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医院获得性肺炎感染途径的GM-PFGE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芊  邓宏  周涌  宁涛  李剑峰 《医学争鸣》2004,25(1):50-52
目的: 验证胃→食道→咽→下呼吸道逆行感染途径存在与否,研究胃液pH值变化与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HAP)发生的关系. 方法: 以气管切开或插管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防污染标本刷(PSB)采集标本,由细菌表型分型,直至质粒DNA图谱、酶切图谱、全基因组DNA稀有位点酶切脉冲电场电泳(genome macrorestriction-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sresis, GM-PFGE)等基因分型方法,前瞻性观察NP的发生情况. 结果: 11例患者有逆行感染存在(发生率为22%),即在胃部分离出病原菌1~2 d后,PSB在咽部及下呼吸道也检出相同的细菌,应用上述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证明其有很高的同源性. 聚类分析相似系数为100%. 将美蓝经胃管注入患者胃内,1~2 d后在咽部及下呼吸道可检出蓝色分泌物. 随着胃液pH值升高,胃内细菌定植增加,NP的发生率升高. 结论: 证明存在胃→食道→咽→下呼吸道逆行感染途径,且NP的发生与胃液pH值显著相关(r=0.7087, P<0.01).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确证胃→咽→下呼吸道逆行感染途径存在与否,研究胃液pH值变化与院内感染性肺炎(Nosocomial Pneumonia,NP)发生的关系。方法:以气管切开(或插管)病人为研究对象,用防污染标本刷(PSB)采集标本,由细菌表型分型,直至质粒DNA、酶切、Southern-blot印迹杂交等基因分型,前瞻性观察NP的发生情况。结果:11名患者有逆行感染存在(发生率为22%),即在胃部分离出病原菌1、2天后,PSB在咽部及下呼吸道也检出相同的细菌,应用质粒图谱、酶切图谱和Southern-blot印迹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证明其有很高的同源性。将美蓝经胃管注入病人胃内,1、2天后在咽部及下呼吸道可检出蓝色分泌物。随着胃液PH值升高,胃内细菌定植增加,NP的发生率升高。结论:存在胃→咽→下呼吸道逆行感染途径。NP的发生与胃液PH值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胃远端部分切除术后患者泌酸功能及其与黏膜病理改变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24 h pH监测仪测定51例残胃患者空腹胃内pH值,根据24 h胃内平均pH值分为低泌酸组(pH≥3)和正常泌酸组(pH<3).胃镜观察残胃黏膜以及Hp检测.[结果]低泌酸组患者35例,其中29例黏膜呈重度萎缩:正常泌酸组16例,其中4例呈重度黏膜炎症(P=0.006).两组间Hp感染率无明显差异.62.7%的患者胃酸分泌减少,但却接受了抑酸药物治疗.[结论]24 h动态胃pH监测可有效评价残胃患者胃黏膜泌酸功能.残胃炎程度与黏膜泌酸功能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自发性夜间胃碱化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自发性夜间胃碱化的形成是否与十二指肠胃反流(DGR)及迷走神经功能有关。方法 2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采用胃内pH和胆红素同步监测法,比较夜间自发性碱化与胆汁反流的关系;另外20例无心血管疾病的FD患者采用胃内pH和心电Holter同步监测,进行心率变异性(HRV)时域分析,以SDNN、rMSSD、PNN50为指标,观察夜间自发性碱化与迷走神经功能的关系。结果 20例FD患者中出现夜间自发性碱化者12例,其中8例(占66.7%),同时有胆红红素吸光值升高;20例无心血管疾病的FD患者中13例有夜间自发性碱化,7例无自发性碱化,二者比较SDNN、rMSSD均在正常范围,差异无显著性(P>0.05);24h胃pH与PNN50对照观察表明,夜间时段与白天相比PNN50明显升高,有自发性碱波组与无自发性碱化组二者相比,PNN50无显著差别。结论 自发性夜间胃碱化的形成与DGR有关,并不是迷走神经张力降低导致胃酸分泌减少所致。  相似文献   

5.
①目的探讨不同胃液pH值情况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其病原学的相关性。②方法收集98例合格的病例.对其测得的胃内pH值,下呼吸道标本的细菌进行培齐,按VAP和无VAP分为两组,比较VAP组和无VAP组患者下呼吸道标本病原菌的种类与胃液pH值间的关系。③结果胃液pH值影响胃腔定植菌种类,当胃液pHi〈4时胃腔定植菌主要为念珠菌和革兰阳性杆菌;胃液pH〉4时,胃腔内革兰阴性杆菌分离率明显上升,VAP组显著高于无VAP组。④结论胃液pH值是影响胃腔定植菌,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定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持续声门下吸引对减少气囊上方细菌向下呼吸道移位的数量及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方法 81例经口气管插管并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持续声门下吸引组)41例,B组(对照组)40例,插管后每天同时采取每例声门下滞留物、下呼吸道内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查,记录两组细菌培养结果和VAP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7天后A组细菌培养阳性率22.0%低于B组62.5%(P<0.01);A组VAP发生率7.32%,B组40.0%(P<0.01).结论 持续声门下吸引可减少气囊上方细菌数量及气囊上方细菌向下呼吸道移位,进而减少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经纤支镜肺泡灌洗治疗难治性下呼吸道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潘彩虹 《当代医学》2011,17(10):107-108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在难治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价值。方法 60例难治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检查,灌洗液送细菌培养,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针对细菌敏感性药物对症治疗。结果 60例难治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BAL治疗均取得良好疗效。结论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查,对于难治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是一种相对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检测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成人下呼吸道感染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52例细菌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血清PCT、CRP的含量及动态变化进行检测,按不同感染类型分类比较降钙素原水平的差异。结果细菌感染组(8.9±1.2)ng/mL,非细菌感染组(0.1±0.09)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不同类型感染组降钙素原比较:脓毒症组、医院获得性感染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组与非细菌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下呼吸道感染组与非细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细菌培养阳性病例进行APACHE评分存在正相关性(r=0.58,P=0.02)。结论血清PCT、CRP联合检测在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中有一定价值.动态监测PCT水平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获得老年人胃内酸的数据并与其他人群进行对照比较,以了解老年人胃酸的特点及其与酸相关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便携式24h pH动态监测仪对23例老年人进行胃24h pH监测,并与29例其他人群进行对照比较。以pH〈1、pH〈2和pH〈3的总时间%、平均pH、中位pH为观察指标。结果老年人组胃24h pH指标中的中位pH职显高于对照组(P〈0.05),pH〈1的总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pH也高于对照组、pH〈2和pH〈3的总时间%指标也低于对照组,但统计学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胃24hpH监测显示老年人与其他人群比较,胃内酸度降低,特别是强酸所占的时间减少,可能与老年人壁细胞分泌功能较年轻人减弱有关。提示虽然老年人酸相关疾病发病率增高,胃酸可能不是主要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联合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及细菌培养在下呼吸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6例我院确诊为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分为细菌感染组(64例)与非细菌病原体感染组(42例),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其血清降钙素原的含量,同时行痰细菌培养。结果:细菌感染组的PCT表达水平(3.85±1.76)显著高于非细菌病原体感染组(0.09±0.04)和健康对照组(0.07±0.03)(P﹤0.05),而PCT表达水平在健康对照组和非细菌感染组间没有明显差异(P >0.05)。其中细菌组痰培养阳性例数30例,阳性率为46.88%。革兰氏阴性菌占18例,占60%,以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白杆菌为主;革兰氏阳性菌12例,以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结论:联合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和细菌培养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及鉴别诊断及抗生素的应用和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健康人群的咽部菌群密集度和多样性,优势菌群的构成,呼吸道感染时咽部菌群变化及抗生素治疗后咽部菌群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趋势。方法:采集健康人、呼吸道感染未治疗及经5d三代头孢菌素治疗后患者的咽拭标本各30例,进行需氧菌及厌氧菌的分离纯化、染色镜检及定性鉴定。结果:呼吸道感染未治疗组及经抗生素治疗组患者的咽部需氧菌密度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治疗组与健康组厌氧菌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抗生素治疗组患者的厌氧菌密度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经抗生素治疗组患者需氧菌及厌氧菌密度皆增高,同时导致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如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亚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细菌。结论:早期呼吸道感染仅是咽部需氧菌菌群的轻度失调和紊乱,厌氧菌菌群基本保持平衡;呼吸道感染患者经5d广谱抗生素治疗后,其咽部需氧菌及厌氧菌菌群的紊乱和失调则较为严重;甚至会选择出引起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  相似文献   

12.
背景 高水平的25-羟维生素D〔25(OH)D〕维持着人体骨骼系统外细胞25(OH)D受体的正常新陈代谢,与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结缔组织及自身免疫疾病和肿瘤的发展密切相关,相关研究表明,每天补充4 000 U的25(OH)D3可显著减少免疫缺陷患儿的感染症状、鼻拭子中的致病菌数量、对抗生素的消耗,减少儿童由于免疫功能不完善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目的 对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的血清25(OH)D水平在不同IgG和IgM水平患儿中的分布差异及与乙肝抗体(anti-HBs)滴度和反复呼吸道感染次数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为25(OH)D补充剂在减少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线索。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10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146例,根据年龄分为0~<2岁组、2~<6岁组、6~<12岁组、12~16岁组,比较各年龄组血清25(OH)D水平;根据研究对象的血清IgG、IgM水平分为IgG降低组79例、IgG正常组38例及IgG升高组30例,IgM降低组92例、IgM正常组29例及IgM升高组25例,比较各组间血清25(OH)D水平;采用泊松回归分析对血清25(OH)D水平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次数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 0~<2岁组血清25(OH)D水平高于2~<6岁组、6~<12岁组和12~16岁组(q=5.202、6.030、8.432,P值均<0.001);2~<6岁组和6~<12岁组血清25(OH)D水平高于12~16岁儿童(q=5.317、5.559,P值均<0.05)。泊松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25(OH)D水平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次数呈现负向关联〔FR=0.94,95%CI(0.89,1.02),P=0.048〕。结论 儿童的血清25(OH)D水平与血清anti-HBs滴度无相关关系,与反复呼吸道感染次数呈现负向关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联合痰培养检测在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3年4月-2014年3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516例确诊为呼吸道感染患者同时送检的首次痰培养及PCT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患者痰培养结果与血清PCT浓度的关系,分析革兰阴性细菌、革兰阳性细菌及真菌感染后患者体内PCT分布水平的差异。结果 516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痰培养阳性344例(66.6%),PCT阳性201例(39.0%),痰培养和PCT联合检测阳性(即任一指标阳性为阳性)383例(74.2%)。18例痰培养阴性的患者PCT水平为0.29(0.12,0.51)μg/L,154例痰培养结果为口腔正常菌群的患者PCT水平为0.26(0.14,0.49)μg/L,344例痰培养结果为病原菌的患者PCT水平为0.81(0.21,3.68)μg/L。痰培养结果为病原菌的患者PCT水平明显高于痰培养阴性患者和痰培养结果为口腔正常菌群的患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PCT在革兰阴性细菌、革兰阳性细菌及真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1.7%(50/81)、57.1%(8/14)及60.1%(98/163),比较革兰阴性细菌感染、革兰阳性细菌感染及真菌感染患者的P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联合痰培养检测扩大了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检测范围,可作为快速排除和诊断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检测手段,对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诊断、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基本情况及相关因素,以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法,进行床边逐个调查。结果 3次总医院感染现患率为5.82%,总例次现患率为5.94%。各年感染现患率、例次现患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下呼吸道是医院感染最主要的部位。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现患率均为最高,10个科室3年调查现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年感染标本送检率及检出病原菌菌株阳性率均呈上升趋势(P<0.01)。年龄、侵入性操作、重症监护、抗生素联用及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发生关系密切(P<0.05)。结论本医院感染现患率符合国内对三级甲等医院的要求,近3年现患率呈下降趋势,下呼吸道仍是主要的感染部位,加强危险因素控制,以利于防止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09年11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143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年龄、恶性肿瘤分期、感染部位、致病菌等因素。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率为4.12%(143/3475),以肺部感染49例(34.3%)、口腔感染35例(24.5%)、泌尿道感渫21例(14.7%)为主。革兰阴性菌74株(48.3%)、革兰氏阳性菌18株(12.6%)、真菌株56株(39.2%)。143例患者中原发肺癌63例(44.1%)、肝癌14例(9.8%)、结直肠癌12例(8.4%),胃癌11例(7.7%)、其他43例(30.1%)。I、Ⅱ、Ⅲ、Ⅳ期患者分别为1例(0.7%)、3例(2.1%)、29例(20.3%)、110例(76.9%)。医院感染率与患者年龄呈线性变化趋势,即医院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的趋势(Z=2.0384,P=0.041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的年龄、肿瘤类型及分期与医院感染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杨永辉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8):34-36,39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743例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及预后资料,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73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感染发生率为9.83%,经治疗处理死亡18例。年龄、心脏病、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营养状况、侵人性操作、抗菌药物种类、呼吸机使用、住院时间与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有关(P〈0.05),其中死亡组和对照组年龄、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营养状况、抗菌药物种类、呼吸机使用、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种类是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心脏病、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营养状况是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高,合并症、治疗性操作和用药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密切相关,合并症多和营养状况差的患者预后差,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将有助于降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7.
李永法 《中原医刊》2009,(14):16-17
目的 观察帕珠沙星注射液对急性细菌性呼吸系统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择细菌性呼吸系统感染病人120例。试验组(60例)用帕珠沙星0.3g,静脉滴注,2次/d;对照组(60例)用左氧氟沙星0.2g,静脉滴注,2次/d。疗程均为7—10d。结果试验组痊愈率为76.7%,总有效率98.3%;对照组痊愈率为73.3%,总有效率为96.7%。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5.9%和91.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为1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珠沙星注射液治疗急性细菌性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李利义  徐斌  罗越  韩绍伟  金洲祥  郑志强 《浙江医学》2013,35(19):1722-17,241,732
目的探讨CXCR4和VEGF—C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及RT—PCR检测CXCR4及VEGF—C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CXCR4及VEGF—C蛋白在癌旁组织中无阳性表达,在胃癌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胃癌组织中CXCR4及VEGF—C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或0.01),且No组织、N、+N2组织、N3组织中CXCR4及VEGF—C蛋白阳性表达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不同胃癌组织中CXCR4mRNA及VEGF—CmRNA的表达明显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胃癌组织中CXCR4表达与VEGF-C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355,P〈001)。结论胃癌中CXCR4和VEGF—C的表达呈正相关,两者的协同作用与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两者的作用机制可能对预测淋巴结转移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维生素D对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IgA、IgM、IgG水平的影响及反复呼吸道感染(RRI)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RRI患儿11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补维生素D组(57例)和观察组(56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儿童为对照组(62例),补维生素D组和观察组均按呼吸道感染予常规治疗,补维生素D组另给予阿法骨化醇胶囊口服,对所有的RRI患儿随访1年,观察并记录呼吸道感染的复发次数,并检测三组不同时期血清25-(OH)D3、IgA、IgM、IgG水平。结果补维生素D组和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49%、6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补维生素D组患儿呼吸道感染次数明显减少,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补维生素D组治疗后血清25-(OH)D3和IgA、IgM、IgG水平明显升高(P<0.01),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变不明显(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RI患儿存在血清25-(OH)D3低水平和体液免疫功能降低,适当地补充维生素D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少呼吸道感染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N定和白细胞(WBC)计数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儿科住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230例,其中细菌感染组130例,病毒感染组5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组50例,并以5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外周血的CRP和WBC。结果细菌感染组的CRP阳性率明显高于WBC的阳性率。各感染组的CRP和WBC阳性率,细菌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支原体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CR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和WBC联合检测对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类型的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