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治疗卒中后偏瘫性肩痛(HSP)的临床疗效.方法 卒中后HSP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肌内效贴联合PNF技术治疗,对照组仅采用PNF技术治疗.两组疗程均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下降,FMA评分、BI评分均提高,并且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BI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PNF技术可改善卒中后HSP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石学敏教授的手法量学方法对中风后患者异常增高的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确诊为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石学敏手法量学结合拮抗肌电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手法配合电针法。应用改良的Ashworth评分标准、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进而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石学敏手法量学结合拮抗肌电针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的高肌张力状态并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结合电针组。  相似文献   

3.
刘雪洁  王敏  朱贵芹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3):317-319, 324
目的观察MOTOmed智能训练联合痉挛肌电刺激对脑卒中病人下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3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病人按电脑抽取随机分为常规组、电刺激组、MOTOmed组,常规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电刺激组采用常规康复及痉挛肌电刺激疗法,MOTOmed组在常规康复上增加痉挛肌电刺激及MOTOmed智能训练,每组各31例。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对病人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比较。结果3组病人治疗后与各自治疗前MAS、FMA及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后MOTOmed组与常规组及电刺激组MAS、FMA及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且MOTOmed组病人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组及电刺激组(P < 0.01)。结论MOTOmed智能训练联合痉挛肌电刺激可明显降低卒中后痉挛病人下肢肌张力,改善病人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多学科康复治疗脑卒中及脑外伤早期患者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分为A、B两组,(A为治疗组、B为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气压与电子生物反馈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针灸、床旁手法联合气压与电子生物反馈康复治疗方法。结果运动功能评定按Fugl-Meyer(FMA)和日常生活评价(ADL)的Barthel记数记分法评定,肌张力评分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对照组与治疗组FMA、ADL评分及Ashworth分级评定肌张力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及脑外伤后,采用气压与电子生物反馈治疗可改善偏瘫患者肢体运动障碍,但配合针灸、床旁手法疗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温针与电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及早期康复锻炼,观察组患者给予温针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电针治疗。采用Ashworth量表评估肢体痉挛状态,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FMA运动功能评定肢体运动功能,脑卒中影响量表(SIS 310)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上、下肢Ashworth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FMA评分及SIS 310各项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与电针治疗相比,温针可显著改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接受针刺与PNF治疗,对照组接受针刺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分级、Fugl-Meyer 运动功能(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MAS分级明显降低,FMA评分及MBI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和MBI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基于MAS分级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结合PNF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确切,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新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效果。方法选取于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90例脑卒中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展开研究,随机划分为各30例的3组,行单纯电针拮抗肌腧穴疗法组(A组)、行新Bobath治疗的新Bobath技术组(B组),行电针拮抗肌腧穴疗法联合新Bobath治疗技术的C组(C组)。对比分析3组不同治疗方法前后Fulg-Meyer评分、下肢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erg平衡量表具体改善情况。结果三组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Ashworth痉挛评定指标方面均有效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Ashworth痉挛评定较其他组明显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行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新Bobath技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下肢痉挛改善效果,且能够有效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可以在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方式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例,均出现肢体痉挛症状,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拮抗肌常规腧穴电针治疗,观察组给予拮抗肌运动点电针刺激治疗。比较两组的FMA评分、Barthel评分、上肢、下肢MAS评分与治疗效果。结果经不同方法治疗后,两组FMA评分、Barthel评分均显著提高,但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明显偏高(均P0.05)。不同的治疗后两组上肢、下肢MAS评分均显著下降,但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明显偏低(P0.05)。经临床治疗效果判定,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实施拮抗肌运动点电针刺激治疗疗效显著,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芒针透刺督脉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芒针透刺督脉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共21 d。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 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CSI)评价患者肌张力情况;采用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及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价患者的活动能力。并用MAS分级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MAS、CS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FMA、MBI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MAS评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FMA、MBI评分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芒针透刺督脉可改善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物理治疗结合高压氧对颅脑外伤后患者功能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我院5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颅脑外伤患者,患者按入院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组25例。对照组采用物理疗法(Rood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及神经肌肉电刺激),实验组则在物理疗法的基础上加入高压氧治疗,分别干预4周,治疗前后采用下肢简化Fugl-Meyer(FMA)评分,修订的Barthel(MBI)和改良Ashworth量表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MBI得分和改良Ashworth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治疗后,两组间FMA得分和MBI得分有显著差异(P0.05),改良Ashworth分级得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物理治疗结合高压氧对颅脑外伤后患者功能障碍具有改善作用,对肌张力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梁辉  卢英  吴赞华  曹湾  郭佳  李荣祝 《微创医学》2021,(1):34-37,50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体外冲击波(ESW)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的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因子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电子生物反馈治疗),运动疗法(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Rood技术),以及针灸、推拿等,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运用BTX-A注射联合ESW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4周、6周后对两组患者的上肢肌张力、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2周、4周、6周后,两组患者上肢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在治疗后各时点的上肢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2周、4周、6周后,两组上肢Fugl-Meyer评定(FMA)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在治疗后各时点的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与传统康复治疗相比,BTX-A联合ESW能更迅速且持久地缓解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上肢屈曲关节的活动度,减轻患者肢体疼痛,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对脑卒中后痉挛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37例患者,综合痉挛量表评分(CSS)≥10分,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对下肢痉挛肌群进行分点注射BTX-A。2组治疗前、后采用CSS和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2周和4周后,治疗组CSS评分和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SS和下肢FMA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TX-A注射可以明显减低脑卒中痉挛下肢的肌张力,从而提高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郝照辉 《当代医学》2022,28(4):133-135
目的探究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FMA)评分、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下肢FMA评分、FAC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下肢FMA评分、FAC评分、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有助于患者恢复下肢运动功能,提高肢体配合度和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刺络拔罐联合局部振动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温州中医院收治的单侧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60例,采用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局部振动治疗组)和试验组(刺络拔罐联合局部振动治疗组),每组各30例,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分级、临床疗效、上肢功能Fugl–Meyer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m,iEMG)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MAS分级、上肢功能FMA评分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iEMG较各组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后的MAS分级、临床疗效、上肢功能FMA评分、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iEMG的改善均不同程度优于对照组,其中试验组的临床疗效、上肢功能FMA评分及肱二头肌iEMG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刺络拔罐联合局部振动法对脑卒中患者的上肢痉挛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痉挛上肢肌张力,同时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吴梦婷  金永喜 《浙江医学》2019,41(17):1868-1871
目的探讨肉毒素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方法选取10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进行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用肉毒素注射治疗,疗程共6个月。治疗期间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评价患者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价患者站立和步行能力、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价下肢运动功能、综合肌痉挛强度和足下垂的度数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AS评分、GMFM评分、FMA评分、步行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均P<0.05),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MAS评分、GMFM评分、FMA评分、步行速度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肉毒素注射后无明显并发症,3个月后出现不同程度复发,重复注射后症状持续改善。治疗组显效率为52.00%,高于对照组的2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肉毒素注射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能有效降低患肢肌张力,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及步行速度,增加站立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踝关节牵张训练配合"平衡阴阳"电针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期足内翻的疗效.方法 84 例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2 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及踝关节背屈被动牵张训练,研究组增加"平衡阴阳"电针法进行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2 d.采用静息状态足内翻角度的测量、简化的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和Brunnstrom 下肢功能分期评定,对患者足内翻程度和下肢运动功能进行治疗前后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静息状态足内翻角度、FMA 评分及Brunnstrom 下肢功能分期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后研究组静息状态足内翻角度、FMA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Brunnstrom 下肢功能分期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踝关节牵张训练配合"平衡阴阳"电针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期足内翻可明显改善足内翻角度,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且疗效优于单纯踝关节牵张训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浅刺法合灸法配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筛选共107例病人纳入观察。随机分两组,治疗组54例,采用浅刺针法合灸法;对照组53例,采用传统针法。两组治疗后均行康复训练。每周连续治疗5次,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共20次。两组均于治疗前后予改良Ashworth(MAS)分级量表评分比较患肢肌张力,Fugl-Meyer(FMA)评测量表比较其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上下肢MAS及FMA评分均无差异。治疗后治疗组上肢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下肢两组之间无差异(P0.05),FMA评分治疗组上下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浅刺法合灸法配合康复训练能更有效地缓解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痉挛,并提高其运动功能,尤其对上肢较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眼针结合熥疗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后肌张力增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运动疗法治疗,试验组在给予运动疗法的基础上予以眼针结合熥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改良Ashworth分级量表评分、简化Fugl-meyer评分量表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arthel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分级量表的级别下降,且试验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 0.01)。中医证候评分、简化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arthel量表分数均下降,且试验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眼针结合熥疗能够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明显降低中风后肌张力增高患者的肌张力及运动能力,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10月‐2017年9月接诊的1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悬吊训练。对比两组患儿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康复效果。下肢肌张力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测评,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分(FMA)进行测评,平衡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测评。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71%vs. 85.71%,P 0.05)。治疗后两组MAS明显降低(P 0.05),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 0.05)。治疗后两组FMA、BBS明显升高(P 0.05),但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 0.05)。结论悬吊训练较传统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节律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采用平行设计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观察组26例及联合组34例。对照组予节律性运动训练,观察组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组予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节律性运动训练。3组均治疗3周。比较治疗前、治疗3周后患者的改良Ashworth(MA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FMA-LE)评分。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观察组对比,联合组MAS评分、NIHSS评分、CMCT均降低(均P <0.05);BBS评分、MBI评分、FMA评分均升高(均P <0.05);与对照组、观察组相比,联合组总有效率最高(P <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节律性运动训练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患者下肢肌张力,改善平衡能力及神经功能,降低中枢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