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90篇
预防医学   42篇
药学   46篇
中国医学   55篇
肿瘤学   20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表现为超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u-LETM)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的临床特 点及预后。方法:报道我院1例表现为u-LETM的NMOSD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本例患 者以不伴视神经受累的u-LETM为主要表现,且血清抗甲状腺抗体阳性(ATAbs)的NMOSD,该患者首次发 病未出现视神经炎、极后区综合征等表现,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搜索既往报道的表现为 u-LETM 的 NMOSD患者44例,大部分患者核心临床症状表现为横贯性脊髓炎(TM),复发率高达78%。其中血清自身 免疫抗体中ATAbs阳性的患者共4例。结论:表现为u-LETM的NMOSD的患者往往短期复发率高。自身 免疫性抗体阳性的患者常提示病情较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ICG)的光热治疗(PTT)性能及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杀灭效果。方法 利用紫外和荧光光谱对ICG的光物理性质进行表征;测定不同质量浓度ICG(0、12.5、25、50、100和200 mg/L)的光热升温曲线,评估ICG的光热转化性能;取小鼠乳腺癌4T1细胞与不同质量浓度的ICG溶液(0、50、100、200和500 mg/L)混合,通过MTT实验检测ICG的细胞毒性;取1×1010 CFU/mL的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加入到96孔板中,将实验分为7组:PBS组、ICG组(500 mg/L)、激光照射组(1.5 W/cm2的808 nm激光照射10 min)、ICG+0.33 W/cm2激光照射组、ICG+0.66 W/cm2激光照射组、ICG+1 W/cm2激光照射组、ICG+1.5 W/cm2激光照射组,观察并记录存活的菌落数,分析基于ICG的PTT杀菌效果。结果 紫外吸收光谱证实ICG在808 nm处具有较强的光吸收能力;ICG溶液(质量浓度为200 mg/L)经功率密度为1.5 W/cm2的808 nm近红外激光照射10 min后,温度可升高23.3 ℃,而纯水的温度仅升高了4.8 ℃。ICG不同质量浓度组即50、100、200、500 mg/L组的细胞生存率分别为81.87%±2.69%、81.47%±2.94%、82.92%±2.61%、80.44%±2.9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02,P>0.05)。不同功率密度激光照射组即0.33、0.66、1、1.5 W/cm2组的细胞生存率分别为97.21%±1.59%、94.92%±1.98%、93.89%±1.38%、93.03%±2.3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864,P>0.05)。杀菌实验中,与PBS组比较,ICG+激光照射组随着激光功率密度的升高,细菌存活数量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3.800,P<0.01)。结论 ICG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光热治疗性能,在近红外激光照射下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杀灭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转化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三维超声血管血流参数与病理学预后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120例(良性组)与子宫内膜癌患者120例(癌变组),所有患者给予三维超声,记录血管血流参数;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病灶病理学预后指标(IGF-1、IGF-2)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癌变组的超声病灶形态、内膜回声、增强强度、增强均度与良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变组的IGF-1、IGF-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0.8%、74.2%,显著高于良性组的28.3%、36.7%。癌变组中三维超声血流分级与良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癌变组中,直线相关分析显示三维超声血流分级与IGF-1、IGF-2表达阳性率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多表现为IGF-1、IGF-2的高表达,三维超声血管血流分级程度比较高,两者存在相关性,可共同影响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大鼠骨癌痛模型中脊髓背角神经元与星型胶质细胞相互联系。方法:利用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建立大鼠骨癌痛模型后,分别鞘内注射药物阻断神经元的活化(c-Fos反义寡核苷酸探针,c-Fos ASO)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L-α-aminoadipate,L-α-AA),然后分别检测大鼠痛行为学改变;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活化标记物c-Fos和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的表达变化。结果:骨癌痛大鼠出现了显著的痛行为学改变并激活了脊髓背角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表现为早期c-Fos和晚期GFAP的表达增加。鞘内注射c-Fos ASO或L-α-AA均有明显镇痛效果。免疫荧光染色提示c-Fos ASO不仅能显著抑制骨癌痛大鼠神经元的活化,而且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也有抑制作用。与此同时,Western blot显示L-α-AA不但抑制了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也缩短了神经元的活化时间。结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相互联系伴随着骨癌痛的发生发展。因此,研究新的镇痛策略,应综合考虑两者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某部机关男性干部群体行无创中心动脉压(CSBP)检测,分析中心动脉压各指标在该人群的分布特点,并初步探讨中心动脉压的临床检测意义。方法以某部参加年度体检的机关男性干部为研究对象,面对面采集病史,行血糖、血脂、尿酸检测,并采用A-PULSE CASPro中心动脉压检测仪行中心动脉压及血压检测。将入组对象按血压值不同分组,分别比较各组的中心动脉压、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r AI),并对各组中心动脉压增高人数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各组人群的CSBP均低于外周收缩压;正常高值血压低值组[(111.68±3.31)mm Hg]、高血压治疗组[(113.51±7.04)mm Hg]、正常高值血压高值组[(117.25±5.20)mm Hg]、1级高血压组[(126.29±4.77)mm Hg]、2级高血压组人群[(145.36±12.9)mm Hg]的CSBP逐渐增高,均高于正常血压组[(104.35±5.40)mm Hg](P均0.05);在正常血压高值组,有高达24.59%的人群CSBP高于正常参考值(125 mm Hg);正常高值血压高值组CSBP增高者的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r AI)明显增高(83%±20%),不仅高于正常血压组(54%±32%)、正常高值血压低值组(53%±31%),亦高于同组CSBP正常人群(64%±22%),P均0.05。结论 CSBP较外周肱动脉收缩压低,存在血压的生理性放大效应;在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已有部分受检者出现中心动脉压增高现象,联合外周肱动脉压及中心动脉压血流动力学检测对上述人群进行随访,对识别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心血管高危患者可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果冻中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含量的不确定度方法,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建立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分析检测各步骤不确定度来源、计算评估各不确定度分量并计算扩展不确定度。【结果】当果冻中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含量为0.941 2 mg/kg时,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051 2 mg/kg(K=2,P=95%)。【结论】本评估模型中,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标准溶液配置、标准曲线拟合及样品处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痴呆是一种发展病程不可逆的神经退行性病变,以损害患者的认知功能为核心。轻中度痴呆患者具有一定的认知功能及执行能力。遗嘱能力作为一项高级执行能力,因其跨越医学与法律的范畴引起了国外广大学者的关注。痴呆患者具有立遗嘱的权利,但其所立遗嘱是否有效值得探讨。目前国外对痴呆患者遗嘱能力评定标准、评估工具的研究逐渐增多,而我国对这方面的关注较少。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老年痴呆患者遗嘱能力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引进合理有效的遗嘱能力评定标准和评估工具提供依据,同时为保护我国痴呆患者合法权益、维护患者尊严、减少家庭和法律的纠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应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Embase、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检索,搜集有关中国ACS患者应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8项RCT共292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氯吡格雷组相比,替格瑞洛组在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OR=0.23,95%CI:0.15~0.36,P<0.05)、心肌梗死(OR=0.29,95%CI:0.16~0.53,P<0.05)、脑卒中的发生率(OR=0.26,95%CI:0.13~0.54,P<0.05)、临床效果(OR=3.86,95%CI:2.04~7.31,P<0.05)均显著降低,但呼吸困难发生率(OR=4.42,95%CI:2.61~7.51,P<0.05)较氯吡格雷组高。结论:中国ACS患者应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心肌梗死和卒中的发生率,但须警惕呼吸困难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COVID-19合并早期心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及心脏损害早期识别的指标。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2月20日我院收治的12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等资料,心脏彩超主要收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总体纵向应变(GLS)。分析COVID-19早期心脏损害的发生情况,比较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新发改变、GLS作为COVID-19合并早期心脏损害表现的可能识别指标,并进一步分析COVID-19早期心脏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2例COVID-19患者包括2例重型、8例普通型和2例轻型,所有患者肌钙蛋白Ⅰ、LVEF均无明显异常。但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新发改变及GLS的异常率均为33%,肌酸激酶同工酶与B型钠尿肽的异常率均为8%;COVID-19早期心脏损害可能指标GLS的绝对值与年龄、中性粒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存在负相关(r=-0.795,-0.816,-0.917,P < 0.05),与血钾存在正相关性(r=0.73,P < 0.01)。结论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新发改变及GLS在COVID-19患者中存在一定的异常比例,可能作为早期心脏损害识别指标。在肌钙蛋白Ⅰ、LVEF未见异常的COVID-19,通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的是否存在窦速、新发异常改变、GLS的异常,有助于对COVID-19心脏损害的早期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