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T2加权像高信号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及外科预后的可能性。方法我院骨科2005年9月-2009年6月11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纳入此次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颈椎后路减压手术。术前均进行MRI检查。依据MRI T2加权像出现的高信号强度分为3级。0级:未出现脊髓高信号;1级:轻度高信号(信号模糊);2级:高亮度信号(信号高亮)。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制定的脊髓功能评分标准进行术前术后病情评分。结果 0级40例;1级47例;2级29例。病程:0级(11.2±25.6)月,2级(36±33.7)月。术前3等级JOA脊髓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0级术后JOA评分最高为15.6±1.7,术后改善率最高为65.1±24.3;3级术后JOA评分最低为10.6±2.0,术后改善率最低为36.1±30.3。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MRIT2加权像高信号与患者年龄、病程、术前JOA评分及术后JOA评分相关,MRI T2加权像信号强度最高的患者术后改善率最低,T2高信号的分级方法可作为评价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3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接受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损害评分表评估手术疗效,计算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术后3个月观察轴性症状发生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X线测量颈椎曲度指数(CCI).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脊髓及神经损伤情况.随访时间为13~46个月,随访过程中无内固定物松动、折断及“再关门”出现.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分别为(8.2±2.5)分、(13.0±3.3)分和(13.9±3.6)分,JOA评分随观察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4.8±18.5)%.术前CCI为(16.2±4.5)%,末次随访时减小为(14.7±4.7)%,CCI较术前减少(1.5±0.4)%.13.9%(5/36)的患者术后出现轴性症状.结论 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能有效促进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在维持颈椎曲度的同时,可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蒋维利  牛国旗  周功  刘涛  陈辉  聂虎 《安徽医学》2018,39(4):471-473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MRI髓内信号发生改变与节段性椎间不稳的相关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7月至2016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63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9例,女性24例,年龄41~65岁,平均年龄(52.48 ±10.20)岁.以术前髓内T1WI等信号/T2WI等信号为Ⅰ组(28例),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为Ⅱ组(24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为Ⅲ组(11例)进行分组.对3组患者间年龄、性别、病程、术前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功能评分(JOA)、脊髓受压最严重节段脊髓压迫率、颈椎生理曲度、颈椎最大活动度及责任椎间隙活动度(ROM)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间患者年龄、性别、术前JOA评分、脊髓受压最严重节段脊髓压迫率、颈椎生理曲度、颈椎最大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病程、RO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病程长于Ⅰ组和Ⅱ组(P<0.05),Ⅰ组与Ⅱ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ROM大于Ⅰ组和Ⅱ组(P<0.05),Ⅱ组ROM大于Ⅰ组(P<0.05).结论 椎间隙活动度增大是CSM患者T2WI髓内高信号产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颈脊髓体积及颈椎管容积比值的MRI测量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脊髓体积与颈椎管容积比值与脊髓型颈椎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组30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进行颈椎3D FIESTA序列扫描,利用MRI工作站的测量工具测量C3~C6椎体节段相应颈脊髓体积及颈椎管容积并计算两者比值.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JOA评分.结果: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颈脊髓体积与颈椎管容积比值有统计学差异(t=6.501,P=0.000);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组的颈脊髓体积与颈椎管容积比值与患者JOA评分呈负性相关(r=-0.626,P=0.000).结论:颈脊髓体积与颈椎管容积比值可以定量反映脊髓型颈椎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MRI在脊髓型颈椎病论断中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资料齐全并行经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依术前症状及MRI颈脊髓受压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三组进行分析。结果按JOA评分所有病例术后临床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症状改善率与术前MRI显示颈脊髓受压程度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进行分析构成正相关关系(P〈0.05),即术前颈脊髓压迫程度越重,术后颈脊髓形态恢复越不明显,症状改善差;术前颈脊髓压迫程度越轻,术后颈脊髓形态恢复越明显,症状改善好。手术前后JOA评分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前诊断及术后疗效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1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病程、Hoffmann征、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评分、颈肩臂VAS(visual analog scale)评分,计算出神经功能JOA改善率(IR)。通过颈椎MRI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矢状位参数[C_2~C_7 Cobb角和C_2~C_7 矢状面轴向距离(SVA)]。患者IR为结果变量,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BMI、病程、吸烟史、术前JOA评分、术前VAS评分等指标与疗效的关系,应用Logistic回归建立模型分析结果变量与术前各指标的关系。术后患者C_2~C_7 Cobb角和C_2~C_7 SVA变化与疗效关系采用四格表χ~2检验。结果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大、病程长、术前JOA评分低是总体疗效不佳的相关因素。C_2~C_7 Cobb角及C_2~C_7 SVA增大减小两组间神经改善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患者年龄、病程、JOA评分及术后C_2~C_7 Cobb角、SVA变化是影响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疗效与脊髓最大压迫处矢状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前后脊髓最大压迫处矢状径和JOA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前脊髓最大压迫处矢状径平均为6.59±1.04mm,JOA评分10.9±1.87分;术后6个月JOA评分为15.1±0.83分。JOA评分改善率为(67.84±12.82)%。脊髓最大压迫处矢状径与JOA评分改善率呈正相关(r=0.586,P<0.01)。结论脊髓最大压迫处矢状径随着病情加重而缩小,神经细胞损伤变大,术后疗效差,因此一经诊断,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根据脊髓受压影像学模式评价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月行前路手术治疗的5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依据影像学模式分为三组:A组1~2节段的脊髓前部明显受压;B组1~2节段的脊髓前后部同时受压;C组3个节段的脊髓前部受压。比较各组术前、术后JOA脊髓功能评分及术后Nurick脊髓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手术疗效。结果5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19个月。各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术后NDI总优良率91.4%,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移植物移位及假关节形成。结论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减压彻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6年10月3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患者知情的情况下进行颈后路单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于9月至5年进行随访调查,用JOA分法评价术前、术后功能恢复及临床症状改善的情况,进行Hirabayashi改善率评分。结果按JOA评分及Hirabayashi改善率评分,39例患者术后优良率达82.5%,无严重不良情况发生,即无死亡以及无发生颈椎脱位等颈椎不稳情况。39例复查X光片及CT均门轴侧骨性融合,未见关门现象,无脊髓受压征象。结论单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有效地解除脊髓的压迫,改善脊髓神经功能,临床疗效肯定,植骨融合良好,防止颈椎脱位不稳,操作简便,容易掌握,治疗费用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颈椎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病原因及与颈椎曲度变化、脊髓后移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1—2013年采用颈椎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4例,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的患者11例设定为A组,其余63例患者设为B组。术前、术后均行MR、CT及CR明确诊断,行JOA评分评定神经功能并计算改善率,以Ishihara法测定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index,CCI),测定C2-7Cobb角计算颈椎曲度变化量,MR矢状位测量脊髓后移量等。所有患者随访1年以上。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术前JOA评分、CC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JOA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CCI、曲度变化量、脊髓后移量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改善量和术后CCI之间、JOA评分改善量和脊髓后移量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颈椎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固定术后C5神经根麻痹有较高的发生率(14.9%),术中应避免过度矫正后凸,可行预防性切开椎间孔。术后颈椎曲度及脊髓后移与神经功能恢复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朱一鹏 《河北医学》2013,19(10):1481-1483
目的:探讨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手术治疗过程中应用甲基强的松龙(M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8例,观察组42例,使其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常规进行手术;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与术中应用甲基强的松龙。使用JOA评分对两组患者关节功能进行评价;使用ODOM分级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术后3d、7d以及1个月、3个月JOA评分均有所提高,但观察组患者提高更为明显;采用ODOM分级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观察组患者治疗优秀率及优良率分别为19.05%和80.95%,明显高于对照组13.16%和44.74%的比例。上述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患者在术中给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是一种简单易行同时可以取得明显治疗效果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陈德强  雪原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4):54-56,161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黄韧带骨化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1年3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6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黄韧带骨化患者,全部患者均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随访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分析术前病程、术前JOA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学会,17分)、硬化节段、脊髓信号改变与术后疗效的关系。结果 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在10个月~4年,平均16个月。根据JOA评分标准进行术前和术后的疗效评价。术后JOA评分平均为14.36(11~17),较术前9.64(7~13)有显著改善(t=10.48,P〈0.01),术后疗效评价为优20例、良11例、可5例,优良率达86.1%。结论全椎板切除减压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黄韧带骨化的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术前病程短、JOA评分高、单节段骨化及矢状位rI、2加权像髓内信号无改变的病例术后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减压术中后纵韧带(PLL)切除与保留的疗效.方法 应用前路减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68例,后纵韧带切除组27例,保留组41例.按照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应用MRI技术测量脊髓矢状径并比较手术前后椎管矢状径及硬模囊压迹的变化.结果 平均随访28个月,后纵韧带切除组神经功能恢复率为(76±21)% ,显著高于后纵韧带保留组[ (62±24)%,P<0.01].后纵韧带切除组术后脊髓矢状径增加值为(3.26±1.05) mm , 显著高于后纵韧带保留组[ (2.32±1.23) mm,P<0.01].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术中对退变的后纵韧带切除可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临床疗效优于保留后纵韧带.  相似文献   

14.
蔡文涛  沈宁江  林明侠 《海南医学》2014,(11):1594-1596
目的评估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在我科行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3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改善率、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同时在随访的影像资料上测量术后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曲度指数改变及丢失程度、术后椎管扩大率及椎板开门角度。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07.1±16.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00.0±28.7)ml,椎板开门角度为(48.0±3.1)°。术后椎管扩大率为(69.7±13.5)%;颈椎曲度指数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丢失程度为(3.4±2.7)%;平均脊髓后移距离为(3.1±0.7)mm;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JOA评分改善率与脊髓后移距离无明显相关性(r=0.161,P=0.301)。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可避免开门后再关门;并可获得手术后即刻的稳定性,减少术后颈椎曲度的丢失和后凸畸形的发生率,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明显,是一种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脊髓型颈椎病MRI T2信号比值变化与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将MRI T2WI信号量化分类,同时探讨其与术前临床表现、预后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5年4月至2007年7月共计73例患者,均行前路、后路或后前路联合手术.术前所有患者均行高分辨率1.5T MRI成像.于矢状面T2WI脊髓受压信号增高最明显部位计算机测量信号强度值,取兴趣区面积为0.05 cm2,再于颈7胸1椎体水平脊髓信号正常部位测量信号强度值,取兴趣区面积为0.3 cm2,计算得出两者比值(0.05 cm2面积信号强度值/0.3 cm2面积信号强度值).如T2 WI脊髓信号无明显改变,则取脊髓受压最严重部位0.05 cm2为兴趣区测量信号强度值.比值数据经对数转换、系统聚类后分为3组.结合临床表现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 各组间改善率、年龄、术前JOA评分经方差分析F值、P值分别为F=22.009、P<0.001,F=6.371、P=0.003,F=5.561、P=0.006.此3项指标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Babinski征及性别经卡方检验χ2值及P值分别为χ2=15.719、P<0.001,χ2=1.898、P=0.387,Babinski征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差异在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间信号比值对数、术后JOA评分及病程经秩和检验3项指标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及P值分别为χ2=62.616、P<0.001,χ2=25.946、P<0.001,χ2=13.952、P=0.001.结论 低信号比值组即无明显T2WI高信号和轻度存在T2WI高信号患者,往往年龄相对较小,病程相对较短,减压术后效果较好.反之如果T2WI高信号逐步增高且伴随锥体束征出现,则提示预后较前者欠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路颈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诊治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8例,进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术和前路钛网植骨内固定术。结果随访12个月,18例患者在6个月时植骨均全部融合,无钛网移位脱落或螺钉松动,神经功能得到了不同程度恢复。根据JOA分级方法对脊髓功能评分,术后患者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或恢复。其中优14例(77.78%),良3例(16.67%),中1例(5.55%)。术前平均(9.89±1.62)分,术后平均(16.0±1.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铆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应用颈椎后路单开门铆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且获得随访的25例病例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OA(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Neck Disability Index ),评估其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恢复及生活工作改善情况。结果应用颈椎后路单开门铆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运动、感觉及疼痛恢复良好,未见明显术后并发症的发生,JOA评分由术前的(7.48±0.53)分增加至术后的(12.84±0.85)分,NDI评分由术前的(62.5±4.1)分降至术后的(46.4±2.2)分,在随访期间术后JOA、NDI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后路单开门铆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短期临床疗效较为满意,但是长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椎疾病患者术前高压氧预处理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1年8月长征医院闸北分院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并且具有脊髓压迫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在术前1周开始进行高压氧预处理,对照组不进行高压氧预处理,比较两组入院时、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时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及术后改善率、尺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N1、P1波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术前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3 d、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明显较对照组高,JOA评分及改善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术后6个月时的N1、P1波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进行高压氧预处理治疗,能促进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范伟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0):1118-1120
目的 回顾分析脊髓型颈椎病的围术期康复治疗,探讨提高手术疗效、促进肢体功能改善的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4年9月-2008年8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10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围术期康复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OA)颈椎病评分为(10.02±1.86)分,术后JOA评分为(16.52±2.65)分;神经功能恢复率为79.4%.恢复率等级情况:优68例(64.76%),良26例(24.76%),好转9例(8.57%),无变化2例(1.91%),无恶化病例,优良率为89.52%.脊髓功能损害加重3例,发生并发症12例.结论 影响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因素很多,手术治疗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在围术期采用系统的康复治疗等综合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后路手术后,后纵韧带骨化进展导致颈脊髓病需再次手术的患者资料,通过总结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进展的再次手术治疗策略及其疗效,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术后进展的再次外科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方法:在2006年5月至2012年7月住院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中,选取既往因后纵韧带骨化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1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再次手术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确定责任节段及手术入路,采用前方入路减压者12例,采用后方入路扩大减压者5例。采取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评价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脊髓功能。将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症状持续时间,脊髓高信号,是否伴随高血压、糖尿病等临床因素与术前JOA评分及术后JOA改善率进行相关性分析;手术前、后的JOA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ANOVA方差分析;手术前、后的JOA改善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随访时间60~348个月,平均137.5个月。手术均顺利完成,首次手术和再次后路手术各发生C5神经根麻痹1例。再次手术时,前路手术有2例、后路有1例发生硬膜撕裂致脑脊液漏,无感染发生。不同临床因素与术前JOA评分及JOA改善率无显著相关性。首次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患者的JOA评分从术前9.4±4.1升高到12.8±2.8,有显著改善(P<0.01),后纵韧带骨化进展导致颈脊髓病后又出现下降,再次手术后较术前神经功能显著改善(P<0.05)。再次手术的远期改善率较第一次术后的首次改善率和再次手术后6个月的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根据后纵韧带骨化进展后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的改变制定的再次手术减压策略,能显著改善后纵韧带骨化进展导致的脊髓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