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5 毫秒
1.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12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治德  高旭 《实用全科医学》2006,4(5):568-568,571
目的研究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律失常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120例AMI合并心律失常随机分为胺碘酮组与索他洛尔组,两组入选患者除按AMI常规治疗外,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0.2 g,tid,5~7 d后改为0.2 g,1天1次,疗程4周;索他洛尔组给予索他洛尔80mg,bid,疗程4周。结果住院期间胺碘酮组使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脏性猝死的并发症明显少于索他洛尔组(P<0.01)。结论胺碘酮治疗AMI伴心律失常的患者,可明显降低临床上并发症的发生率,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预后。方法:比较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AMI患者(A组,43例)及单纯冠心病AMI患者(B组,158例)在临床表现、心律失常、AMI类型、肌酸激酶-MB(CK-MB)及肌钙蛋白T峰值等方面的异同,显示前者的临床特点,并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的预后(再AMI率、再住院率、病死率)。结果:A组胸痛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25.6%vs60.1%,P<0.01),A组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48.8%vs20.2%,P<0.01和20.9%vs8.8%,P<0.05);A组房性心律失常(包括房颤)和右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高于B组(65.1%vs18.9%,P<0.01和25.6%vs10.7%,P<0.05);与B组相比,A组非ST段抬高型AMI(NSTEMI)发生率相对较高(30.2%vs17.1%),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K-MB和肌钙蛋白T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再AMI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再住院率及病死率高于B组(23.2%vs10.1%,P<0.05和16.2%vs6.3%,P<0.05)。结论:COPD合并AMI患者胸痛发生较少,较易出现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再住院率和病死率较高,预后较差。追踪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动态变化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3.
王薇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6):195-196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48例与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46例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病死率并进行比较。结果DM组无痛性心梗、并发症(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NDM组,P<0.01,死因主要是心力衰竭和心脏骤停。结论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症状不典型,无痛性梗死多、并发症及病死率高,预后差。积极控制血糖,纠正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糖升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糖升高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AMI患者65例,按空腹血糖水平分为血糖升高组32例及血糖正常组33例,分析其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发症及病死率等.结果 AMI患者血糖升高组与血糖正常组比较,冠状动脉2支及3支病变者、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泵衰竭者以及病死率等明显增加(P<0.05).结论 AMI血糖升高,提示预后差,积极控制血糖水平,早期预防和控制各种并发症,对降低其病死率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病前48h内的心绞痛发作对AMI临床及近期(病后4周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初发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发病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IP)组(n=54)和无缺血预适应(NlP)组(n=66),对比两组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近期病死率及心梗范围,心肌酶(CK-MB)峰值.结果 IP组临床及近期预后较好,其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者占40.74%,明显低于NIP组的63.63%(x<'2>=6.987,P<0.01);近期(4周内)病死率IP组7.41%,低于NIP组的9.09%;IP组梗死范围较大者发生率14.81%,明显低于NIP组的36.36%(X<'2>=7.052,P<0.01).IP组心肌酶(CK-MB)峰值低于NIP组(t=2.397,P<0.025).结论 缺血预适应可缩小初发AMI的范围,减少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发生率,降低心肌酶峰值,对心肌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维吾尔族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严重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136例维吾尔族AMI患者,按RDW是否〉16.0%分组。住院期间,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Killip分级、严重并发症(包括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Killip分级2~4级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和住院心源性死亡率。结果:RDW升高组的严重并发症(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心源性死亡率明显高于RDW正常组(P〈0.05),而LVEF显著降低(P〈0.05)。结论:维吾尔族AMI患者RDW升高,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心源性死亡率高,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9例AMI患者,住院期间行超声心动检查观察心力衰竭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心源性病死率.结果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为48.8%.结论 AMI后合并心力衰竭者,心功能差,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住院心源性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塞心电监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各种心电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行 2 4小时连续心电监测 ,记录各种心律失常、异常Q波的导联数 ,测量Q -Tc间期 ,Ptfv1值 ,分析这些因素与心力衰竭 ,心源性休克和死亡的关系。结果 :本文 2 13例中 2 0 2例检出心律失常 ,检出率为 94 8%。异常Q波导联数越多提示心肌梗塞的面积越大。Q -Tc延长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Q -Tc正常者 (P <0 0 1)。Ptfv1负值增大者严重心律失常 (LownⅢ级以上的室早、室速、室颤 )、心源性休克、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Ptfv1正常者 (P <0 0 5 )。结论 :心肌梗塞的面积、Q -Tc间期、Ptfv1值及心律失常的复杂程度与持续时间是AMI预后判断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前48h内的心绞痛发作对初次AMI临床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38例均为初次AMI患者,按发病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IP)组(n=54)和非缺血预适应(NIP)组(n=84),对比两组心肌酶峰值、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院内死亡率。结果IP组临床及近期预后较好,表现为心肌梗死范围较小(P<0.05),心肌酶峰值较低(P<0.05),近期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明显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率均低于NIP组(P<0.05)。结论初次AMI前48h内心绞痛的发作对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心肌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剑平 《华夏医学》2007,20(3):451-452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2例非糖尿病(DM)AMI患者入院早期的血糖水平进行测定,将其分为无应激性高血糖组和应激性高血糖组,观察两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感染及死亡情况。结果:AMI急性期应激性高血糖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感染及病死率比无应激性高血糖组高(P〈0.05)。结论:应激性高血糖患者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感染和病死率均显著高于无应激性高血糖者(P〈0.05),应激性高血糖对AMI的预后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QRS时限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的诊断及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QRS时限变化对AMI后近期心功能不全的预测价值,并与脑型利钠肽(BNP)进行比较。方法入选120例初发AMI患者,72h内记录患者心功能Killip分级等项目,按照Killip分级1、2、3、4将患者分为4组,均检测血浆BNP 浓度、常规心电图测定QRS时限。所有患者观察随访6周,6周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按照LVEF分为心衰组和正常组。结果QRS时限及BNP浓度在Killip分级1、2、3、4级各组中阶次升高,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NP浓度、QRS时限与AMI后急性期心功能Killip分级呈正相关(r分别为0.556,0.385);心衰组BNP、QRS时限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期BNP浓度、QRS时限与恢复期LVEF呈负相关(r分别为-0.577,-0.502);AMI后急性期BNP>596pg/mL及QRS时限>100ms是近期心衰的独立预测因素(BNP:OR=13.512,P=0.009;QRS时限:OR=4.696,P=0.055);QRS时限与BNP显著相关(r=0.752)。结论QRS时限可用于AMI后心功能不全的早期诊断及危险性评价,临床应用价值与BNP相似。  相似文献   

12.
实验用接触电极记录右心室内膜单相动作电位(MAP)和体表记录心电图(ECC)方式观察厂急性心包填塞对MAP和ECC的影响。结果表明:急性心包填塞可使MAP波幅下降,MAP复极达50%水平时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延长(P<0.01),QRS波幅下降(P<0.01),心率减慢(P<0.01)。本文提示:急性心包填塞对心肌细胞的复极活动有很大影响。急性心包填塞可能会改变心肌细胞高子通道或离子泵的活性。  相似文献   

13.
邱菊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9):1210-1211
目的:探讨心电图检测中QRS波群终末变形对判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收治的AMI患者按照首次心电图诊断有无QRS波群终末变形分成A组和B组,经相同的治疗方式后,比较2组的预后。结果:A组吸烟史占75.0%,心绞痛史占62.5%,均明显高于B组的37.5%、25.0%(P<0.01),A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47.0%,高于B组的18.8%(P<0.01),左室射血分数水平(43±12)%低于B组的(53±11)%(P<0.01)。结论:心电图检测中QRS波终末变形作为评估AMI预后的重要指标,可以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更加科学准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直接、延迟经皮冠状动脉成形 (PTCA)支架植入术 (STENTING)与静脉溶栓术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近远期疗效的差异。方法 AMI患者 53例随机分为直接PTCA/STENING组 1 6例 (A组 ) ,延迟PTCA/STENTING组 1 7例 (B组 ) ,静脉溶栓组 2 0例 (C组 )。入院后均给予相同的常规术前处理 ,B组先采用与C组相同的溶栓治疗 ,3~ 7d后行延迟PTCA/STENTING治疗 ,三组间的参数经统计学处理。结果  1 .血管再通率A与B组介入治疗后 (1 0 0 % )高于C组 (65 % ) (P <0 .0 1 ) ;2 .平均住院天数与住院期再发心肌缺血事件A组少于B与C组 ,而B组延迟PTCA/STENTING后无再发心肌缺血 ,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A组高于B与C组 (P <0 .0 1 ) ,B组又高于C组 (P <0 .0 5) ;3 .治疗后 3个月恢复正常生科学研究或工作比率A与B组高于C组 ,半年内再发心肌缺血事件A与B组少于C组 (P <0 .0 1 ) ,1年存活率、6个月再狭窄率三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结论 直接PTCA/STENT ING可作为AMI治疗首选 ,而延迟PTCA/STENTING治疗时间可尽明提前  相似文献   

15.
薛宏伟  刘斌  李蕾  孔彦 《黑龙江医学》2012,36(4):257-260
目的研究心肌缺血预适应(MIP)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86例行PCI治疗的初次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有MIP分为MIP阳性组(A组,n=87)和MIP阴性组(B组,n=99),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梗死面积、左心室功能、冠脉病变、侧支循环、血管开通率及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评估MIP对行PCI的AMI患者预后影响。结果 A组多支病变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组住院期间反映心肌梗死范围的指标CK、CK-MB峰值、QRS积分、白细胞计数和超敏C反应蛋白均较B组低;反映左心室功能的指标LVEF比B组高,室壁运动异常节段数比B组低;住院近期预后比较,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再梗死、心源性死亡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均较B组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经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RA)对心肌细胞凋亡和心功能影响。方法:122例经急诊再灌注治疗的AMI患者,依据有无RA分为RA组(n=43)及无RA组(Non-RA组,n=79)。应用ELISA方法检测再灌注治疗成功后7天及4周血清细胞凋亡信号分子Fas/APO-1水平,1年后随访患者心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无显著差异。(1)再灌注治疗成功后7天RA组血清Fas/APO-1浓度与Non-RA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4周时RA组血清Fas/APO-1浓度明显高于Non-RA组(P<0.01);(2)AMI再灌注治疗成功1年后,RA组心功能NYHA分级高于Non-RA组(P<0.001)。结论:AMI患者早期成功地进行再灌注治疗,但发生RA患者,心肌细胞凋亡重,远期心功能较未发生心律失常患者差。  相似文献   

18.
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有益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钧乐  岳瑞华  张红  史若飞  徐幸 《重庆医学》2004,33(9):1358-1359
目的探讨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3例首次穿壁性AMI住院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阐明梗死之前心绞痛引起的缺血预适应效应对AMI的面积、心脏事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心肌保护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结果梗死前48h有心绞痛的94例AMI患者(A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心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脏事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梗死前无心绞痛的39例患者(B组)相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学分数(LVEF),梗死后4周两组无显著差别(P<0.05);24周后LVEF,A组有提高,B组则降低(P<0.05);住院病死率A组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AMI前有心绞痛的患者,心梗后梗死面积缩小,左室功能和临床预后的改善,与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心脏的保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QT间期离散度(QTD)、JT间期离散度(JTD)与早期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并计算AMI体表心电图QTD、JTD,并与5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AMI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组QTD,JTD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前壁心面梗死组的QTD、JITD明显大于下壁心肌梗死组(P〈0.05)。结论 QTD、JTD增加是AMI早期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高血糖的临床意义.方法 256例≥60岁的老年AMI患者依入院次晨血糖水平分为FBG≥7.0mmol/L组(136例)和FBG<7.0mmol/L组(120例).记录入院后3d、7d空腹血糖值.7d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记录住院期间病死率,总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在年龄、既往病史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别,FBG≥7.0mmol/L组中女性多,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者多,7d后21%患者血糖未回到正常.本组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发生率、病变血管支数、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住院期死亡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FBG<7.0mmol/L组[50%vs40%,(2.12±0.83)vs(1.88±0.53),12%vs0%,12%vs4%,61%vs34%].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潜在糖尿病多,伴高血糖者预后差,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