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1,6——二磷酸果糖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德春  马兴久 《苏州医学院学报》1997,17(6):1022-1023,1159
采用大鼠部分肝脏缺血再灌注(I/R)模型观察1,6-二磷酸果糖(FBP)对肝脏I/R损伤的保护作用。于肝脏缺血前,再灌注1h,8h分别测定血清AST,ALT,丙二醛(MDA)活性及肝组织ATP含量变化,并观察再灌注8h肝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FBP处理组动物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ATP含量显著降升高(P〈0.01),肝组织病理改变显著减轻,提示FBP对肝脏I/R损伤有明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大鼠肠缺血模型,观察了肠缺血早期肠道内应用用抗菌药物并肌注654-2的效应。结果发现,治疗组大鼠肠粘膜、肝、肾、肺脏的损害程度较实验组明显减轻,肠道细菌转移率下降(P〈0.01),动物生存时间延长(P〈0.01);提示:本方案对缺血性肠粘膜及脏器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鼠大肠缺血—再灌损伤中内皮素—1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SMAO休克模型观察大鼠小肠单纯缺血1h(I组),缺血1h后再灌1h(I/R组)及假手术组(Sham组)的血浆及肠组织内皮素-1(ET-1)的变化。结果表明,I组血浆ET-1与Sham组比较无显著增高(R〉0.05),而肠组织ET-1则显著增高(P〈0.01),肠组织损伤明显;I/R组血浆及肠组织ET-1均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1),肠组织严重损伤,提示ET-1是肠缺血-再灌损伤的重要因  相似文献   

4.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及电针双侧“合谷”穴(LI4)对Wistar大鼠脑组织中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的影响及意义。结果局灶性脑缺血3h、再灌注3h及6h组HSP70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1),缺血3h/再灌注6h+电针“合谷”穴组与缺血3h/再灌注6h组相比HSP70表达进一步增加(P〈0.05)。提示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可能与HSP70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方法观察丹参、甘露醇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1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缺血3h,缺血3h用丹参和甘露醇4个组,实验组于缺血,再灌注1,2,3和24h取材,光镜下对比观察和组织学评估。结果:肢体缺血和再灌注后,实验组肺泡隔增厚,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大量多核白细胞浸润,贴壁,部分肺不张。用丹参和甘露醇组的病理改变明显轻于未用丹参和甘露醇组,结论:丹参和甘露醇都能有效地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6.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再灌注时间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再灌注时间窗,为临床治疗提供最佳时机。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切片红四氮唑染色,图像分析仪测定梗死区体积。结果:于脑缺血1h、2h、3h、4h、6h、8h、16h和24h(I1、I2、I3、I4、I6、I8、I16、I24)观察到梗死体积的变化为I8〉I6〉I4〉I3〉I2〉I1(P〈0.05),缺血16h、24h与缺血8h相比,梗死体积无明显差别(P〉0.05)。脑缺血2h、3h分别再灌注22h、21h(I2R22、I3R21),其梗死体积分别与缺血2h、3h(I2、I3)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缺血4h再灌注20h(I4R20)后,其梗死体积较缺血4h(I4)显增大(P〈0.01)。结论:大鼠脑缺血后梗死体积随缺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时血浆及组织脂质过氧化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复制家兔肠I/R损伤模型,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黄嘌呤氧化酶(XO)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实验分为I/R损伤组及假手术(Sham)对照组,并进行比较。结果:缺血前两组动物SOD、XO及MDA值均无统计学差异,I/R组再灌注后2h与缺血前及Sham组相比,SOD活性显著下降,XO活性及MDA含量明显增加(P〈0.01);此外,肺、肝等组织MDA含量亦明显高于Sham组(P〈0.01)。结论:家兔肠I/R损伤时体内脂质过氧化过程加强,且在I/R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缺血预处理对兔肢体再灌注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止血带下肢体的缺血预处理对减轻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实验对对照组、短时间缺血预处理组和地塞米松预处理组,各组兔分别于松止血带前、松止血带后10、20、40、60min取腓肠肌测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发现:对照组与预处理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提示,在长时间应用止血带前进行短时间缺血预处理和地塞米松预处理可减轻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腺苷和ATP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探讨腺苷和ATP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并进行相互比较。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缺血再灌注组(IR)、给予ATP后缺血再灌注组(ATP)和给予腺苷后缺血再灌注组(AD),分别观察各组中在再灌注0h、2h和6h的Na^+和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的变化,以及组织病理变化。结果:病理学组织肾小管评分,腺苷组和CON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均明显低于IR组和ATP酶的活性,在腺苷组和CON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别,(P〉0.05),但两组均明显高于IR组ATP组(P〈0.01),而IR组和ATP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腺苷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没有保护作用,ATP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观察16只大白兔心脏缺血预处理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组肺泡内白细胞浸润减少,血氧分压在再灌注60min内明显高于对照组、肺含水量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兔心缺血预处理能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视网膜电图 (ERG)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变化 ,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 4只SD大鼠随机分成损伤组、预处理组及丹参组。损伤组 ,大鼠视网膜在缺血 6 0min后 ,分别经再灌注 30min、2 4h及 72h后测量ERG。预处理组 ,大鼠视网膜在缺血 6 0min前 2 4h行 5min短暂缺血 ,再经上述再灌注时程后测量ERG。丹参组 ,缺血 6 0min前 30min球后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 0 .0 5ml,再经上述再灌注时程后测量ER。结果 :损伤组各时程b波下降明显 (P <0 .0 0 1) ,预处理组及丹参组再灌注 72h后b波恢复 (P >0 .0 5 )。结论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ERGb波明显下降 ,ERGb波是客观反映其损伤及功能恢复的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预处理对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IRI)能否产生保护作用,并通过肾功能、组织病理学等检测评估其效果。方法(1)建模: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个组,假手术(S)组8只,缺血再灌注(IR)组和预处理(LIP)组各16只,后2个组兔采用右肾切除、左肾动静脉阻断1h开放法建立肾脏缺血再灌注模型,S组仅切除右肾,游离左肾动静脉但不阻断。(2)肢体缺血预处理方法:LIP组在阻断前,先以止血带在双下肢根部绑扎,阻断血流5min,完全开放10min,反复4次。(3)评估指标:对比各组兔在再灌注后8、24h和3、7d时肾功能、肾组织MDA含量和SOD活性以及组织病理学差异。结果LIP组再灌注后血清Scr和BUN升高幅度要明显低于IR组(P<0.05),在再灌注后3d内血Scr和BUN明显低于IR组(P<0.05);LIP组再灌注后24h内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幅度明显低于IR组(P<0.05),且在各时间点SOD活性均明显高于IR组(P<0.05),MDA含量均明显低于IR组(P<0.05);LIP组光镜下病理改变轻于IR组。结论肢体缺血预处理能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组织病理改变,降低肾组织MDA含量并增加SOD活性,改善肾功能,对急性肾脏IRI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丹参对肝脏缺血再灌注后病理变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观察丹参对肝脏热缺血和冷缺血再灌注后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 :将家兔 12只制成肝脏热缺血模型 ,电镜下观察热缺血再灌注后丹参对肝脏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 ;对 2 0头猪施行辅助性肝移植术 ,光镜下观察移植肝在冷缺血再灌注后丹参对肝脏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 :兔热缺血再灌注后 ,在肝细胞超微结构观察中 ,发现丹参可明显减轻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肿胀 ;猪冷缺血再灌注后 ,在肝脏光镜观察中 ,发现丹参可明显减轻肝细胞浊肿、脂变和汇管区炎症。结论 :丹参可明显减轻肝脏热缺血和冷缺血再灌注后肝脏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14.
当归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证实中药当归通过作用于脑保护多个环节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雄性Wl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尼莫通组及中药组。采用改良ZeaLonga线栓法建立可再通脑缺血模型。各组大鼠分别于相同时间注入上述药物或生理盐水,于脑蚨血3h和48h分别行神经功能评分;存活48h后,测定脑血流;TTC染色,计算梗死体积。测定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神经功能、脑血流和脑梗死体积方面,当归组有明显改善。在三组中,当归组大鼠缺血区脑组织线粒体中SOD活性最高。结论中药当归具有通过多途径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前后微循环变化及活血颗粒的保护作用。方法:40只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在再灌注后灌服活血颗粒,一天3次,连续服用7天,观测微循环的变化。结果:对照组:血流缓慢、红细胞严重聚集、大量白细胞附壁和白色微栓形成,无复流现象严重;治疗组经活血颗粒保护,微循环障碍轻,肌肉等软组织损伤轻,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活血颗粒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塞通注射液对下肢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5例行下肢缺血再通术患者分为下肢缺血-再灌注组(Ⅰ组,n=24例)和下肢缺血-再灌注加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组(Ⅱ组,n=21例)。测定术前、术后30min、术后12h、术后24h、术后7d共5个时相点的血浆脱落内皮细胞(CEC)计数、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下肢缺血-再灌注期间CEC/CK/LDH明显升高,尤以再灌注12h为著,随后开始下降。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组各个时相的CEC计数及CK和LDH均显著低与非治疗组(p〈0.01)。结论: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血塞通注射液通过保护内皮细胞功能而减轻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并比较超短波与丹参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两者作用机制和有无协同作用.方法:用线栓法制备一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大鼠模型,造成大鼠右脑缺血2 h再灌注24 h,采用5级评分法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来筛选病例.造模后,大鼠分成假手术组,对照组,超短波组,丹参组及超短波与丹参合用组.所有大鼠均于再灌注24h后断头取脑,分别观察脑含水量、缺血侧脑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超短波治疗、丹参治疗及二者合用治疗均能减轻大鼠缺血侧脑含水量(P<0.05),提高抗氧化酶SOD含量(P<0.05),降低自由基产物MDA的含量(P<0.05),3个治疗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超短波治疗与丹参治疗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此作用可能与减轻脑水肿,升高SOD,降低MDA有关,二者疗效比较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与控制性低压灌注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09只,随机分为3组(n=103):对照组(Control组)、后处理组(Post-con组)和低压灌注组(LR组).2F Fogarty球囊导管阻断胸主动脉9min合并体循环低压40 mmHg(1 mmHg=0.133 kPa)诱导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期,Control组以平均动脉压(MAP)100mmHg迅速回灌;Post-con组进行3次30 s再灌/30 s阻断的操作;LR组MAP维持40 mmHg 3 min再升至100 mmHg.监测再灌30 min内脊髓相对血流量(rSCBF);测定再灌1、4、12、24 h腰骶部脊髓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评定大鼠后肢神经功能,观察脊髓腰段的病理改变.结果:后处理和低压灌注可改善再灌早期的高流量状态.与Control组比较,Post-con组于再灌1、4 h SOD、CAT活性上调,24 h内MDA含量降低,MPO活性下降(P<0.01).LR组MDA含量虽降低(P<0.05),但SOD、CAT活性无变化;MPO活性干再灌1,4 h达峰值,后逐渐下降.Post-con及LR组再灌注24 h内神经功能皆明显好转,但LR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低干Post-con组.脊髓病理改变与行为学结果类似.结论:缺血后处理与控制性低压灌注皆可减轻大鼠脊髓缺血一再灌注损伤,但由于缺血后处理可提高再灌注期内源性抗氧化酶活性、减少中性粒细胞堆积而具有更强的脊髓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后肢肌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Wistar雄性大鼠54只,建立后肢肌肉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分为3组,每组18只,每个时间点6只,A组为缺血再灌注组,B组为缺血再灌注前给予1 min灌注1 min缺血重复3次后继续再灌注组,C组为缺血再灌注前给予10 min灌注10 min缺血重复3次后继续再灌注组,分别检测各组在再灌注1 h、3 h、9 h血清中的乳酸脱氢酶(LDH)、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肌肉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比较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3组各项指标均升高,不同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除1h ICAM-1外,各时间点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A组(P<0.01),C组各时点各指标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时间多次重复停灌复灌后处理可减轻实验大鼠后肢肌肉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