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研究了涤纶用抗静电剂-纳米锑掺杂二氧化锡(ATO)在整理剂中的稳定分散技术,探讨了分散剂的类型,添加量,pH值以及球磨工艺对分散的影响。用分散剂BN,粒子呈单分散状态,直径为20nm,可基本解决ATO在水相团聚现象,当分散剂KH560用量为ATO粉体质量的1%,pH值为9左右,球磨40h时,ATO的分散效果最好。用该抗静电整理剂处理涤纶织物,织的表面电阻从未处理的>10^12Ω的数量级降低到<10^10Ω的数量级,洗涤50次,抗静电效果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ATO超细导电粉在水中的分散、稳定工艺,讨论了pH值、分散剂的种类、添加量、分散方式等参数对制备ATO水浆的影响。通过粒径测定、透射电镜的观察及沉降实验,对各种影响条件进行优化筛选,最终 制得分解性、稳定性均较好的超过ATO水浆。  相似文献   

3.
张朝  戴干策 《医学教育探索》2006,(12):1378-1382
研究了偶联剂(KH 550)和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M PP)表面偶联反应对聚丙烯(PP)/玻璃微珠(GB)复合材料界面形态和流变性能的影响。采用ARES型旋转式流变仪和扫描电镜(SEM)对材料的熔体粘度、动态特性以及界面形态作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玻璃微珠对材料有增加模量和粘度的作用,并且GB含量越高材料的模量和粘度就越高。使用KH 550偶联剂处理GB后,其表面变得更为粗糙,且体系相容性未得到改善,材料的粘度与模量有所上升。在基体中加入少量能与KH 550反应的低分子量M PP,虽然体系相容性得到了改善,但是降低了粘度;然而KH 550与M PP界面反应形成的“聚合物刷”又具有增粘作用,因此体系中增粘作用和降粘作用相互竞争。实验证明降粘作用为主导作用,体系粘度下降。  相似文献   

4.
利用具有温度和pH响应性的聚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基乙酯(PDMAEMA)对二氧化硅颗粒进行表面改性,获得了具有响应性的颗粒乳化剂SiO2-PDMAEMA,这种乳化剂可以增加正己烷-水双相体系的稳定性,使之形成具有温度和pH响应性的乳液。研究表明,乳液体系具有显著的pH敏感性:在酸性条件下,乳液破乳;通过调控水相pH可实现乳液破乳-乳化的循环。虽然SiO2-PDMAEMA颗粒在水中表现出明显的低临界溶解温度(51℃),但温度对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并不显著,升高温度,有利于乳液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获得高性能碳纳米管(MWCNT)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关键在于控制碳纳米管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布与取向。传统的注塑成型工艺下,碳纳米管容易发生取向,其表面电阻率远远大于模压成型时的电阻率。本文通过调整注塑工艺改变剪切场实现对碳纳米管在基体中分布与取向的控制。结果表明:在低熔体温度和高注射速度下,碳纳米管局部取向,导电性能下降;而在高熔体温度和低注射速度下,碳纳米管分散良好,导电网络优良,聚丙烯/碳纳米管(PP/MWCNT)注塑制品的导电性能得到有效提升,其表面电阻率下降了约5个数量级。加入膨胀石墨(EG)有增强导电网络的作用,使PP/MWCNT/EG复合材料的导电网络更为完善,其导电性能进一步提高,尤其在低熔体温度和高注射速度下最为明显;随着EG含量的增加,PP/MWCNT/EG的表面电阻率下降了3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6.
用醇水法制备了表面修饰纳米LaF3,通过相转移将纳米LaF3从水相转移到油相(500SN基础油)得到纳米LaF3含量为10.2%(质量百分数)的液体添加剂。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镜(TEM)分析了纳米LaF3的结构和形貌。用四球机考察了其摩擦学性能及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摩斑表面形貌。结果表明:颗粒状纳米LaF3平均粒径为9~17 nm,液体添加剂中的纳米粒子在基础油中的分散稳定性和摩擦学性能大大高于用溶剂洗涤法制得的LaF3干粉粒子,纳米粒子在基础油中的分散稳定性对其摩擦学性能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7.
乙基纤维素-尼可地尔固体分散物释放动力学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乙基纤维素(EC)-尼可地尔固体分散物释放动力学及影响因素。方法 10%,20%,30%尼可地尔结合于乙基纤维素形成的固体分散物,制成三种不同体积(200,270,440μm)颗粒。颗粒可添加赋形剂压成片剂。测定不同情况下药物释放速度。结果 乙基纤维素含量和黏度是主要影响药物释放的速度。颗粒的药物释放是符合于表面弥散的规律。颗粒的大小亦决定药物的释放速度,颗粒越小释放越快。结论 颗粒的药物释放是符合表面扩散,黏附的基质乙基纤维素的含量和黏度是决定药物释放的决定性因素,固相颗粒的体影响释放速度,颗粒越小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导电率的纳米粉体ATO(SnO2·Sb2O3)为抗静电剂,从6种不同类型的分散剂中筛选出聚乙烯亚胺,通过设计正交实验探索出最佳工艺组合,将纳米ATO稳定均匀地分散于去离子水中,将该悬浮液作为聚丙烯腈纤维纺丝过程的预热浴,来改善聚丙烯腈纤维的抗静电性,研究了ATO用量、添加位置等对纤维抗静电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分散深蓝HGL(C.I.分散蓝79)染料用木质素磺酸钠Lignosol D-30为分散剂时高温染色过程中的化学稳定性。发现在高温染色过程中存在着部分染料结构中的Br被H原子所取代的副反应其产物能上染涤纶并影响产品色译。选择低还原性分散剂、降低分散剂用量和控制染浴pH值,可保持该染料高温染色的稳定性,获得较好染色效果。  相似文献   

10.
表面活性剂及阳离子对水中悬浮颗粒ζ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表面活性剂,阳离子等对天然水体中悬浮颗粒ζ电位的影响,为天然水体或饮用水体系中胶体粒子去除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测定了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不同电解质条件下水体中胶体粒子ζ电位,探讨了影响天然水体胶体粒子ζ电位的因素。结果电解质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中胶体颗粒ζ电位负值降低,甚至发生符号的反转,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ζ电位负值增加。结论高价阳离子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在胶粒的双电层内发生特性吸附,过量的高价阳离子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存在将使胶体颗粒出现在稳现象。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存在增加了水中胶体颗粒的稳定性,使处理难度加大,耗药量增加。  相似文献   

11.
SiO2表面接枝PMMA对齿科材料性能改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硅烷偶联剂KH-570处理SiO2纳米粒子,向其表面引入双键使其功能化,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在SiO2纳米粒子表面进行接枝聚合,实现高分子对SiO2纳米粒子的表面包覆处理,制得PMMA-KH-570-SiO2纳米复合材料,采用FTIR对SiO2纳米粒子表面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并且测定了它的多种机械性能,与表面处理过的SiO2纳米粒子直接分散至PMMA乳液中制得的复合材料、未添加任何增强物质的空白组进行比较,探索一种能够提高SiO2在基体中的分散性,为义齿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1.将偶联剂KH-570处理过的SiO2纳米粒子与PMMA通过接枝共聚,得到预聚体经热熔成型制得实验组的标准试件。2.将KH-570处理过的SiO2纳米粒子直接分散至PMMA乳液中,经热熔成型制得对照组的标准试件。3.利用实验室方法制得PMMA,制成空白组1的标准试件。4.将临床牙托粉制成空白组2的标准试件。5.对表面改性后的SiO2纳米粒子进行FTIR测试表征。6.对接枝PMMA后的纳米复合物进行FTIR测试表征。7.对四种标准试件进行机械性能测试,通过对比四种不同材料机械性能,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偶联剂进行SiO2纳米粒子表面改性以及接枝PMMA的作用和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结果1.FTIR:FTIR证明了在SiO2表面成功地键合了偶联剂KH-570,并在此基础上接枝了大分子PMMA,实现了对SiO2纳米粒子表面的改性,使其在PMMA中的分散性加强。2.试件断口通过扫描电镜的观测,初步达到纳米级的分散。3.挠曲实验和弹性模量实验表明接枝后的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比空白组1提高了98.7%,比空白组2提高约10.4%。结论1.用偶联剂KH-570对SiO2纳米粒子进行表面改性是有效的、可行的,偶联剂已与SiO2表面发生了化学反应,使SiO2纳米粒子在PMMA中的分散性提高。2.经KH-570处理过的SiO2纳米粒  相似文献   

12.
以聚丙烯酸(PAA)修饰的超顺磁性Fe3O4纳米颗粒(MNPs-PAA)为基础,利用pH敏感的腙键将抗肿瘤药物阿霉素(DOX)与磁性颗粒表面的PAA链偶联,制备了载药Fe3O4磁性纳米颗粒(MNPs-DOX)。通过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紫外、红外、热失重以及体外磁共振显影(MRI)等手段对MNPs-DOX的形貌、结构、MRI及载释药效果进行了表征。结果证实,MNPs-DOX具有超顺磁性,在MRI中具备良好的横向弛豫(T2)显影增强效果。此外,其DOX负载率达15%(质量分数),且在pH=5.0的酸性环境中药物释放量明显高于pH=7.4的中性环境,具有对环境pH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以2,5-二巯基噻二唑、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对苯二甲醇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为主要原料制备紫外光固化预聚物;以钛酸丁酯(TBT)为前驱体,以硅烷偶联剂(KH570)为改性剂,采用溶胶 凝胶法制得均一、稳定的TiO2溶胶;采用紫外光固化的方式将紫外光固化预聚物与TiO2溶胶进行杂化制得TiO2溶胶掺杂改性的高折光复合材料。通过红外光谱、纳米粒度分析、热重分析、阿贝折光仪、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计、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表征手段对制备的紫外光固化预聚物、TiO2溶胶和TiO2溶胶掺杂改性的高折光复合材料的相关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紫外光固化的方式能使TiO2溶胶比较均匀地分散在紫外光固化预聚物中,得到TiO2溶胶掺杂改性的高折光复合材料;随着TiO2溶胶掺杂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裂解温度、冲击强度均有一定的提高;当掺杂TiO2溶胶的质量分数为1.25%时,复合材料透明且折光率高达1.841。  相似文献   

14.
以聚丙烯腈(PAN)与氯化锌(ZnCl2)作为前驱物,采用静电纺丝工艺制备PAN/ZnCl2复合纳米纤维膜,分别采用多次冷热交替浸渍法和单次冷热静置浸渍法得到簇状PAN/ZnO-1和PAN/ZnO-2复合纳米纤维膜。利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X射线能量色散光谱(XPS)和热重分析仪(TG)对复合纳米纤维膜的表面形貌和微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以亚甲基蓝(MB)为污染物模型,评价其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经冷热交替浸渍后,纳米ZnO粒子均匀地附着在PAN纤维表面,尤其在PAN/ZnO-1复合纳米纤维膜表面还出现了花状ZnO粒子;相比单次冷热静置浸渍法处理的PAN/ZnO-2复合纳米纤维膜,经多次冷热交替浸渍的PAN/ZnO-1复合纳米纤维膜循环使用3次后对MB的降解率仍可达到90%以上,具有更好的光催化活性和循环使用性能。同时,MB溶液的初始质量浓度、催化剂用量和染料溶液的pH等因素对样品的的光催化降解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首先,以磺化聚醚醚酮(SPEEK)为光敏自由基载体,以聚乙烯醇(PVA)为分散稳定剂,制备了具有光生自由基功能的SPEEK/PVA高分子膜;然后,通过在SPEEK/PVA膜上紫外光诱导Ag+还原生成纳米银颗粒(AgNPs),从而得到SPEEK/PVA-AgNPs复合膜。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对SPEEK/PVA-AgNPs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生成的银颗粒为纳米级,较均匀地分布在SPEEK/PVA高分子膜表面,SPEEK/PVA-AgNPs复合膜整体呈现棕色;形成的银纳米颗粒具有较完整的晶型,且价态分析显示其为单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制备3种不同功能化的纳米金,并对其粒径、zeta电位、形态及稳定性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化学还原法分别合成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保护剂的纳米金(PVP-AuNPs)、脂质体修饰的纳米金(DODAB-AuNPs)、半胱胺修饰的纳米金(CA-AuNPs);采用动态光散射测定3种功能化纳米金的粒径及zeta电位;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纳米金的形态;采用紫外吸收法考察3种功能化纳米金在不同离子强度(加入同体积浓度分别为0.01、0.1、0.5、1 mol/L的NaCl, pH 7.2)和不同pH(1.0~14.0)下的稳定性。 结果 PVP-AuNPs、DODAB-AuNPs、CA-AuNPs的粒径分别为(15.0±3.1)、(22.7±6.1)、(18.0±4.6) nm,均为20 nm 左右;zeta电位分别为(-19.7±4.1)、(62.8±4.3)、(33.3±7.7) mV;紫外吸收法证明PVP-AuNPs及DODAB-AuNPs在高离子强度溶液及较广的pH环境下均有良好的稳定性,而CA-AuNPs对离子强度和pH环境的改变比较敏感,当加入的NaCl浓度为0.01 mol/L或pH值在4.5~6.5范围时能够维持理想的分散状态,反之,粒子间发生聚集。结论 3种功能化纳米金粒子具有纳米级球形结构和相对较高的稳定性,不同修饰后具有不同表面电位,可为药物传递载体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马来酸酐和正十八醇的单酯化反应合成了马来酸单十八酯,将其用作可聚合表面活性剂修饰于Fe3O4纳米粒子表面。利用超声波将表面修饰过的Fe3O4纳米粒子直接分散在苯乙烯中形成可聚合磁流体,通过引发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了PSt-Fe3O4磁性纳米复合材料。利用FT-IR、XRD和TEM分别研究了Fe3O4纳米粒子用马来酸单十八酯表面修饰前后官能团变化、结晶形态以及在不同介质中的形貌和分散状况。结果表明,经马来酸单十八酯表面修饰后的Fe3O4纳米粒子保持了其原有的立方晶型,粒径在8~12 nm,在苯乙烯和聚苯乙烯基质中分散均匀。TGA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分析结果表明,和相似聚合条件下制得的聚苯乙烯相比,制备的PSt-Fe3O4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常温下表现为超顺磁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热熔挤出技术制备微溶性药物小檗红碱的固体分散体,以提高其溶解度,延缓其体外释放行为。[方法]以Soluplus® 为载体,采用同螺杆热熔挤出机制备小檗红碱固体分散体,通过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XRD)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对制备的固体分散体进行表征,并考察挤出物在不同介质中的溶解度和体外溶出度。[结果]DSC和XRD分析结果显示,固体分散体中小檗红碱的主要特征峰减弱甚至部分消失,SEM结果表明固体分散体为无规则形态。FT-IR结果表明小檗红碱与Soluplus®之间可能存在氢键作用。所制备的小檗红碱固体分散体在pH 6.8的磷酸盐缓冲液中溶解度为原料药的2.59倍。体外溶出度结果显示,小檗红碱固体分散体具有明显缓释作用。[结论]成功制备了小檗红碱固体分散体,且能显著提高其溶解度,并延缓其体外释放行为。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二羟甲基丙酸(DMPA)含量、NCO/OH比、PU/PA比、pH值及制备工艺对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PUA)混杂体系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DMPA用量增大会使PUA水分散液的粘度增大;NCO/OH比和PU/PA比对粘度的影响比较复杂,PU/PA比在60/40(m/m)左右出现粘度最小值,NCO/OH比的变化则引起PUA水分散液的波动;体系的酸碱度(pH)对PUA水分散液的粘度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即pH值在7.0-9.6范围内粘度不会发生变化,提出了PUA水分散液非均相体系中,分散相粒子表层与分散介质中pH值不同的观点,并认为这判别是由于粒子表层具有缓冲溶液的性质造成的;用预聚物分散法制得的PUA水分散液外观较清澈,其粘度低于核壳反转法制得的分散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