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20例确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存活、3例死亡,3例采用内科药物保守治疗,其中2例好转出院,1例因夹层破裂死亡。其余14例DeBakeyⅢ型患者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均治愈出院。住院期间共死亡3例,病死率12%。螺旋CT和MRI动脉造影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方法。结论主动脉夹层早期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4-2009年108例诊断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住院资料.结果 108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中主动脉夹层91例(84.3%),穿透性主动脉溃疡9例(8.3%),主动脉壁间血肿8例(7.4%).病变累及升主动脉37例(34.3%),累及降主动脉71例(65.7%).108例患者中高血压和不规则用药97例(89.8%),有高血压病史67例(62.0%).疼痛是本组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疼痛症状者99例(91.7%),其中扩展性和(或)转移性疼痛72例,表现为撕裂样疼痛17例、无疼痛症状9例.就诊时心率>100次/min 94例(87.0%).本组患者保守治疗20例,死亡8例,手术治疗88例,死亡13例;其中近端主动脉病变手术死亡11例;远端主动脉病变主要采用腔内覆膜支架介入治疗,死亡2例.结论 转移性疼痛是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特征性表现,血压和心率变异性与其发病有关,远端主动脉病变可采用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3.
42例主动脉夹层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8年5月在随州市中心医院确诊为主动脉夹层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患者确诊后其中2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覆膜支架植入均取得成功,6例行外科主动脉置换术,16例内科保守治疗.住院存活39例,死亡3例.结论 主动脉夹层以突发剧烈疼痛为主要症状,CT对本病的诊断意义重大.控制血压、心率是治疗的关键,进行介入或外科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对Stanford B型夹层应用覆膜支架行腔内隔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主动脉夹层围术期的临床处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诊断、治疗方法及围术期处理的特点。结果死于术前动脉夹层破裂5例;行开放性手术治疗43例,其中3例死于术后并发症:行覆膜支架人工血管腔内隔绝术28例,无一例死亡。随访69例,3例死于手术后2~7年,死因不明;1例手术后2年再次出现夹层,入院后再次置入支架;余患者建康存活。结论主动脉夹层围术期恰当的处理是提高外科手术治疗成功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患病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对诊断的意义及治疗情况。方法对1992年1月~2006年10月在我院确诊为主动脉夹层的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1例中有27例经内科保守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占52.9%;6例行胸外科手术,5例治愈出院,1例死亡;3例转外地医院手术治疗后存活;死亡15例,占29.4%。结论突发性胸痛是主动脉夹层发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高血压病是主动脉夹层发病的主要病因,反复超声检查及CT、MRI是快速诊断的主要方法,内科保守治疗的远期存活也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急性主动脉夹层17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误诊原因,提高对主动脉夹层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分析我院17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误诊原因及确诊方法.结果:本组病例误诊率为40.5%,死亡7例,转上级医院手术治疗4例,植入覆膜支架1例,经保守治疗病情稳定出院5例.结论:主动脉夹层症状表现复杂,误诊率及死亡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与传统手术对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弓重建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6月至2014年1月,39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按手术方式分成2组。A组:术中直视下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置入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33~57(43.46±6.23)岁。同期升主动脉行单纯置换15例,主动脉根部置换3例。B组:实施传统全弓替换+象鼻支架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39~59(45.23±7.10)岁。同期升主动脉单纯置换8例,主动脉根部置换10例,主动脉瓣成形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结果 A组:术后二次开胸止血3例,脑卒中2例,术后院内死亡4例,其中肾功能衰竭2例治疗无效后死亡,移植物及胸骨感染各死亡1例。存活14例患者平均随访(34.26±16.12)个月,随访率100%,随访期间无死亡,支架血管段假腔血栓化占77.5%。B组:术后二次开胸止血2例,脑卒中1例,术后院内死亡3例,其中心功能衰竭2例治疗无效后死亡,下肢缺血坏死导致感染死亡1例。存活18例患者平均随访(35.19±17.20)个月,随访率100%,随访期间无死亡,支架血管段假腔血栓化占98.7%。结论应用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取得同样良好的早期临床效果,但其手术适应症窄,选择时要更慎重。相对于传统支架血管象鼻术,其假腔血栓化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运用覆膜支架于腔内隔绝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52例主动脉夹层3B型患者,其中男性43例,女性9例,对他们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采用CT血管成像、心脏超声等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相关的评估。结果:50例成功施行了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手术。手术后的造影证明了夹层裂口完全封闭以及内漏的现象显著减少。在术后回访1—24个月中,1例在1个月内发生死亡,术后1年后主动脉均没有发生病变。结论:运用覆膜支架于腔内隔绝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比较好,具有安全、微创和高效的特点。术后死亡率低、并发症低,而且手术成功率比较高、生存比率也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3年3月~2005年1月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技术诊断8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分析。结果:1例患者因病情加重未做其它检查前死亡;2例患者经CT检查证实,另外5例患者经主动脉造影证实后经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指征、手术技巧、并发症防治原则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3年7月间接受腔内隔绝术的37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通过主动脉CTA明确诊断为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其中33例表现为单一夹层破口,4例表现为多个破口,均采用全麻下经股动脉植入覆膜支架封闭夹层破口。结果37例均成功进行了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无中转开胸手术,4例多个破口患者,2例使用2个覆膜支架,2例远端夹层破口旷置,术后无内漏,无心、肺、肾功能衰竭及截瘫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5~36个月,所有患者内膜破口封闭,胸降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内血栓形成,支架位置及形态均无明显改变,假腔内血栓逐渐机化,1例因高血压脑出血死亡,1例因再发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死亡,其余病人未出现与支架植入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腔内隔绝术已成为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避免了开胸手术且相关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恢复快,早期疗效满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3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本院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 分析2004年1月~2011年1月在本科进行治疗的3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保守或手术治疗的护理措施.结果 32例患者,好转出院9例,死亡5例,因为经济原因自动出院5例,治愈13例.5例术后术区局部有轻微淤斑,其余病例无护理并发症.结论 积极的抢救措施,有效地控制血压,减轻疼痛,有介入手术治疗适应证者实施腹膜支架植入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等是提高主动脉夹层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的临床诊疗特点、误诊原因以及治疗措施。方法对65例ADA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经降压、止痛、镇静等内科治疗措施后有58例其血压降至正常,疼痛明显缓解,休克症状改善,另有7例其症状未获明显缓解,5例经外科人工血管置换术及3例行带膜支架植入术的患者其术后疼痛等症状消失,至今存活。57例未行手术者分别有19例和27例死于发病后1a和5a内,其死因均为急性夹层动脉瘤破裂;另有11例经降压等综合治疗措施其病情相对稳定。结论对ADA患者进行准确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本科收治的6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病因和诱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诊断分型、治疗方式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主动脉夹层中,Stanford A型18例,Stanford B型44例,高血压是该病最主要的高危因素,多数以胸背部疼痛为首要症状,主动脉增强CT及三维重建有助于明确诊断。本组中15例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死亡2例(13.3%),截瘫1例(6.7%);41例行覆膜支架人工血管腔内隔绝术,术后发生内瘘2例(4.9%),死亡1例(2.4%),截瘫1例(2.4%)。术前死亡4例(6.4%),自动出院2例(3.2%)。其余随访患者术后未出现与主动脉夹层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总体生存质量好。结论:早期诊断并及时合理的治疗是改善主动脉夹层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杨贵芳  彭文  赵琴  柴湘平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4):1720-1722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方法 查阅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0-2013年127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病历资料,筛选出9例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妊娠早期1例,妊娠晚期及产褥期8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2例,马凡综合征者4例,两者兼有者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胸背部疼痛8例,胸闷、气促1例。主动脉夹层分型采用Stanford分型标准,A型6例,B型3例;诊断方法包括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CTA)和胸壁超声心动图(TTE)。StanfordA型患者1例保守治疗,余5例均采取以Bentall术为基础的手术治疗,3例产妇及胎儿均存活;StanfordB型患者行主动脉夹层带膜支架腔内修复术,产妇及胎儿均存活。结论 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好发于妊娠晚期及产褥期,危险因素包括处于妊娠晚期及产褥期、合并高血压或马凡综合征等,临床表现以突发胸背部疼痛为主,诊断方法主要有TTE及CTA等,治疗方案应权衡产妇及胎儿情况、主动脉夹层分型等来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应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后发生夹层及手术相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并探讨其相应的防治方法.方法 收集2000年8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完成的65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发生夹层及手术相关性死亡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死亡的原因及相应的防治方法.结果 TEVAR术后发生夹层及手术相关性死亡12例(1.8%,12/650),男9例,女3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为(53±11)岁.6例死于并发新发破口,其中5例位于人工血管内支架(简称支架)近端,引起逆行性A型夹层;另1例位于支架远端,导致假腔进行性增大;另6例中死于缺血性脑卒中3例,主动脉夹层破裂1例,内张力1例,支架释放失败1例.结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夹层及手术相关性死亡的发生率较低,导致死亡的原因以支架两端新发破口最为常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刁全侠 《基层医学论坛》2012,(33):4373-4374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内科诊治及护理的重要性。方法总结2007年1月—2011年3月我院内科收住的1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影像学诊断、内科体系治疗或转诊及临床护理的体会。结果 17例患者均经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血管造影成像(CTA)明确了诊断,其中Ⅰ型8例,Ⅱ型3例,Ⅲ型6例。经保守治疗,10例好转出院,5例患者经转三级医院介入主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后治愈,2例病情恶化死亡。结论提高医护人员对主动脉夹层的认识,并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同时积极控制好血压和心率,合理镇痛,精心护理,及时转诊,可明显提高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杜红全 《中外医疗》2012,31(5):37-38
目的探讨和总结主动脉夹层分离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提高诊治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1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内科保守治疗后15例好转,3例死亡,1例死于肾衰竭,1例死于脑卒中,1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内科治疗稳定后外科置入支架3例,行外科人造血管置换术2例。结论急性主动脉夹层分离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是主动脉夹层分离改善预后、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升主动脉及全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DeBakeyI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1例DeBakey-I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升主动脉及全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其中急性主动脉夹层2例,慢性9例。均在深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下手术。结果 11例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02±22)min,体外循环时间为(159±34)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为(26±12)min。均顺利手术,无住院死亡患者。手术后昏迷1例,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自动出院;术后出血二次开胸止血2例;意识障碍2例,1周后恢复。结论升主动脉及全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是治疗急性与慢性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安全及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总结主动脉腔内支架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适应证、疗效和经验体会。方法:收集2007年6月-2013年3月本院胸心外科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CT血管成像、心脏超声等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相关的评估,术中在DSA引导下采用覆膜血管支架封堵夹层原发破口,术后随访CTA。结果:42例移植物均成功释放。1例因手术中发现右侧股动脉细小,未能植入22#覆膜支架血管,给予保守治疗;1例因为术中见左椎动脉优势型,中途停止手术,改为血管置换、象鼻支架支架置入术。全组患者死亡1例;1例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术后发生内瘘3例(包括1例术后并发主动脉食管瘘而死亡);术后出现截瘫1例;1例再发主动脉夹层。其余随访患者术后未出现与动脉瘤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总体生存质量较好。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具有良好的近中期疗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随访;主要优点在于安全有效、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内瘘是该疗法的主要并发症,其预后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主动脉覆膜支架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治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共18例行覆膜支架治疗,观察术中、术后及出院后1年内并发症情况,分析其临床特点、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手术时间1~4 h,平均2.3 h,术中平均失血80 ml;2例患者植入了2枚覆膜支架,其余16例各植入1枚。15例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出现发热,白细胞数增高,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2 d,1例术后3 d死亡。结论:覆膜支架治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具有创伤小、严重并发症少、住院时间较短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