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与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TAP)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镇痛的效果。 方法 选取择期行腹腔镜卵巢瘤切除术患者50例分为2组,QLB组和TAP组各25例。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在麻醉诱导前,QLB组行双侧QLB,TAP组行双侧TAP,术后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比较术后2,6,12,24,48 h患者静息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比较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总量和氟比洛芬酯补救性镇痛例数;比较术后48 h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2组各时点静息疼痛VAS评分呈先逐渐上升随后再下降趋势,术后24 h疼痛最严重,且QLB组低于TAP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AP组比较,QLB组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明显延长(P<0.05),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总量和氟比洛芬酯补救镇痛例数明显降低(P<0.05),QLB组术后48 h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 结论 与TAP比较,QLB镇痛效果更加完善,作用时间更长并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应用,更适合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多模式镇痛。  相似文献   

2.
庞西  谭颖  王丽  熊灿  万林灵   《四川医学》2021,42(7):659-664
目的比较腰方肌阻滞(QLB)和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用于产科剖宫产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剖宫产术产妇184例,单胎,足月妊娠(孕周>37周),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QLB组((印)n(正)=94)和TAPB组((印)n(正)=90),两组均行持续硬膜外麻醉,术后在超声引导下分别行双侧QLB或TAPB,两组均每侧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两组患者均行自控静脉镇痛(PCIA)。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首次按压镇痛泵的时间,术后24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镇痛补救率,术后首次排气、坐起、站立、普通饮食和下床活动时间以及初乳时间,术后4、8、12、24和48 h患者的疼痛VAS评分,BCS舒适度评分,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的消耗量;记录术后过度镇静、恶心呕吐、尿潴留、眩晕、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产妇均未观察到QLB和TAPB相关并发症。QLB组产妇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的时间明显晚于TAPB组(14.3±3.2 vs 8.4±2.7,(印)P(正)<0.05),镇痛补救率更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7.5±1.7 vs 9.5±2.4,(印)P(正)<0.05)和初乳时间(22.9±2.3 vs 31.6±1.3,(印)P(正)<0.05)明显早于TAPB组;与TAPB组比较,QLB组术后8 h(3.3±0.2 vs 4.6±0.1)、12 h(2.1±0.2 vs 3.5±0.4)、24 h(1.3±0.3 vs 3.4±0.2)的VAS评分降低((印)P(正)<0.05),术后8 h(3.6±0.4 vs 2.5±0.3)、12 h(3.8±0.3 vs 2.7±0.3)、24 h(3.9±0.2vs 3.2±0.4)的BCS评分升高((印)P(正)<0.05);术后0~12 h(7.5±2.3 vs 17.4±3.2)、12~24 h(9.2±3.9 vs 29.5±4.3)、24~36 h(12.1±2.7 vs 28.4±5.6)QLB组舒芬太尼消耗量明显小于TAPB组((印)P(正)<0.05)。QLB组术后过度镇静、恶心呕吐、尿潴留、眩晕的发生率明显低于TAPB组。结论 QLB较TAPB能够更加有效地为剖宫产术后提供理想的多模式镇痛效果,并且可以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叶丽玲 《当代医学》2021,27(34):90-92
目的 探讨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32)与观察组(n=33).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比较两组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不同时间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术后48 h,观察组镇痛泵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V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PB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镇痛效果显著,利于减轻患者痛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LB)与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在西电集团医院行剖宫产的2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产妇术后采用超声引导下QLB,对照组产妇术后采用超声引导下TAPB。比较两组产妇术后镇痛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术后4 h、12 h、24 h、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比较两组产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对镇痛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产妇首次按压静脉自控镇痛(PCIA)时间为(10.39±1.47) h,明显长于对照组的(7.85±1.59) h,术后24 h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分别为(3.40±0.65)次、(41.83±5.73)μg,明显少于对照组的(5.18±0.49)次、(60.32±7.69)μ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术后的排气时间、坐起时间、下床时间、泌乳时间分别为(22.82±3.69) h、(5.27±1.32) h、(25.83±3.51) h、(3.27±0.24) d,明显短于...  相似文献   

5.
庞西  徐小欧  王丽  熊灿  万林灵 《西部医学》2021,33(3):431-434+439
【摘要】目的 比较腰方肌阻滞(QLB)和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于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27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QLB组(n=64)和TAPB组(n=63)。术后在超声引导下分别行双侧QLB或TAPB,在双侧腰方肌后表面或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给予0375%的罗哌卡因40 mL,两组均行术后镇痛。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首次按压镇痛泵的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4、8、12、24和48 h患者的疼痛VAS评分, BCS舒适度评分,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的消耗量;记录术后恶心呕吐、眩晕、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未观察到QLB 和TAPB相关并发症。QLB组患者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的时间明显长于TAPB组(P<005),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TAPB组(P<005);与TAPB组比较,QLB组术后8、12、24 h的VAS评分降低,BCS评分升高(P<005);术后0~12 h、12~24 h、24~36 h QLB组舒芬太尼消耗量明显小于TAPB组(P<005)。QLB组术后过度镇静、恶心呕吐、眩晕的发生率明显低于TAPB组。结论 QLB较TAPB能够更有效地为妇科腔镜手术患者提供理想的术后多模式镇痛效果,并且可以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吴悦  钱彦  赵康明 《安徽医学》2021,42(9):1022-1025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3种不同入路腰方肌阻滞(QLB)与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在剖宫产妇女术后的镇痛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南浔区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剖宫产孕妇3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A、B、C、D组分别采用QLB外侧入路(QLB1)+静脉自控镇痛(PCIA)、QLB后侧入路(QLB2)+PCIA、QLB前侧入路(QLB3)+PCIA和TAPB+PCIA麻醉;对照组不给予专门的局部阻滞和镇痛处理.考察5组患者术后镇痛(VAS评分、Ramsay评分)及宫缩痛评分,并评价安全性.结果 A、B、C、D组和对照组术前VAS评分、宫缩痛评分、Ramsay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2小时、术后6小时、术后12小时、术后24小时多时间点,各组VAS评分、宫缩痛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时间和交互效应(P<0.05);多重比较,C组与其他各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前、术后2小时、术后6小时、术后12小时、术后24小时Ramsay评分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存在交互效应(P>0.05);各组产妇术中、术后均无严重不良反应;A、B、C、D组、对照组轻度恶心呕吐各1例(1.56%)、2例(3.13%)、1例(1.56%)、1例(1.56%)、4例(6.25%),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3种入路腰方肌阻滞在剖宫产妇女术后镇痛效果均较好,且安全性好,其中前侧入路腰方肌阻滞镇痛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7.
陈红芽  徐铭军 《北京医学》2015,37(8):752-754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ransverse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方法 择期行剖宫产术的产妇60例,ASA Ⅰ ~Ⅱ级,随机分为TAP组(T组,n=30)和对照组(C组,n=30).术前所有产妇均行腰-硬联合麻醉(L2~3间隙蛛网膜下腔,0.5布比卡因等比重液7.5 mg);术毕两组产妇均连接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镇痛泵配置相同;术毕T组产妇行双侧TAP阻滞(0.4%罗哌卡因).于术后4、6、8、24、28及48 h采用VAS评分法进行镇痛评分,观察恶心呕吐、瘙痒及呼吸抑制的情况,记录各时点产妇按压镇痛泵的累计有效次数、累计总次数、术后48 h内按压总次数与按压有效次数;术后镇痛用药量和满意度评分.记录TAP操作相关并发症,包括感染、血肿形成、神经损伤、局麻药的毒性反应、穿入腹腔、穿伤肠管、穿伤肝脏等.结果 T组术后4、6h静息状态VAS评分低于C组(P<0.05),两组术后8、24、28、48 h静息状态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术后4h活动状态VAS评分低于C组(P<0.05),其他各时点两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术后6h的硬膜外镇痛用药量低于C组(P<0.05),其他各时点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组各时点用药量均少于C组.两组在各时点按压镇痛泵的累计有效次数、累计总次数及术后48 h内按压总次数与按压有效次数比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镇静过度等不良反应发生.T组无TAP操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TAP阻滞在剖宫产术后具有明显的辅助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TAPB)镇痛和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镇痛用于HIV感染孕产妇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及对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接受剖宫产手术的HIV感染孕产妇60例,年龄22~32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25 kg/m2,ASAⅡ级。随机分为TAPB组和QLB组,每组30例。2组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QLB组术毕行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TAPB组行超声引导下腹横肌阻滞。记录术后4、8、12、24、36 h的静态VAS疼痛评分;术前1 d、术后1、2、3 d取外周血,检测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IL-13、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浓度和CD3+、CD4+、CD8+含量及CD4+/CD8+;记录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术后补救性镇痛例数、一次穿刺成功率及不良麻醉反应。结果: 与TAPB组术后4、8、12、24、36 h比较,QLB组各时间点静态VAS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TAPB组术后1、2、3 d比较,QLB组各时间点IL-2、IL-13、IFN-γ浓度和CD4+含量以及CD4+/CD8+均明显升高(P<0.05)。QLB组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明显晚于TAPB组,补救性镇痛率明显低于TAPB组(P<0.05)。结论: HIV感染孕产妇剖宫产术后实施经腰方肌阻滞镇痛效果确切,能够减轻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对肾移植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50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腰方肌阻滞组(QLB组,n=25)和常规全麻组(GA组,n=25),术后使用舒芬太尼配置的患者自控镇痛泵,观察患者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使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以及术后0、2、4、8、12、24 h静息状态视觉模拟(VAS)评分;同时记录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低氧血症(氧饱和度<90%)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GA组相比,QLB组患者术后舒芬太尼使用量以及自控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均减少(P<0.05);QLB组术后0、2、4、8、12 h VAS评分减少(P<0.05),24 h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LB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其余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能够改善肾移植患者术后疼痛反应,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王全亮 《吉林医学》2023,(2):366-369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LB)和腹横平面阻滞(TAPB)对开腹手术镇痛效果比较。方法:选取泗洪县中医院60例行开腹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QLB,对照组患者采用TAPB。记录并比较两组各时段静脉可控式镇痛泵(PCIA)按压次数,各时点VAS评分,镇痛满意度,首次下床时间及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免疫功能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在0~6 h, 6~12 h, 12~24 h PCIA的按压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h,两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 h, 12 h, 24 h,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镇痛满意度明显更高,首次下床时间更早,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免疫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两组CD4+、CD8+和CD4+/CD8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拇内收肌和足拇短屈肌在单纯全身麻醉(GA)以及GA联合硬脊膜外腔阻滞(cGEA)下的恢复情况,并探讨硬脊膜外腔阻滞对肌松作用的可能机制. 方法 选择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的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为Ⅰ~Ⅱ级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GA组和cGEA组.cGEA组选取L1~L2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插管完成后10 min开始追加局部麻醉药(0.75%布比卡因2.5 mL与2%利多卡因2.5 mL的混合液).予常规麻醉诱导,单次肌颤搐高度稳定在100%左右时,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 mg/kg并完成气管插管.连续刺激尺神经和胫后神经,监测4个成串刺激(TOF)及单刺激肌颤搐(T1/Tc).分别记录起效时间,TOF中第1、2、3、4个肌颤搐(T1、T2、T3、T4)出现的时间,以及TOF中第4个肌颤搐与第1个肌颤搐的比值(TOFR)恢复至0.25及0.9的时间.当TOFR恢复至0.9时拔管.术后于麻醉后监护室内评价患者的Bromage运动阻滞评分. 结果 两组间手指、脚趾于首次及末次追加后起效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首次剂量给药后,GA组拇内收肌、拇短屈肌T1、T2、T4出现的时间和临床时效(TOFR恢复至0.25)与同部位的cGEA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首次追加后,cGEA组拇内收肌T2、T3、T4出现的时间及临床时效均显著长于GA组(P值分别<0.05、0.01).末次追加后,cGEA组拇内收肌T1、T2、T3、T4出现的时间、临床时效以及TOFR恢复至0.9的时间均显著长于GA组(P值均<0.05),而两组问足拇短屈肌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硬脊膜外腔阻滞会加速维库溴铵的起效,减慢恢复,但不能改变拇内收肌和足拇短屈肌肌松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星状神经节阻滞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本文详细介绍星状神经节的解剖、治疗机制、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及其临床应用,如治疗面神经炎、带状疱疹、雷诺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16.
臂丛神经阻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周围神经阻滞。除了手术应用以外,臂丛神经阻滞在疼痛治疗领域也应用广泛,如对重度肩周炎、涉及肩臂部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幻肢痛预防和肩臂部癌痛等均有较佳效果。近年来,臂丛神经阻滞出现了许多新理论和新技术,如高分辨率超声的应用。本文对臂丛神经阻滞在阻滞技术和疼痛治疗应用方面的新进展及其它相关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18.
触痛点阻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触痛点阻滞是在疼痛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其操作虽属“小技术”,但在治疗效果上所获结果却炯然不同,正确规范的操作可获优良效果,而不正确不规范的操作会导致合并症或效果不良。本文重点叙述触痛点阻滞的定义、作用机制、操作技术、用药、症状与阻滞部位、合并症及作者的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新型神经阻滞针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及术后镇痛应用中的优势。   方法  选择2020年1—5月在延安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榆林市第一医院择期行桡骨骨折手术的患者60例,ASA 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使用普通神经阻滞针行锁骨上臂丛阻滞的对照组(C组,30例)、使用新型神经阻滞针行锁骨上臂丛阻滞的观察组(N组,30例)。在超声引导下,观察2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置管成功率、局麻药毒性反应发生率、辅助镇痛药使用剂量、术后镇痛泵使用效果、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围术期神经损伤、穿刺部位有否感染、患者满意度。   结果  超声引导下,C组锁骨上臂丛阻滞操作时间为(9.3±1.6)min,长于N组麻醉操作时间[(6.2±1.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对照组无置管操作,术后镇痛采用静脉镇痛泵PCA。2组患者术后镇痛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术后随访,N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术毕48 h患者满意度调查,C组评分[(8.2±0.3)分]低于N组[(9.5±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2组患者均未发现局麻药毒性反应、神经损伤及穿刺置管部位感染、呼吸抑制等并发症。   结论  新型神经阻滞针行锁骨上臂丛阻滞在桡骨骨折术患者中是更高效、安全的麻醉操作方式,具有更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和患者满意度,为临床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星状神经节联合颈丛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联合颈丛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疼痛门诊颈源性头痛患者63例,阻滞药物均为1%利多卡因。于患侧阻滞颈2、3、4脊神经,无不良反应后阻滞同侧星状神经节。均隔日阻滞1次,3次为1疗程。观察记录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同时记录患者治疗后1、6、12个月的治愈、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第1次至第3次治疗后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与第1次治疗后比较,第3次治疗后的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第1次和第2次治疗后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治愈率84.1%(53例),总有效率96.8%(61例);均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星状神经节联合颈丛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