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总结15例胸腔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手术治疗时使用人工血管转流的处理经验,分析上腔静脉及其分支人工血管转流手术的技术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胸腔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的手术经验、受侵血管包括上腔静脉和(或)左右颈内静脉。结果 15例患者接受了不同类型的人工血管转流手术,包括右颈内静脉与右心房人工血管转流8例、左颈内静脉与右心房人工血管转流4例、左及右颈内静脉与右心房人工血管转流3例,人工血管转流均应用Gore-Tex人工血管,共应用人工血管18支,直径8~12mm,所有手术均成功进行,无手术死亡,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生存时间最长者达3年。结论人工血管转流上腔静脉及其分支手术,是胸腔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手术治疗中重要方法,正确及时地应用可以提高根治性切除率,消除上腔静脉综合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综合征(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SVCS)的外科诊疗经验,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上腔静脉综合征病例7例,手术切口采用右胸后外侧切口4例,胸骨正中切口3例。行根治性右全肺切除加上腔静脉(SVC)置换术3例,姑息性右肺上叶切除加左无名静脉与右心耳旁路搭桥术1例,纵隔肿瘤部分切除加左无名静脉与右心耳旁路搭桥术2例,纵隔炎性病变行左无名静脉与右心耳旁路搭桥术1例。5例采用绦纶人造血管,2例采用螺旋形的自体大隐静脉。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及严重手术并发症。通过采取SVC置换术、左无名静脉与右心耳旁路搭桥术,平均压由术前28.4cmH2O降至术后的9.5cmH2O。患者SVCS症状一般在3d内消失。凡良性疾病引起的上腔静脉阻塞均得到根治,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阻塞手术后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结论:任何疾病所致上腔静脉阻塞,选择性采取手术治疗是必要的。尽量缩短上腔静脉阻断时间,以减轻对脑组织的损害。在人工血管置换时,可采用先吻合近心端的方法,即将肿瘤游离后不切断上腔静脉,先完成人工血管与右心耳的吻合后,再阻断SVC,切除肿瘤,最后行人工血管与SVC远端的端端吻合,这样可显著缩短上腔静脉阻断时间,可有效预防脑组织损害。  相似文献   

3.
胸腺瘤侵及上腔静脉和(或)无名静脉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胸腺瘤侵及上腔静脉和(或)无名静脉行肿瘤根治合并血管成形或置换的技术、方法、适应证及预后。方法 本组40例,行胸腺瘤根治术合并上腔静脉或无名静脉部分切除血管成形术30例,上腔静脉和(或)无名静脉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10例。术后随访24—72个月。结果 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上腔静脉系统血管成形患者1年生存率为100%,3年生存率为89%,5年生存率为79%,上腔静脉系统人工血管置换患者1年生存率为100%,3年生存率为88%。结论 胸腺瘤侵及上腔静脉和(或)无名静脉以往常被认为是手术相对禁忌证,应用血管成形或人工血管置换技术,可使患者获得根治切除,扩大了手术适应证、提高了手术的切除率和患者的远期生存。  相似文献   

4.
胸腔内肿瘤直接侵犯上腔静脉和(或)无名静脉表明原发肿瘤已属晚期,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者自然生存仅3个月左右,应用介入支架等姑息治疗无长期生存的报道,采取手术切除病灶及受累的上腔静脉并人造血管置换或成形,可使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率明显改善[1,2].我院自2005年10月至2007年 10月在非体外循环下行了3例腔静脉置换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并发症,出院后定期随访,生活质量较术前有明显提高.现将术中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王晓彬  韩毅 《中国医刊》2012,47(11):79-81
目的 探讨巨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 2011年31例巨大纵隔肿瘤手术患者的治疗情况,除纵隔肿瘤切除外,包括心包部分切除6例,上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5例,左无名静脉人工血管置换1例,上腔静脉及双侧无名静脉“Y”型血管置换2例,肺楔形切除7例,肺叶切除5例,全肺切除5例.结果 本组患者1例死于心力衰竭,余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9个月至8年,4例患者死于术后转移.结论 完全性切除辅以综合治疗能使大部分患者明显获益.  相似文献   

6.
胸部肿瘤如右上肺癌和上纵隔肿瘤往往累及上腔静脉(superior vena cava,SVC)及左右无名静脉,应用介入支架等姑息治疗无长期生存的报道,手术行肿瘤切除和SVC成形或置换可达到根治性肿瘤切除,解除SVC阻塞的目的,也是获得长期生存唯一可行的方法。我院成功开展了16例SVC成形或置换手术,均在非体外循环下阻断SVC完成肿瘤切除及SVC成形或置换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6例胸内气管、隆凸手术。其中支气管肺癌4例,原发性气管癌1例,气管混合瘤1例。施行气管袖状切除1例;右肺切除行气管—左主支气管吻合3例,右上叶切除行气管侧壁缝合、气管—中间支气管吻合重建隆凸,上腔静脉切除行右无名静脉—上腔静脉、左无名静脉—右心房吻合、人工血管架桥1例;气管混合瘤切除1例。  相似文献   

8.
肺肉瘤在肺原发肿瘤中较为罕见,中央型肺肉瘤累及上腔静脉,出现上腔静脉综合症者预后极不理想,应用介入、支架等姑息性治疗无长期生存的报道,采取手术切除病灶及受累的上腔静脉并人工血管置换或成形,可能使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率明显改善,现将我科近来诊治的一例右肺上叶中央型肺肉瘤侵犯上腔静脉行手术治疗的诊治体会进行总结和复习,探讨肺肉瘤侵犯上腔静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和总结上腔静脉置换治疗晚期胸腔恶性肿瘤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上腔静脉受到肿瘤侵犯患者的手术经验.其中局部晚期肺癌3例、侵袭性胸腺瘤2例.术中行原发肿瘤和受累上腔静脉全部切除并重建上腔静脉.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及术后早期死亡,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无远处转移、侵犯上腔静脉的局部晚期恶性肿瘤,采用包括上腔静脉置换在内的扩大切除术,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率,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的手术方法,总结外科诊治经验。方法手术治疗13例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其中肺癌6例,恶性纵隔肿瘤6例,SVCS狭窄1例。11例采用人工血管置换上腔静脉或补片扩大;2例采用人工血管转流。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上腔静脉梗阻症状均明显改善。1例术后人造血管血栓形成,经溶栓治疗后痊愈。全组患者术后存活时间为6~30个月。结论上腔静脉综合征采用原发病灶切除加人造血管置换手术治疗能够在短期内显著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在胸外科手术中应用体外循环(ECC)配合完成手术的方法及经验。方法 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共15例胸外科患者应用ECC配合完成手术,气管肿瘤8例,纵隔巨大肿瘤3例,肺癌侵及血管4例。ECC方式:股动脉/股静脉插管5例,股动脉/右心房插管7例,升主动脉/右心房(或腔静脉)插管3例。结果死亡2例(13.3%):肺癌侵及血管行右全肺切除+上腔静脉置换术1例;纵隔巨大肿瘤压迫上腔静脉行肿瘤切除+上腔静脉置换术1例,术后均因广泛渗血、多器官衰竭死亡。术中股动脉/股静脉建立ECC失败1例。其余12例均在ECC配合下顺利完成疾病根治手术,获得成功,无1例ECC相关并发症发生,均康复出院。随访5年生存率达83.3%。结论 EC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支持技术,不仅能够广泛应用于心脏大血管手术,也可应用于胸外科的气管肿瘤、纵隔巨大肿瘤、肺癌侵及血管等危重患者手术中。  相似文献   

12.
上腔静脉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an ZJ  Ren H  Ge F  Li SQ  Zhang ZY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0):1415-1417
目的 总结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26例SVCS患者(男19例,女7例,年龄19~63岁)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术前检查、手术方法、术后病理诊断和生存时间.病例纳入标准为影像学检查提示纵隔占位以及上腔静脉和(或)无名静脉部分或完全梗阻,无其他部位肿瘤,纵隔病变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无明确淋巴瘤的证据.结果 常见临床表现为颜面及颈部发绀、水肿,颈部及胸壁静脉曲张,头晕,头痛,咳嗽,呼吸困难.术前CT引导下穿刺活检,6例明确诊断胸腺恶性肿瘤,20例无法明确诊断.行原发病灶切除和上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术,20例患者获得根治性完全切除,6例因病变侵犯广泛行肿物大部分切除.术后中位生存期完全切除者为30个月,不完全切除者为11个月(P=0.0036);全组病例1年生存率为69.2%,5年生存率为7.6%.结论 手术切除方式是影响SVCS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在运用腔静脉内阻断技术实施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2年12月一2012年6月,经右胸前外侧切口,运用腔静脉腔内阻断技术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实施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46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13~67岁。术中运用TEE全程监测配合整个手术,主要包括指导和评价腔静脉插管的位置、球囊阻断效果,以及评估术前、术后瓣膜反流及心功能情况。结果在TEE引导下运用腔静脉内阻断技术,46例患者均顺利实施了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在建立体外循环时,所有患者上、下腔静脉插管顺利,无再次插管病例;有2例患者TEE显示腔静脉首次阻断不完全,在TEE指引下重新调整插管球囊的位置和大小至阻断完全。4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61±52)min,平均建立体外循环时间(手术开始至体外循环开始时间)(55±15)min,平均体外循环时间(58±23)min。术中TEE显示所有患者三尖瓣启闭功能良好,无明显残余反流,无瓣周漏。全组患者均成功治愈出院。结论运用腔静脉内阻断技术实施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时,TEE可安全、可靠地引导和监测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Zhang T  Zhang XM  Shen CY  Zhang XM  Li QL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8):2702-2805
目的 探讨侵及胸腹部大血管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血管外科技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应用血管外科技术手术治疗的67例侵犯胸腹部大血管肿瘤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纯侵犯血管壁者31例,血管内瘤栓者20例,侵犯血管壁合并瘤栓者16例.结果 67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式包括肿瘤血管粘连松解15例,血管切除缝合24例,人工血管补片10例,心包补片3例,人工血管置换或转流15例,腔内瘤栓取栓36例,其中8例侵犯右心房者在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肿瘤根治性切除58例,姑息性切除9例,完整切除率为86.6%,无术中死亡,围术期死亡8例.获随访52例,失访7例,随访率88.1%.截至2009年6月,本组病例术后生存期48个月以上18例,24个月以上29例,12个月以上38例,6个月以上50例,6个月以下2例,死亡原因多为肿瘤全身转移,疗效最好的恶性肿瘤为肾癌.结论 肿瘤累及大血管时可以通过多种血管外科技术的综合运用提高肿瘤切除成功率和改善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产前超声在诊断及鉴别诊断完全性血管环中的价值。方法本文总结了5例在我院产前超声诊断、并经产后影像学复查确诊或引产后病理解剖确诊的完全性血管环胎儿的产前超声表现。结果 1例双主动脉弓构成的完全性血管环,4例右位主动脉弓、迷走动脉(3例迷走左锁骨下动脉、1例迷走左无名动脉)及左位动脉导管构成的完全性血管环。在三血管气管切面上,双主动脉弓构成的完全性血管环超声特点是:升主动脉于气管前分叉为左右两支绕行于气管两侧,左右两支在气管后汇合延续为降主动脉,血管环呈"O"型;右位主动脉弓、迷走动脉及左位动脉导管构成的完全性血管环的超声特点是:右位主动脉弓、迷走血管及左位动脉导管围绕食管形成"U"型;按照右位主动脉弓的分支数目、第一分支走行及迷走动脉分支,可鉴别迷走动脉是左锁骨下动脉或者左无名动脉。结论三血管气管切面是诊断先天性完全性血管环的重要切面,产前超声能诊断常见的完全性血管环,并且可以鉴别常见的完全性血管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应用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更安全、简洁的操作技术。方法建立导尿管引导双极射频消融钳技术,观察在163例瓣膜置换同期消融治疗房颤患者中应用疗效,其中,男性55例,女性108例,年龄27~70岁,平均47.6岁,房颤病史均超过1年,最长15年,左心房最大内径45~80 mm,左心室内径43~74 mm,左心室射血分数40%~70%。本技术在常规体外循环下进行,体外循环转流后依次分离左、右肺静脉,先套过普通尿管,再以导尿管作为牵引,引导双极射频钳通过肺静脉后壁并完整包绕肺静脉,先进行左、右肺静脉消融隔离,再进行左侧上、下肺静脉,上、下肺静脉与左心耳之间的消融,缝闭左心耳,经左房或房间隔径路完成瓣膜置换手术,最后进行右心房消融。结果本技术在163例瓣膜置换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患者中应用,手术操作顺利,无组织撕裂,无术中意外出血,以及手术后再止血患者,死亡1例(0.6%),其余均顺利出院。结论该技术简化常规双极射频隔离肺静脉的手术操作技术,有效降低常规双极射频方法的手术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是一种有效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双源CT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方法 对2009年1月~2010年8月期间27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患者的CTA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对桥血冠状动脉管狭窄进行诊断.其中有10例患者同期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冠状动脉图像采集,所有桥血管均显影,并且都可进行评价,其中共15条桥血管出现狭窄.和CAG结果相比,双源CT对狭窄判断的敏感性100%、特异性91.3%、准确率93.1%,出现狭窄的血管与血管类型有关,2年内通畅率动脉桥高于静脉桥.结论 双源CT可以准确评价冠状动脉桥血管通畅情况,是术后评价冠状动脉桥血管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肺癌侵犯大血管的外科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血管成形术在肺癌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肺癌手术中涉及大血管成形术患者的病例资料.TNM分期Ⅱb 29例;Ⅲa 45例;Ⅲb 62例.鳞状细胞癌98例,腺癌31例,小细胞肺癌7例.结果 136例中上腔静脉置换或部分切除术18例,血管旁路分流术4例;肺动脉成形术92例,其中右上叶肺动脉袖状切除2例,部分切除12例,左上叶袖状切除14例,部分切除64例;左心房部分切除22例.无手术死亡者,随访结果满意.结论应用大血管成形术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率及手术的安全性,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肺功能,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无创心排血量监测(NICOM)与有创心排血量监测(Swan Ganz导管)测定的心指数(cI)和心排血量(CO)结果间的相关性,评价NICOM在临床麻醉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接受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择期手术患者36例,选取切皮前(T1)、打开胸腔(T2)、取乳内动脉(T3)、切开心包(T4)、吻合前降支(T5)、吻合对角支(T6)、吻合后降支(T7)、缝合心包(T8)和缝合胸腔(T9)9个时间点,分别用NICOM和SwanGanz监测患者的cI和CO,对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T1、T3、T4时间点,NICOM与SwanGanz监测CO的相关系数曲线比较拟合,相关系数分别为0.858、0.850、0.877(P〈0.05);CI的相关系数曲线较一致,相关系数分别为0.752、0.819、0.804(P〈0.05)。结论在心脏解剖位置不变的条件下,NICOM与Swan Ganz的相哭性较好,可为围术期目标管理提供无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通过体表标记测量来估测深静脉导管留置合适深度(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联结处或者气管隆突水平)的简易方法。方法通过左、右颈内静脉,左、右锁骨下静脉通路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前通过体表标记测量估测导管可能留置深度:穿刺点至右侧锁骨上切迹的距离+右锁骨上切迹至胸骨角距离,其中左锁骨下穿刺时需再减去2.oocm。穿刺完毕通过床旁胸片检测导管尖端与隆突水平问的距离。尖端高于隆突水平为正,低于隆突水平为负值。结果86名患者,共100条深静脉纳入研究,各组静脉导管尖端与隆突水平间距离的中位数与四分位数间距:右颈内静脉导管组为0.50cm与1.10cm;右锁骨下静脉导管组为0.50cm与1.30cm;左颈内静脉导管组为0.60cm与1.45cm;左锁骨下静脉导管组为-0.30cm与1.50cm。结论通过深静脉估算方法:穿刺点至右侧锁骨上切迹的距离+右锁骨上切迹至胸骨角距离,其中左锁骨下穿刺时需再减去2.00cm。中心静脉导管的尖端能较可靠的放置于气管隆突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