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E)理论应用于心肺复苏(CPR)教学的效果。方法将216名南京医科大学2009级临床本科三年级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108名学生,采用传统模式教学CPR;观察组108名学生,采用CBE理论教学CPR。两组教学课时数均为8学时,比较两组学生自学后和课堂教学后的CPR理论考试以及实践课结束后的CPR技能操作成绩,结果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并调查学生对CBE教学模式在CPR教学应用中的认可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自学后、课堂教学后平均CPR理论考试成绩以及操作考核成绩均明显提高[(69.7±11.3)分比(58.5±13.5)分,(94.2±6.3)比(81.1±8.4)分,(95.7±5.1)分比(79.5±11.1)分,均P<0.05],除观察环境、判断意识与呼吸、启动紧急反应系统、按压与吹气之比、按压中断在10 s之内项目外,观察组摆放体位、按压位置、按压姿势、按压频率、按压深度、胸廓是否回弹、清理呼吸道、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考核错误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得分均明显提高[(21.7±2.8)分比(18.6±3.6)分,(38.0±5.2)分比(31.2±8.5)分,(26.1±3.5)分比(21.7±4.8)分,均P<0.05]。结论 CBE教学理论指导下CPR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围绕教学需要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开展,教学课程灵活,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侧重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明显提高了CPR的教学效果,并得到学生的认可。  相似文献   

2.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多媒体素材库的建设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课程特点,侧重从该专业基本理论、数码互动室和图谱库、基本技能素材库以及学生制作视听教材等几方面介绍了多媒体素材库的建设,指出它可有效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互联网平台应用于心肺复苏(CPR)教学的效果。方法将昆明医学院2007、2008级临床本科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8名学生,在CPR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法;观察组99名学生,在传统教学法基础上,应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教学。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考核,比较两组学生CPR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成绩,并调查学生对互联网平台在CPR教学过程中应用的认可程度。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平均CPR理论考试成绩分别为(88.2±8.0)分和(78.8±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R实际操作考核成绩分别为(86.2±5.0)分和(78.3±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的学生喜欢并接受互联网平台教学。结论互联网教学平台可明显提高CPR理论和实际操作的教学效果,并得到学生的认可,可以明显激发医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4.
病理学实验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实验教学成为许多病理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通过使用显微数码互动教学系统、双语教学、案例式教学以及尸检观摩等多种教学方法,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院内心肺复苏(CPR)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4例心脏骤停并接受院内CPR患者的资料,根据CPR结果分为有效组(84例)与无效组(6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及CPR情况等临床资料。结果有效组60岁及以上患者比例、心脏骤停时长、CPR总时长、首次电除颤实施时间、电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阿托品用量均低于/少于无效组,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比例高于无效组(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心脏骤停时长、首次电除颤实施时间是影响CPR效果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低于60岁、心脏骤停时间较短、首次电除颤实施较早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较高,CPR总时长较短,复苏药物用量较少。  相似文献   

6.
浅谈心肺复苏教学中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急救医学公认的"生存链"的观念,全世界目前对危重患者的救治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对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能否及时、有效地行CPR,是挽救患者生命和保护脑功能的首要和关键的急救措施之一。采用模拟情景教学与模拟人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促进医学生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我们采用对在我院实习的临床医学五年制、八年制及规范化培训的医学生进行CPR教学。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让医学生掌握CPR基本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辅以具体实践操作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的目标是不仅每一位医务人员要熟练掌握CPR,还要向社会大众普及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技能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技能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适岗能力。方法: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制作适合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开展实验教学以及改革考核方式,促进学生对护理操作技能的掌握。结果:100%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改革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90.4%学生认为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96%学生认为有利于沟通能力的提高;86.3%学生认为课程考核方式合理。结论:实践技能教学改革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BL结合CBS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校临床医学专业2014级两个班级共8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回顾性分析原则,依据随机法进行分组,其中选择一个班级为研究组—40名学生,即:实施"PBL联合CBS"教学模式在免疫学教学中;剩余一个班级为对照组-42名学生,即:沿用原有教学模式在免疫学教学中。学期末通过自制的"教学情况调查量表"、以及"理论及实践考核"对两组学生进行考核。结果:研究组对选用教材满意率95.00%,教学内容满意度97.50%,教学形式满意度97.50%;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考核后,研究组学生理论考核评价(41.8±7.5)分,实践能力考核评价(43.3±5.5)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教学中引入PBL结合CBS教学模式,可较好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亦可教学相长,有益于教师的能力与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心搏骤停患者入急诊抢救室的时间对复苏效果的影响和除颤与心肺复苏(CPR)先后顺序以及心室纤颤时间对除颤效果的影响。方法分析总结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因心搏骤停进入急诊室抢救的162例患者,按心搏骤停发生至急诊抢救时间分为<4min组(82例)、4~10min组(50例)、>10min组(30例)。每组患者再分为直接除颤组和先CPR再除颤组,分析比较不同室颤时间以及除颤、CPR先后顺序的除颤成功率。结果工作时间(日间)入抢救室的心搏骤停患者与休息时间(节假日及夜间)入抢救室的患者复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室颤时间的延长,除颤的成功率明显下降。室颤时间<4min组、4~10min组、>10min组除颤成功率分别为75.61%、56.00%、20.00%,室颤时间>10min组与<4min组、4~10min组除颤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室颤时间<4 min组,先CPR再除颤组的除颤成功率与直接除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50%比73.81%,P>0.05);室颤时间4~10min组,先CPR再除颤组的除颤成功率明显高于直接除颤组(72.00%比40.00%,P<0.05);室颤时间>10min组,先CPR再除颤组的除颤成功率明显高于直接除颤组(40.00%比0,P<0.05)。结论心搏骤停的患者复苏成功率与在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入急诊抢救室的时机无明显关系,心搏骤停室颤持续时间是影响除颤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从科学发展观和当代教学理论、实践结合这一视角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汲取入学、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成果,构建人本教学发展观——现代教学观,提出三个基本要点:①主题观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点;②核心观点——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观点;③实施要点——运用发展性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1.
心肺复苏(CPR)是临床医师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对医务人员生进行CPR相应理论、技术操作的培训,能够培养其急救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反应能力。使用高级模拟人进行规范化CPR培训,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过程中,除颤期及气管插管期胸外按压中断时间长短对CPR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2010年CPR指南,规范CPR除颤期及气管插管期流程,缩短CPR过程中胸外按压中断时间。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82例心脏骤停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CPR流程。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80例心脏骤停患者为实验组,实施规范除颤期及气管插管期流程。对两组患者在CPR胸外按压中断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CPR过程中除颤期胸外按压中断时间和气管插管期胸外按压中断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CPR流程,可缩短CPR过程中除颤期及气管插管期胸外按压时间,提高复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技术模拟教学系统"在高职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级高职护理专业120名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理论、技能考核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比较两组的教学效果。结果采用"护理技术模拟教学系统"授课的实验组学生,其理论与技能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对改革的教学方法评价较好。结论"护理技术模拟教学系统"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集体协作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使学生能力更符合就业市场的岗位需求。  相似文献   

14.
为激发、调动学生对寄生虫学实验的兴趣,掌握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学科特点从实验教材和实验教具上更新;并将理论与实体标本结合;再通过建立示教馆、动物模型、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在实验教学中,采取师生互动式提问、讨论,利用图表进行阶段性复习,锻炼其综合分析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以课堂教学为指导、实验教学为基础、网络教学为辅助、实践教学为延伸的立体式教学,实现了理论与实验、实验与实践、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同时推进了学科的发展,形成具有医学寄生虫学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686例心肺复苏成败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解我院心肺复苏(CPR)现状,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成败的相关因素,探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对本院2002至2008年6年来记录完整的686例患者CPR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疾病种类、CPR开始时间、复苏药物、电击除颤、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成功率及脑复苏成功率等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创伤后CPR病例数量居首位;心脏停搏时间大于10min者CPR成功率明显低于10min内开始CPR者(P<0.05);322例复苏成功,CPR成功率为44.02%,24h生存率12.2%,脑复苏成功率仅5.4%;CPR成功率与心脏停搏时间、有无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有无早期电除颤等有关。结论CPR成功率较低,脑复苏成功率则极低,早期生命支持"生存链"未得到切实应用;尽早识别心跳骤停、及早CPR、及早气管插管和及早电击复律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院前实施心肺复苏术(CPR)的状况 , 探讨针对性策略, 努力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 对2006年5月~2007年5月院前急救452 例CPR 的出诊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病例数量、疾病种类、CPR相关时间、CPR成功率及随访中脑复苏成功率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52例CPR 中有95例复苏成功,占21.02%.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患者仍为CPR主要对象.复苏成功组室颤/室扑的比例明显高于失败组(P<0.01),早期电除颤者复苏成功率高.CPR成功与未成功组在发生心搏骤停(CA)至开始CPR 时间方面有明显差别,超长CPR(即CPR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以上)与CPR是否成功无关联(P > 0. 05),目击者即刻CPR可提高成功率,脑复苏成功率很低.结论 院前急救中应尽早开始实施CPR、电除颤以及规范熟练的基本生命支持(BLS)操作是复苏成功的关键.对于原因不明或自缢、电击、溺水、意外事故而引发的CA要积极抢救生命.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知识及CPR技术.  相似文献   

17.
心肺复苏急救效能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CPR急救效能影响因素。方法应用SPSS11.0软件对经过CPR急救的386例CA病例生存入院、ROSC的影响因素进行组间两两χ2检验分析。结果 〈5min CPR组分别与目击者急救组、〈5min除颤组及VF组转复成功、≤10min应用肾上腺素累计≤4mg,P均〈0.05或〈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气管插管运用组χ2=4.540.05〉P〉0.01;〉10min CPR无生存入院、〉5min除颤无转复成功。结论院前院内CPR急救效能影响因素:目击者及时反应、首次CPR时机、除颤时机与除颤心律表现、气管插管、肾上腺素累计用药。生存入院随首次CPR和除颤时机的延长呈下降负相关线性回归趋势;与目击者急救和VF呈正相关线性回归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PR)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159例CPR患者,分为CPR成功组和CPR失败组,统计CPR的成功率和CPR影响因素在两组中的构成比,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数据。结果:CPR成功率为19.45%(31例),"开始CPR时间<5 min"、"电除颤开始时间<5 min"、"气管插管"和"心室停搏"的B值分别为-1.898、-2.854、-4.645和4.907,Wald值分别为6.128、10.902、10.466和19.956,OR值分别为6.675(95%CI:1.485~30.008)、17.358(95%CI:3.190~94.465)、104.063(95%CI:6.240~1735.552)和0.007(95%CI:0.001~0.064),P值均<0.05。结论:"开始CPR时间<5 min"、"电除颤开始时间<5 min"、"气管插管"是CPR成功的独立保护因素,而"心室停搏"则是CPR成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基础考试方法改革的实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中医学基础考试方法改革的实践,探索能够全面检验教学成果和有效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考试方法。方法将中医学基础考试内容分为基本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和综合运用能力考核3部分,分别采取笔答、实际操作、课堂病案分析讨论等方法考核。对受试学生的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进行分析。结果学生考试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此种考试方法能够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结论改革后的考试方法可以全面检验中医学基础教学成果,能够有效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诊科对心血管病人心跳骤停的抢救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旨在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CPR)水平。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急诊、门诊就诊时发生心脏骤停(cardica arrest,CA)并在急诊科抢救的心血管疾病病人共42例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对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组和失败组的CPR开始时间,CPR的持续时间,除颤开始时间,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是否有急救协作小组(医护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参与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病例ROSC成功率为66.67%,脑复苏成功率为45.24%,2组CPR开始时间(从心脏骤停至CPR开始时间)、人工气道开始建立时间,除颤开始时间(从发生室颤到开始除颤的间隔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比较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协作小组参与的CPR成功率显著高于无参与组(P〈0.01)。结论CA发生后尽早CPR、合理应用复苏药物和急救协作小组参与抢救可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