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高政  徐迪  杨婷  蒋庆新 《重庆医学》2021,50(2):280-284
目的 探索肌内效贴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合并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析因设计将满足纳入排除标准的16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运动想象疗法组、肌内效贴组及联合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运动想象疗法组给予运动想象治疗,肌内效贴组给予贴布痛点贴扎治疗,联合治疗组同时给予3种方式综合治疗.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肿胀程度、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AM)]、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评分),并于治疗后评价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肿胀程度明显下降,FMA评分及Barthel评分明显升高(P<0.001).治疗前后4组患者VAS评分、肿胀程度、FMA评分及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3.030、177.648、135.571、114.092,P<0.001);联合治疗组VAS评分下降幅度最高,对照组下降幅度最低;肿胀缩减程度、FMA及Barthel评分增加幅度:联合治疗组>肌内效贴组>运动想象疗法组>对照组.对照组、运动想象疗法组、肌内效贴组、联合治疗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0.98%、78.05%、85.36%、9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03,P=0.003).结论 联合应用肌内效贴及运动想象疗法可提高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肩痛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肌内效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肩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及肩关节功能(CMS)评分,以及两组疗效。结果:治疗2周和4周后,两组VAS、FAM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CM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与对照组的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常规康复方案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痛(Post-Stroke Shoulder Pain,PSS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东莞康华医院住院诊断为PSSP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肌内效贴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RS评分、WMFT评分及MBI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经治疗4周后,两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改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的NRS评分、WMFT评分、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肌内效贴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显著缓解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疼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红外频谱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9)和试验组(n=19)。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正确的体位摆放、针灸治疗、主动和被动运动,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实行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红外频谱治疗,两组均进行4周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用视觉模拟评分(VAS)、Fugl-Meyer量表(FMA)、巴氏指数(BI)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FMA评分、BI均无显著性差异(P>0. 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以上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 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红外频谱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肩痛的疼痛程度,提高上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技术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Ⅱ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4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Ⅱ期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肌内效贴技术治疗。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FMA-UE)、关节被动活动范围(passive range of motion,P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水肿程度、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UE、PROM、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1),VAS和水肿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FMA-UE、PROM、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VAS和水肿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愈显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肌内效贴技术结合电针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Ⅱ期患者的上肢功能,减轻疼痛与水肿,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分级、上肢痉挛程度[临床痉挛指数(CSI)]、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生命质量[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肌张力分级、CS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上肢FMA评分及SF-36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用于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效果良好,可降低患肢肌张力和痉挛程度,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PNF技术对改善帕金森病患者下肢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定量定性判定治疗前后及不同组间疗效的不同。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6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PNF技术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连续波电针治疗。6周后对两组帕金森病病人进行Fugl-Meyer(FMA)评分和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分,并进行前后及组间对比。结果治疗后两组病人FMA评分、Ashworth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但治疗组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电针联合PNF技术可有效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改善肌张力,其法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物理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2例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随机均分为肌内效贴联合物理治疗组(观察组)和常规物理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5、10天时观察患部肿胀程度和VAS评分及踝关节kofoed评分.结果 治疗后第5、10天时两组肿胀程度和VAS评分较治疗前好转(P<0.05),kofoed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在肿胀改善、VAS评分及kofoed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物理治疗改善急性踝关节伤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踝关节功能,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物理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扎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的摆放、主被动运动、神经发育疗法、运动想像疗法等。治疗组采用肌内效贴布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贴扎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Fugl-Meyer评定上肢功能和改良Bathel指数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各项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能够有针对性地缓解偏瘫后肩痛,可以作为常规康复训练的有效辅助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为主的穴位埋线联合常规康复对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上肢运动功能、血清细胞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60例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康复治疗进行干预,治疗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予以星状神经节为主的穴位埋线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血清IL-1和TNF-α水平均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两组FMA、MBI评分均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为主的穴位埋线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能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降低VAS评分,有效抑制细胞炎性反应,从而减轻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关节水肿和疼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甲钴胺联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合并抑郁的影响。方法 将123例脑卒中后出现肩手综合征合并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肌肉注射甲钴胺联合康复治疗,B组给予肌肉注射甲钴胺治疗,C组单给予康复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Brunnstrom分期变化、简式Fugl-Meger运动功能(FMA)、Barthel指数(BI)分值的变化。结果 A组较治疗前HAMD、VAS分值明显下降,FMA、BI分值明显升高,Brunnstrom分期明显改变,HCY水平明显下降;B组HCY水平、HAMD有所下降,VAS、FMA、BI分值及Brunnstrom分期无明显变化;C组各项分值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与抑郁的发生呈正相关,抑郁程度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与抑郁的发生有关,抑郁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有关。甲钴胺联合康复治疗可明显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并明显改善其抑郁的状况,且治疗的不良反应较少,是临床值得推广的一种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接受针刺与PNF治疗,对照组接受针刺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分级、Fugl-Meyer 运动功能(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MAS分级明显降低,FMA评分及MBI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和MBI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基于MAS分级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结合PNF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确切,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热敏灸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应用于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血液流变学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本院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1组进行热敏灸治疗,对照2组采用PNF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热敏灸结合PNF技术治疗。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全部疗程结束时)疗效、偏瘫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血液流变学等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1、2组的65%、60%(P<0.05)。3组患者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血液流变学分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1、2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结合PNF技术与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方法相比,可明显改善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针刀结合电针和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予以针刀结合电针和温针灸治疗,对照组予以电针和温针灸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分别在治疗前后及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价量表(shoulder hand syndrome scale,SHSS)及简化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对患者的肢体感觉、水肿以及运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治疗后SHSS、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S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刀结合电针和温针灸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SHS患者关节肿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疗效优于常规针灸治疗组,且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给予心理干预并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老年PS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9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脑卒中药物、抗抑郁及康复治疗,心理干预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NFA)评分、Barthel生活能力指数(BI)评定、运动功能评分(FMA)检测。结果:干预组在HAMD评分、NFA评分、BI评分及FMA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干预组抑郁情绪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都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干预能显著减轻老年脑卒中患者伴发的抑郁情绪,并能提高疗效、改善预后,促进躯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腹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将12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以腹针加运动疗法治疗,腹针穴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气旁、滑肉门、外陵。针刺完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隔日1次,每周3次,共24次。对照组以单纯运动疗法治疗,运动疗法的手法及疗程同观察组。结果通过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四肢FMA评分比较,发现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FMA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FMA评分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腹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优于单纯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17.
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朝里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9):68-69,71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 18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于干预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Barthel指数(BI)和简化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BI和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的康复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增强其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应象刺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2例,对照组18例。治疗组采用应象刺血和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巴氯芬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上肢肌张力的变化、运动功能的变化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ADL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肌张力均有所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肌张力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联合应象刺血可缓解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状态,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速牵伸训练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状态的疗效,为该方法的推广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56例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状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40min/次,2次·d-1,每周6d)和慢速牵伸训练(15min/次,2次·d-1,每周6d)。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给予假性体外冲击波治疗。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周和4周后分别采用简化的上肢Fugl-Meyer评分法(FMA)、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后2组患者MAS评分明显降低(P<0.05),FMA和MBI评分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6),但FMA和MBI评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2周后比较,治疗4周后2组患者MAS评分明显降低(P<0.05),FMA和MBI评分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FMA评分和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慢速牵伸训练联合体外冲击波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状态,且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应用慢速牵伸训练。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和任务-导向性作业疗法(OT)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康复疗效,探讨改良CIMT是否适用于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ADL的康复。方法:将90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2例),其中10例患者脱落,共收集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组患者采用CIMT,对照组患者采用任务-导向性为主的OT进行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1d后和治疗结束后30d随访评估2组患者的Wolf运动功能(WMFT)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治疗21 d后组内比较,2组患者WMFT评分、FMA评分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21 d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WMFT评分、FMA评分和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30d,治疗组患者WMFT评分和BI评分较治疗21 d后升高(P<0.05),FMA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各评分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改良CIMT对脑卒中患者ADL的康复疗效明显优于任务-导向性OT,适用于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