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消痰散结方对裸鼠胃腺癌体内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胃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表达的影响,探讨消痰散结方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人胃腺癌MKN-45裸鼠原位种植模型,将45只模型鼠随机分为荷瘤对照组、中药组及化疗组,接种后次日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中药灌胃及5-氟尿嘧啶(fluorouracil,5-FU)腹腔注射,6周实验结束后,观察移植瘤生长情况,免疫组化抗生物素蛋白链菌素-过氧化物酶(streptavidin peroxidase,SP)连接法检测胃癌组织PCNA及EGFR的阳性表达率,同时观察各组瘤组织的重量及病理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消痰散结方可明显抑制裸鼠MKN-45胃腺癌移植瘤生长,下调裸鼠胃癌组织中PCNA和EGFR表达(P<0.05)。结论:消痰散结方可通过抑制胃癌细胞核中PCNA表达,干扰DNA合成并影响细胞表面生长因子受体表达,降低细胞增殖活性,抑制移植瘤生长。  相似文献   

2.
消痰散结方对裸鼠MKN-45人胃癌组织中MT1-MMP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消痰散结方对裸鼠胃癌组织中胃癌细胞MT1—MMP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消痰散结方抑制胃癌浸润转移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裸鼠MKN—45人胃癌模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组织中MT1—MMP的表达。结果:中药组胃癌组织中MT1—MMP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消痰散结方抑制胃癌细胞浸润转移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其影响膜型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减少对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的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3.
消痰散结方对裸鼠MKN-45人胃癌组织中MMP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消痰散结方对裸鼠胃癌组织中胃癌细胞MMP2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消痰散结方抑制胃癌浸润转移的作用机理。方法 建立裸鼠MKN-45人胃癌模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组织中MMP2的表达。结果 中药组胃癌组织中MMP2表达水平低于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消痰散结方抑制胃癌细胞浸润转移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其影响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减少对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的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消痰散结方对裸鼠胃癌组织中胃癌细胞MT1-MMP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消痰散结方抑制胃癌浸润转移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裸鼠MKN-45人胃癌模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组织中MT1-MMP的表达.结果中药组胃癌组织中MT1-MMP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消痰散结方抑制胃癌细胞浸润转移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其影响膜型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减少对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的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5.
消痰散结方对裸鼠MKN-45人胃腺癌组织中CD44V6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目的 观察消痰散结方对裸鼠胃癌组织中胃癌细胞粘附分子CD44V6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消痰散结方抑制胃癌细胞转移的作用机理。方法 建立裸鼠MKN-45人胃癌模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结果 中药组胃癌组织中CD44V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结论 消痰散结方抑制胃癌细胞转移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其能影响粘附分子的表达。从而影响细胞的粘附性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消痰散结方对裸鼠胃癌组织中胃癌细胞MT1-MMP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消痰散结方抑制胃癌浸润转移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裸鼠MKN-45人胃癌模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组织中MT1-MMP的表达。结果:中药组胃癌组织中MT1-MMP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消痰散结方抑制胃癌细胞浸润转移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其影响膜型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减少对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的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消痰散结方对小鼠胃移植瘤和瘤旁胃组织中自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及其受体趋化因子受体1(chemokine receptor 1,CXCR1)和趋化因子受体2(chemokine receptor2,CXCR2)表达的调节作用,探讨消痰散结方抑瘤、防复发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5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生理盐水组、清热解毒方组、喃氟啶组和消痰散结方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通过移植S180瘤块,建立小鼠胃移植瘤模型。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3周后,剥取肿瘤,称取瘤质量,计算抑瘤率;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肿瘤及瘤旁胃组织中IL-8的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XCR1、CXCR2蛋白表达。结果:肿瘤及瘤旁胃组织中IL--8及其受体CXCR1和CXCR2蛋白表达较正常小鼠胃组织明显升高(P〈0.01);消痰散结方下调肿瘤及瘤旁组织中IL-8蛋白表达的作用优于对照药清热解毒方和喃氟啶(P〈0.05);消痰散结方下调肿瘤中CXCR1蛋白表达的作用优于喃氟啶(P〈0.01),对瘤旁胃组织中CXCR1蛋白表达的作用优于喃氟啶及清热解毒方(P〈0.01);消痰散结方下调肿瘤中CXCR2蛋白表达的作用优于喃氟啶及清热解毒方(P〈0.01),而3种药物对瘤旁胃组织中CXCR2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痰散结方可明显下调胃肿瘤及瘤旁胃组织中IL-8及其受体的蛋白表达,是其抑瘤、防复发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对20例胃癌的石蜡包埋组织作了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的单克隆抗体PC10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计算PCNA指数,结果表明:分化好的腺癌的PCNA指数高于分化差的腺癌,其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有转移组与无转移组胃癌的PCNA指数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PCNA指数不能作为评价胃癌恶性程度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抑癌蛋白p21和p53的表达与胃癌恶性生长的关系,选择88例手术切除的胃癌和胃溃疡蜡块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上述标本中p21,p53和PCNA的表达。结果表明:胃癌组织中p53的突变蛋白表达率约为40%,p21蛋白在胃粘液腺癌和低分化及未分化型腺癌表达明显低下,PCNA在胃腺癌中的表达水平高。提示胃癌细胞p21蛋白水平(低)和p53的突变与胃癌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而与胃癌细胞恶性增长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胃癌组织的浸润性及转移能力的关系,证明PCNA可作用胃癌预后指标。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42例胃癌PCNA的表达。结果:显示PCNA的阳性表达率为90.04%(38/42)。癌细胞浸润达肌层、浆膜层者PCNA指数显著高于浸润至粘膜下层组(P〈0.05);淋巴结癌转移阳性组PCNA指数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胃癌不同分化程度各组中PC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TEN和PC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技术检测89例胃癌组织中PTEN和PCNA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PTEN阳性表达率31.5%(28/89),与肿瘤直径、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期显著负相关。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7%(62/89),与肿瘤大小、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期显正相关。胃癌组织中PTEN与PCNA表达显著负相关,与病人预后相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PTEN高表达者术后累计生存率显著高于低表达者;PCNA阳性表达者术后累计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者。结论 PCNA,PTEN与胃癌侵袭转移能力和预后密切相关,两者是临床评价胃癌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联合检测PTEN和PCNA有助于判断胃癌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术前腹腔动脉插管化疗对中晚期胃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 方法 采用切口末端标记法 (TUNEL)、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凋亡抑制基因蛋白 (Bcl 2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技术 ,观察比较术前腹腔动脉插管化疗组 (治疗组 )和术前未化疗组 (对照组 )中晚期胃癌细胞的凋亡指数、增殖指数和Bcl 2蛋白表达强度的差异。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凋亡指数分别为 5 .71± 0 .12和 2 .37± 0 .15(t=97.39,P <0 .0 1) ,增殖指数分别为 4 1.5 0± 0 .14和 5 8.11± 0 .13(t =4 8.8,P <0 .0 1) ,Bcl 2分值为1.5 0± 0 .6 4和 2 .38± 0 .4 9(t=4 2 .8,P <0 .0 1)。凋亡指数与Bcl 2分值呈显著负相关 (rs=- 0 .74 3,P <0 .0 1) ,凋亡指数与增殖指数呈中度正相关 (rs=0 .4 0 0 ,P <0 .0 5 )。治疗组治愈性切除率、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 =8.5 8,P <0 .0 1;χ2 =4 .0 9,P <0 .0 5 )。 结论 术前腹腔动脉插管化疗可诱导中晚期胃癌细胞凋亡 ,降低肿瘤细胞的增殖活力 ,提高治愈性切除率和患者生存率。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可能与化疗药物降低Bcl 2基因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莪术醇联合氟尿嘧啶对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影响。方法  将人胃癌细胞株BGC823接种于裸鼠皮下建立荷瘤裸鼠模型。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莪术醇组、氟尿嘧啶组、联合用药组(莪术醇联合氟尿嘧啶),记录各组的肿瘤体积和瘤重。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肿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27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肿瘤体积和重量比其他3组升高(P <0.05);联合用药组肿瘤体积和重量低于莪术醇组(P <0.05);联合用药组肿瘤体积和重量与氟尿嘧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实验组肿瘤组织中PCNA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与莪术醇组和氟尿嘧啶组比较,联合用药组PCNA的表达降低(P <0.05)。各实验组移植瘤组织中P27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与莪术醇组比较,联合用药组P27的表达增强(P <0.05);与氟尿嘧啶组比较,联合用药组P27 mRNA的相对表达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莪术醇组和氟尿嘧啶组比较,联合用药组P27蛋白阳性率升高(P <0.05)。结论  莪术醇联合氟尿嘧啶能抑制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调节PCNA、P27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缓释氟尿嘧啶局部植入在乳腺癌中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缓释氟尿嘧啶局部植入在乳腺癌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TUNEL法及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乳腺癌细胞的凋亡指数、增殖细胞核抗原和微血管密度的表达。结果治疗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治疗组肿瘤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及微血管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与增殖细胞核抗原的阳性表达均呈负相关(P〈0.05);治疗组无明显的化疗不良反应。结论缓释氟尿嘧啶的局部化疗能诱导乳腺癌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并能抑制乳腺癌肿瘤细胞的增殖及微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温郁金对胃癌细胞抑制作用和MMP-2、CD44v6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胃癌细胞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以SGC-7901胃癌细胞株建立胃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将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0.9%氯化钠溶液)及实验组(温郁金水煎剂)。观察裸小鼠胃癌种植后肿瘤生长及转移灶情况,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组肿瘤组织中MMP-2和CD44v6蛋白的表达。结果 2组荷瘤鼠胃壁均有肿瘤生长,荷瘤率100%,对照组瘤重(4.09±1.17)g,实验组瘤重(2.73±0.92)g(与对照组比较P<0.05),抑瘤率为33.25%;实验组肝、腹腔和淋巴结转移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实验组瘤体中MMP-2和CD44v6的表达明显下调。结论温郁金具有抑制人胃癌裸鼠原位移植瘤生长和转移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MMP-2和CD44v6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周洁  司兆学 《广州医药》2000,31(1):10-12
目的 研究OK-432与IL-2抑制C57BL/6小鼠Lewis肺癌(LLC)生长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方法 40只C57BL/6荷瘤LLC小鼠,雌雄各半,分4组,分别用生理盐水、OK-432与IL-2处理,观察用药后对肿瘤生长的抑制及用抗鼠PCNA单克隆抗体进行SABC免疫组化技术半定量测定PCNA在Lewis肺癌原发灶中的表达。结果 二者联合后明显增强抑瘤率(P〈0.05),对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脉灌注化疗对大鼠脑胶质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24只脑胶质瘤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动脉组、静脉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分别通过大鼠尾静脉(静脉组)及颈动脉(动脉组)给予化疗药物VM-26,对照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观察各组大鼠肿瘤体积和生存期;给予不同途径治疗1周后处死大鼠,采用PCR法观察大鼠肿瘤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肿瘤细胞中PCNA的阳性细胞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肿瘤细胞凋亡率。结果:动脉组大鼠经治疗后肿瘤生长速度最慢,静脉组其次,对照组最快,动脉组大鼠肿瘤体积小于静脉和对照组(P<0.05),静脉组大鼠肿瘤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动脉组和静脉组大鼠生存期延长(P<0.05);动脉组大鼠生存期长于静脉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组大鼠肿瘤组织中PCNA及TOPOⅡ mRN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和静脉组(P<0.05),静脉组大鼠肿瘤组织中PCNA及TOPOⅡ mRN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动脉组大鼠肿瘤组织中PCNA阳性细胞数低于静脉组和对照组(P<0.05)。动脉组大鼠肿瘤细胞凋亡率高于静脉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动脉灌注途径化疗使肿瘤细胞增殖速度减慢,肿瘤细胞凋亡明显增多,能更有效控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OFUT1对人胃腺癌裸鼠移植瘤微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制备人胃腺癌BGC823的POFUT1慢病毒低表达及对照组、过表达及对照组细胞模型,分别命名为shRNA-POFUT1-BGC82组、shRNA control-BGC823组、PLV-POFUT1-BGC823组及PLV control-BGC823组。采用皮下成瘤的方法,分别用这4组细胞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每组5只),观察和测算肿瘤体积。30d后处死裸鼠并取瘤,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裸鼠瘤组织中VEGF和CD31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裸鼠瘤组织中POFUT1和VEGF的表达。结果20只裸鼠全部成瘤,实验过程无死亡。与PLV control组相比,PLV-POFUT1组裸鼠肿瘤体积显著增加(P<0.05);shRNA-POFUT1较shRNA control组裸鼠肿瘤体积明显偏小(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PLV contro1组相比,PLV-POFUT1组瘤组织中VEGF和CD31表达显著增高(P<0.05);与shRNA control组相比,shRNA-POFUT1组则明显降低(P<0.05)。与shRNA control组相比,shRNA-POFUT1组POFUT1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PLV-POFUT1组较PLV contro1组,其POFUT1和VEGF蛋白水平均显著增强(P<0.05)。结论过表达POFUT1可以显著促进裸鼠移植瘤的增殖和肿瘤微血管形成,低表达POFUT1可抑制裸鼠移植瘤的增殖和肿瘤微血管形成,表明POFUT1在人胃 腺癌裸鼠移植瘤的微血管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VEGF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P7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癌中的蛋白表达,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选取40例胃癌及20例萎缩性胃炎作为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P73、PCNA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P73蛋白在萎缩性胃炎组中表达率为20.0%(4/20),在胃癌组中的表达率为62.5%(25/40),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CNA蛋白在萎缩性胃炎组中表达率为55.0%(11/20),在胃癌组中的表达率为80.0%(32/40),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胃癌组中P7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组织类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胃癌组中PCNA蛋白的强阳性表达率与胃癌组织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③胃癌组中P73蛋白与PCNA蛋白表达成正相关(rs=0.387,P<0.05)。结论:P73作为抑癌基因有其组织特异性,P73、PCNA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和生物学行为存在密切关系,是胃癌细胞增生活跃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Studies indicated that apoptosis and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might present thetumor'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n the molecularlevel[1,2 ] .The abnormal apoptosis and proliferationmigh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gastric carcinoma[3 ,4 ] ,butthe implication ofapoptosisand PCNA in the clinical stages of gastric carcinomawere very little studied.By using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nick and labelling( TUNEL) technique and PCNA imm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