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评估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丙泊酚靶控输注(TcI)镇静下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A组单纯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B组TEAS15min后同时行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TEAS持续至术毕。观察并记录2组BIS值达到60时所需时间及丙泊酚的总用药量。结果BIS达到60的镇静时间B组比A组短(P〈0.05),丙泊酚用量B组比A组少(P〈0.05)。结论TEAS对丙泊酚镇静效应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与营养状况和呼吸肌力的相关性.方法31例病情稳定的COPD患者(A组),分为COPD营养不良组(A1组)和COPD非营养不良组(A2组).以20例无吸烟史且肺功能正常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B组).测定各组的营养参数(血清瘦素水平、上臂肌围、血清白蛋白等)、肺通气功能、呼吸肌力(最大吸气压和最大呼气压)、呼吸中枢驱动功能(口腔闭合压)和动脉血气等指标,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A2组比较,A1组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等营养参数和PaO2均降低,而PaCO2增高;与B组相比,A组患者血清瘦素等营养参数、肺通气功能和呼吸肌力均降低,而口腔闭合压和PaCO2明显增高.A组血清瘦素水平与体重指数、上臂肌围和最大吸气压呈正相关;B组血清瘦素水平与其他营养参数和呼吸肌力无相关性.结论血清瘦素水平是COPD患者的营养状态指标并与呼吸肌力相关;COPD患者肺泡低通气和C02蓄积的原因是外周呼吸肌力降低,而非呼吸中枢驱动功能不良.  相似文献   

3.
咪唑安定对丙泊酚TCI镇静催眠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咪唑安定对丙泊酚靶控输注时镇静催眠效应的影响。方法: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A组为单纯丙泊酚组,B组为咪唑安定0.04mg/kg 丙泊酚组,C组为咪唑安定0.06mg/kg 丙泊酚组。A组直接靶控输注丙泊酚,B组和C组分别输注咪唑安定0.04mg/kg或0.06mg/kg,8min后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记录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为1、2、3、4、5μg/ml时BIS值和OAA/S评分,并记录OAA/S评分达到4、3、2、1时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和BIS值。结果:①随丙泊酚浓度升高3组患者BIS值和OAA/S评分逐渐下降。②相同丙泊酚浓度时BIS值和OAA/S评分随咪唑安定剂量增加呈降低趋势。③B、C二组患者OAA/S评分达到3、2、1所需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均显著降低于A组。达到相同OAA/S评分C组所需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显著低于B组。结论:预先给予咪唑安定能显著降低丙泊酚靶控浓度以达到需要的镇静深度。随咪唑安定剂量加大,降低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4.
彭瑞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9):862-864
目的:评价咪唑安定对丙泊酚靶控输注时镇静催眠效应的影响。方法:ASAI-II级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A组为单纯丙泊酚组,B组为咪唑安定0.04 mg/kg 丙泊酚组,C组为咪唑安定0.06 mg/kg 丙泊酚组。A组直接靶控输注丙泊酚,B组和C组分别输注咪唑安定0.04 mg/kg或0.06 mg/kg,8 min后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记录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为1、2、3、4、5 ug/ml时BIS值和OAA/S评分,并记录OAA/S评分达到4、3、2、1时丙泊酚效应部位深度和BIS值。结果:①随丙泊酚浓度升高3组患者BIS值和OAA/S评分逐渐下降。②相同丙泊酚浓度时BIS值和OAA/S评分随咪唑安定剂量增加呈降低趋势。③B、C二组患者OAA/S评分达到3、2、1所需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均显著降低于A组。达到相同OAA/S评分C组所需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显著低于B组。结论:预先给予咪唑安定能显著降低丙泊酚靶控浓度以达到需要的镇静深度。随咪唑安定剂量加大,降低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瑞芬太尼-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与芬太尼-丙泊酚靶控用于无痛人流的麻醉.方法 60例行人流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瑞芬太尼组(A组),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芬太尼组(B组),芬太尼间断输注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术中记录诱导时间(T1)、清醒时间(T2)、丙泊酚总量、镇痛的满意度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病人诱导时间无差异,清醒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而且丙泊酚的用量A组少,对A组满意度高,两组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瑞芬太尼-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应用于无痛人流安全有效,满意度明显高于芬太尼-丙泊酚组,而且无不良发应.  相似文献   

6.
金卫芳  许春梅  訾瑜强  罗艳 《重庆医学》2018,(22):2989-2991
目的 研究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瑞芬太尼诱导对老年及高血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全身麻醉非心脏手术治疗的52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瑞芬太尼诱导麻醉)和B组(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观察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连续监测结果、手术前后认知功能和镇痛效果评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以及围术期情况.结果 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在T4~T5、中心静脉压(CVP)在T3~T5、每搏指数(SV)在T5、心输出量(CO)在T4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术后1h认知功能MMSE评分显著高于B组,且在术后30、60min和120 min镇痛效果显著优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IL-1、IL-6、IL-8和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P<0.05);B组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 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瑞芬太尼诱导对老年及高血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控制效果良好,具有较为显著的镇痛效果,能减少药物用量,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丙泊酚恒速输注对颅脑手术患者血浆中脂质代谢的影响,探讨颅脑肿瘤切除手术丙泊酚恒速输注维持麻醉的适宜剂量.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颅脑肿瘤切除术患者45例,分为A、B、C 3组,每组15例,A组输注丙泊酚剂量为4 mg/(kg·h),B组输注丙泊酚的剂量为6 mg/(kg·h),C组输注丙泊酚剂量为8 mg/(kg·h).于麻醉诱导后未输注丙泊酚(T1),丙泊酚输注2 h(T2)、4 h(T3),停止输注丙泊酚1 h(T4)、2 h (T5)、8 h(T6)6个时点抽取静脉血标本,分别检测TC、TG、HDL、LDL的值.记录各组患者体重、手术持续时间、术中补液量情况.结果 3组患者体重、手术持续时间、术中补液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 、T2时点3组TC、TG、HDL、LDL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 、T4、T5时点,与A组比较,B组TG、TC、HDL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 、T4时点B组LDL的值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B两组比较,C组TG、TC的值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和LDL的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6时点3组TC、TG、HDL、LDL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实施颅脑手术时,选用异丙酚持续静脉输注维持麻醉,输注时间超过4 h以上者,使用丙泊酚的适宜剂量应小于6 mg/(kg·h).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泊酚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患者促炎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丙泊酚的最适宜浓度并指导临床用药。 方法:60例CPB心脏手术患者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3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后给予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A组,2 mg.L-1;B组,3mg.L-1;C组,4 mg.L-1),并于诱导后(T0)、停CPB即刻(T1)、CPB后30 min(T2)、60 min(T3)和3 h(T4)5个时间点抽取未抗凝静脉血8 mL,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液
进行梯度离心,从获得的淋巴细胞中提取RNA,逆转录合成 cDNA,PCR 后电泳扫描求积,检测细胞因子mRNA的水平。 结果:CBP前3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后3组患者血清TNF-α、IL-1及IL-6水平均升
高,并在CPB后30~60 min达到高峰,T1、T2、T3和T4组细胞因子水平与T0时比较明显升高(P<0.05)。B组和C组患者血清各细胞因子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而B组和C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丙泊酚能抑制CPB心脏手术患者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IL-6和TNF-α的释放
,减少炎症反应,具有保护心肌的作用。应用丙泊酚实行CPB心脏手术的理想靶控浓度为3 mg?L-1。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靶控输注咪唑安定对靶控输注丙泊酚镇静催眠效应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四组:A组为单纯丙泊酚组,B、C、D组为丙泊酚+咪唑安定组,咪唑安定靶浓度分别为10、20、30 ng/mL.咪唑安定达到平衡后,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记录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为1、2、3、4、5 μg/mL时BIS值和OAA/S评分,并记录OAA/S评分达到4、3、2、1时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和BIS值,记录BIS值为50时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结果 1.咪唑安定达到平衡后,C组和D组BIS值显著下降;D组中OAA/S评分也显著下降,并低于B组和C组;2.随丙泊酚浓度升高四组患者BIS值和OAA/S评分逐渐下降;3.相同丙泊酚浓度时,BIS值和OAA/S评分随咪唑安定浓度增加呈降低趋势;4.B、C、D三组患者OAA/S评分达到3、2、1以及BIS值达到50时所需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均显著低于A组,达到相同OAA/S评分D组所需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显著低于B组和C组.结论效应部位浓度为10、20、30 ng/mL的咪唑安定均能显著降低丙泊酚靶控浓度,以达到需要的镇静深度;随咪唑安定浓度加深,降低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丙泊酚及联合瑞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人流)术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寻找人流术合理的静脉麻醉方法。方法:80例ASAⅠ级接受无痛人流术者随机分为单纯丙泊酚靶控输注组(A组)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组(B组),每组40例。A组患者单纯靶控输注丙泊酚,B组先以瑞芬太尼血浆浓度2μg/L输注3 min后,开始输注丙泊酚。丙泊酚初始靶浓度为2.0 mg/kg,稳定1 min后每次递增0.5~1 mg/kg直至意识消失。术中调整丙泊酚靶浓度值,维持麻醉完善,手术结束后停药。结果:麻醉效果B组优于A组(P<0.005)。B组诱导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1),B组丙泊酚总剂量明显少于A组(P<0.01)。苏醒期躁动、兴奋多语A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麻醉后血压均明显下降(P<0.01),扩宫时最低,术毕恢复至麻醉前水平(P>0.05)。两组受术者满意度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医师满意度VAS评分B组高于A组(P<0.01)。结论:在无痛人流术中,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的麻醉诱导时间短,丙泊酚用量显著减少,不良反应减少,效果优于单纯丙泊酚靶控输注,是一种安全、合理的静脉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大肠癌手术中连续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全凭静脉麻醉和全凭吸入麻醉对患者血浆促炎性细胞因子IL-17和IL-23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接受择期大肠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作为实验组,随机分成3组:连续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组(A组,布比卡因连续硬膜外泵注维持麻醉,复合丙泊酚静脉泵注镇静)、全凭静脉麻醉组(B组,术中静脉泵注丙泊酚镇静,芬太尼镇痛)、全凭吸入麻醉组(C组,术中吸入笑气、氧气和七氟烷维持麻醉。对照组由健康体检者组成。ELISA法检测血浆细胞因子IL-17和IL-23浓度。结果:麻醉诱导前(T0)试验组患者血浆IL-17和IL-23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试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间点相比,手术开始后60 min(T1)、术后30 min(T2)和术后24 h(T3)试验组患者血浆IL-17和IL-23浓度明显降低,其中上述指标T1时明显低于T2和T3时,T2时明显低于T3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T1、T2时间点A、B 2组患者血浆IL-17和IL-23浓度明显降低,且A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T3时间点试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麻醉方法均可明显抑制IL-17和IL-23释放,故对大肠癌有抑制作用,其中连续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好于全凭静脉麻醉,全凭静脉麻醉好于全凭吸入麻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传统丙泊酚单独用药或混合利多卡因对注射痛的影响。方法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2010年2-6月行无痛人流术患者160例,年龄18~4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A组)、丙泊酚+利多卡因组(B组)、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组(C组)和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利多卡因组(D组)4组。麻醉前不用术前药,麻醉诱导采用微量泵恒速静脉给药,4组输注时间均为60s,从开始输注丙泊酚时询问患者注射部位感觉,观察患者有无皱眉、流泪和手臂躲避抽动等行为。根据患者主诉和行为反应进行注射痛的口述描绘(VRS)评分。结果 4组患者出现重度注射痛的发生率分别是A组25.0%、B组12.5%、C组10.0%和D组5.0%,A组与B组、C组和D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无注射痛的发生率分别是A组25.0%、B组67.5%、C组62.5%和D组70.0%,B组、C组和D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和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长链脂肪乳和利多卡因均能显著降低丙泊酚注射痛,患者有较好的耐受性,但以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复合利多卡因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瘦素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 SVR)及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入组患者均为轻、中度慢乙肝,研究组42例,两对照组为服用核苷(酸)类药物的患者(26例)、健康者(20例)。各组性别、年龄、身高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可比性。结果 慢乙肝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比健康人群高;研究组患者血清瘦素在治疗12、24周时显著低于基线水平,停药后渐回升;患者基线血清瘦素水平越低SVR率越高(P<0.01);研究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体质量变化明显相关(r=0.996、P=0.004)。结论 慢乙肝患者基线血清瘦素水平与抗病毒治疗的SVR相关,是SVR的预测因子之一。α-干扰素治疗过程中血清瘦素水平与体质量变化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异丙酚靶控输注在ICU危重病患者镇静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我院ICU住院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n=20):A组采用异丙酚恒速静脉输注,先静脉注射异丙酚1.5 mg/kg行镇静诱导,然后以1 mg/(kg.h)静脉输注;B组采用异丙酚靶控输注,以血浆室为靶控目标,初始靶控血药浓度设定为0.3μg/mL.每30 min采用Ramsay镇静评分评估镇静深度,若Ramsay镇静评分小于或大于4级,A组则输注速率增加或减少0.3 mg/(kg.h),B组则调整靶浓度增加或减少0.1μg/mL.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Bp)、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及心率(HR),比较两种异丙酚输注方法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镇静效果及用药量.结果两组异丙酚输注方法,均在镇静诱导后MBp、SV、CO和CI明显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率(HR)无明显变化,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点均无明显变化,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过程中B组Ramsay镇静评分4级所占比例(59%)高于A组(43%)(P〈0.05),B组用药量(459±186)mg少于A组(781±225)mg(P〈0.05).结论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重症患者能够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与传统的恒速输注相比,镇静效果更好,用药量更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表达水平及与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层粘连蛋白(LN)相关性在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5例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15例健康体检者血清瘦素水平;放射免疫法(RIA)检测血清HA、PCⅢ、C1V、LN。结果:(1)血清瘦素水平在慢乙肝、肝硬化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2)在对照组、慢乙肝组及肝硬化组中女性瘦素水平明显高于男性(P〈0.01)。(3)血清瘦素与PCⅢ、LN、CⅣ、HA呈正相关(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瘦素水平随病情加重趋于升高;女性瘦素水平显著高于男性,存在性别差异;测定血清瘦素并分析其与PCⅢ、LN、CⅣ、HA的相关性.可对肝纤维化程度做出较合理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糖肝康方对糖尿病脂肪肝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中,将糖尿病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和对照组55例,治疗组采用糖肝康方治疗,对照组采用降糖甲合肌苷治疗,随访8周,观察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胰岛素敏感性、肝脏B超等有效性指标,并评价其血清瘦素水平。结果糖肝康方可明显降低糖尿病脂肪肝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改善肝脏B超情况,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还可调节血清瘦素水平,临床疗效明显。结论糖肝康方可有效治疗糖尿病脂肪肝患者,其作用机制与调节血糖代谢、血脂代谢及瘦素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变化及OGTT对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初发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变化及糖负荷对瘦素分泌的影响 ,进而探讨瘦素与肥胖、2型糖尿病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 4 0例正常对照者 (肥胖与非肥胖各为 2 0例 )及 5 0例初发 2型糖尿病者(肥胖者 2 0例 ,非肥胖者 30例 )空腹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后血清瘦素、胰岛素、血糖水平 ,同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及胆固醇水平。结果  ( 1)对照组和初发 2型糖尿病组肥胖者血清瘦素水平均高于非肥胖者 (均P <0 .0 0 1) ,但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 2 )不论是对照组 ,还是 2型糖尿病组 ,糖负荷后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 ,而瘦素水平呈下降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 3)相关分析显示 ,空腹血清瘦素水平与性别、体重指数和胰岛素水平具有相关性。结论 初发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无显著变化 ;短期血胰岛素水平升高对血清瘦素水平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瘦素、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36例急性加重期患者及40例临床缓解期患者,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瘦素、IL-6水平,其中对急性加重期患者测两次,分别为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并对两组患者血气指标进行监测比较,对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其血气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血清瘦素及IL-6水平明显高于临床缓解期患者(P<0.05),治疗后血清瘦素及IL-6水平与临床缓解期患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PaCO2明显高于临床缓解期患者,PaO2及SaO2明显低于临床缓解期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血气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PaCO2呈正相关,与PaO2及SaO2呈负相关。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时血清瘦素和IL-6水平明显增高,这两种因子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临床上通过检测其水平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并可作为反映全身炎症反应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丙泊酚联合依托咪酯用于老年无痛胃肠镜的临床效果,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人民医院行无痛胃镜和肠镜检查的老年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根据检查时麻醉药物的不同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48例,A组给予丙泊酚麻醉,B组给予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检查结束后,比较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血清学指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B组患者的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同组检查前相比,麻醉30 min 2组患者血清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麻醉30 min血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良反应发生率B组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进行无痛胃肠镜检查时,应用丙泊酚联合依托咪酯麻醉,可提高检查时的麻醉效果,改善检查时的应激反应,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不同泵注方法对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病人60例,随机均分为3组,每组20例,所有病人均以咪唑安定0.03mg/kg,维库溴铵0.1—0.15mg/kg,芬太尼3μg/kg,异丙酚1—2mg/kg诱导。A,B组采用泵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间断静注维库溴铵麻醉维持,A组在手术结束时同时停用芬太尼和丙泊酚。B组在手术结束前5-10min停用丙泊酚采用单纯瑞芬太尼0.1-0.2ug/kg/min泵注(根据血压、心率调整)C组采用吸入安氟醚间断静注维库溴铵维持麻醉。结果B组病人苏醒期躁动明显少于对照组A,C组(△^P〈0.05),术后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答问切题时间比较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复合麻醉采用手术结束前5—10min停用丙泊酚,单纯泵注瑞芬太尼可减少苏醒期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