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科手1995年1月~1996年12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病人148例,死亡18例,死亡率为12.16%。死亡的主要原因:①心源性休克;②心律失常;③心力衰竭。本文分析梗塞部位与并发症的关系。以此总结规律,提高抢救成功率。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8例中男12例,女6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66.5岁。1.2梗塞部位与并发症广泛前壁心肌梗塞6例,均有心律失常,其中4例死于心源性休克,1例死于心衰,1例室壁瘤形成,住院42d大便时突然摔死;下后壁心肌梗塞6例,其中5例并发传导阻滞,死于心脏停搏者4例,2例死于心力衰竭;前间壁加下壁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2.
本组165例急性心肌梗塞中,发病后第2~28天,有梗塞后早期心绞痛56例占33.9%。有心绞痛病史或高血压病史者,在梗塞后有与无心绞痛组中,分别占64.28%与41.28%(P<0.005)、44.64%与30.27%(P<0.05),梗塞后有心绞痛者显著地多于无心绞痛者。非Q波梗塞在梗塞后有心绞痛组显著地多于无心绞痛组(10.72%与2.75%,P<0.05)。住院4周病死率在梗塞后有心绞痛组低于无心绞痛组(1.79%与5.5%)。提示:梗塞后有心绞痛者可能比无心绞痛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广泛。  相似文献   

3.
多数学者认为有对应性ST段压低的急性心肌梗塞效无对应性ST段压低的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临床资料:94例急性心肌梗塞中,有对应性ST段压低者48例,占51.1%。其中前壁心肌梗塞19例(39.6%),下壁心肌梗塞29例(60.4%)。无对应性ST段压低者46例,占48.9%。有对应性ST段压低的48例急性心肌梗塞中,41例出现了各种并发症,占853%,其中包括心衰、心源性休克、低血压、心律失常等,有5例死亡;而无ST段压低的46例急性心肌梗塞中,只有9例有并发症,无二例死亡(P<0.05)。有对应性ST段压低的病例中,ST段压低导…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梗塞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死亡率的影响,262 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例,按有无梗塞前心绞痛分为2 组:有梗塞前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死亡率为4-81% ,无梗塞前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死亡率为12-03% ,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1),结果显示有梗塞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死亡率较无梗塞前心绞痛者显著降低,提示梗塞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塞的预后有好的影响,这可能有冠脉阻塞前短暂的心肌缺血造成心肌缺血预适应的参与,侧支循环有增强心肌保护作用的征象。  相似文献   

5.
血糖浓度增高对急性心肌梗塞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地了解无论是否伴有糖尿病,血糖浓度增高对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病死率及心梗后心衰、心源性休克的影响。方法:1990年1月~2000年10月我院心肌梗塞住院病人100例,将入院时血糖浓度<6.6mmol/L作为A组。入院时血糖浓度增高在6.6~11.1mmol/L为B组。入院时血糖浓度>11.1mmol/L为C组,分别计算各组发生心衰、心源性休克的百分率及住院病死率。结果:A组心衰发生率10.71%,心源性休克发生率3.57%,住院病死率3.57%;B组心衰发生率41.18%,心源性休克发生率29.41%,住院病死率26.47%;C组心衰发生率52.63%,心源性休克发生率31.58%,住院病死率26.32%。B组、C组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比A组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而B组与C组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糖浓度增高,心衰、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梗塞前心绞痛(AP)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预后的影响。方法:作者对60例AMI患者(老年人60例,老年前期60例),观察AMI前48h有无AP发作,分为AP(+)和AP(-)组,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在〈60岁的AMI患者中,梗塞前AP可降低AMI患者1月内充血性心衰(CHF)、心源性休克和心源性死亡率(P〈0.01);CK峰值降低,达峰时间缩短(P〈0.01);高危性室性心律失常,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35%者均减少(均P〈0.05)。在老年患者中,AMI前有AP发作和无AP发作者1月内CHF、心源性休克和心源性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AP发作者CK峰值显著升高(P〈0.01);广泛前壁心梗和高度AVB者增多(P〈0.05)。结论:梗塞前心绞痛能改善AMI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探讨梗塞前心绞痛的临床特点,方法将收治的112例梗塞前心绞痛与同期住院的无心绞痛病史心梗患者的部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及预后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冠心病危险因素者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心衰,体克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 观察急性心肌梗塞100 例,依据患者初入院5 天连续心电监护以及住院期间心电图检查情况分析总结。结果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律失常总发生率81 % ,其中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占95-1% ,室性心律失常与梗塞部位关系不大,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于下壁心肌梗塞,束支传导阻滞多见于前壁心肌梗塞。本组病死率17 % ,合并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均为100% ,病死率30 % 和80% ,经溶栓治疗再通者70 % 患者原发心律失常大部分或全部消失,病死率为0 。结论 对并发心律失常及早发现,尽快合理治疗,对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病死率及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既往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成功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62例首次急性心机梗死患者,根据既往有无心绞痛史分为A组(有心绞痛史76例)和B组(无心绞痛史86例)。所有患者在发病后6h内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比较两组心衰、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及死亡率等的差异。结果:心衰发生率A组低于B组(11.0%Vs20.9%);心源性休克发生率A组低于B组(3.95%Vs17.4%),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A组低于B组(10.8%Vs23.3%),死亡发生率A组低于B组(3%Vs10.5%,P〈0.001)。CK—MB峰值平均数A组比B组低(P〈0.05)。结论:既往心绞痛发作可减少心肌梗死范围,严重并发症及近期死亡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0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进行Selvester梗塞范围评分,并分析、探论QRS记分与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住院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有并发症者的QRS记分明显高于无并发症者(P均<0.01)。QRS记分10分以上者,有可能发生心源性休克;QRS记分7分以上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较7分以下组明显增高(P<0.01、P<0.01、P<0.05)。认为QRS记分7分以上可做为判定AMI预后不良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不典型改变,通过仔细观察、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应注意:结合临床观察QRS向量的变化;观察ST—T的动态变化;复查应进行前后对比;密切观察心肌坏死的体温、白细胞、血沉的动态改变及酶学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欣维宁联合药物支架在急性心肌梗塞(AM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8例AMI行PCI治疗的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并加用欣维宁,对照组仅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TIMI、心肌再灌注MBG分级、ST段回落情况、各项心功能指标以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心肌再灌注MBG分级、术后1周ST段完全回落、各项心功能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5%Vs 2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欣维宁联合药物支架治疗AMI可使心肌缺血再灌注,减少无复流现象、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CU中AMI患者失眠的护理措施.方法:对61例CCU中AMI失眠患者采取心理护理、改善监护环境等多元化护理措施.结果:59例CCU中AMI患者睡眠良好,心功能明显改善,2例仍出现轻度失眠障碍.结论:CCU中AMI患者失眠护理能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4.
心肌梗塞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中呈上升趋势。本文对27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施以心电监护等措施,经临床观察,并发症明显减少,好转和治愈率达89.85%。  相似文献   

15.
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医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对三年来我院急诊科及内科病历较完整、观察较细致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21例和21例体检正常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全血低、(高)切比粘度、全血低、(高)切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血流K值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2、而血浆粘度、血沉则二组无显著差异。从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表明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中抗凝疗法的合理性;同时在早期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中抗凝疗法的合理性;同时在早期急性心肌梗塞中也发现血沉K值的变异较血沉值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在临床工作中诊断心肌梗死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和酶学变化三项指标,而心电图是心肌梗死诊断及预后判定的最重要的检查手段。在心肌梗死的急性期典型的ECG改变,已为广大心电图工作者及临床医师所掌握,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不典型的、特殊的心肌梗死患者,而早期心肌梗死的酶学变化常常要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4h~6h才会升高,因此急性心肌梗死的超急期诊断就会受到一定限制,而心电图则是早期诊断心肌梗死最敏感的方法。在日常工作中掌握早期心肌梗死的特殊心电图改变,可极大程度的防止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误诊、漏诊,从而提高对心肌梗死诊断的阳性率。本文总结分析了60例不典型的、具有特殊心电图改变的心肌梗死患者,进一步说明依据特殊心电图改变诊断早期心机梗死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1病例选择对我院于2000年至2005年收治的具有特殊心电图改变的心肌梗死6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龄33岁~68岁。具有冠心病易患因素44例,有冠心病、心绞痛史32例。所有病例均首次发生心肌梗死,出现典型心肌梗死临床症状34例,不典型症状26例。特殊心电图表现可分以下几类:1.1心房心肌梗死P波增宽,时限延长>0.12s,多伴有切迹、顿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焦虑、抑郁情绪对AMI临床及心电图的影响。方法对125例AMI患者分别进行SAS、SDS测定,按有无焦虑、抑郁分组,对其院内的临床及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7.6%、44.8%的病例分别存在焦虑、抑郁情绪,且焦虑、抑郁者VT-Vf及/或SCD、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焦虑、抑郁情绪者(P<0.05)。而AMI发病年龄、性别、梗死部位、血清酶谱及非SCD死亡,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MI病例发生焦虑、抑郁情绪,是引发冠脉事件、SCD的主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AMI患者的病情演变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心肌严重持久缺血,以致局部坏死,绝大多数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少数由于梅毒性主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开口,结缔组织病或冠状动脉栓塞所引起.  相似文献   

19.
测定9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QT间期离期度(QTd)和JT间散离散度(JTd),并以68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显示:AMI组QTd、JT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均P<0.001),住院期间死亡组(12例)QTd、JTd较存活组(78例)明显增大(均P<0.05),存活组入院时QTd、JTd较出院时延长(均P<0.01),提示以QTd、JTd增大评价AMI患者的近期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潘新  潘祥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239-240
为探讨心向量诊断心肌梗死与心电图诊断的相关性及准确率。我们选取了我院2002年至2003年的60例下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及心向量图资料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