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讨论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脑动球瘤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60例确诊为脑动脉瘤的患者.术前、栓塞术中行3D-DSA检查,其中40例行3D-DSA随访,随访时间为3~18个月:结果在术中312-DSA指导下致密栓塞48例,术后无一例再破裂,40例经3D-DSA随访者被证实完全闭塞。结论3D-DSA可提高颅内动脉瘸血管内栓塞的致密程度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DSA在颅内复杂动脉瘤介入杂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7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先行2D-DSA检查,再行3D-DSA检查,并采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比较2D-DSA和3D-DSA对颅内复杂动脉瘤检出情况、各项成像技术评估情况,同时统计成功实施介入栓塞例数。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3D-DSA外形显示、空间关系显示、瘤颈显示情况优于2D-DS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7例均成功实施介入栓塞治疗。结论 DSA可协助术中动脉瘤腔致密填塞,且3D-DSA成像效果优于2D-DSA,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介入杂交手术平台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效果,并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手术治疗前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7例(共23个动脉瘤),同时比较2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2D-DSA)、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3D-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17例病理证实为颅内动脉瘤患者中2D-DSA共检出16例,1例微小血泡样宽颈动脉瘤因病灶太小漏诊,准确率为94.12%,3D-DSA全部检出,准确率达100.0%,但两种检测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0,P=0.310)。15例宽颈动脉瘤术中达到致密栓塞;2例未破裂颈内动脉巨大宽颈动脉瘤予以较疏松填塞。1例双侧大脑中动脉宽颈动脉瘤患者因术前出血量大,栓塞治疗后行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术。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30个月,16例恢复工作,1例呈迁延性昏迷状态(治疗3个月)。复查DSA16例动脉瘤消失,1例疏松填塞的巨大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患者,瘤腔仍有血流灌注,但动脉瘤未增大。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能够有效提髙颅内复杂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成功率,同时可有效防止再出血,提髙复杂动脉瘤的治愈率,期间应用DSA技术可确保治疗安全性,并对预后做出可靠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平板旋转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治效果。方法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怀疑颅内动脉瘤的52例患者行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造影,先行正侧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再加做3D-DSA,比较两者在动脉瘤检出率、瘤体大小测量、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显示以及栓塞治疗的评价效果。结果 52例患者41例确诊为动脉瘤患者,共发现44枚动脉瘤。44枚动脉瘤经2D-DSA检出36例(38枚动脉瘤),3D-DSA检出41例(44枚动脉瘤);3D-DSA较2D-DSA更清楚显示瘤颈,3D-DSA对脑动脉瘤子瘤显示较2D-DSA显示佳。在治疗中,3D-DSA较2D-DSA更准确判断动脉瘤填塞程度及残留腔隙。结论 3D-DSA能任意角度观察,有效排除血管成角、重叠等因素的干扰,提高了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在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以及瘤体形态显示更清楚,对栓塞治疗效果的评估更准确。  相似文献   

5.
穆民  李维民   《中国医学工程》2014,(6):103-103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动脉瘤的患者,将其2D-DSA和3D-DSA的动脉瘤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常规2 D脑血管造影比较,3D-DSA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信息。结论 3D-DSA的重建图像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栓塞治疗中,更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D.DSA脑血管造影检查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结果:共发现32例38个颅内动脉瘤,分别采取了手术夹闭、栓塞治疗等不同的治疗方法。结论:3D-DSA极大提高了脑血管造影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为动脉瘤的手术夹闭、栓塞治疗提高了可靠保障,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效能及治疗指导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且均接受3D-CTA检查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的208例患者临床资料,以3D-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3D-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效能及在治疗指导中的价值。结果 212例患者经3D-DSA检查,9例患者未检出动脉瘤,203例患者中检出动脉瘤251个;3D-CTA检查,17例未检出动脉瘤,195例患者中检出动脉瘤243个,诊断效能:灵敏度95.57%,特异度88.89%,准确率95.28%,阳性预测值99.49%,阴性预测值47.06%。3D-CTA诊断后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诊断符合率为96.05%、97.01%、89.66%、80.00%,其余部位符合率均为100.0 0%。3D-CTA和3D-DSA检查动脉瘤的瘤体最大径和瘤体颈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3例手术治疗患者中169例术后采用3D-CTA复查,均能清晰显示动脉瘤夹位置与数目,患者术后动脉瘤完全闭塞,瘤颈无残留。结论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具有较高诊断效能,可提供影像学信息指导临床治疗及术后评价。  相似文献   

8.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在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就诊的11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先进行头部3D-CTA检查.后进行DSA检查,检出动脉瘤89例,动脉瘤瘤颈夹闭术(81例)和介入栓塞术(8例),行手术和血管介入患者1周后全部行CTA复查,比较术前3D-CTA与DSA结果.结果:89例患者CTA枪出颅内动脉瘤97个,DSA检出颅内动脉瘤93个.其中5例CTA发现并经手术证实的前交通动脉小动脉瘤和3例后交通动脉小动脉瘤DSA检查为阴性;4例CTA检查阴性,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并经手术证实,3D-CTA对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的敏感性为95.6%,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6%,与DSA或/和手术诊断符合率为88.1%.结论:3D-CTA诊断结果与2D-DSA或/和手术诊断符合率较高,应灵活地结合CTA和DS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达到最大稗度上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三维C 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在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疑似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纳入研究,均行3D-CTA与3D-DSA检查,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比较3D-CTA与3D-DSA检查准确性。结果 3D-CTA诊断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灵敏度为91.46%(75/82),特异度87.50%(7/8),准确性91.11%(82/90);3 D-D S A诊断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灵敏度为9 8. 7 8%(8 1/8 2),特异度100.00%(8/8),准确性98.89%(89/90),Kappa值均0.4;3D-DSA检查方式灵敏度与准确性均明显高于3D-CTA检查方式(P0.05)。结论相较于3D-CTA,3D-DSA诊断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准确性,可为患者临床诊治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3D-DSA双容积重建的单模融合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经血管内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的137例患者的临床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资料。结果137例患者中共152个颅内动脉瘤,其中多发颅内动脉瘤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栓塞术治疗,其中117个颅内动脉瘤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35个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随访发现动脉瘤完全闭塞123个(80.9%),瘤颈残留17个(11.2%),瘤腔残留12个(7.9%)。结论基于3D-DSA双容积重建的单模融合技术能够更好发现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残留或复发,并能排除金属伪影的干扰,提供更直观、清晰的重建影像,在DSA随访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数字血管造影三维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诊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三维数字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确诊或疑诊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DSA检查,利用3D工作软件行三维重建后做出诊断,并根据处理后的图像拟定栓塞治疗方案。结果:34例患者行2D—DSA确诊动脉瘤31例,共检查出32个动脉瘤;3D—DSA确诊34例,共检查出36个动脉瘤。34例动脉瘤患者,28例行GDC栓塞治疗,20例完全致密栓塞,占71.4%。栓塞90%以上8例,占总数的28.5%。结论:3D—DSA可清楚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三维形态和空间结构,对诊断和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Yan SX  Yang TH  Fan YM  Tiao C  Jin S  Yin L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8):559-561
目的比较3D-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和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天津市环湖医院2004年1月至2005年3月就诊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86例,行3D—CTA、3D—DSA检查。研究并比较CTA和DSA影像特点。结果86例患者,阴性12例,余74例患者共检出94个动脉瘤。3D—DSA与3D—CTA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时,在3D影像指导下可提高动脉瘤的致密填塞率。但是在3D影像的测量值要大于2D影像的测量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经验.方法4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8个动脉瘤),其中43例行单纯GDC栓塞术,3例宽颈动脉瘤行支架结合GDC栓塞,1例宽颈动脉瘤应用球囊瘤颈塑型GDC栓塞术, 术前、术后造影对比,术后随访1~58个月.结果4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GDC栓塞47个,其中36个100%栓塞(76.5%),6个90%栓塞(12.8%),2个80%栓塞(4.3%),1个50%栓塞(2.1%),2个栓塞失败(4.3%),1个多发动脉瘤未作处理.4例应用瘤颈辅助技术手术顺利,效果满意.术后随访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结论GDC适合大多数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段颈内动脉瘤的效果和经验。方法:46例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颅内段颈内动脉瘤。局麻下经股动脉穿刺入路,在DSA下,根据动脉瘤的形状、大小,选用合适的弹簧圈,逐步将瘤腔满意填塞。结果:46例病人51个动脉瘤,其中100%栓塞的为42个(82.4%),95%栓塞的为6个(11.8%),90%栓塞的为3个(5.8%);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脑血管痉挛3例,局灶性脑梗死1例;45例好转(97.8%),1例死亡(2.2%)。通过DSA进行随访,1例动脉瘤复发,再次使用弹簧圈达致密填塞。结论:介人栓塞治疗颅内段颈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杜志君  李朝晖  祝子峰 《吉林医学》2011,(20):4197-4197
<正>近年来,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在介入治疗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广泛认可[1-2]。笔者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间收治的68例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在常规2D-DSA检查基础上行3D-DSA SSD检查。对22例确诊颅内动脉瘤的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使用PHILIPS Allura Xper FD20血管造影机对疑有颅内血管病变的25例患者进行常规DSA和旋转DSA检查,通过遮盖表面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三维重建方法进行颅内血管重建.结果通过3D-DSA检查24例患者确诊为颅内动脉瘤(26个动脉瘤),1例确认为后交通动脉起始端壶腹样膨大.在3D-DSA检查中25例患者病变血管的位置清晰可见,24例患者26个动脉瘤的形态、瘤颈尺寸、与相邻血管间的关系均可清晰显示或测量.结论 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造影中可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使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CTDSA)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实施VCTDSA检查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均使用手术或影像学(3D-DSA)证实,其中68例患者有动脉瘤,共检出动脉瘤88个。结果VCTDSA检测与手术或影像学(3D-DS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两种检测方式在不同部位、不同大小动脉瘤检出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CTDSA检查动脉瘤患者灵敏度94.44%、特异度87.50%、准确率93.18%,且与手术或影像学(3D-DSA)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7);VCTDSA检查动脉瘤数目灵敏度96.70%、特异度93.33%、准确率96.23%,且与手术或影像学(3D-DSA)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7)。结论VCTDSA与手术或影像学(3DDSA)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可用于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对颅内动脉瘤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荥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统计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1例患者成功栓塞治疗76个囊形动脉瘤,其中64例(90.14%)患者68个动脉瘤被完全栓塞,6例(8.45%)患者8个动脉瘤被部分栓塞,1例(1.41%)患者治疗失败。术中发生血管痉挛10例(14.08%),血管栓塞3例(4.23%),动脉瘤破裂4例(5.63%),1例(1.41%)麻醉复苏后左肢少动,右肢见活动。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但存在发生脑血管痉挛、血管栓塞、动脉瘤破裂等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平板探测器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上疑似颅内动脉瘤和其它脑血管病在行常规全脑血管造影中发现或疑似脑动脉瘤的58例患者,均常规位造影(2D-DSA)后即行旋转采集,将旋转数据传送到3D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处理,分析动脉瘤检出情况、瘤体及瘤颈显示情况、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比较3D-DSA技术与2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有无差异。结果2D-DSA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8.89%、75.00%;3D-DSA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00%,2D-DSA与3D-DSA的灵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DSA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率高于2D-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DSA显示的信息量优于2D-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DSA可提高颅内动脉瘤检查的灵敏度、诊断率和信息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血管内介入植入电解可脱弹簧圈术治疗的2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患者瘤腔致密栓塞16例,栓塞90%以上7例,栓塞85%~90%2例。术中出血1例,术后半年内再次出血2例,在外院行GDC致密栓塞,留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余患者无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近期疗效佳的优点,其中球囊辅助成形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