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来诊断急、慢性白血病完全缓解(CR)的标志是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血象恢复正常和骨髓细胞学达到缓解标准;其中骨髓细胞学检查是主要依据。近年来我们开展骨髓组织学检查,发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虽然CR,骨髓组织学不一定恢复正常。为了探讨急性白血病(AL)CR时是否也有同样情况,及其骨髓组织学特点、临床意义和预后关系,本文对AL CR者同时作了骨髓活检组织学检查,并与骨髓细胞学作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2.
骨髓局灶性残余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后,外周骨髓仍存在未被抑制的局限性活性骨髓灶,骨髓细胞学检查表明常规穿刺部位的骨髓均呈CR髓像,但在局限性活性骨髓灶含有超过5%的幼淋白血病细胞,确定为骨髓残余白血病病灶,这与通常所指弥散分布于全身的白血病细胞而言的残余白血病系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是迄今为止首次发现的局限性骨髓残余病灶。这将对探讨白血病缓解的标准,制订治疗方案及判定预后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造血干细胞水平的克隆性疾病,且高危发展成急性白血病(AI),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我们于1986年以来应用小剂量阿糖胞苷(LD-Ara-C)治疗15例MDS,4例获完全缓解(CR),3例获部分缓解(PR),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归纳老年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细胞增生特点,利用监测骨髓象来指导临床用药,使老年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个体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7年7月间16例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报告结果,从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情况、细胞化学染色及化疗疗程中骨髓象的变化等方面总结老年急性白血病的特点.结果 (1)骨髓增生极度活跃者18.75%(3/16),增生明显活跃者25.00%(4/16),增生活跃者31.25%(5/16);增生减低者25.00%(4/16).(2)粒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62.5%(10/16);单核细胞酯酶染色(a-NAE、a-NBE)阳性(+~++)50.0%(8/16).(3)化疗过程中骨髓象完全缓解者33.3%(5/15);部分缓解者26.7%(4,15);未缓解者26.7%(4/15);死亡13.3%(2/15);1例没有进行治疗.(4)骨髓增生极度活跃者CR为66.67%(2/3);增生明显活跃者CR为50.00%(2,4);增生活跃者CR为20.00%(1/5);增生减低者CR为0(0/4).结论 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细胞增生情况与化疗缓解情况有关,应关注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5.
自1986年起国内开始使用全反式维甲酸(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近年来已有不少报告[1],APL经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后具有较好的疗效。完全缓解(CR)率>80%。1989年底开始,我们参加了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白血病协作组,至1996年底共治疗24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APL患者24例,根据病史,外周血及骨髓象检查符合TAB分类标准M3型,随机进入观察组。其中男11例,女13例,年龄6~49岁,中位年龄28岁。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治疗:1初治者24例,单用RA。2复治组(系初治患者骨髓缓解后复发)3例,RA同时进行化疗(方案包…  相似文献   

6.
病例报道患者女性,30岁,工人,已婚,住院号70210。因反复发热、乏力、皮下出血50天,于1985年10月30日入院。骨髓检查幼稚细胞为55%,诊断为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FAB 分类 M5型)。用 HOAP 方案治疗,于1985年12月6日至1986年3月14日骨髓检查为完全缓解期,临床症状、体征正常。患者因缺乏组织配型相同的供者,不考虑行异体骨髓移植,遂分别在1986年1月、3月巩固治疗之后(12~15天期间),用高分子羟乙基淀粉单采白细胞方法先后收集循环血有核细胞  相似文献   

7.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61岁,因"确诊急性白血病4年余,左耳闷1月"于2009-05-09入我院耳鼻喉科.患者4年前(2005年2月)因检查发现血细胞减少入住我院血液科,骨髓检查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APL-M3)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予全反式维甲酸(ATRA)30 mg/d诱导缓解,1月余后复查骨髓像提示完全缓解(CR),以后规则化疗,方案为HA(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ATRA、AA(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等交替,治疗满3年后停止化疗.化疗期间合并肺结核,予HRE三联抗结核治疗9个月后好转停药.  相似文献   

8.
<正> 根据1986年天津白血病分型讨论会原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_1)及原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_2a)的标准,绝大部分白血病得以顺利诊断,但一年来我们先后发现4例具有M_1型特点的骨髓象中原粒细胞不足90%,现简述如下: 病历摘要例1 男,17岁,病历号270833。因发热伴反复鼻衄2周于1989年4月1日入院,入院时末梢血象:RBC3.0×10~(12),Hb100,  相似文献   

9.
三种蒽环类药物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化疗药物及方案的深入研究明显提高了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我科 1996年 1月至 2 0 0 1年 11月间治疗初发白血病近 2 0 0例 ,完全缓解 (CR)率年均保持在 70 %水平。本文选择其中分别应用蒽环类药物去甲氧柔红霉素 (IDA)、米托蒽醌(MIT)、柔红霉素 (DNR)联合阿糖胞苷 (Ara- C)方案 ,连续 2个疗程治疗的初发急性白血病和应用以上方案治疗的复发患者共 96例 ,对其在治疗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按照 FAB诊断标准 ,依据临床症状、血常规、骨髓形态学检查、细胞组织化学、免疫标记、染色体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在急性白血病(AL)患者治疗随访过程中骨髓浸润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30例AL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将患者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WB-DWI图像及ADC值与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探讨WB-DWI在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过程中临床疗效的监测价值。结果30例AL患者经多个疗程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CR)19例,部分缓解(PR)6例,未缓解(NR)5例。CR、PR患者治疗后WBDWI骨髓信号高于治疗前,NR患者治疗前、中、后骨髓信号变化不明显。CR、PR患者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三组间ADC值两两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R患者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三组间ADC值两两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与PR患者治疗中ADC值差异、治疗后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WB-DWI在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随访过程中具有一定监测价值,可以一定程度的减少骨髓穿刺次数。  相似文献   

11.
对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和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分别用A(H)D和VDD(p) M方案等诱导治疗,并根据化疗后骨髓白血病细胞减少程度个别化调整,初治ANLL和ALL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0.8和0.72。及早用含第二线抗白血病药物的方案巩固。中高剂量Ara-C和MTX和ABMT的14例中,11例至今持续CR(CCR)。本方案毒性较大,特别对骨髓抑制显著,强化支持和对症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临床资料 患者 ,女 ,6 0岁 ,1988年 2月起反复皮下、牙龈出血伴月经量增多 ,于 1988年 4月 2 8日入院 ,经骨髓检查确诊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M2 a) ,经 HATP方案化疗 1个疗程后完全缓解 ,又先后 13次予强化、巩固、维持治疗 ,方案分别为 HOTP、HOAM、HAT、HTP、HATP等 ,至 1989年7月 18日中断化疗。 1996年 4月患者因面色苍白十余天再次入院 ,查骨髓象示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M2 a)复发。于AA(阿霉素 +阿糖胞苷 )方案化疗 3个疗程后达完全缓解。后先后 2 4次予 HAE、NA、HA、VA、CAM、AE方案化疗 ,多次复查骨髓象均示完…  相似文献   

13.
采用 TAD 方案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12例,年龄17~47岁。总有效率为66.7%,完全缓解率(CR)为41.7%。5例获 CR 的时间是26~66天,平均53天,较国内其它方案为快。CR 时间为2~9月,平均6.2月,较其它方案又较短。TAD 方案对心脏的毒性作用轻微。TAD 方案对5例获 CR 者,于诱导治疗第一疗程后,除1例外,骨髓中白血病细胞百分比下降均不明显;但于第二疗程后,白血病细胞全部减少到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的20%/以下,这种现象似可作为本方案预后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的治疗及其相关预后因素。 方法 :以多药联合化疗方案进行诱导缓解和缓解后治疗 ,以诱导治疗第 1 4天的骨髓原始淋巴细胞比例作为治疗反应敏感性指标 ,以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银染色技术检测端粒酶活性作为微小残留白血病指标。 结果 :90 % (1 9/ 2 1 )的儿童ALL获完全缓解(CR)。在中位随访时间 5 5 (1 2~ 1 2 0 )个月内 ,6例复发 ,7例已连续完全缓解 (CCR) 2 4~ 5 4个月 ,现仍在连续治疗中 ;6例已停止治疗 1 8~ 6 0个月。全组患儿 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 6 5 .5 %。诱导治疗第 1 4天骨髓检查分级为M1(原始细胞为 <5 % )、M2 (原始细胞 5 %~ 2 5 % )和M3 (原始细胞 >2 5 % )型者分别为 6 7%、1 4 %和 1 9%。 1 4例M1 型ALL的 5年无复发生存率明显高于 7例M2 和M3 型 (分别为 84 .6 %和 1 5 .8% ,P <0 .0 1 )。在CR后端粒酶持续阳性或在治疗期间由阴性转为阳性的ALL复发率明显增加。 结论 :诱导治疗第 1 4天骨髓检查结果是判断ALL长期存活的重要预后因素 ;不同治疗阶段检测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可作为微小残留白血病指标  相似文献   

15.
<正> 1984~1986年,我们用小剂量(LD)Ara-C方案治疗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HAL)4例,均获完全缓解(CR)。经6~7年随访,除2例中途失访外,另2例至今存活,疗效满意。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男3例,女1例,年龄24~43岁,平均年龄33.3岁。诊断与分型:按1986年天津白血病分  相似文献   

16.
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TO)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以及外周血白细胞和骨髓象的动态改变与临床意义。方法:对27例初诊和2例DA方案治疗复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给予ATO注射液10mg/d静脉滴注诱导治疗,治疗过程中每2周进行骨髓检查,对白细胞>50×109/L的病人加用小剂量羟基脲化疗。统计数据以SPSS11.5系统软件进行分析。结果:29例病人经ATO诱导分化治疗26例获CR,CR率为89.7%;CR中18例出现白细胞增高,达高峰平均时间为9.2±2.4天,高峰持续时间平均为10.3±4.6天,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骨髓未出现增生受抑制的情况,骨髓异常早幼粒细胞计数显著下降(p<0.01),同时呈转化趋势,逐渐向中、晚幼粒细胞转化;并且骨髓中早幼粒细胞的下降与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细胞的上升呈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常规剂量浓度ATO治疗APL诱导治疗缓解率高,副作用轻。  相似文献   

17.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下称慢粒)存活16年以上尚少见,我院收治1例报道如下。 患者男,48岁,工人,住院号25683,发现白血病16年,右上腹饱胀,双下肢浮肿10天于1986年1月10日入院。1970年因流涕,零星咳嗽,低热,周身乏力,胸闷,牙龈流血,面色苍白入院留医。经血常规及骨髓检查为慢粒,给马利兰,6MP及中药治疗,1月后好转出院,续服马利兰,每日6mg~2mg,逐月递减,3个月后复查血常规正常,仃服马利兰,照常参加工作。1980年因外伤脾破裂行脾切除,术后一般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内外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三尖杉酯硷类药物和 HOAP 方案的应用,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简称 ANLL)的完全缓解率(简称 CR)有明显提高。本文应用HOAP 方案加中药及骨髓腔内给药治疗 ANLL22例 CR 为77.3%,总有效率86.4%。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一、临床资料分析:自1980年3月至1985年3月共治疗 ANLL32例,均为未经选择的初治和复治成人住院患者,全部病例治疗前均经病史,体检、血液、骨髓细胞学及组织  相似文献   

19.
1 临床资料患者,男,22岁.2009年7月24日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入院.给予VDL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门冬酰胺酶+强的松)方案化疗1疗程,行骨髓穿刺达到血液学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之后给予原方案巩固1疗程,并给予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EA、VDCP等方案化疗5疗程,其中HD-MTX共计3疗程,MTX总量12 g.  相似文献   

20.
全反式维甲酸 (ATRA)作为肿瘤细胞的诱导分化剂最早应用于临床 ,其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完全缓解率高达 80 %~ 90 % [1] ,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小。我们自1986年以来应用ATRA治疗了 15例老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取得良好疗效 ,并追踪观察完全缓解 (CR)后维持治疗情况和缓解期 ,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初治老年APL患者 15例 ,经临床表现、外周血象和骨髓细胞学检查 ,部分患者行染色体及有关分子生物学检查 ,符合FAB分类标准的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M3 型。一、患者资料15例APL患者中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