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7 毫秒
1.
目的探讨膀胱癌根治术后T型回肠新膀胱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膀胱癌患者施行T型回肠新膀胱术:截取一段54 cm左右的回肠,利用远端的44 cm肠管做成储尿囊,而近端的10 cm肠管作为新膀胱的输入袢,并通过将输入袢远端的5 cm肠管包埋于构成储尿囊两肠管之间的浆膜隧道内而形成抗返流机制。结果25例手术经过顺利,术后3周拔除尿管后均能自控排尿,尿量为50~200 ml。术后3个月复查尿常规无异常,肾功能及电解质无异常。尿动力学检查,新膀胱最大容量为(327.3±62.7)ml,最大尿流率为(16.2±7.9)ml/s,充盈期膀胱内压力为0~8 cmH2O,排尿期膀胱内压力为8~16cmH2O,剩余尿为0~40 ml。静脉肾盂造影或B超检查,结果表明无肾积水、无输尿管扩张。膀胱造影未见输尿管返流。结论原位T型回肠新膀胱术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较好的尿控及排尿能力,是一种良好的尿流改道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W形回肠代膀胱术的疗效.方法:对21例膀胱肿瘤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W形回肠代膀胱术,并对术式进行改进.结果:21例手术时间平均4.5小时,随访12~60个月,平均36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均无瘤生存.白天控尿良好者19例(90.5%),夜间控尿良好者18例(85.7%).术后12个月贮尿囊容量360±45ml,充盈压16.1±4.3cmH20,最大排尿压84.8±20.4cmH2O,最大尿流率17.4±5.9ml/s.新膀胱造影发现新膀胱呈球形,完全位于盆腔,未见输尿管返流.B超及IVU检查发现原上尿路积水3例均明显减轻,其余未发现输尿管狭窄和上尿路积水征象.肾功能正常.结论:改良W形回肠代膀胱术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新膀胱容量大,内压低,顺应性好,功能接近于正常膀胱,保持原位排尿,明显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下膀胱前列腺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初步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膀胱前列腺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手术方法。【方法】为4例52~65岁男性膀胱癌患者施行了手术。采用5个套管针,腹腔镜由脐上或脐下套管针进入,手术者经左侧2个套管针操作,助手经右侧2个套管针操作。游离输精管、精囊,剪开狄氏筋膜分离前列腺后面;游离输尿管下段在其末端切断;剪开前腹壁腹膜反折,游离膀胱前壁;缝扎阴茎背深静脉复合体;游离膀胱侧韧带及前列腺侧韧带;在结扎线近端剪断阴茎背深静脉复合体,紧贴前列腺尖端离断尿道;下腹正中耻骨上作6cm切口,取出切除的膀胱前列腺,将回肠拉出切口外,隔离50cm回肠剖开后“M”形折叠形成贮尿囊,将输尿管末段1cm插入贮尿囊后顶部作吻合,贮尿囊最低位开口与尿道断端6针吻合。【结果】手术时间平均约为8h,出血量平均为650mL。术后3周作腹部平片、静脉尿路造影,以及新膀胱造影检查,显示:新膀胱充盈良好,容量约300mL,无输尿管返流及梗阻,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内恢复控尿功能。无排尿困难及残余尿。【结论】腹腔镜下切除膀胱前列腺视野清楚,可减少出血,避免尿道括约肌损伤,保留神经血管束;可减少肠管暴露时间,有利用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减少肠粘连。作一小切口取出膀胱前列腺,并将肠管拉出体外形成贮尿囊,可大大缩减手术时间。回肠作贮尿囊有取材容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尿道新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7例膀胱肿瘤患者采用膀胱全切除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尿道新膀胱术。结果随访6~73个月,26例完全可控排尿,其中3例早期夜间不同程度尿失禁,血清电解质及肾功能正常,静脉肾盂造影及贮尿囊造影均无贮尿囊输尿管返流和肾积水,贮尿囊容量200~350ml,剩余尿量为≤30ml,最大尿流率﹥15ml/s;手术失败1例。结论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尿道新膀胱具有容量大、压力低及操作简单等特点,是一种较理想的尿流改道术式。患者无明显全身营养及代谢紊乱,生活质量高。  相似文献   

5.
Niu YN  Xing NZ  Zhou ZD  Chen YD  Wang H  Zang T  Zhang JH  Wang JW  Tian XQ  Wu ZJ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4):3099-3102
目的 评价T型原位回肠新膀胱尿动力学特征及对上尿路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4年6月至2009年9月,90例T2a~T4a膀胱肿瘤患者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加T型原位回肠新膀胱重建术,采用肌酐测定、超声、膀胱造影、静脉尿路影或增强CT等方法进行上尿路功能的检查,对患者进行尿控情况的随访与尿动力学评价.结果 术后3周拔除导尿管之前行膀胱造影检查,未发现明显造影剂外溢,4例(4.4%)输入袢显示清楚,但未见输尿管显示,其他均未见反流.上尿路超声、静脉尿路造影或CT检查,提示18例(20.0%)术后45 d内出现双侧肾盂及输尿管的暂时性轻度扩张,其中1例(1.1%)出现术后一过性肾功能不全,肌酐最高达57 mg/L,但在随访过程中肾盂输尿管恢复正常形态;4例(4.4%)术后3年出现双侧肾盂输尿管轻度扩张,但肾功能保持正常;其他患者血尿素氮、肌酐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日间94.4%(85/90)患者能完全控尿,5.6%(5/90)控尿满意,满意率达100%;夜间41.1%(37/90)患者完全控尿,41.1%(37/90)控尿满意,17.8%(16/90)控尿不满意,满意率达82.2%.尿动力学结果显示,平均灌注末压力为(16±10)cm H2O(1 cm H2O=0.098 kPa),最大膀胱容量为(316±96)ml;排尿呈腹压排尿模式,最高压力为(87±25)cm H2O,平均最大尿流率为(17±10)ml/s,残余尿量为(33±29)ml.结论 T型原位新膀胱输入袢的抗反流效果令人满意,充分保护了上尿路功能;新膀胱具有良好顺应性,患者控尿能力、尿流率及残余尿量也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膀胱前列腺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手术方法。【方法】为4例52~65岁男性膀胱癌患施行了手术。采用5个套管针,腹腔镜由脐上或脐下套管针进入,手术经左侧2个套管针操作,助手经右侧2个套管针操作。游离输精管、精囊,剪开狄氏筋膜分离前列腺后面;游离输尿管下段在其末端切断;剪开前腹壁腹膜反折,游离膀胱前壁;缝扎阴茎背深静脉复合体;游离膀胱侧韧带及前列腺侧韧带;在结扎线近端剪断阴茎背深静脉复合体,紧贴前列腺尖端离断尿道;下腹正中耻骨上作6cm切口,取出切除的膀胱前列腺,将回肠拉出切口外,隔离50cm回肠剖开后“M”形折叠形成贮尿囊,将输尿管末段lcm插入贮尿囊后顶部作吻合,贮尿囊最低位开口与尿道断端6针吻合。【结果】手术时间平均约为8h,出血量平均为650mL。术后3周作腹部平片、静脉尿路造影,以及新膀胱造影检查,显示:新膀胱充盈良好,容量约300mL'无输尿管返流及梗阻,所有患术后1个月内恢复控尿功能。无排尿困难及残余尿。【结论】腹腔镜下切除膀胱前列腺视野清楚,可减少出血,避免尿道括约肌损伤,保留神经血管束;可减少肠管暴露时间,有利用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减少肠粘连。作一小切口取出膀胱前列腺,并将肠管拉出体外形成贮尿囊,可大大缩减手术时间。回肠作贮尿囊有取材容易,系膜较长,可无张力下与尿道吻合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升结肠在尿流改道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8例全膀胱切除患者取用升结肠分别施行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42例)和升结肠原位膀胱术(26例),并随访3~96个月.结果膀胱肿瘤患者术后无局部复发,原位新膀胱组后尿道无肿瘤生长.两种术式贮尿囊造影均无输尿管反流,无肾积水,肾功能无恶化.术后6个月尿动力学检查,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和升结肠原位膀胱术平均贮尿囊最大充盈压分别为3.2 kPa和2.4 kPa,平均容量分别为380 mL和420 mL;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平均输出道最大压力为10.9 kPa,原位膀胱术平均后尿道最大压为8.01 kPa,平均最大尿流率17.6 mL/s.结论取用升结肠建立的贮尿囊具有容量大、内压低、无反流、无代谢紊乱等优点.两种手术方式均可自由控制排尿,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李义  俞洋 《吉林医学》2005,26(12):1323-1324
目的:探讨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先做成贮尿囊和完成输尿管与输入道吻合口,最后贮尿囊尿道6针吻合代膀胱前壁与耻骨悬吊固定等,已应用于两例患者。男性,73岁,多发性移行细胞癌。女性,47岁,膀胱腺鳞癌。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排尿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2例手术时间分别为7.5h、6.5h,术中失血量分别为800ml、500ml。1例输血400ml,1例围手术期发生应激性溃疡。患者术后均恢复生理排尿,上尿路功能良好,生活质量满意。结论:原位新膀胱技术相对简单,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符合生理排尿,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全膀胱切除术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所有患者均行全膀胱切除术及W形原位新膀胱术,膀胱全切除采用顺行逆行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带蒂末段回肠片经W形折叠后缝合形成的原位类球形新膀胱,输尿管以乳头法包埋术种植于新膀胱,新膀胱底部与尿道残端吻合。就术后并发症、新膀胱储尿量、术后控尿排尿情况、影像学及生化检查等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60个月,平均28个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5小时,术中平均出血量400ml,15例白天均能控尿,夜尿1~3次;夜间遗尿1例;尿漏1例,膀胱容量大,压力低。血电解质基本正常。B超检查无上尿路扩张积水。膀胱镜检查无尿道肿瘤复发。结论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一个优良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5例膀胱癌患者使用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无复发情况,白天控尿良好的患者占94%,夜间控尿良好的占84%。排尿通畅者占21例,不畅者占4例;B超检查没有出现上尿路扩张症状,膀胱造影没有发现膀胱输尿管返流现象。结论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重度妊高征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浮肿等症状 ,严重可以导致母婴死亡。对妊娠足月的重度妊高征 ,可以根据其临产与否及宫颈条件 ,立即决定其为阴道分娩或是剖宫产术。对于妊娠晚期的重度妊高征 ,因其胎龄不足月 ,胎儿生长发育及胎肺成熟度情况需通过一定时间的治疗 ,根据其病情变化来决定其治疗方案或终止妊娠的时机[1,2 ] 。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一阶段的治疗进行监测 ,防止母儿并发症的发生。现将 2 0 0 0年至今我院收治妊娠晚期重度妊高征 30例的监测结果回顾分析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择孕 31~ 36周重度妊高征 30例 ,其中 …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80例局限于小腿或手或足的银屑病。均经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因部位比较特殊。受多种理化因素影响,使皮疹形态发生轻重程度不同的变化,常看不到典型损害,因而误诊为神经性皮炎,湿疹,慢性皮炎及癣等。作者对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后,提出了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压迫。方法对1980~1998年再手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再手术原因,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再手术方法。结果对11例随访6个月~1年,优7例(68.4%),良3例(36.8%),差1例(2.8%)。结论初次手术前详细查体和分析X线片,术中用导尿管和神经剥离探查,尽量避免髓核遗留,手术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脊柱结构的破坏,避免形成硬膜囊与神经根粘连而致单纯形疤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变化率的测定对细菌性肺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细菌性肺炎患者72例,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有效组)47例和治疗无效组(无效组)25例,对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中的降钙素酶原变化及影响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有效组治疗后3天及治疗后7天的降钙素酶原显著低于无效组的患者(P<0.05);年龄>65岁、心功能≥3级、COPD、糖尿病、肺部双侧受累(X线示)、菌血症、感染性休克和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感染性休克、肺部双侧受累、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及心功能≥3级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测定降钙素原变化率对细菌性肺炎的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17.
18.
以^3氢-胸腺嘧啶核苷放射自显影法及HE染色,观察并分别测定了18例正常子宫内膜增殖中期,15例增殖晚期的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的标记指数、分裂指数。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增殖晚期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之LI均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同时,增殖晚间质细胞之MI也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即此两种细胞在增殖晚期中增生明显,其增生状态初步获得了定位定量测定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9.
我科从1972-1997年共收治131例开放性胫腓骨骨干骨折,其中35例并发感染,感染率为26.72%。现对感染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防治措施,以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1临床资料本组35例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15-62岁,平均34.9岁;左侧14例,右侧ZI例;车祸27例,高处跌伤5例,机器绞伤2例,重物压伤1例;上1/3骨折4例,中1/3骨折4例,下1/3骨折27例;粉碎性骨折27例,斜形骨折5例,横断形骨折3例;伤口面积最小ICmZ,最大50cm2。所有患者均在受伤8小时内行急诊清创术后一期闭合创面,骨折行内固定24例,行外固定11例,损…  相似文献   

20.
The bursa of Fabricius of deshi chicken from prenatal ED15 to postnatal D90 were studied.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t each stage of the study period were highly signific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