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评估社区管理-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疾病管理模式对出院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依从性及预后的干预效果。方法 连续选取2014—2015年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全科医疗科出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干预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干预组采取社区管理-自我管理干预,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定期的门诊或上门随访,提供药物治疗调整、患者和家庭成员咨询等服务;出院前患者接受当面的健康教育,出院后每月1次上门随访时对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培训。对照组患者仅出院时接受常规出院指导。12个月后进行1次临床随访,了解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药物应用情况,采用欧洲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量表(EHFScBS)评估自我护理能力。结果 随访期间,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4.0%(74/100),中位无事件生存时间180 d;干预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51.0%(51/100),中位无事件生存时间356 d。Log-rank检验显示,干预组预后优于对照组(χ2=22.961,P<0.001)。干预组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89.6%(86/96)〕高于对照组〔78.4%(69/88),P<0.05〕,干预组EHFScBS总分为(28.5±4.4)分,低于对照组的(36.0±5.1)分(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高〔OR=2.259,95%CI(1.326,3.851)〕、伴发糖尿病〔OR=3.374,95%CI(1.388,8.203),P=0.007〕是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促进因素,社区管理-自我管理〔OR=0.240,95%CI(0.114,0.505)〕是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社区管理-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疾病管理模式可显著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自我护理能力,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背景 目前客观营养状态评估工具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研究较少,且尚无公认的心力衰竭患者营养评估方法。目的 利用老年人营养风险指数(GNRI)评价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营养状态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12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93例,根据GNRI评估的营养状态分为有营养不良风险GNRI≤98为GNRI 1组(n=100)和无营养不良风险GNRI>98为GNRI 2组(n=193)。从电子病历中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一般资料、入院时患者心率及血压、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心脏超声检查指标。对研究对象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04-25,终点事件定义为全因死亡。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GNRI、体质指数(BMI)、清蛋白分别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事件的预测价值,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不同GNRI对患者的生存影响;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讨GNRI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 随访中位时间是509(253)d。GNRI〔ROC曲线下面积(AUC)=0.702,95%CI(0.633,0.772),最佳截断值为97.87〕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事件能力优于清蛋白〔AUC=0.657,95%CI(0.586,0.728),最佳截断值为35.65 g/L〕及BMI〔AUC=0.645,95%CI(0.572,0.718),最佳截断值为22.88 kg/m2〕。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发现,GNRI 2组生存率高于GNRI 1组(P<0.001)。对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及有可能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的因素进行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风险比(HR)=1.048,95%CI(1.026,1.071)〕、GNRI分组〔HR=3.283,95%CI(2.085,5.171)〕、糖尿病史〔HR=1.955,95%CI(1.245,3.071)〕、陈旧性脑梗死史〔HR=1.779,95%CI(1.131,2.800)〕、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HR=0.470,95%CI(0.300,0.763)〕、住院时间〔HR=1.036,95%CI(1.018,1.054)〕、舒张压〔HR=0.984,95%CI(0.969,0.999)〕、NYHA分级〔HR=1.546,95%CI(1.066,2.240)〕、血红蛋白〔HR=0.987,95%CI(0.979,0.995)〕、肌酐〔HR=1.003,95%CI(1.001,1.005)〕、肾小球滤过率(GFR)〔HR=0.985,95%CI(0.975,0.995)〕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将上述指标进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030,95%CI(1.006,1.054)〕、GNRI分组〔HR=2.821,95%CI(1.727,4.616)〕、糖尿病史〔HR=2.031,95%CI(1.261,3.273)〕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风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营养不良是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GNRI评估营养状态有助于预测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且其预测价值优于清蛋白、BMI。  相似文献   

3.
李杰  伍迪 《基层医学论坛》2016,(10):1434-1435
目的:探讨社区医院联合多重管理模式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我站接收的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传统的管理方法,观察组行社区医院联合多重管理模式,比较两种管理模式对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结果对2组患者的SF-36量表得分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8项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社区医生的管理,心力衰竭诊断正确率有了显著提高(P<0.05),其他用药指标也有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社区医院联合多重管理模式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改善了干预质量,满足了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具体需求。  相似文献   

4.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对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8例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单纯药物治疗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观察两组心肌灌注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径(LVESD)及心律失常情况。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比较,治疗组NYHA分级提高Ⅰ-Ⅱ级。左心室射血分数提高(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射血分数提高(P〈0.05)。治疗组心肌灌注显像得到明显改善。结论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术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40例,采用强心、利尿等抗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组40例,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心率、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组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87.5%)(P〈0.05);治疗后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组心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治疗后两组LVEDD、LVESD、LVEF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0.01),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组LVEF改善较常规治疗组明显(P〈0.05)。结论: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背景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一种慢性、进展性自发性疾病,很难根治。对中重度慢性心衰患者进行医疗管理,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命,有效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目前国际公认的最有效的人群健康服务模式是社区医疗管理。目的 探讨中重度慢性射血分数减低心力衰竭(HF-REF)患者在社区医疗管理下的诊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12月在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和急诊科诊治的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为Ⅱ~Ⅳ级的中重度HF-REF患者115例,根据患者意愿分组,同意回到社区与社区医生签约患者52例(社区组),无法回到社区和不愿意接受社区医生签约患者63例(区外组)。社区组医护学习《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并在技术层面和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急诊科专科医生对本疾病的诊治达成一致,进行社区医疗管理模式。区外组患者如有医疗问题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治。两组患者出院后第6、12个月时本项目组成员对其进行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症状加重、体征加重、药量增加、饮食减少、运动减少、社会活动减少、情感改变(烦躁/淡漠)、睡眠减少〕,“金三角”药物服药依从性及心衰不良事件(合并症增加、急性心衰再发、再次住院、手术、全因死亡)。“金三角”药物:是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合用,本研究主要观察这三个药物的服药依从性。结果 随访第6个月,社区组症状加重率、饮食减少率低于区外组(P<0.05);随访第12个月,社区组症状加重率、社会活动减少率、睡眠减少率低于区外组(P<0.05)。随访第6、12个月,社区组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服药依从性高于区外组(P<0.05);随访第12个月,社区组急性心衰再发率低于区外组(P<0.05)。结论 社区医疗管理模式可以减缓中重度HF-REF疾病的进展,提高服药依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注射用磷酸肌酸钠对冠心病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B型利钠肽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0)以及磷酸肌酸钠治疗组(n=40),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左心室收缩末直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实验室检测B型利钠肽水平。用药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磷酸肌酸钠治疗组LVESD、LVEDD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LVEF明显增加(P〈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B型利钠肽均较治疗前降低,磷酸肌酸钠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可以改善冠心病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活动耐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专科-全科联合团队模式对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管理效果,摸索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慢性心力衰竭社区管理模式。 方法 选取明确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90例,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成管理组40例和对照组50例,管理组由联合团队按照多学科管理模式进行综合管理,对照组由不参与本研究的全科团队按照常规慢病管理模式进行随访治疗及健康指导,并及时做好各种量表及随访记录。随访1年后分别对2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EF值)、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6分钟步行距离(6MWT)、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存质量问卷(MLHFQ评分)、慢性心力衰竭标准化药物的使用率、病死率、住院率进行比较。 结果 2组患者在年龄、心功能分级、心衰标准化用药的比率以及各项观察指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实施后2组的E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92,P=0.166)。2组的6MWT (t=2.660,P=0.009)、NT-ProBNP (z=-3.380,P=0.033)、MLHFQ总分(z=-2.375,P=0.018)、躯体领域评分(z=-3.460,P=0.037)和情绪领域评分(z=-7.750,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施后2组螺内酯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8,P=0.809),ACEI/ARB和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施管理后2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75,P=0.456),但在住院率的比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20,P=0.040)。 结论 组成专科-全科联合团队能明显提高原有全科团队慢性心力衰竭的管理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左旋卡尼汀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左旋卡尼汀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7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5例)和左旋卡尼汀组(治疗组,35例),对照组给予地高辛、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桔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左旋卡尼汀4.0g加入5%葡萄糖100ml静脉滴注,1次/d,疗程14d。于治疗前和疗程结束时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的心功能。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收缩末容量(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LVESD、LYESV、LVEF差异显著。结论:左旋卡尼汀可以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改善心功能,特别是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探讨成立心力衰竭专病门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②方法入选住院的心力衰竭患者256例,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Ⅱ~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45%及pro-BNP〉1500ng/L。根据个人意愿分为心衰门诊管理组和对照组,心衰门诊管理组给予患者定期专病门诊就诊、健康教育指导、电话随访等干预措施。于分组24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结果。③结果专病门诊管理组患者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的使用率及靶剂量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功能指标及生活质量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再住院率、病死率、住院总天数、医疗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结论实施心衰专病门诊管理可显著改善心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增加规范化用药率及靶剂量达标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并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背景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常被用来对心力衰竭(HF)进行分型,但部分HF患者经治疗后射血分数会发生改善,因此产生了射血分数改善型心力衰竭(HFimpEF)这一概念。然而目前HFimpEF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欧美国家,我国关于此类人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鲜有报道。目的分析我国HFimpEF患者临床特点、预后及预后的预测因素。方法纳入于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从电子病历中获取患者的人口学数据和基线临床信息,根据基线及复查时的LVEF分为射血分数保留(HFpEF)组、射血分数中间值(HFmrEF)组、射血分数降低(HFrEF)组、射血分数改善(HFimpEF)组。自最后一次复查超声心动图开始,通过电子病历、门诊及电话进行随访,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及全因再住院,随访时间截至2021-06-01。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LVEF改善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全因死亡和全因住院的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全因死亡和全因再入院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纳入患者530例,HFpEF组245例(占46.2%),HFmrEF组55例(占10.4%),HFrEF组133例(占25.1%),HFimpEF组97例(占18.3%)。HFimpEF组死亡率低于HFpEF组(P=0.014)和HFrEF组(P<0.001)。HFimpEF组再住院率低于HFpEF组(P=0.011)和HFmrEF组(P=0.001)。基线时收缩压较高〔OR=1.036,95%CI(1.019,1.053),P<0.001〕、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37 mm〔OR=0.245,95%CI(0.118,0.507),P<0.001〕、应用β-受体阻滞剂〔OR=2.868,95%CI(1.304,6.305),P=0.009〕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OR=2.691,95%CI(1.316,5.503),P=0.007〕是LVEF改善的影响因素。HFrEF、年龄较大、合并心脏瓣膜病、慢性肾脏病、贫血、未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及口服抗凝药是CHF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HFpEF、HFmrEF、慢性肾脏病是CHF患者全因再入院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合并心脏瓣膜病〔HR=6.499,95%CI(1.504,28.089),P=0.012〕、贫血〔HR=4.884,95%CI(1.242,19.208),P=0.023〕是HFimpEF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结论HFimpEF是一组独立的HF表型,此类患者临床表现较轻、心室重构程度较小、预后较好,收缩压较高、LVESD≤37 mm、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是LVEF改善的独立预测因子,而合并心脏瓣膜疾病、贫血是HFimpEF患者全因死亡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任莉霞  贾旭  王志浩  张薇  钟明  马骁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4):1769-1775
背景 住院期间心力衰竭治疗转归受多种因素影响。既往研究多集中在省市级医院心力衰竭再住院率、死亡率的影响因素方面,而涉及基层医院心力衰竭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目的 研究基层医院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8年7月入住枣庄市市中区人民医院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的CHF患者33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治疗转归情况分为好转组(320例)和恶化组(19例),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诱发因素、病史、诊断、影像学检查、心脏超声、生化检查、用药情况、治疗转归等信息,并比较两组间有无差异,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治疗转归情况的因素。根据入院时收缩压情况将患者分为≤100 mm Hg组(41例)、100 mm Hg<收缩压<130 mm Hg组(132例)、≥130 mm Hg组(166例),并比较3组CHF患者的临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恶化组中肺部感染比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肺动脉收缩压水平、谷氨酰胺转移酶水平、尿素氮水平、NT-proBNP水平、多巴酚丁胺的应用比例高于好转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前清蛋白水平、血钠水平、血氯水平、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比例、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比例低于好转组(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OR=0.977,95%CI(0.972,0.981),P<0.001〕、肺部感染情况〔OR=4.799,95%CI(1.156,19.919),P=0.03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OR=1.003,95%CI(1.000,1.006),P=0.039〕、清蛋白水平〔OR=0.910,95%CI(0.891,0.928),P<0.001〕、β-受体阻滞剂应用情况〔OR=0.202,95%CI(0.046,0.898),P=0.036〕、螺内酯应用情况〔OR=0.125,95%CI(0.066,0.235),P<0.001〕、他汀类药物应用情况〔OR=0.307,95%CI(0.121,0.779),P=0.013〕、多巴酚丁胺应用情况〔OR=9.173,95%CI(1.351,62.272),P=0.023〕是CHF患者临床治疗转归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100 mm Hg组中恶化7例(17.1%)、好转34例(82.9%),100 mm Hg<收缩压<130 mm Hg组中恶化5例(3.8%)、好转127例(96.2%),≥130 mm Hg组中恶化7例(4.2%)、好转159例(95.8%)。3组CHF患者临床治疗转归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69,P=0.015);其中≤100 mm Hg组CHF患者临床治疗恶化比例高于100 mm Hg<收缩压<130 mm Hg组、≥130 mm Hg组(χ2=6.619、6.700,P=0.010、0.010)。结论 基层医院CHF临床治疗转归受多种因素影响,并发肺部感染、入院时收缩压≤100 mm Hg、低清蛋白水平、肝功能受损、应用多巴酚丁胺均可导致CHF临床治疗转归不良,而应用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和他汀类药物是CHF临床治疗转归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旨在观察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54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34例和常规治疗组20例,常规组应用传统心力衰竭治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洋地黄制剂),卡维地洛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平均最大剂量为(30.7±13.0)mg/d。两组均治疗半年,治疗前后采用超声心动、6分钟步行试验等方法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后卡维地洛组较常规治疗组心功能明显改善,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明显增加[(419.26±71.98)m/(382.50±53.4)m],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50.41±10.91)%,(41.70±7.45)%],左室舒张末经、收缩末经明显缩小[(57.50±7.29)mm/(64.09±7.40)mm、(43.17±8.27)mm/(52.93±8.35)mm],心肌耗氧量明显降低[(7748.38±1984.00)/(9461.00±1413.19)]。结论:常规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能够显著缩小左心室舒张及收缩末径,显著提高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降低心肌耗氧量。  相似文献   

14.
背景 甲状腺激素的代谢异常参与了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病理过程,而目前国内对伴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ESS)的CHF患者的远期预后研究甚少。目的 探讨ESS对CHF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CHF患者304例。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1.01 nmol/L和/或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3.28 nmol/L的患者纳入ESS组,T3为1.01~2.48 nmol/L及FT3为3.28~6.47 nmol/L的患者纳入甲功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20年6月,观察主要终点是全因死亡(包括因心力衰竭死亡和非心源性死亡),次要终点是因心力衰竭再入院。依据患者存活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与全因死亡组,再将全因死亡组分为心力衰竭死亡亚组和非心源性死亡亚组。比较存活组与全因死亡组、存活组与心力衰竭死亡亚组和非心源性死亡亚组甲状腺激素〔T3、FT3、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B型脑钠肽(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ESS组和甲功正常组患者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心力衰竭死亡率、全因死亡率,并绘制生存分析曲线;采用Cox回归分析探究CHF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死亡、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CHF患者中ESS组164例,甲功正常组140例。两组患者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S组患者T3、FT3、FT4、TSH、ALB、Hb水平及LVEF低于甲功正常组,BNP、C反应蛋白(CRP)、肌酐水平高于甲功正常组(P<0.05)。中位随访时间25.7(14.2)月,发现全因死亡46例(因心力衰竭死亡32例、非心源性死亡14例),存活258例(出现至少1次因心力衰竭再入院115例)。全因死亡组及心力衰竭死亡亚组患者T3、FT3水平及LVEF低于存活组,BNP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ESS组患者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心力衰竭死亡率、全因死亡率高于甲功正常组(P<0.05)。经Kaplan-Meier法分析结果显示:ESS组心力衰竭死亡率、全因死亡率均高于甲功正常组(P<0.016)。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056,95%CI(1.009,1.105)〕、FT3〔HR=0.564,95%CI(0.325,0.976)〕、Hb〔HR=0.955,95%CI(0.932,0.980)〕、LVEF〔HR=0.980,95%CI(0.961,1.000)〕是CHF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HR=1.055,95%CI(1.019,1.093)〕、Hb〔HR=0.964,95%CI(0.944,0.984)〕、LVEF〔HR=0.979,95%CI(0.963,0.994)〕是CHF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CHF伴ESS患者肾功能、肝功能情况较差,且心力衰竭死亡率、全因死亡率高于单纯CHF患者,远期预后较差,而T3、FT3可以反映CH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给我国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B型利钠肽作为心衰的重要生物标志物,被国内外指南一致作为Ⅰ类推荐。然而,我国B型利钠肽检测在心衰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情况未见报道。目的 研究分析2015年我国心衰住院诊疗中在医院水平应用B型利钠肽检测的可及性和检测率。方法 2015年“重大慢病国家注册登记研究-心力衰竭回顾性病历登记研究”(简称China PEACE心衰回顾性病历登记研究)采用分层两阶段随机抽样方法:第一阶段,将全国按经济区域划分为5层,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确定研究的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从每家协作医院抽取2015年出院诊断为心衰的住院患者病历。收集协作医院的基本信息,提取心衰患者住院病历信息,分析医院水平B型利钠肽检测的可及性和检测率,规定B型利钠肽检测率≥60%为B型利钠肽医院应用及格。结果 最终纳入188家医院共计15 163份心衰病历。2015年B型利钠肽检测的整体可及性为85.1%(160/188),各经济地域医院的B型利钠肽检测的整体可及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独立心内科〔OR=6.40,95%CI(1.78,23.05)〕、医院床位数>300张〔OR=4.45,95%CI(1.24,15.95)〕是医院水平B型利钠肽检测可及性的影响因素(P<0.05),同时B型利钠肽在西部农村地区的检测可及性低于东部城市地区〔OR=0.37,95%CI(0.14,0.96),P<0.05〕。159家研究的可及医院中B型利钠肽的整体检测率为63.5%(40.0%,82.3%)。各经济地域医院的B型利钠肽检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3.19,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独立心内科〔OR=4.91,95%CI(1.53,15.77)〕是B型利钠肽医院应用及格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2015年B型利钠肽检测在全国医院水平已基本普及,但就有检测能力的医院而言,在心衰住院患者临床诊疗的检测率有待提高。因此,需要继续推广诊疗指南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特别重视对西部农村地区的资源投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卡维地洛组(36例)和常规组(24例).常规组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利尿剂、洋地黄制剂.卡维地洛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心率、血压、6min步行试验距离及心功能,进行疗效分析.结果:卡维地洛组心率、血压均较常规组明显降低,6步行试验距离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卡维地洛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显著低于常规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 显著高于常规组.结论: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明显改善心功能,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7.
厄贝沙坦对兔心力衰竭心房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兔慢性心力衰竭(CHF)心房重构的影响。方法将9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心衰组(HF组)和厄贝沙坦组(Ⅰ)。3组在12周后分别观察心衰指标和左房内径(LAD)及左心房细胞的膜电容大小。结果HF组与Ⅰ12周心脏重量/体重(HW/BW)、肝脏湿重/体重、肺湿重/体重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高于S组,射血分数(EF)较S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肺湿重/体重、LVEDD、LVESD小于HF组,ⅠEF值较HF组升高。HF组和Ⅰ心房肌细胞膜电容和左心房内径均大于S组(均P〈0.01)。Ⅰ左心房内径小于HF组(P〈0.01),心房肌细胞膜电容小于HF组(P〈0.05)。结论厄贝沙坦对心衰心房的重构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 吸烟是发生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既往研究证实吸烟是HFpEF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然而,在HFpEF患者中,吸烟与心力衰竭不良事件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检验。目的 探讨吸烟与HFpEF患者心力衰竭不良事件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2018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心血管内科、全科医学科诊断的HFpEF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基线资料、既往病史、药物治疗数据等信息。根据吸烟状况分为目前吸烟、既往吸烟和从未吸烟三组,并比较三组之间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检验分析需要住院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未校准的累积发病率、生存概率,并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不同吸烟状况患者发生需要住院治疗的心力衰竭、死亡和心源性死亡风险。结果 最终入组1 717例HFpEF患者,年龄58~87岁,平均年龄(72.2±10.3)岁,目前吸烟116例(6.7%)、既往吸烟872例(50.8%)、从未吸烟729例(42.5%)。中位随访时间为2.9年,387例(22.5%)患者出现需要住院治疗的心力衰竭,374例(21.8%)死亡,218例(12.7%)心源性死亡。不同吸烟状况HFpEF患者需要住院治疗的心力衰竭未校准的累积发病率、生存概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003、0.04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吸烟是HFpEF患者发生需要住院治疗的心力衰竭〔HR=1.680,95%CI(1.083,2.606)〕、死亡〔HR=1.820,95%CI(1.195,2.773)〕、心源性死亡〔HR=1.850,95%CI(1.092,3.133)〕的影响因素(P<0.005)。结论 目前吸烟与HFpEF不良临床结局的风险增加有关,尤其是需要住院治疗的心力衰竭。戒烟策略可能有助于降低HFpEF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