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CHD患者92例为CHD组和健康成人4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清晨空腹血脂水平及TNF-α,根据血脂水平将CHD组分为血脂正常组37例和血脂异常组55例两个亚组,比较各组间TNF-α和血脂各项水平,并对CHD组和对照组TNF-α及血脂各项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冠心病组及其两个亚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高于对照组(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对照组(P<0.01),直线相关分析示冠心病组TNF-α和TC、TG、LDL-C、VLDL-C呈正相关关系(P<0.05或0.01),而与HDL-C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TNF-α参与了CHD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TNF-α和血脂各项指标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血脂的异常增强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冠心病(CHD)患者血脂水平的变化特点。方法对70例CHD患者和7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血脂水平进行测定,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CHD患者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正常对照组低(P<0.01);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血脂水平紊乱与CHD组有关(P<0.05或0.01),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图形资料提示,CHD患者青壮年时期已存在血脂紊乱现象。结论血脂中TC、HDL-C、vLDL-C的异常改变与CHD的发病有关系。年少的血脂紊乱可能是CHD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老年冠心病(CHD)合并高血压(EH)患者血脂水平,检测48例老年CHD并EH患者6项血脂指标,与48例健康老年人比较,结果显示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脂(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_(100)(APoB_(100))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_1(APoA_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CHD并EH组患者存在显著的血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脂代谢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及其相关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74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42例,另选23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清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hs-CRP和血浆vWF水平.结果AMI组和UAP组HDL-C和apoA1明显低于对照组、hs-CRP和vWF明显高于对照组.三支血管病变组hs-CRP和vWF明显高于单双支病变组,hs-CRP和vWF与血管病变支数呈正相关.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HDL-C和apoA1降低、hs-CRP 和vWF升高,且hs-CRP 和vWF与ACS严重程度相关,可能是ACS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高总胆固醇(TC)+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发病危险性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362例冠心病患者,于清晨空腹抽静脉血,测出血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含量,统计血脂异常患者的例数,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CHD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无显著性差异。CHD组TC值高于对照组(P0.05),HDL-C值低于对照组(P0.01);CHD组低HDL-C、高TC+低HDL-C、血脂异常总数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低HDL-C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高TC+低HDL-C较高TC+高LDL更能预测发生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患者血清脂类、胆红素及尿酸水平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脂类、胆红素和尿酸(UA)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3例CHD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间接胆红素(I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和UA并与对照组60例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CHD组血清TB和I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D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血清UA、TC、TG、LDL-C及Lp(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而HDL-C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脂类和UA水平升高、胆红素水平降低是CHD发病的危险因素,测定血清脂类、UA和胆红素对CHD诊断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重庆地区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庆地区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0月-2011年4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病例1 834例,其中确诊CHD 1 169例,排除CHD 665例。分析比较各组间各危险因素的百分比、水平和比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CHD相关因素。结果:1.CHD组的男性、有CHD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病、吸烟、高尿酸血症及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指标比例均明显高于非CHD组(均为P<0.01)。CHD组年龄、收缩压、脉压、高血压病程、白细胞计数、载脂蛋白B、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血浆纤维蛋白原、空腹指血血糖、餐后2 h指血血糖等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非CHD组(均为P<0.01)。CHD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I等指标比值均明显高于非CHD组(均为P<0.01)。CHD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AI水平均明显低于非CHD组(均为P<0.01)。两组间肥胖、舒张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CHD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年龄、白细胞计数、载脂蛋白B均与CHD呈显著正相关(β值分别为0.496、1.149、0.595、0.592、0.953、0.282、0.050、0.155、1.488,均为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CHD呈显著负相关(β值为-0.575,P<0.05)。结论:1.男性、CHD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年龄、白细胞计数、载脂蛋白B与本地区CHD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本地区CHD呈负相关。2.降低载脂蛋白B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控制糖尿病及高血压和戒烟等措施可以降低本地区CHD发病率及改善CHD预后。  相似文献   

8.
探讨直接测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D-LDL-C)水平升高与冠心病(CHD)防治关系.方法采用液体试剂用清除法测定50例CHD患者及50例无CHD患者血清中D-LDL-C水平,同时还检测了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结果 CHD组的TC、T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D-L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DL-C低于对照组.结论D-LDL-C是CHD发病的高危因素.它的定期检查,已成为临床诊断、治疗、监测CHD必不可少的指标.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水平在冠心病(CHD)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入选怀疑CHD患者104例。对怀疑CHD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依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非CHD组(n=52)、CHD组(n=52),其中需要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PCI)治疗的有25例。检测各组患者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C反应蛋白(CRP)、Lp-PLA2水平,记录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对各变量与CHD、PCI治疗的关系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p-PLA2和CRP水平在CHD组高于非CHD组(P<0.001),HDL-C水平在CHD组低于非CHD组(P<0.05)。回归分析显示Lp-PLA2是CHD和PCI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DL是CHD的保护因素(P<0.05)。Lp-PLA2的cut-off值为234.5 mmol/L。结论:CHD患者Lp-PLA2水平明显升高,检测血浆Lp-PLA2水平对CHD患者的诊断可能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内毒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及其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抽取查体人群体检资料240例,根据体检结果分为CHD组和正常对照组.记录入选对象的一般资料及血糖、血脂等检查结果,并通过鲎试剂动态比浊法测定血浆内毒素水平.分析血浆内毒素与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CHD组患者的血浆内毒素、纤维蛋白原、血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冠心病患者所占比例随血浆内毒素水平升高而增高(P<0.01).CHD组患者的血浆内毒素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呈正相关(P<0.05);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呈负相关(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内毒素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CHD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CHD保护性因素.结论:血浆内毒素与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其可能是通过与CHD相关危险因素协同作用从而促进CHD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负荷量加高维持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因子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10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负荷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负荷量组50例)和常规剂量组(常规量组50例)。常规量组在PCI术后给予阿司匹林、氯比格雷、β-受体阻滞剂、阿托伐他汀(每晚20 mg)、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治疗4周。负荷量组在PCI术前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负荷剂量80mg,然后给予40 mg维持剂量治疗4周,4周后继续给予20 mg维持,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在PCI术前和术后次日、术后7 d和治疗4周后清晨分别空腹抽取肘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和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的水平;测定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的水平;用乳胶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并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作对照组。比较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ACS患者PCI前CD62p、GPⅡb/Ⅲa、vWF、ET-1、NO及hs-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患者PCI后CD62p、GPⅡb/Ⅲa、vWF和hs-CRP水平与PCI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量组和负荷量组治疗7 d和4周后,ACS患者的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GPⅡb/Ⅲa、vWF、ET-1、NO及hs-CRP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CI治疗4周后E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CI治疗4周后两组EF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CI后1年心血管事件和再狭窄发生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荷量加高维持量的阿托伐他汀可以进一步抑制ACS患者PCI术后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心功能,减少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患者止凝血与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内皮细胞功能、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活性、纤溶活性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134例冠心病患者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4 9例、不稳定心绞痛 (UA) 19例、稳定性心绞痛 (SA)组 6 6例 ,应用ELISA法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 :Ag)、P -选择素 (P -selectin)、组织因子 (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及D-二聚体 (D -D) ,应用Clauss法检测纤维蛋白原含量 (Fg) ,并比较各指标在冠心病患者与正常对照者 (n =4 0 )的差别。 结果所有冠心病患者的各项止凝血和纤溶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AMI组和UA组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SA组除D -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 ,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AMI组与UA组比较 ,Fg、vWF :Ag、TFPI、TF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P -selectin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UA组与SA组比较 ,P -selectin、D D二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 ,而vWF :Ag、TFPI、TF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着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 ,且各项指标异常程度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相一致 (AMI>UA >SA)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和血浆内皮素(ET-1)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方法46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卡维地洛组。两组患者均充分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利尿剂和小剂量地高辛口服治疗,有心绞痛或心肌缺血者联用硝酸酯类药物,对照组采用低剂量(2.5~5mg)到靶剂量(20mg)的疗法。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个月后测定心功能及血浆ET-1、CGRP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能显著降低心率(P<0.001),缩短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P<0.001),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和E/A值(P<0.001),降低血浆ET、CGRP水平(P<0.001),但以卡维地诺组改善更明显;两组间比较除血浆CGR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外,上述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1,P<0.001)。结论卡维地洛可更好减轻心脏耗氧,改善心室重塑和左室功能,降低血浆ET水平,阻断神经体液因素作用,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老年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伴微量白蛋白尿时肾外血管病变的情况,并探讨尿白蛋白排泄率(UREA)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将35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n=177)和微量白蛋白尿组(MA组,n=179),观察其肾外血管病变的发病率,检测内皮功能障碍标志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素-1(ET-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A组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均增高(P均<0.05),血浆vWF水平:正常对照组(118.95±46.72)%,MA组(202.07±73.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ET-1水平:正常对照组(50.60±12.39)μg/L ,MA组(79.13±14.04)μ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WF表达水平与尿白蛋白排泄率呈正相关(r=0.72,P<0.01);ET-1的表达水平与vWF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9,P<0.01)。结论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着血管内皮功能障碍,UAER升高的程度可反映内皮功能障碍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标志物血浆ET-1、NO、vWF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展程度的关系.方法依据WHO标准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DM)伴有或不伴有DR85人和健康对照组30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和硝酸还原法测定血浆ET-1、vWF和NO,离子交换层析分光光度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记录相关生化和临床指标.结果伴有和不伴有DR的2型DM患者血浆ET-1、NO、vW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ET-1水平与sBP、dBP和病程呈正相关,与空腹血糖、HbA1c、vWF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血浆NO与病程、vWF呈负相关.血浆vWF与ET-1、病程、空腹血糖、HbA1C呈正相关,与NO水平呈负相关.结论DR的发生、发展与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胰岛素抵抗(IR)与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与不同类型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52例冠心病患者和16例对照组行空腹血糖(FSG)、空腹胰岛素(FSI)、vWF测定及冠脉造影检查。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ln[1/(FSG×FSI)]。将5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结果:冠心病组FSI、vWF明显增高,ISI明显下降。UAP组ISI明显低于SAP组,血浆vWF浓度明显高于SAP组。结论:冠心病患者的IR、血浆vWF水平与冠心病的不同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血浆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在冠心病(CHD)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方法:疑为CHD的病人22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和临床生化指标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正常组。空腹抽取静脉血2ml,应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浆FBG水平。常规空腹抽血检测血糖血脂。结果:AMI组血浆FBG浓度明显高于SAP组及正常组(P<0.05),SAP组血浆FBG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且血浆FBG浓度与冠脉病变程度高度相关。结论:FBG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病理变化,特别是心肌梗死,影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①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病人急慢性冠状动脉内皮损伤时肾上腺髓质素(ADM)、内皮素-1(ET-1)在不同易患因素累积、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不同内皮稳定状态以及急性内皮损伤(PTCA)时的水平变化,探讨血管活性物质与急慢性内皮损伤的关系及临床意义。②方法选择72例CHD病人作为慢性内皮损伤组,按冠心病易患因素分为A(0~1个因素)、B(2个因素)、C(≥3个因素)组;按病人临床表现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组。急性内皮损伤组为28例PTCA病人。两组均以冠状动脉造影者作为对照。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ADM、ET-1的含量。③结果除A组ADM值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外(t=1.051,P>0.05),研究组血浆ADM、ET-1含量均高于对照组(t=4.287~13.945,P<0.01)。研究组内ADM、ET-1在3组间均有显著意义(t=2.813~11.649,P<0.01)。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ADM、ET-1有增高趋势,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增高(t=2.627~10.098,P<0.01);轻、中、重度狭窄3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150~11.708,P<0.01)。SAP组ADM、ET-1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297、1.983,P>0.05),而UAP组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t=2.932~12.175,P<0.01)。PTCA急性损伤冠状动脉内皮后与治疗前比较血浆ADM、ET-1水平显著升高(t=3.48、11.17,P<0.01)。④结论CHD易患因素对内皮细胞慢性损伤有累积作用。血浆ADM、ET-1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关,可以作为判断CHD病情及预后的参考指标。UAP病人血浆ADM、ET-1水平可以作为判定心绞痛稳定性的参考指标。PTCA造成冠状动脉内皮急性损伤,激活ADM、ET-1的内皮源性释放。保护CHD病人内皮功能,干预易患因素及内皮功能的改善治疗是防止介入术后再狭窄及慢性内皮损伤的重要环节及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GBE)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血管内皮受损的保护作用。方法:51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12只,模型组13只,叶酸组13只及银杏叶组13只。参照王禄增及Wang G P等造成大鼠HHcy模型。空白对照组予1%CMC液2 mL灌胃,模型组予3%蛋氨酸混悬液1.5 mg/g体重灌胃,叶酸组予3%蛋氨酸混悬液,加叶酸混悬液0.06 mg/g体重灌胃,银杏叶组予3%蛋氨酸混悬液加银杏叶混悬液0.02 mg/g体重灌胃。每日1次,然后给予正常饲料,共8 w。8 w后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血清Hcy水平,同时测定血浆vWF、FIB、Ps浓度。结果:模型组血清Hcy水平,血浆vWF、Ps、FIB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用药后叶酸组、银杏叶组血清Hcy水平,血浆vWF、Ps、FIB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GBE可能通过降低HHcy血浆vWF、Ps、FIB水平,减少血栓形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延缓HHcy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36例(S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38例(UA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0例(AMI组)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体检健康人4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另根据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CHD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48例、双支病变组34例和3支病变组32例,分别测定并比较各组患者血浆DD及FBG水平。结果 AMI组患者血浆DD水平显著高于UA组、SA组和NC组(P<0.05);AMI组患者血浆FBG水平显著高于SA组和NC组(P<0.05),但AMI组与UA组患者血浆FB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组患者血浆DD、FBG水平显著高于SA组和NC组(P<0.05),SA组与NC组患者血浆DD、FB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3支病变组患者血浆DD、FBG水平显著高于NC组(P<0.05);冠状动脉3支病变组患者血浆DD、FBG水平显著高于双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P<0.05),冠状动脉双支病变组患者血浆DD、FBG水平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血浆DD和FBG水平随着CHD的严重程度加重而升高,并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有关;血浆DD和FBG可能在CHD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