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联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PTA) 及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BSCT) 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可行性和近期效果.方法 研究共入组48例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 依自愿原则分组, 仅采用PTA治疗的19例患者为PTA组, 单纯ABSCT组10例, PTA与ABSCT联合治疗的19例患者为联合治疗组.常规治疗方案3组相同, 对3组患者的疼痛感、冷感、间歇跛行、踝肱指数 (ABI) 、侧支血管生成数量等方面的指标进行比较, 从而判断3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 在疼痛感、冷感、间歇跛行3方面3组患者均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ABI评分与侧支血管生成数评分方面, 3组均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PTA及ABSCT组比较, 联合治疗组在疼痛感、冷感、间歇跛行方面、ABI评分与侧支血管生成数评分改善更为明显 (P<0.05) .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是89.5%, PTA组的有效率是78.9%, ABSCT组的有效率是60.0%, 联合治疗组效果显著优于PTA组和ABSCT组 (P<0.05) .结论 PTA联合ABSCT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安全、有效, 疗效优于单纯PTA术及单纯ABSCT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与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相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足的优点,阐明该方法独特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糖尿病足且下肢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40例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2组,其中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的20例患者为联合治疗组,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20例患者为单独移植组。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肢体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踝肱指数(ABI)和侧支血管生成数量的变化,比较2组患者疗效。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联合治疗组和单独移植组患者治疗后肢体疼痛评分、冷感评分和间歇性跛行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ABI和侧支血管生成数量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与单独移植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患者肢体总疼痛评分、总冷感评分和总间歇性跛行评分明显减低(P<0.05),ABI和侧支血管生成数量评分明显升高(P<0.05)。以患者溃疡面的变化情况为疗效判定标准,联合治疗组患者临床治愈率较单独移植组高,有效率较单独移植组低。 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与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结合是治疗糖尿病足的安全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11月~2011年5月武警广西总队医院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8例.观察患者术后6个月内下肢疼痛、冷感、间歇性踱行、踝肱压指数(ABI)及溃疡愈合情况.结果 ①移植后患者下肢疼痛、麻木、冷感、间歇性跛行明显减轻;8例糖尿病足患者中7例创面全部愈合,其中Ⅱ级2例、Ⅲ级4例、Ⅳ级1例;愈合时间10~46 d,平均27 d.②干细胞移植治疗后6个月患者ABI明显升高[(0.26±0.18)比(0.45±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62,P< 0.05).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4):50-56
目的探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80例(80条患肢),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独动脉直接重建术治疗组(单独治疗组,n=40)和动脉直接重建术联合自体骨骼干细胞移植治疗组(联合治疗组,n=40),对两组患者的VAS评分、间歇性跛行距离、ABI变化情况、足部溃疡情况、复发、截肢、死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ABI显著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间歇性跛行距离显著长于单独治疗组(P0.05),足部溃疡治疗的总有效率[95.0%(38/40)]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70.0%(28/40)](P0.05),复发率、截肢率、死亡率[7.5%(3/40)、2.5%(1/40)、0]均显著低于单独治疗组[15.0%(6/40)、10.0%(4/40)、5.0%(2/40)](P0.05)。结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动脉直接重建术联合自体骨骼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较单独动脉直接重建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脐血干细胞治疗下肢动脉慢性缺血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疗效.方法:确诊严重的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采集脐血干细胞,将干细胞混悬液肌肉注射进行双下肢移植,观察3~5个月,进行各项指标综合评估.结果:脐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疼痛、肢体冷感、间歇性跛行、溃疡均明显好转.移植5个月后,数字减影下肢动脉造影结果显示,闭塞动脉未见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置管溶栓术重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患者的下肢血供并降低截肢平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云南省血管外科中心收治的16例TAO患者(16条患肢),采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置管溶栓术治疗.结果 16例患者(16条患肢)干细胞移植4周后下肢疼痛、冷感评分均优于移植前(P<0.05),变温带较前分别下降2~10 cm,其中2例患者足趾坏死及足背缺血情况未加重.移植后3个月,1例患者坏死局限于足趾区,1例坏死局限于足背中段,均呈干性坏疽,行局部截肢手术,截肢平面以上皮温、皮色良好;14例保肢患者患肢皮温由(26.68±0.51)℃增加到(31.45±0.49)℃,间歇性跛行距离由(80.59±46.45)m增加到(332.45±150.23)m,ABI由0.42±0.02增加到0.78±0.04,3项指标移植后均优于移植前(P<0.05);16例患者行下肢动脉CTA,均形成不同程度的新生侧支血管.16例患者随访6~20个月(平均12.2个月)病情平稳;其中3例患者移植6个月后因患肢疼痛加重伴足趾溃疡形成,再次行自体... 更多  相似文献   

7.
秦露  吕平  唐雪莲 《中国医药导刊》2012,(12):2170-2171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1年5月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施行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14例患者(患肢20例)进行回顾分析。治疗手段为髂前上棘抽取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于患肢肌注移植,并在术后辅助抗血小板和扩血管的抗血栓治疗。6个月后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主观症状(疼痛,冷感,麻木)以及客观指标(踝肱指数ABI,经皮氧分压TcPO2,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足部溃疡,跛行距离)。根据以上随访内容判断疗效。结果:治疗后6个月,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记录随访内容,有18例患肢疼痛缓解,19例患肢冷感减弱或消失,13例患肢麻木感缓解。客观指标上,治疗前所有患者均测量了ABI,ABI在(0.39 0.15)范围内,6个月随访测得ABI为(0.49 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TcPO2为(25.12 4.24)mmHg,治疗后升高,为(33.20 6.45)mmHg(P<0.05)。侧支循环再生度评分,显效1例、良好3例、改善10例、无效6例、恶化0例,有效率达到70%,侧支再生度评分治疗前(1.37 0.91),治疗后(2.32 0.69),较之前明显丰富(P<0.01)。溃疡改善患肢8例。跛行距离,显效0例、良好4例、改善9例、无效5例、恶化2例,有效率65.0%。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疗效确切,可以有效控制症状并促进溃疡的愈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与单独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比较,评价超声消融联合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治疗下肢动脉长段闭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筛选我院2010年1月~2013年9月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选取满足条件的40例存在长段动脉闭塞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超声消融联合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治疗。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术前、术后2周患者跛行距离、足部皮温及ABI变化。结果 A组与B组中共11例患者下肢溃烂,术后经局部换药后2周内全部愈合。 A组成功率为97.0%,而B组成功率为87.1%.A组和B组术后2周与术前相比,足部皮温、ABI及间歇性跛行距离均得到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A组与B组比较,足部皮温、ABI及间歇性跛行距离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造影A组较B组有更丰富的侧枝循环。手术并发症:A组并发症发生率6.1%,B组并发症发生率19.3%.结论血管内超声消融联合球囊扩张成形和支架植入治疗下肢动脉完全闭塞比单纯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的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血管内超声消融联合球囊扩张成形和支架植入治疗下肢动脉完全闭塞的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疗效及早期干预的意义。方法;对39例TAO患者(47条患肢)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利用重组集落刺激因子注射动员后,采集外周血干细胞,注射到患肢肌肉组织,采用主观指标包括患肢疼痛、冷感以及客观指标包括间歇性跛行距离、踝肱指数(ABI)、经皮氧分压测定(TcPO2)、皮温及CT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6个月观察,有34例(87.17%)患者的疼痛、麻木、及冷感都有所缓解,TcPO2、ABI及皮温得到明显改善,下肢血管侧枝循环建立CTA评分明显提高,跛行距离延长,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例完成3年随访患者的主观指标较术前仍有很好的缓解,CTA提示侧枝循环建立良好,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利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对早期TAO患者进行干预,促进局部血管新生,缓解了临床症状,延长了向组织缺血期的过渡时间,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入选患者6例,其中糖尿病足4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症2例;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56~82岁,平均年龄65.6岁。6例患者均为自愿接受自体干移植治疗。其中合并足部溃疡或坏疽4例,累及双下肢病变5例,共移植8条下肢。6例患者均采用自体外周血和骨髓干细胞联合移植、下肢缺血肌肉局部注射联合经缺血肢体动脉导管注射的方法进行。术后第1天至6个月定期观察各项指标综合评估。结果:干细胞移植术后6例患者患肢疼痛、冷感、溃疡或足趾坏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4例患者踝肱指数有不同程度的改善,4例患者数字减影下肢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新生侧支血管形成增加。全部6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尤其对于下肢动脉严重病变患者,可使部分患者免除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部分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张萍  王红梅  赵微微  杨耀国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3):142-143,146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对外周血干细胞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94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均接受外周血干细胞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静息痛和冷感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实验组静息痛发生率(27.9%)和冷感发生率(36.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6.7%和55.0%(P〈0.05)。移植后两组患者间歇性跛行症状均有较显著改善,实验组有效率为80.9%,对照组有效率为61.7%,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踝肱指数(ABI)为(6.74±2.72),心踝血管指数(CAVI)为(0.85±0.2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67±2.43)、(0.70±0.24)](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2%)显著低于对照组(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对下肢缺血性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综合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移植成功率,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置管溶栓术重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患者的下肢血供并降低截肢平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 年10 月-2016 年6 月该中心收治的36 例拟截肢TAO患者(36 条患肢),采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置管溶栓术治疗。结果干细胞移植4 周后27 例患者下肢疼痛、冷感评分、皮温及踝肱指数(ABI)均优于移植前(p <0.05),肢体溃疡、坏死处得到控制,呈干性坏疽;9 例患者无明显好转行截肢手术,移植前9 例截肢患者拟截肢平面:大腿下段2 例,膝关节4 例,小腿中上段3 例;实际截肢平面:膝关节4 例,小腿中上段2 例,小腿中段3 例。截肢率25%(9/36),降低截肢率75%,降低截肢平面率77.8%(7/9)。术后3 个月36 例患者行下肢DSA 检查,均形成不同程度的新生侧支血管,27 例保肢患者坏死范围局限,且呈干性坏疽;9 例截肢患者截肢处已愈合。36 例患者随访6~20 个月(平均12.2 个月)病情平稳;其中3 例保肢患者移植6 个月后因患肢疼痛、溃疡坏死加重,再次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术后3 个月患肢症状好转。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置管溶栓术治疗TAO 患者可促进新生侧支血管形成并降低截肢平面。  相似文献   

13.
芦北极  霍维玲  任飞飞   《四川医学》2018,39(3):284-287
目的探讨分析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治疗下肢缺血患者疗效分析及人成骨细胞特异因子-2(periostin,POSTN)基因表达状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12月收治住院的下肢缺血患者56例,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ADSC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的各项临床症状、体征、检测指标的变化及人成骨细胞特异因子-2的表达。结果患者静息痛、冷感与间歇性跛行状况经治疗后均显著由于治疗前,治疗后需要止疼药物或保温措施干预的患者显著减少,行走有疼痛的患者也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经治疗后皮温、踝臂指数、经皮氧分压显著优于治疗前,POSTN表达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经治疗后生理职能、生理机能、一般健康状况、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精力、精神健康和情感职能8个不同的方面的SF-36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SC治疗下肢缺血疗效较佳,POSTN在ADSC治疗前的下肢缺血患者血浆中呈现为高表达,治疗后显著降低,POSTN表达或可用于评价下肢缺血患者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时间域最大强度投影(time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t-MIP)用于定量评估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后严重下肢缺血患者的小腿血流状态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了16例拟行单腿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严重下肢缺血患者,行术前单时相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single phase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sCTA)、术前术后两次320排容积CT灌注(CT perfusion,CTP)扫描、踝肱指数(ankle-branchial index,ABI)测量及Wong-Baker FACES疼痛评分。t-MIP图像与sCTA图像上显示的血管质量差异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分析。两名观察者分别独立测定术前、术后小腿的血管容积,应用组间一致性(intra-class correlation,ICC)分析两者的测定一致性,配对t检验用于检验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后患者小腿的血流状态变化,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小腿CT血管容积和ABI的相关性。结果 共评价16条小腿。t-MIP图像显示小腿血管的质量明显优于sCTA图像,包括血管CT值、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P<0.001)及主观评分(P<0.05);sCTA图像和t-MIP图像分别显示小腿侧支血管23支及45支,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管容积较术前增加(P<0.05),观察者间对术前、术后血管容积评估的一致性好,ICC值分别为0.897和0.906。术后ABI较术前增加(P<0.05),但术前、术后Wong-Baker FACES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腿CT血管容积与ABI之间未发现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t-MIP可以提升容积CT图像对血管的显示质量,通过计算小腿血管容积可以定量评估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后严重下肢缺血患者的小腿血流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胰激肽原酶肠溶片联合贝前列素钠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下肢膝以下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型糖尿病合并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狭窄的60例患者纳入研究,并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严格控制血糖及抗动脉硬化治疗,对照组单用贝前列素钠治疗;观察组采用贝前列素钠联合胰激肽原酶肠溶片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后最大行走距离、无痛行走距离、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 、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blood flow velocity,PSV)、管径狭窄率指标,比较疗效。 结果治疗后,两组最大行走距离、无痛行走距离、ABI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最大行走距离、无痛行走距离、AB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腓动脉PSV明显减慢,管径狭窄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各个动脉PSV较对照组显著减慢,管径狭窄率较对照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结论胰激肽原酶肠溶片联合贝前列素钠能更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膝以下动脉狭窄患者的最大行走距离、无痛行走距离,改善ABI指数,其机制考虑与联合用药能更有效的降低峰值血流速度,减轻血管管径狭窄率,改善下肢缺血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舒正颗粒对糖尿病足患者介入治疗后疼痛症状、溃疡愈合、下肢供血的影响。方法:将糖尿病足行介入治疗成功的患者随机分为舒正颗粒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2组都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舒正颗粒,观察在疼痛症状积分、溃疡愈合程度、踝肱指数(ABI)、动脉流速、动脉内径方面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结果?舒正颗粒治疗组明显改善疼痛症状积分、溃疡深度、溃疡面积、踝肱指数、动脉血流速度、动脉内径、血液流变学等(P<0.05~0.01),且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舒正颗粒联合基础治疗对于促进糖尿病足介入术后患者溃疡愈合、疼痛及下肢供血的改善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西洛他唑联合复方芎蝎胶囊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171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分为3组,实验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各57例,3组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实验组加用西洛他唑联合复方芎蝎胶囊,对照1组加用西洛他唑,对照2组不加用其他药物。1个疗程周期为60 d,1个疗程后检测各组下肢血管彩超以及踝肱指数( ABI),并统计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87.7%,对照1组为70.2%,对照2组为59.6%,实验组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 <0.05,P <0.01);3组胫前动脉血液流速和踝肱指数均有所改善,但实验组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 <0.05,P <0.01)。结论西洛他唑联合复方芎蝎胶囊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能改善胫前动脉血液流速和踝肱指数,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复荣通脉胶囊联合西药贝前列素钠片治疗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的疗效。[方法]将100例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于复荣通脉胶囊+贝前列素钠片,对照组单用贝前列素钠片,观察两组治疗后的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足部冷凉感、踝肱指数(ABI)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治疗组疗效更佳(P<0.05);两组患者ABI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1);两组患者血脂、纤维蛋白原均较前改善(P<0.01),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或P<0.01)。[结论]复荣通脉胶囊联合贝前列素钠片治疗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