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倒千里光碱(Retrorsine,Rts)处理对SD大鼠永生化肝细胞同种脾内移植增殖效率的影响。方法 SV40T抗原转染法制备永生化肝细胞。成熟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A、B、C3组,A组为Rts处理SD大鼠永生化肝细胞移植组;B组为Rts处理SD大鼠正常肝细胞移植组;C组为正常SD大鼠永生化肝细胞移植组。A、B两组SD大鼠分2次腹腔注射Rts,间隔2周,第2次注射Rts4周后备用。20%肝叶切除后,3组SD大鼠分别行永生化肝细胞移植或肝细胞移植,常规病理切片检查脾内移植永生化肝细胞增殖效率,免疫组化检测脾脏内移植永生化肝细胞白蛋白表达,透射电镜检测移植永生化肝细胞形态。结果 病理检查显示,肝细胞移植后3周内,3组SD大鼠脾脏内均可见移植肝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显示,3组SD大鼠脾脏实质内均可见散在棕黄色白蛋白颗粒,A组大鼠脾脏内肝细胞面数密度与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与C组有显著差异;透射电镜检测结果显示,脾内移植永生化肝细胞具有正常肝细胞的超微结构。结论 脾内移植永生化肝细胞具有正常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白蛋白表达功能;Rts可促进永生化肝细胞SD大鼠脾脏内移植的增殖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自体脾组织移植后的形态学变化规律,为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采用100只小鼠进行体脾组织网膜内移植,于术后不同时相点切取移植脾组织,通过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自体移植脾组织的生长特点及规律。结果 自体移植脾组织历经坏死再生过程,于移植术后6月移植脾组织与正常脾组织结构相近。结论 自体脾组织网膜内移植有正常膜组织的基本结构,有发挥脾功能的结构基础,并具有一定的脾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倒千里光碱(Retrorsine, Rts)处理对SD大鼠永生化肝细胞同种脾内移植增殖效率的影响。方法SV40 T抗原转染法制备永生化肝细胞。成熟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A、B、C 3组,A组为Rts处理SD大鼠永生化肝细胞移植组;B组为Rts处理SD大鼠正常肝细胞移植组;C组为正常SD大鼠永生化肝细胞移植组。A、B两组SD大鼠分2次腹腔注射Rts,间隔2周,第2次注射Rts 4周后备用。20%肝叶切除后,3组SD大鼠分别行永生化肝细胞移植或肝细胞移植,常规病理切片检查脾内移植永生化肝细胞增殖效率,免疫组化检测脾脏内移植永生化肝细胞白蛋白表达,透射电镜检测移植永生化肝细胞形态。结果病理检查显示,肝细胞移植后3周内,3组SD大鼠脾脏内均可见移植肝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显示,3组SD大鼠脾脏实质内均可见散在棕黄色白蛋白颗粒,A组大鼠脾脏内肝细胞面数密度与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与C组有显著差异;透射电镜检测结果显示,脾内移植永生化肝细胞具有正常肝细胞的超微结构。结论脾内移植永生化肝细胞具有正常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白蛋白表达功能;Rts可促进永生化肝细胞SD大鼠脾脏内移植的增殖效率。  相似文献   

4.
100只兔分成假手术、脾移植及脾切除三组。用光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移植脾组织之结构。移植牌组织光镜下结构基本正常。电镜观察下, 各种细胞的形态结构及超微组织结构基本正常。脾组织内可见较多的有丝分裂相,反映其再生活跃。电镜下浆细胞的形态特征结合抗体测定结果,我们认为移植脾组织内的浆细胞有合成及分泌抗体的能力。移植脾组织内的巨噬细胞有活跃的吞噬功能。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之间的关系及血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临床应用自体肝细胞脾内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探索新路。方法 用Wistar大白鼠制备急性外科型肝衰竭模型,采用肝中叶门静脉分枝插管,用I型胶原酶灌注制备游离肝细胞,行自体肝细胞脾内移植。结果 病理组织学观察移植组10周后大鼠脾内有弥散状、团状或单排列状肝细胞存在;同位素^99mTc-HIDA测定证实其肝功能接近正常;对照组术后24h死亡30%,48h累计死亡55%,移植组分别为20%和30%。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临床应用自体肝细胞脾内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的新路。方法 用Wistar大白鼠制备急性外科型肝衰竭漠型,采用肝中叶门静脉分枝插管,用Ⅰ型胶原酶灌注制备游离肝细胞,行自体肝细胞脾内移植。结果 病理组织学观察移植组10wk后大鼠脾内有弥散状、团状或单排列状肝细胞存在;同位素^99mTc-HIDA测定证实其肝功能接近正常;对照组术后24h死亡30%,48h累计死亡55%.移植组分别为20%和30%。结论 实验提示脾内移值肝细胞可以存活且有一定代谢功能.能显提高急性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自体脾组织移植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自体脾组织移植30例,脾损伤程度多为4级,脾脏广泛严重裂或脾蒂断裂。方法采用去被膜脾移植法,移植部位选择在大网膜囊内。术后B超检查,IgM、IgG测定,显示脾片存活良好,免疫功能正常。脾片组织活检,可见正常脾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8.
探索促进肝化脾增量及缩短其再生周期的新途径;方法:应用肝细胞生长因子与三七皂甙于自体肝细胞脾内移植的动物模型上,分别于移植术后2周,12周对病理组织学,电镜形态,肝化脾匀浆谷丙转氨酶含量及脾内肝细胞增殖指数等指标进行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9.
肝小叶内放射状排列的肝细胞间存在肝血窦,血窦内皮细胞上存在许多小孔,无明确的基底膜,具有旺盛的吞噬功能。由Disse腔隔开的肝细胞和血窦的关系是上皮与底物的关系。由于两者的相互联系,维持着正常肝脏结构,呈现正常的肝功能。两者关系的形成对促进肝细胞再生及移植成功与否都起重要作用。Mito等在大鼠肝细胞脾内移植时发现,5~6个月开始出现细胞索及血窦结构,并指出肝细胞在其它脏器不可能存活。其解释为脾脏具有特殊的组织结构,尤其是存在与脉血窦类似的脾血窦。另外,Woods等分别进行脾内和肩甲骨脂肪组织内移植,仅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测定异种肝细胞脾内移植后受体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的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初步探讨其排斥反应机理。方法:向用D-氨基半乳糖(D-GI)诱导的肝衰大鼠脾内移植豚鼠肝细胞。脾内注入生理盐水为对照。观察2周生存率。在术后不同时间作受体脾病理组织学检查及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Sandwich-ELIA)测定大鼠血清IL-2和TNFα的浓度。结果:2周生存率比较,移植组(80.05)显著高于对照组(21.4%,P<0.05)。移植的肝细胞在移植早期(1-2天)消失,移植后第3天炎症细胞浸润显著增多。移植组与对照组大鼠血清IL-2、TNFα浓度均无显著差别(P>0.05);与正常大鼠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异种肝细胞脾内移植中,细胞免疫的发生较迟和(或)较弱,移植受体血清IL-2及TNF α的浓度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探讨自体移植脾组织中神经纤维的再生过程。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63只,体质量100~120g,分为实验组及假手术组,术后7.14.30、60、90、120、180d取两组脾组织,行免疫组化ABC法抗NPY抗体染色、图像分析定量测定。结果 术后30d内,自体移植脾组织无NPY^ 神经纤维;术后60d,NPY^ 神经纤维出现于移植脾组织周边区域并随时间推移向移植脾组织中央实质区伸展;术后180d移植脾组织内NPY^ 神经纤维分布及免疫组化阳性染色区域密度接近正常。结论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自体脾组织移植后神经纤维再生过程进行研究,可清晰显示神经纤维再生规律,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大鼠肝移植后脾脏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大鼠肝移植后脾脏功能的变化. 方法:制备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硬化大鼠模型,采用"二袖套法"进行肝移植.观察肝移植前后大鼠外周血细胞数、脾指数、门静脉压力以及脾脏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移植前后大鼠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结果:肝移植前,肝硬化大鼠外周血细胞数均显著降低(P<0.01);脾脏病理切片示白髓面积缩小(P<0.01),脾小梁面积扩大(P<0.01);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值明显下降(P<0.01).肝移植后,随着时间不断延长,大鼠外周血细胞数均明显回升(P<0.01);脾脏病理切片示白髓面积扩大(P<0.01);脾小梁面积有所缩小(P<0.05);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中cD4/cD8比值也有所升高(P<0.01). 结论:肝硬化大鼠肝移植后脾功能亢进明显缓解,脾脏免疫功能异常也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经SD大鼠颈动脉途径脾动脉插管行肝细胞移植的动物模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actosamine,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损伤(acute liver injury,ALI),24 h后40只SD大鼠分为两组:A组(n=20)经左侧颈动脉插管,进入腹腔干,通过脾动脉移植1×107个肝细胞;B组(n=20)通过同样的方法经脾动脉注射0.5 mL Hank′s液作为对照,观察不同时间点(1、3、6、10、15天)大鼠肝功能的变化情况以及脾内白蛋白合成作用,HE染色观察脾内肝细胞分布情况。结果 经颈动脉途径脾动脉插管成功率约90%,荧光示踪剂CFDA SE标记的肝细胞脾内移植1天后,受体大鼠脾脏可以看到散在绿色荧光分布。A组移植10天后,HE染色可以看到肝细胞在脾脏散在分布;A组移植15天后,共聚焦白蛋白免疫荧光结果表明,脾内有白蛋白绿色荧光信号。结论 经大鼠颈动脉途径脾动脉插管移植的肝细胞能在脾内存活,证实该途径是肝细胞有效移植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DNA stemline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model of adult Wistar rats established by diethylnitrosamine were quantitatively measured by flow cytometry. The cancer-inducing course wa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eg, precirrhosis stage, cirrhosis stage, early cancer stage and cancer progression stage. The advantageous DNA stemline of hepatocytes of normal adult Wistar rats was tetraploid (4C). It was from the cirrhosis stage that atavistic proliferation of hepatocytes with diploid (2C) DNA stemline started and replaced 4C hepatocytes, resulting in a new advantageous population. The features of early cancer stage were formation of HCC with 2C DNA stemline, whereas during the cancer progression stage, HCC cells with aneuploid (AN) DNA stemline presented the advantageous growth. The study clearly shows the change pattern of DNA stemline during the course of hepatocarcinogenesis from 4C-2C-AN, which is believed to be the biokinetic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HCC.
  相似文献   

15.
由细胞培养和肝硬化模型获得经脾条件(液)处理的Kuppffer、Ito和肝实质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三种细胞DNA与RNA的相对含量,经统计学处理不同组间的差异,以判断脾脏对正常肝脏是否具调控作用以及对肝硬化形成促进作用的具体环节。结果发现:①脾脏对Kupffer细胞在生理状态下促进增殖(DNA合成增加),限制Pr等物的产生(RNA转录减少);在肝硬化形成过程即促进增殖又促进其生物合成;②对Ito细胞生理状态下抑制增殖,促进生物合成;在肝硬化过程脾脏的调控方式未变,但作用力更强;③对肝实质细胞在生理状态下促进其增殖与生物合成,但在肝硬化形成过程脾脏对实质细胞本身未见明显影响。提示肝硬化过程脾脏影响Kupffer和Ito细胞的增殖与生物合成是脾脏促进肝硬化形成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6.
Lewis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复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 (EMT)的Lewis大鼠动物模型。方法 取Lewis大鼠 4 0只 ,分 3组 ,Ⅰ组 :用手术移植的方法把自体子宫组织块移植到腹膜、肠系膜上 ;Ⅱ组 :分别把子宫角近侧端和远侧端的子宫组织块移植于腹膜上 ;Ⅲ组 :移植同样大小的脂肪组织于腹膜 ,于术后 4、8周 ,再次开腹 ,观察存活情况和病理学变化。结果 腹膜和肠系膜病灶的面积和成活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移植远侧端的异位病灶的面积和成活率大于移植近侧端的异位病灶的面积和成活率 (P <0 0 5 ) ,移植物外观呈囊状 ,表面有血管 ,镜下见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间质细胞和腺体 ,类似于正常的内膜 ,但间质细胞层较薄 ,腺体减少。结论 该模型生长快 ,成功率高 ,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观察血红素氧化酶(HO)异构酶在门静脉高压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肝脏和小肠中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O蛋白在肝脏、小肠和脾脏中的表达。原位杂交方法检测HO-1 mRNA在肝脏中的表达。发现假手术组:HO-2在肝细胞内呈弥漫性表达,在枯否细胞和星状细胞内也有表达,在脾脏红髓的窦内皮细胞和小肠浆膜层、肌层中也呈弥漫性表达,而HO-1仅在肝脏的枯否细胞中表达,肝细胞中无表达,脾脏和小肠中的表达与HO-2表达相同。门静脉高压组:HO-2在肝脏和内脏中表达无明显变化,HO-1在肝脏中弥漫性表达,呈现上调,小肠中的表达也呈现上调。结果表明:在正常时,HO-2蛋白主要由肝细胞产生,门静脉高压时,肝脏HO-1表达上调,其产生的一氧化碳(CO)可能在高动力循环状态下对血管张力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我室自制的D-氨基半乳糖(CalN)在大鼠小量长期注射,形成了肝硬化动物模型。实验组7只,给予CalN250mg/kg,腹腔内注射,每周6天。给药153~216天。对照组共7只。 实验组7隻全部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改变,专一性较好。该模型的建立,对研究肝硬化的治疗为一有价值的手段。本文也简单讨论了该实验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腔感染时脾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mRNA的表达。方法60只SD大自鼠建立对照、肝硬化两组动物模型,用盲肠结扎加穿刺法(CLP)形成腹腔感染模型,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肝硬化大鼠脾脏组织中TNF-α和IL-6mRNA的表达,并行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1)肝硬化组脾组织中TNF-α、IL-6mRNA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2)肝硬化大鼠脾组织中TNF-α mRNA的表达在CLP后迅速上升,3h达高峰(P〈0.01),后呈缓慢下降趋势;IL-6mRNA的表达则缓慢上升,12h达高峰(P〈0.01),之后下降。对照组TNF-α mRNA在CLP后迅速上升,IL-6mRNA则缓慢上升,24h仍维持高水平(P〈0.01);(3)肝硬化大鼠CLP后有显著的腹腔感染及心、肺、肝、肾组织病理改变。结论(1)在病理状态下,脾脏的免疫功能受损,脾组织TNF-α mRNA和IL-6 mRNA的表达显著下调;(2)肝硬化大鼠在腹腔感染时抗感染能力下降,更易发生MODS,且与CARS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硬化大鼠肝移植前后脾脏功能变化。方法制备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硬化大鼠模型.采用。二袖套法”进行肝移植。观察肝移植前后大鼠外周血细胞数的变化。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肝移植前后大鼠血清中促吞噬肽(Tuftsin)含量的变化。结果肝硬化大鼠外周血细胞数显著降低.血清Tuftsin含量明显减少。肝硬化大鼠肝移植后.随着时间延长。大鼠外周血细胞数明显回升;血清Tuftsin含量也开始增加.并随时间推移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肝移植可使因肝功能严重损害而导致的脾脏功能障碍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