均未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中应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能明显减少冠状动脉及远端栓塞,有效改善心肌灌注,改善术后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在施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应用替罗非班及Diver C.E.抽吸导管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7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其中A组35例介入治疗前给予替罗非班静脉注射及使用抽吸导管,B组35例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比较2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TMPG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心肌酶的变化、左室射血分数(EF)值、左室舒张末内径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并发症等. 结果2组基础情况和冠状动脉造影特征无明显差异.A组TIMI 3级、TMP 3级的比例,心电图ST段回落超过50%的比例及EF值均高于B组,CK-MB峰值和左室舒张末内径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和严重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替罗非班联合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可改善术后心肌组织的灌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万爽力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47例因急性心肌梗死(AMI)而行急诊PCI的患者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急诊PCI前后给予曲美他嗪口服,B组不用曲美他嗪。比较两组患者间血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CK-MB恢复正常的时间、再灌注心律失常及2周后的左室功能。结果:CK-MB、cTnI峰值浓度,A组均显著低于B组(P<0.05);发病至CK-MB峰值时间和恢复正常的时间,A组均显著短于B组(P<0.05或0.01)。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A组显著少于B组(P<0.05)。2周后超声心动图检测的左室射血分数A组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对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曲美他嗪可缩小梗死面积,减轻再灌注损伤,保护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比较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不同时相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近、中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探讨两者对患者术后近、中期预后的影响及对预后有意义的影响因素.方法:153例成功施行PCI治疗的初发STEMI患者分为两组:直接PCI组(A组,103例)及择期PCI组(B组,50例).详细记录入选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冠脉造影、PCI结果,并记录住院期间病情变化及30天随访期内MACE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RP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发病至手术时间、手术持续时间、肌钙蛋白(TNI)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期间及30天MACE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在细分的心绞痛发作、非致死性再梗死、梗死相关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及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左室射血分数及糖尿病病史可能是初发STEMI患者PCI术后MACE发生率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途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511例,桡动脉组403例、股动脉组108例,观察2组患者平均住院日、1周内超声心动图、术中及术后穿刺并发症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经桡动脉急诊PCI组的平均住院(9.87±4.71)d、术中室颤发生率2.23%、即刻血流TIMI 3级94.79%、射血分数正常率53.60%、局部出血或血肿并发症2.73%、死亡率1.49%,均明显优于经经股动脉急诊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时,桡动脉途径穿刺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李峰  张育民   《中国医学工程》2009,(5):399-400
目的比较分析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和非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2年1月~2007年1月入院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78例,其中100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介入组),78例行单纯的药物治疗(非介入组),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左室射血分数、再发心梗率、住院死亡率、出院死亡率以及治疗前后血清CRP和IL-6水平的变化。结果介入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2.8d,左室射血分数为(49.8±4.6)%,比入院时增加(5.6±1.1)%,住院死亡率为1.0%(1/100),出院死亡率为2.0%(2/100),再发梗死率为5.0%(5/100)。非介入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3.6d,左室射血分数为(42.1±3.7)%,与入院时无明显变化,住院死亡率为3.8%(3/78),出院死亡率为7.7%(6/78),再发梗死率为26.9%(21/78)。此外,PCI术后,介入组患者血清CRP、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低于经药物治疗后患者血清CRP、IL-6的水平(P<0.05)。结论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可通过迅速恢复冠脉血流挽救濒死心肌,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心绞痛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55例直接PCI术后的AMI患者根据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分为梗死前心绞痛组(A组,124例)和无梗死前心绞痛组(B组,131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特征、心功能及随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①A组磷酸肌酸激酶 (CPK)峰值、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及无复流(NF)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而自溶现象发生率显著高于B 组(P<0.05)。②A组随访时期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显著低于住院期间(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P<0.05);而B组的差异均无显著性。③A组在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的心力衰竭(8.06%)和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20.16%)显著低于B组(分别为16.79%和35.11%,P< 0.05),两组在死亡率及不稳定性心绞痛、缺血性靶血管重建、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直接PCI对所有AMI均有一定疗效,但存在梗死前心绞痛可促进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溶现象的产生,减少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有利于减少直接PCI术后心肌微循环损害,改善左心室重构,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首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前1周内心绞痛对其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87例年龄≥70岁的老年首发AMI且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按AMI前1周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心绞痛组(41例)和无心绞痛组(46例),观察其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肺感染发生率,并比较两组间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室结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冠脉病变程度。结果:心绞痛组左心室内径小于无心绞痛组,舒张末径分别为(47.50±6.17)mm及(51.88±5.96)mm(P〈0.05),但两组间LVEF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绞痛组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肺感染的发生率与无心绞痛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未显示对老年首发心肌梗死患者的保护作用,未能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