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和小关节退变程度与曲度变化的关系。方法通过改良Pfirrmann分级系统评价腰椎间盘退变程度,采用Seze判定法取MRI正中矢状位T2WI图像评估腰椎变直与否,运用Weishaupt分级标准评价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程度。结果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影像学分级与椎间盘退变分级显著相关(P<0.01);腰椎曲度变直与曲度正常2组间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影像学分级及椎间盘退变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腰椎间盘各节段退变形式与腰椎曲度变化相关(P<0.01),并且在椎间盘退变较明显的患者中,腰椎曲度变直与曲度正常2组间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影像学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椎曲度与椎间盘和椎小关节组成三关节复合体相互协调作用,同时腰椎间盘各节段退变形式可能影响腰椎曲度变化。  相似文献   

2.
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与椎间高度及年龄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和椎间盘高度、年龄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20例腰椎间盘退患者下腰段(L3-L5)的腰椎CT和MRI影像学资料,对腰椎小关节骨骨关节炎、椎间高度降低程度进行分级,采用SSPS17.0统计软件包,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Ordinal或Regression)腰椎小关节骨骨关节炎和椎间高度降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1)年龄因素:年龄与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呈正相关(P〈0.001),有统计学意义.(2)椎体间高度降低因素:相对于椎体间高度正常者(GE=5),只有Ⅱ度椎体间高度降低者(GL=3)的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病情程度明显加重(P=0.037),有统计学意义.而Ⅰ度、Ⅲ度和Ⅳ度椎体间高度降低者(GL=4、GL=2、GL=1)的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病情程度无明显加重,与正常者基本一致(P≥0.183),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然老化是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主要因素,多数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与椎间盘高度减低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的横向弛豫T2时间与患者年龄、椎间盘退变分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T2横向弛豫时间对腰椎间盘退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2位患者110个椎间盘进行了矢状位T1加权成像(TIWI)和T2加权成像(T2WI)、轴位加权像(T2WI)及正中矢状位T2 map成像。两位医师对图像进行检测,根据Pfirrmann标准将L1-S1椎问盘分级,测量每个腰椎体髓核及纤维环前后缘平均T2弛豫时间,并对T2弛豫时间进行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对髓核与年龄、退变分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对110个腰椎间盘的T2横向弛豫时间进行了计算,48个椎间盘被分类为PfirrmannⅡ级;37例为Ⅲ级;17例为Ⅳ级;8例为Ⅴ级。腰椎间盘髓核T2值随分级增高而降低(P<0.01);纤维环T2值与分级无明显相关性(P>0.05);腰椎间盘髓核T2值与受试者年龄呈显著负相关(P<0.01),纤维环T2值与受试者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腰椎间盘的横向弛豫时间与退变等级和患者年龄有关联性,MRI横向弛豫时间测量可以作为一种无创、早期定量评价年龄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中医辨证分型与磁共振Pfirrmann标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对120例LIDP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1.5T常规腰椎MRI检查,对扫描的600个腰椎间盘行Pfirrmann腰椎间盘退变分级,并采用Kendall等级相关检验评估LIDP中医辨证分型与椎间盘Pfirrmann标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Kendall等级相关检验显示LIDP中医辨证分型与Pfirrmann标准分级呈正相关(H=315.27,P0.01)。LIDP中医证型的不同也对应着不同程度的腰椎间盘退变:PfriimannⅠ级诊断接近于气滞血瘀证椎间盘退变程度,PfriimannⅡ-Ⅲ级诊断接近于湿热痰滞证和风寒湿滞证椎间盘退变程度,PfriimannⅣ-Ⅴ级诊断接近于肝肾亏虚证椎间盘退变程度。结论在某种程度上,Pfirrmann标准分级对应着LIDP中医辨证分型,两者结合可进一步指导LIDP中医辨证施治,并且使LIDP中医辨证施治有了可量化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腰椎退变对拔伸按压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应用L_(3~5)运动节段轻度退变与中度退变模型进行研究。假定腰椎间盘突出发生于L_4椎间盘左侧,为模拟拔伸按压手法,L_3椎体上终板固定,L_5椎体下终板施以500 N拉力;在L_(4~5)运动节段左侧椎板分别施以50 N与80 N按压力,比较两模型在不同按压力作用下L_4椎间盘左后方位移与L_(4~5)运动节段左侧小关节接触力。结果:手法按压力分别为50 N与80 N时,与轻度退变模型相比,中度退变模型L_4椎间盘左后方位移分别下降18.1%与34.5%,小关节接触力分别下降17.6%与43.4%;当按压力由50 N增至80 N,轻度退变与中度退变模型L_4椎间盘左后方位移分别增加146.3%与96.8%,小关节接触力分别增加195.9%与103.3%。结论:腰椎退变影响拔伸按压手法生物力学效应,但并不增加腰椎小关节接触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黏多糖化学交换饱和转移(glycosaminoglycan 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gagCEST)磁共振成像在腰椎间盘退变早期、定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7例年龄18 ~ 74岁有或无腰椎间盘退变的受试者,观察其L1/2~L5/S1五个椎间盘,共185个椎间盘.将185个椎间盘的T2WI按Pfirrmann分级标准,半定量地分为5级,检测其髓核与纤维环的T2*与gagCEST两个定量磁共振参数并做统计分析.结果 腰椎间盘髓核与纤维环的T2*与gagCEST在不同退变程度之间均具有一定的组间差异性,尤其是gagCEST在正常组与早期退变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gagCEST与Pfirrmann分级显示出比T2*有更好的等级相关性(髓核:r=-0.951,P<0.001;纤维环:r=-0.938,P<0.001).结论 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技术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可用于对腰椎间盘退变的早期、定量诊断,也可评估椎间盘退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腰椎间盘与腰椎两侧小关节共同构成的椎体间三关节复合体是维持脊柱稳定的重要结构,当脊柱稳定的因素改变时,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小关节退变会引起相应结构的变化,进而引起一系列脊柱疾病。因此,探讨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滑脱、腰椎小关节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了解脊柱相关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以及指导相关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腰椎小关节退变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老年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软骨退变病理与影像学改变的相关性,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腰椎管狭窄或腰椎间盘突出并接受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老年患者56例,术前给予腰椎CT和MRI检查,术中取小关节软骨检测病理。Weishaup和Borden标准对影像结果进行分级,Nicola标准对软骨病理进行分级。Spearman法分析影像学改变与病理相关性。结果责任腰椎主要为L4~5,CT和MRI对0~1级软骨退变检测准确率分别为44.12%和47.06%,而对2~3级退变检测准确率分别为91.49%和89.36%。与0~1级病变比较,CT和MRI对3~4级病变检测准确率显著升高(P<0.05)。MRI不对称程度对1~2级软骨退变检测准确率为41.18%,显著低于对3~4级退变检测准确率(89.36%)。CT和MRI Weishaup分级与2~3级腰椎退变病理显著相关(P<0.05)。结论2~3级关节炎软骨退变与CT、MRI影像学改变呈显著正相关性,对0~1级病变的临床诊断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CT征象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9月在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153例腰痛患者的腰椎CT资料,采用观察CT骨窗轴位像关节突关节面、关节间隙、骨赘形成及骨质改变情况,依据LFJOA的CT征象将其分级.结果 Ⅰ级48例,Ⅱ级48例,Ⅲ级57例.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累及3节椎间小关节90例,2节42例,1节21例;同时伴有椎间盘膨出和(或)突出,累及3节椎间盘膨出63例,2节57例,1节33例.椎间盘膨出导致LFJOA的病变率高于椎间盘突出(P<0.05),腰椎4~5(L4~5)小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生率最高,其次是腰5~骶1(L5~S1)和腰3~4(L3~4)(P<0.01).结论 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病变程度CT分级与椎间盘退变具有一致性,多层螺旋CT对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的评估和研究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可疑腰椎病变患者L1~4椎间盘ADC值、腰动脉血供与相应平面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评价ADC值对椎间盘退变的可能诊断价值,并探讨椎间盘退变的血供因素。方法可疑腰椎病变患者65例,年龄16~76岁,平均(52.3±28.5)岁;其中下腰痛并坐骨神经痛11例,下腰痛无坐骨神经痛16例,坐骨神经痛无下腰痛33例,跛行5例;病程1~57周,平均(13.4±6.3)周。对所有患者采用椎间盘弥散成像测定L1~4椎间盘ADC值,采用腰动脉MRA进行腰动脉成像,分析椎间盘ADC值、腰动脉血供与相应平面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L1~4平面ADC值与各自平面椎间盘退变分级明显相关(P<0.05),退变程度越大,椎间盘ADC值越小。L1、L2、L3平面腰动脉血供分级与各自平面(L1~2、L2~3、L3~4)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明显相关(rs=0.823,P=0.016 3;rs=0.791,P=0.019 2;rs=0.835,P=0.010 3);L4平面腰动脉血供分级与L4~5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无明显相关(rs=0.306,P=0.209 2)。结论MR弥散成像测得的腰椎间盘ADC值能反映L1~4腰椎退变程度;血供...  相似文献   

11.
背景 椎间盘退变是一系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始动因素,既往研究多集中于腰椎间盘退变的流行病学及影像学研究方面,而关于严重腰腿痛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需手术干预的研究少见,其椎间盘退变分布规律并不明确,而责任间隙(手术节段)退变分布情况鲜有报道。目的 分析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患者椎间盘退变及责任间隙分布规律。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6年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60医院行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和腰椎矢状位MRI检查并确诊为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03例,分析腰椎间盘退变及责任间隙分布特点〔包括腰椎失稳、Modic改变、高信号区域(HIZ)、许莫结节(SN)〕;椎间盘退变分级采用Pfirrmann分级标准,Ⅰ、Ⅱ级为正常椎间盘,Ⅲ、Ⅳ、Ⅴ级为退变椎间盘(其中Ⅳ级、Ⅴ级为严重退变);多间隙椎间盘退变采用自定义W分级标准,即两个及以上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结果 503例患者共2 515个腰椎间盘,退变率为74.08%(1 863/2 515),严重退变率36.46%(917/2 515)。上腰椎椎间盘(L1~2、L2~3)退变率为56.96%(573/1 006),严重退变率为34.55%(198/573);下腰椎椎间盘(L3~4、L4~5、L5~S1)退变率为85.49%(1 290/1 509),严重退变率为55.74%(719/1 290)。下腰椎椎间盘退变率、严重退变率均高于上腰椎(P<0.05)。≥40岁女性腰椎间盘退变率高于男性(P<0.05)。<40岁男性腰椎失稳发生率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odic改变、HIZ、SN发生率两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岁女性腰椎失稳发生率高于男性(P<0.05);而Modic改变、HIZ、SN发生率两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0岁男性Modic改变、HIZ与女性腰椎失稳、HIZ、SN与<40岁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失稳、Modic改变、SN和HIZ腰椎退变节段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节段单间隙381例,两间隙102例,三间隙14例,四间隙4例,五间隙2例;责任间隙椎间盘退变率为99.01%(498/503),严重退变率为62.82%(316/503)。结论 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患者的椎间盘退变率较高,且女性较高,下腰椎椎间盘高于上腰椎椎间盘,女性腰椎失稳、Modic改变发生率均高于男性,SN发生率低于男性,40岁是男性Modic改变及HIZ发生的转折点,也是女性腰椎失稳、HIZ、SN发生的转折点。责任间隙椎间盘大部分发生退变,且严重退变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MRI表观弥散系数值(ADC)用于腰椎间盘退变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50例腰痛患者进行腰椎MRI常规序列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测量每个腰椎间盘平均ADC值,分析腰椎间盘平均ADC值与退变分级、解剖部位的相关性。结果不同退变分级腰椎间盘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退变分级越高,其平均ADC值越低;相同退变分级不同解剖部位腰椎间盘平均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H=36.71、11.51、21.32,P<0.05或0.01),解剖部位与II~IV级ADC值呈正相关(r=0.41、0.40、0.55,均P<0.01),越接近足侧腰椎间盘其平均ADC值则越高。结论MRIADC值能够定量评估椎间盘退变,间接反映退变椎间盘微观结构的改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无症状成人腰椎间盘髓核的磁化传递率(magnetization transfer ratio, MTR)与椎间盘退变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对290例无症状志愿者进行腰椎间盘MRI矢状位常规序列及SPGR磁化传递(magnetization transfer, MT)脉冲序列扫描,通过Pfirrmann分级评价椎间盘退变情况,测量不同Pfirrmann分级、椎间盘节段及各年龄分组的髓核MTR值。分析髓核MTR值与Pfirrmann分级、年龄、BMI、椎间盘节段的相关性及髓核MTR值的性别差异。结果 髓核MTR值与Pfirrmann分级呈中度正相关(r=0.503,P=0.000);生理性退变的椎间盘(Pfirrmann Ⅰ~Ⅱ级)和退变椎间盘(Pfirrmann Ⅲ~Ⅴ级)的髓核MTR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0,髓核MTR的界值为26.75%,其评价退变椎间盘的敏感度为0.786,特异性为0.724。腰椎间盘髓核MTR值具有性别差异(P=0.000),男性、女性的髓核MTR值均与年龄呈正相关(r=0.366,P=0.000;r=0.416,P=0.000)。髓核MTR值与BMI、椎间盘节段之间均呈正相关(r=0.206,P=0.000;r=0.233,P=0.000),下位腰椎间盘节段(L4/5、L5/S1)的髓核MTR值高于上位椎间盘节段(L1/2、L2/3)(P=0.000)。结论 腰椎间盘髓核的MTR值随着腰椎间盘退变加重而增加,下位腰椎间盘的髓核MTR值高于上位腰椎间盘。腰椎间盘髓核的MTR值随着年龄增长、BMI升高而增加,并且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腰椎间盘退变后应力变化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评估腰椎间盘退变后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 利用MIMICS软件对正常腰椎的CT图像进行预处理后,导入ABAQUS软件建立正常椎间盘L3~L4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改变椎间盘退变后对应的材料属性,建立退变椎间盘L3~L4节段的有限元模型.对模型施加0.3 MPa均布轴向压缩载荷,比较正常和退变椎间盘的纤维环、髓核、软骨终板、关节突关节的应力.结果 与正常椎间盘比较,退变椎间盘的应力分布发生改变,纤维环周边承受较大应力,髓核的压应力明显降低,软骨终板的应力集中在外周偏后;关节突关节面的应力明显增大.结论 有限元方法可以直观地观察椎间盘退变对腰椎的影响,是对临床研究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5.
许勇  云才  郭昭庆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9):81-82,85
目的通过腰椎小关节的骨关节炎分级、关节矢状角、终板下关节角在不同滑脱程度的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中的改变,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程度与腰椎小关节形态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1年11月L4/5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43例,Ⅰ度退变性腰椎滑脱29例为A组,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14例为B组;Weishaupt关节炎影像学法对L4/5小关节炎进行分级;CT测量L4/5小关节矢状角、L4终板下关节角。不同退变性腰椎滑脱组的骨关节炎分级,关节矢状角和L4终板下关节角及两侧对称性比较。结果 A组和B组骨关节炎均无0级,其中,A组1、2、3级分别为4、11、14例;B组分别为1、6、7例,两组骨关节炎分级无差异(P〉0.05)。A组L4/5关节矢状角、L4终板下关节角[(28.69±8.97)°、(115.91±6.51)°]与B组[(28.23±11.89)°、(117.90±7.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关节矢状角对称性差异、终板下关节角对称性差异A组[(9.06±4.45)°、(5.21±3.90)°]与B组[(12.80±4.95)°、(8.25±3.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小关节矢状角、终板下关节角的不对称性影响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滑脱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初步研究腰椎退行性病变与原发件单膝骨关节炎发病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至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115例原发性单膝骨关节炎和119例原发性双膝骨关节炎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腰椎退变的体征和放射学改变将单膝、双膝患者分为上腰椎退变、下腰椎退变、伞腰椎退变及无腰椎退变组,进行X2榆验,比较单、双膝患者的腰椎退变情况有无差异.结果 原发性单膝骨关节炎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或神经根管狭窄侧与膝关节病变侧相同.单膝患者的腰椎退变发病率(60%)高于双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腰椎退变发病率(31.1%),X~2=19.723,P=0.000;单膝患者的上腰椎退变发病率(29.6%)高于双膝患者的上腰椎退变发病率(6.7%),X~2=20.720,P=0.000;单膝患者的下腰椎退变发病率(17.4%)高于双膝患者的下腰椎退变发病率(8.4%),X~2=4.227,P=0.040;全腰椎退变发病率没有差异,X~2=0.402,P=0.526.结论 同一老年患者的原发性单膝骨关节炎发病与腰椎退变相关,特别是上腰椎退变会诱发单膝骨关节炎的发生和加重;原发性膝骨关节炎的屈曲畸形可能会导致下腰椎、甚至上腰椎退变的加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腰椎生物力学失衡与椎问盘退变之间的关系.方法:设计并建立了大白兔腰椎的生物力学失衡的实验模型后,处死实验动物,暴露出相应椎间隙,切下L3、L4、L5椎问盘,分别进行腰椎阍盘组织形态学观察、炎性介质测定、胶原酶活性测定.结果:静力失衡组和动力失衡组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评分值高于对照组;动静力失衡组椎问盘炎性介质含量明显高于单纯动力失衡或静力失衡组;动静力模型组椎问盘胶原酶活性较动力组和静力组均高.结论:腰椎生物力学失衡导致腰椎间盘退变,故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所致疾病的关键在于恢复患者腰椎的动力平衡,代偿其静力平衡.重建腰椎正常的生物力学系统.是防治腰椎间盘退变所致疾病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CT扫描对腰椎小关节退变的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 268例临床疑诊腰椎小关节退变患者于临床症状出现后就诊,均接受了CT扫描.结果 CT扫描证实,268例中有406个腰椎小关节发生改变.腰椎小关节退变的CT表现主要是关节突增生肥大合并骨赘形成,椎小关节间隙变窄或消失,关节腔内"真空征",关节面毛糙硬化,小关节半脱位,以及伴发椎间盘突出、膨出,黄韧带肥厚和钙化等.结论 CT扫描可准确显示腰椎小关节的形态、结构及其异常改变,对椎小关节退变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对临床诊断及治疗评估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腰椎终板Modic改变类型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及二者与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0—12月间行腰椎MRI检查且合并Modic改变的患者200例。Pfirrmann分级评估腰椎间盘退变。通过电话随访,采用VAS法评估LBP。统计Modic改变及邻近椎间盘退变在下腰段(L4/5及L5/S1水平)的分布情况及关系,及二者与LBP的关系。结果:Modic Ⅱ型与Ⅱ?Ⅰ型均与轻度椎间盘退变相关(P < 0.05)。Modic Ⅰ?Ⅱ型与轻度及严重椎间盘均相关(P < 0.05),而Modic Ⅰ型与严重椎间盘退变相关(P < 0.05)。Modic Ⅰ型、Ⅱ型及Ⅰ?Ⅱ型与LBP相关(P < 0.05)。多因素分析后,严重椎间盘退变(4级)与LBP相关性消失(P > 0.05)。结论:退变程度较高的腰椎间盘易合并Modic Ⅰ型,Modic Ⅱ型更常见于退变程度较低的腰椎间盘;退变初始阶段,Modic Ⅱ型可能向Ⅰ型转换。虽然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退变均与LBP相关,Modic改变的影响可能更直接,而腰椎间盘退变通过Modic改变间接产生影响,因此较弱。  相似文献   

20.
孙振波 《中外医疗》2014,(10):195-196
目的:比较无症状志愿者腰椎间与腰椎管内椎间MRI的影像学特征,为临床提供诊断标准。方法对75例年龄20-70岁的无症状志愿者进行腰椎及腰椎管MRI检查,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每位志愿者的MRI影像资料进行分析,记录腰椎间盘及腰椎管的表现。结果75例无症状志愿者中椎间盘退变54例(75%),椎间盘膨出38例(50%),椎盘突出21例(28%),椎间盘脱出1例(1.3%),椎间盘纤维环出现HIZ 9例(12%),椎间盘髓核游离以及神经根受压者未发现。发生椎间盘退变在30岁以上常见,腰间盘膨出在50岁以上较常见。腰椎管25例发生黄韧带肥厚、18例小关节肥大内聚、13例椎板增厚。结论无症状人群中MRI发现椎间盘退变、膨出、突出和腰椎管黄韧带肥厚,大小关节肥大增厚,椎板增厚较为常见,因而是腰腿痛患者致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