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126例PGI-DLBCL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指标和实验室指标进行预后回顾性分析,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相关指标对PGI-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截至随访日期,126例PGI-DLBCL患者中,22例患者死亡,1、3、5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5%、87.0%、82.6%.患者年龄、Ann Arbor分期、NCCN IPI评分、中期疗效评价、乳酸脱氢酶(LDH)、血红蛋白计数(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粪便潜血试验、β2微球蛋白及淋巴细胞百分比均与PGI-DLBCL不良预后有关.Hb、前白蛋白、中期疗效评估是影响PGI-DLBCL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贫血、低前白蛋白以及中期评估不佳是PGI-DL-BCL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新疆维吾尔族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0-2009年收治的134例新疆维吾尔族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134例新疆维吾尔族DLBCL患者中男85例,女49例;确诊时中位年龄38岁(13~73岁).按Ann Arbor分期,93例(69.4%)为Ⅲ/Ⅳ期;按国际预后指数(IPI)分组,50例(37.3%)属于中高、高危组.治疗前按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制定的体力状态(PS)评分,0~1分的患者为92例(68.7%);伴有贫血、B症状及合并大肿块的患者分别为42例(31.3%)、50例(37.3%)、47例(35.1%).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37个月[95% CI(24.9,49.1)个月],3年与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1%与3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Ann Arbor分期、结外病变数、PS评分、乳酸脱氢酶(LDH)水平、IPI、骨髓受侵与新疆维吾尔族DLBCL患者的预后相关(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PS评分及LDH水平是新疆维吾尔族DLBC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DLBCL患者的总体生存率较低,Ann Arbor分期、LDH水平及PS评分可作为判断新疆维吾尔族DLBCL患者预后的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及临床特征对老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选取确诊的505例老年DLBCL(≥60岁)患者。基于MaxStat算法获取GNRI的最佳截断值,应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PSM)以均衡组间协变量,比较匹配前后两组基线特征、总生存期(OS)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8岁,男性273例(54.1%),中位生存时间为62.9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GNRI、年龄、乳酸脱氢酶(LDH)、Ann Arbor分期是DLBC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基于Maxstat统计量计算出GNRI的最佳截断值为99,经PSM后,成功匹配GNRI <99与GNRI≥99组各102例。亚组分析结果显示,GNRI可以对BCL-2~-组、BCL-6~+组和CD5+/-组、Ann Arbor分期中Ⅲ~Ⅳ期和IPI评分处于中高危和高危组的患者进行精准分层。结论GNRI、年龄、LDH和Ann Arbor分期是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β2微球蛋白对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人共102例,记录病人初诊年龄、性别、Ann Arbor分期、乳酸脱氢酶和β2微球蛋白血清水平、有无B组症状和ECOG评分,按照国际预后指数(IPI)、国家综合癌症网络预后指数(NCCN-IPI)评分标准分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随着预后危险等级升高,β2微球蛋白水平逐渐升高,且高危组β2微球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低危组和低中危组(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是IPI和NCCN-IPI预后分组的危险因素(P < 0.01)。β2微球蛋白和乳酸脱氢酶无相关性,与是否结外受累无明显相关性(r=-0.115,P>0.05),与年龄、肿瘤分期、ECOG评分呈相关关系(r=0.249、0.464、-0.357,P < 0.05)。结论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可能是影响弥漫大B淋巴瘤病人预后的危险因素之一,其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2年7月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老年DLBCL患者的年龄、Ann-Arbor分期、B症状、体能状态ECOG评分、骨髓浸润、最大肿块直径、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国际预后评分指数(IPI)、细胞来源、Ki-67指数、治疗方案等临床资料,研究上述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56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5.2个月,2年总生存(OS)率为49.7%,总完全缓解(CR)率为50.0%;CHOP方案组CR 13例(40.6%),利妥昔单抗(Rituximab)联合CHOP(R-CHOP)方案组CR 15例(62.5%),R-CHOP组的总有效率及CR率均优于CHOP组(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80岁、Ann Arbor分期、骨髓受累、ECOG评分、最大肿块直径≥10cm、IPI、治疗前LDH值、免疫分型、治疗方案均与预后有关(P〈0.05或P〈0.01);COX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IPI、骨髓浸润、免疫分型、化疗方案是影响老年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老年DLBCL具有肿瘤分期晚、合并疾病多、疗效差、生存期短等特点;IPI、骨髓浸润、免疫分型、化疗方案是老年DLBCL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CHOP方案能提高疗效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和比较原发结内与原发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2012年间的132例原发结内外DC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疗效,并对生存情况和预后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原发结内患者相比,原发结外患者多表现为Ann Arbor分期早以及LDH升高、β2-微球蛋白升高、全身症状的比例较低;原发结内、外DLBCL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7%和81%(P>0.05);原发结内、外DLBCL患者5年PFS分别为:48.6%和63.7%,(P<0.05).原发胃肠道与非原发胃肠道的结外DLBCL患者5年OS和5年PFS分别为80.0%、50.0% (P <0.05)和76%、48.5% (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乳酸脱氢酶升高、ECOG评分、IPI评分、是否胃肠道侵犯以及GCB型是全组DLBC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只有显示年龄、IPI评分、ECOG评分及GCB型与患者预后差有关.结论 与原发结内患者相比,原发结外患者具有某些不同临床特征,原发结外尤其原发胃肠道患者可能具有更好的生存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MYC和BCL-2蛋白表达状况,探讨MYC/BCL-2共表达在DLBCL中的临床意义和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确诊并采用利妥昔单抗初治的非特指型DLBCL病例的Ann Arbor分期、标准国际预后指数评分(IPI)、免疫组化Hans分型和临床疗效等临床病理参数,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MYC和BCL-2蛋白表达状态,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76例DLBCL组织中,MYC阳性表达55例(72.4%),BCL-2阳性表达41例(53.9%),MYC与BCL-2共表达者33例(43.4%)。MYC/BCL-2共表达者Ann Arbor分期中高分期者比例显著增高,且临床治疗未缓解者明显增多(P<0.05)。但与Hans分型和原发部位等因素均无相关性。标准IPI评分与DLBCL所有临床病理特征均无联系。结论MYC/BCL-2共表达可能是DLBCL的特殊免疫组化表型,作为标准IPI预后评分的补充,对利妥昔单抗初治DLBCL患者预后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赵盼盼  胡欣  郭莉  刘炜  李妍  杨顺娥 《广东医学》2014,(16):2552-2555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汉族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 )患者不同免疫亚型的预后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分析确诊的维吾尔族、汉族DLBCL患者167例,应用Hans分型方法分为GCB和non-GCB型,研究维吾尔族、汉族两免疫亚型的预后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年龄、IPI评分、结外受侵情况、Ann Arbor分期、CD10、Mum-1及免疫亚型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年龄、结外受侵及免疫亚型可独立影响DLBCL患者的预后,P值分别为0.007、0.000和0.001。结论 GCB型较non-GCB型预后好;民族与预后之间无相关性;老年、高IPI评分、有结外受侵、Ⅲ期和Ⅳ期、CD10阴性、Mum-1阳性及non-GCB型的DLBCL患者预后差;年龄、结外受侵情况和免疫亚型是DLBCL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多发性骨髓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9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治疗方法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的方法,分析与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截止到2011年5月,198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9个月,2年生存率为59.2%,5年生存率为8.3%;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年龄、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白蛋白含量、血肌酐、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LDH),原始幼稚浆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尿蛋白阳性、尿本周蛋白阳性、骨病分级、治疗方案、疾病分期与患者预后相关.多因素统计发现,年龄、β2-MG、血清白蛋白含量、血肌酐、C反应蛋白、LDH、疾病分期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高龄、高β2-MG、高LDH、高C反应蛋白水平、低白蛋白、血肌酐水平高、DS分期Ⅲ期为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1):1-4+8
目的探讨初诊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对T细胞淋巴瘤疗效、预后的影响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62例各型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NLR分为低NLR组(NLR3)和高NLR组(NLR≥3),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红蛋白、β2微球蛋白、血清LDH和Ann Arbor分期标准、IPI评分、ECOG评分和总体生存期(OS)、临床疗效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共分析低NLR组28例,高NLR组34例。与低NLR组相比,高NLR组患者血清β2-MG、LDH偏高,Ann Arbor分期偏晚、IPI评分、ECOG评分偏高、总体生存期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NLR组初始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率为33.3%,高于高NLR组的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低NLR组中位生存时间为39个月,长于高NLR组的2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单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IPI评分、LDH和NLR对患者的总生存均有影响。结论 T细胞淋巴瘤患者初诊时的NLR可以用来评估患者总体生存期及疗效情况。  相似文献   

11.
赵佳莉  罗茜  张敏 《西部医学》2020,32(10):1517-1520+1524
目的 探讨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p53 依赖性凋亡调节物(TP73 AS1)的检测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09例DLBCL患者为DLBCL组,同期110例淋巴增生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qRT PCR)法检测组织中LncRNA TP73 AS1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患者性别、年龄、发病部位、Ann Arbor分期、骨髓侵犯情况、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状况评分、全身(B)症状、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组织学形态的关系,Kaplan Meier生存曲线分析LncRNA TP73 AS1对DLBCL患者生存情况的影响,COX分析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LBCL组组织中LncRNA TP73 AS1水平升高(P<0.05)。与LncRNA TP73 AS1低表达组相比,高表达组年龄(≥60)、部位(结内)、Ann Arbor分期(Ⅲ Ⅳ)、ECOG评分(>1分)、B症状(有)、IPI评分(中高危)、LDH(异常)升高(P<0.05),生存率降低(P<0.05)。LncRNA TP73 AS1高表达、Ann Arbor分期(Ⅲ Ⅳ)、ECOG评分(>1分)、B症状(有)是影响B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DLBCL组织中LncRNA TP73 AS1水平升高,LncRNA TP73 AS1高表达与预后不良关系密切,LncRNA TP73 AS1可作为预测DLBCL预后不良的潜在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白蛋白及乳酸脱氢酶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在我院2002年10月至2008年10月确诊的47例MM患者的血清β2-MG、白蛋白及乳酸脱氢酶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血清β2-MG较高组MM患者的生存期低于β2-MG较低组MM患者的生存期,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蛋白降低组及乳酸脱氢酶升高组MM患者的生存期分别低于白蛋白正常组及乳酸脱氢酶正常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初诊MM患者血清β2-MG、白蛋白及乳酸脱氢酶水平与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有效性,并分析患者耐药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22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7例DLBCL患者,均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计算客观缓解率(ORR)及耐药率,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利妥昔单抗耐药的影响因素。结果 147例DLBCL患者中,有70例完全缓解(CR)47.62%,15例不确定部分缓解(CRu)10.20%,20例部分缓解(PR)13.61%,42例复发或进展(SD或PD)28.57%,ORR为71.43%。化疗后6个月内病死14例,难治/复发37例,耐药率为34.69%。耐药组B症状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淋巴细胞与细胞计数比值(LMR)、钙离子通道A1C(CACNA1C)低于对照组,β2-微球蛋白(β2-MG)、红细胞沉降率(ESR)、乳酸脱氢酶(LDH)、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白细胞介素-17A(IL-17A)高于对照组(P<0.05)。B症状(OR=5.809)、AL...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对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B-NHL)发生和临床特点的影响。方法 对照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apatitis bsurface antigen,HBsAg)的携带率及HBV感染状态,比较不同类型B-NHL患者HBsAg阳性率差异及HBsAg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与HBsAg 阴性DLBCL的临床特征、化疗反应和2年生存率。结果 共纳入597例NHL患者为NHL组,其中B-NHL 461例,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103例。B-NHL患者HBV感染率(17.1%)明显高于对照组(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HBsAg阳性率(10.7%)与对照组(5.7%)无统计学差异(P=0.796)。对影响351例DLBCL患者总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年龄≥60岁、HBsAg阳性、肝功能异常、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升高、Ann Arbor期Ⅲ~Ⅳ期以及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3~5分是不利因素(均<0.05),而获得缓解是有利因素。Cox 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HBsAg状态、Ann Arbor分期、治疗反应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与HBsAg阴性DLBCL比较,HBsAg阳性DLBCL患者发病年龄更轻(P=0.017),IPI评分较高(P=0.036)、Ann Arbor分期较晚(P=0.001)。HBsAg阳性DLBCL患者化疗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2年生存率显著低于HBsAg阴性DLBCL患者(P=0.026,P=0.031)。但2组乳酸脱氢酶升高率和脾脏受累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HBsAg阳性患者可能有更高的风险患B-NHL,且HBV可能对B-NHL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有负面影响。HBV不仅增加B-NHL的风险,还可加重病情,降低化疗效果,影响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与相关因素的预后情况。方法收集7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例资料及病理存档蜡块和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分析,配合随访。结果年龄小、临床1、2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低、无临床症状、淋巴结原发、生发中心B细胞型预后较好,性别对预后影响较小。3、4期病例中,乳酸脱氢酶及β2-微球蛋白两项指标均正常的患者,预后要好于任一指标偏高者,其中两项指标均偏高的患者预后最差。Ki-67高表达提示肿瘤的高侵袭性,预后差。结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与年龄、分期、IPI评分、乳酸脱氢酶指标、β2-微球蛋白指标、有无临床症状、原发部位、Ki.67及bcl-6的高表达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在CD20阳性(CD20+)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与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方案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且接受RCHOP方案治疗的82例CD20+ 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患者IDO水平,分析IDO在DLCBL患者中的表达,采用COX回归分析IDO表达与RCHOP方案治疗预后的关系。结果:82例DLBCL患者组织IDO表达阳性45例(54.88%),阴性37例(45.12%);年龄≥60岁、Hans分型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型、Ann Arbor分期为Ⅲ~Ⅳ期、有典型B症状、治疗反应为稳定+进展的DLBCL患者IDO阳性率高于年龄<60岁、Hans分型为GCB型、Ann Arbor分期为Ⅰ~Ⅱ期、无典型B症状、治疗反应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者(P<0.05);随访截止时间2022年3月30日,82例患者随访2年PFS为19.51%,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为0~2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白蛋白及乳酸脱氢酶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在我院2002年10月至2008年10月确诊的47例MM患者的血清β2-MG、白蛋白及乳酸脱氢酶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血清β2-MG较高组MM患者的生存期低于β2-MG较低组MM患者的生存期,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蛋白降低组及乳酸脱氢酶升高组MM患者的生存期分别低于白蛋白正常组及乳酸脱氢酶正常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初诊MM患者血清β2-MG、白蛋白及乳酸脱氢酶水平与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冉岑霞  刘思恒  李佳  彭贤贵  张洪洋 《西部医学》2022,34(10):1450-1455
目的 探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组织中趋化因子9(CXCL9)及其受体CXCR3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采用R-CHOP化疗方案治疗的92例DLBCL患者,均通过淋巴结活检获取DLBCL肿瘤组织标本,及50例病灶旁正常淋巴组织标本。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分析CXCL9、CXCR3基因在DLBCL肿瘤组织和正常淋巴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利用免疫组化分析CXCL9、CXCR3蛋白在DLBCL肿瘤组织和正常淋巴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情况;分析CXCL9、CXCR3蛋白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CXCL9、CXCR3蛋白表达水平与DLBCL复发的关系,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DLBCL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TCGA数据库中CXCL9、CXCR3基因在DLBCL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与正常淋巴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XCL9、CXCR3蛋白在DLBCL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DLBCL肿瘤组织中CXCL9与CXCR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x2=15.836,P<0.001);CXCL9、CXCR3蛋白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年龄、性别、原发部位、乳酸脱氢酶水平、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无关(P>0.05),与Ann Arbor分期、组织学分型、Ki67阳性率有关(P<0.05)。DLBCL患者肿瘤组织CXCL9高表达组5年累积复发率高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788,P<0.001);CXCR3高表达组5年累积复发率高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610,P<0.001)。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CXCL9高表达、CXCR3高表达、Ann Arbor分期Ⅲ~Ⅳ期、非生发中心型是影响DLBCL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 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CXCL9、CXCR3表达上调,其表达水平与患者Ann Arbor分期、组织学分型有关,可能是DLBCL患者预后的潜在靶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纤维蛋白原(FIB)、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接诊的DLBCL患者66例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45例身体健康的人群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RDW、FIB、ALC、VEGF水平表达,比较DLBCL患者不同Ann Arbor分期患者的RDW、FIB、ALC、VEGF水平表达,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RDW、FIB、ALC、VEGF水平与不同分期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RDW、FIB、VEG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L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和Ⅳ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RDW、FIB、VEGF水平明显高于Ⅰ级和Ⅱ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ALC水平明显低于Ⅰ级和Ⅱ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结果显示,RDW、FIB、VEGF与Ann Arbor分期均呈正相关,ALC与Ann Arbor分期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DLBCL患者中,RDW、FIB、VEGF有明显高表达,ALC表达较低,RDW、FIB、ALC、VEGF的表达水平与肿瘤进展程度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鼻咽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鼻咽喉非霍奇金淋巴瘤64例的临床资料,评价影响淋巴瘤的预后因素。结果:本组64例中,T细胞淋巴瘤29例,NK/T细胞淋巴瘤16例,B细胞淋巴瘤16例,3例未分型。Ann Arbor分期:Ⅰ期31例,Ⅱ期21例,Ⅲ期11例,Ⅳ期1例。25例行化疗,27例行化疗加放疗,5例行放疗。3年总生存率为67.24%,单纯化疗的3年生存率和化疗加放疗的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单因素分析表明,Ann Arbor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一般状况和乳酸脱氢酶(LDH)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表明,仅IPI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鼻咽喉非霍奇金淋巴瘤以鼻和鼻窦T细胞淋巴瘤多见,化疗加放疗并未改善疗效,IPI是判断预后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