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后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提前预防和及时合理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87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前与术后进行心电监护,观察心电图P波、P-R间期、QRS波形等的变化,术后随访主要了解其活动时的不适情况.结果 通过术后回访了解其活动状况及心电图P波、P-R间期、QRS波形等的变化,室间隔缺损(VSD)患儿介入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100%),恢复率(42.3%).房间隔缺损(ASD)患儿介入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低(18%),恢复率为100%.其中,严重的如束支传导阻滞约占3.4%,多数(82.8%)心律失常为暂时性、一过性改变, 只有极少数会转变为永久性(17.2%).结论 虽然临床上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但通过心电图P波、P-R间期、QRS波形等的变化可以及时诊断,及时合理地治疗后,大部分患儿可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碎裂QRS波(fQRS)、校正Tp-e间期(Tp-ec)、QT离散度(QTd)与恶性心律失常事件(MAE)发生的关系。方法:临床确诊的急性STEMI患者96例,12 h内成功施行PCI,随访1个月,发生MAE 24例,未发生MAE(NMAE)72例,分析其心电图指标和血生化指标。以60例正常人的心电图为对照。结果:MAE组fQRS阳性、Tp-ec≥100 ms、QTd≥70 ms的比例高于NMAE组(χ2=6.192,5.714和6.128,P<0.05)。急性STEMI患者PCI术前Tp-ec和QTd较对照延长(t=23.947,17.652,P<0.05),术后两者逐渐恢复,但仍高于对照(P<0.05)。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MAE组Tp-ec、QTd均高于NMAE组(F组间=32.675,33.47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QRS阳性(OR=2.805,95%CI=1.008~7.805)、Tp-ec≥100 ms(OR=3.414,95%CI=1.081~10.776)、QTd≥70 ms(OR=2.979,95%CI=1.058~8.386)是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MA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fQRS、Tp-ec、QTd是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MAE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介入封堵术前后心电图的变化规律及其机制.方法 对比研究112例[男性49例,女性63例,年龄(23.75±15.34)岁]ASD患者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前,术后3 d,术后1、3、6个月随访的12导联心电图变化特点.心电图观察指标包括心率(HR),P-R间期,Ⅱ导联P波振幅(PⅡ),P波离散度(d),QRS时限,额面QRS电轴,QT离散度(QTd),RV1+SV5、RV5,+SV1、TV5、TV6振幅等,并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发生.结果 ASD封堵术后6个月HR明显减慢,P-R间期缩短,PⅡ、RV1+SV5振幅减低,ORs时限缩短,而RV5+SV1振幅术后增加,Pd、QTd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术后未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结论 经导管介入治疗ASD安全有效,不仅能达到病理解剖上的封堵,且随着左向右分流阻断,术后心电图明显改善.心电图随访观察有助于临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治疗前后心律失常、心率变异性变化及其与术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行介入封堵术治疗的79例CH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病情分为房间隔缺损(ASD)组(n=26)、室间隔缺损(VSD)组(n=39)、动脉导管未闭(PDA)组(n=14)。比较3组患儿介入治疗前后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HRV)变化情况,并分析术后心功能与HRV时域指标相关性。结果:79例患儿中术前共有28例(35.44%)检出40例次(50.63%)不同类型心律失常,其中以房性期前收缩(<30次/小时)、室性期前收缩(Lown's 1级)、不完全右束支阻滞为主,分别占32.50%、22.50%和12.50%;术后共有17例(21.52%)检出54例次(68.35%)不同类型心律失常,较术前升高(P<0.05),其中VSD组检出率最高,为53.70%(29/54),较术前升高(P<0.05);PDA组患儿术后24 h内每5 min节段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高于术前(P<0.05);ASD、VSD组患儿术后24 h内R-R间期标准差(SDNN)、SDANN、正常R-R间期均值(R-R)均高于术前(P<0.05~P<0.01);Killip心功能分级为Ⅰ级、Ⅱ级患儿R-R、SDNN、SDANN均显著高于Ⅲ级和Ⅳ级患儿(P<0.01);Ⅰ级患儿24 h内每5 min节段R-R间期标准差均值(ASDNN)高于Ⅲ级和Ⅳ级患儿(P<0.05);Ⅰ级、Ⅱ级患儿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均高于Ⅳ级患儿(P<0.05);HRV时域指标与心功能分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CHD患儿介入治疗后会出现新发心律失常,治疗后HRV出现不同升高,且与患儿心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5.
朱少辉  孙芸芸 《广东医学》2008,29(10):1713-1714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术与开放性手术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124例VSD术后24 h动态心电图,其中经导管介入封堵术94例(介入封堵治疗组),开放性修补术30例(开放修补治疗组),对比分析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①传导阻滞:介入封堵治疗组比开放修补治疗组的术后发生率低,分别为26.6%(25/94)与46.7%(14/30),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心肌缺血:介入封堵治疗组比开放修补治疗组术后的发生率低,分别为2.1%(2/94)与13.3%(4/30),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情况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介入封堵术较开放性手术术后的传导阻滞和心肌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是一种疗效好、较安全的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经胸小切口封堵与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于许昌市人民医院行封堵术的房间隔缺损患者141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70)与观察组(n=71)。对照组行经皮介入封堵术,观察组行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心动图均较术前好转,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封堵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较经皮介入封堵术成功率高,但手术时间长、费用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心肌复极离散的影响。方法:选取68例接受CRT植入的心力衰竭患者,根据术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绝对值是否较基线水平升高绝对值是否较基线水平提高≥10%,分为反应组(n=34)和无反应组(n=34)。比较两组患者CRT植入后不同时期QRS间期、QT间期复极离散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反应组患者术后1年QRS间期和QTd间期较术前和术后<24 h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反应组各时期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8例患者中,CRT术后有22例出现室性心律失常,QTd间期在室性心律失常组较非室性心律失常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Td在对CRT治疗患者术后的有效性是很好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儿童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并发早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且术后早期出现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患儿29例为研究组,同时选择同期行此类手术未出现心律失常的患儿29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组间及组内术前、术后1天、3天、5天及30天心电图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儿左室电压、JTcd随手术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J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左室电压在术后3天、5天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有无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在左心室电压和JTcd有差异,JTcd可能对预测早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有参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孟影  陈梅 《安徽医学》2023,44(9):1106-1109
目的 分析引发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溶血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563例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检查,对所有受试患儿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检测,阳性患儿39例为溶血组,阴性患儿524例为非溶血组。收集患儿相关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溶血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RStudio(4.2.1)软件构建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溶血发生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检验模型的判别能力,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概率与实际在发生概率的一致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室间隔缺损直径、肺动脉压、封堵器直径、是否残余分流、是否中度以上瓣膜返流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室间隔缺损直径≥5 mm、肺动脉压、封堵器直径>6 mm、残余分流、中度以上瓣膜返流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溶血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预测儿童...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心律失常联律间期改变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经心电图检查证实为心律失常患者179例,正常窦性心律30例,经食道心房调搏检查人工模拟房性早搏90例次,再应用心功能仪及信号处理技术对上述检查者的桡动脉图形进行面积积分。结果早搏提前率相同情况下:桡动脉图积分面积在提前率>40%时最小,20%~40%时居中,<20%时最大,(P<0.05);自发、人工房早桡动脉图积分面积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窦性心律不齐桡动脉图积分面积:最短P-P间期组最小,居中P-P间期组居中,最长P-P间期组最大,(P<0.05)。房颤桡动脉图积分面积:R-R间期<600ms组最小,R-R间期600~1000ms组居中,R-R间期>1000ms组最大,(P<0.05);3组与窦性心律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律失常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与联律间期长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VSD)术围术期发生心律失常与腔内传导参数改变的关系.方法经导管封堵术的VSD患者50例,使用腔内电图观察封堵术前后腔内心电参数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1)与VSD封堵术前比较,术后随访期间共发生心律失常20例,其中束支传导阻滞16例,包括完左2例,完右4例,一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1例,在随访中大多可恢复正常;(2)封堵术前、术后心腔内电图示:房室传导参数 A-H、H-V 值(75.10±14.34) ms vs (80.67±23.03) ms 及(47.9±12.61) ms vs (50.07±15.23) 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经导管VSD封堵术后,部分患者出现新的心电改变,表现为1周内束支传导阻滞增多,但大多可恢复正常,预后良好;(2)术中发生A-H、H-V延长与术后出现各类缓慢心律失常无关;(3)心律失常是VSD封堵术常见的并发症,但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严格选择适应症,避免采用直径过大的封堵器是减少VSD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胱抑素C (SCys-C)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相关造影剂致急性肾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介入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128例,于术前,术后24 h、48 h分别抽血检测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和SCys-C等。根据急性肾损伤(AKI)网络的AKI诊断标准,将AKI患儿分为肾功能1期和肾功能2期,比较AKI患儿( n=16)和非AKI患儿( n=112)之间及不同分期AKI患儿之间的肾功能指标及SCys-C浓度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SCys-C诊断儿童急性肾损伤的临界点。结果 AKI组的SCr、SCys-C高于非AKI组( P<0.05),BUN表达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肾功能1期与肾功能2期患者比较仅SCys-C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曲线下面积(AUC)判断,SCys-C于术后24 h即可发现AKI的发生( P<0.05),术后24 h的SCys-C临界值在1.055 mg/L可获得最大约登指数。术后48 h的SCys-C的AUC与术后24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诊断价值相当( P>0.05)。术后24 h的SCr不能发现AKI的发生( P>0.05),但术后48 h可发现AKI( P<0.05)。同时点比较,SCys-C诊断价值均优于S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相关造影剂可增加儿童急性肾损伤的风险,SCys-C是其重要筛选指标之一并有助于早期诊断,其术后24 h的临界值为1.055 mg/L。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麻醉诱导前泵注右美托咪定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围术期左心室功能、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2年2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根据不同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麻醉诱导、维持及术后镇痛,观察组则在麻醉诱导前泵注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室性心律失常不良事件发生率、左心室心功能、不良事件等。结果 观察组苏醒时间较对照组长(P <0.05)。两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MAP、SBP、HR、室性心律失常不良事件发生数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MAP、SBP、HR、室性心律失常不良事件发生数有差异(F =42.653、71.521、32.845和21.584,均P <0.05);②两组患者MAP、SBP、HR、室性心律失常不良事件发生数有差异(F =31.568、67.152、33.685和19.635,均P <0.05)。③两组患者MAP、SBP、HR、室性心律失常不良事件发生数变化趋势有差异(F =100.365、312.652、98.563和142.512,均P <0.0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LVEF、LVFS、E/A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LVEF、LVFS、E/A有差异(F =51.632、89.521和100.245,均P <0.05)。②两组患者LVEF、LVFS、E/A有差异(F =26.325、62.521和79.632,均P <0.05)。③两组患者LVEF、LVFS、E/A变化趋势有差异(F =263.512、415.321和492.321,均P <0.05)。结论 麻醉诱导前泵注右美托咪定有助于改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围术期左心室功能和血流动力学,避免围术期发生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成人经皮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封堵术后发生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ortic regurgitation,AR)的风险、临床相关因素及转归.方法 入选101例PDA成年患者,分析PDA封堵术后26例(25.74%)新发生AR或AR程度加重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PDA特征、封堵情况及转归,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AR的危险因素.结果 26例新发生AR或AR程度加重患者与未发生AR患者比较,平均肺动脉压[(46.2±20.7)vs (31.4±17.5)mmHg,1 mmHg=0.133 kPa]、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2±0.2)vs (4.2±0.4)cm]、PDA大小[(14.0±6.4) vs (9.0±3.5) cm]、术前有轻度AR患者发生率38.46%(10/26) vs 18.67%(14/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OR=33.541,95% CI:5.883~191.235,P=0.000)和PDA大小(OR=7.512,95% CI:1.976~28.564,P=0.003)是AR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期间,26例AR患者中有22例(84.62%) AR愈合,1例于术后第30个月死于进行性加重的AR及心力衰竭.结论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PDA大小是成人经皮PDA封堵术后发生AR的独立危险因素.大多数AR患者的转归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通过心电图评估伴有肺动脉反流(PR)的法洛四联症(TOF)患者的右心功能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于笔者医院进行TOF矫治手术后合并PR的TOF患者61例作为研究对象,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与心脏磁共振(CMR)检查,测定QRS时限、碎裂QRS波群(fQRS),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RVESVi),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RVEDVi),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对上述数据采用Pearson 分析,并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对右心室扩张、功能障碍的影响。 结果 研究对象中有28例患者(45.9%)出现fQRS,45例患者(73.7%)QRS间期时限>120ms,45例患者(73.7%)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9例(31.1%)患者RVEF<45%,被诊断为右心功能不全。30例患者(49.1%)RVESVi>150ml,被诊断为右心室扩张。QRS间期时限与RVEF呈显著负相关(r=-0.60, P=0.000);QRS间期时限分别与RVESVi、RVEDVi呈显著正相关(r=0.63,P=0.000;r=0.55,P=0.000)。出现fQRS患者的QRS间期(156.83±25.45ms)显著高于未出现者(131.5±26.0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RS间期>120ms分别与右心室扩张、右心室功能障碍相关(HR=6.69,P=0.000;HR=10.62,P=0.000)。 结论 初步认为可以借助QRS间期辅助判断伴有PR的TOF患者右心室功能障碍,但仍需更多的研究和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替格瑞洛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采用随机区组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SO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组)、替格瑞洛组、替格瑞洛合并腺苷拮抗剂(CGS15943)组(替格瑞洛+CGS15943组)。制作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O组只穿线不结扎,替格瑞洛组术前连续强饲替格瑞洛,替格瑞洛+CGS15943组术前连续强饲替格瑞洛,术前腹腔内注射CGS15943。计算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观察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检测血清中磷酸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及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替格瑞洛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小于I/R组(P<0.01);而替格瑞洛+CGS15943组则大于替格瑞洛(P<0.01);替格瑞洛组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律失常评分均低于I/R组(P均<0.05);而替格瑞洛+CGS15943组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律失常评分均高于替格瑞洛组(P均<0.05)。替格瑞洛组CK、LDH水平低于I/R组(P<0.05);而替格瑞洛+CGS15943组CK、LDH水平高于替格瑞洛组(P<0.05)。替格瑞洛组SOD活力高于I/R组(P<0.05),MDA含量低于I/R组(P<0.05);而替格瑞洛+CGS15943组SOD活力低于替格瑞洛组(P<0.05),MDA含量高于替格瑞洛组(P<0.05)。结论 替格瑞洛具有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腺苷代谢,从而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去甲肾上腺素(NE)与多巴胺(DA)治疗低血容量休克患者的安全性,以及对血压稳定性和血流动力学影响。 方法 82例低血容量休克患者在液体复苏的基础上,分别给予去甲肾上腺素(NE组,41例)和多巴胺(DA组,41例)。比较血压恢复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记录两组并发症及病死率。 结果 两组血压均于用药后15min时基本恢复正常,30min后血压平稳。除了15min时,DA组的收缩压高于NE组,其余时点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0时点比较,两组T1、T2、T3时间点的CVP、CI、ELWI、ITBI明显升高(P<0.05)。DA组除了T2时点ELWI较NE组显著升高,其余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h,两组血氧饱和度、尿量均明显上升,血乳酸明显下降,而NE组乳酸明显低于DA组(P<0.05);NE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2周内病死率均较DA组显著下降(P<0.05);两组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NE在维持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血压及血流动力学稳定方面与DA是等效的,且未增加急性肾损伤的风险,但NE可有效改善组织灌注、减少心律失常及病死率,改善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率减速力(DC)与连续心率减速力(DRs)指标对于其短期预后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确诊AMI患者180例(AMI组)和体检健康研究对象100例(健康组),对两组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分析两组的DC、DRs值差异,并观察不同DC、DRs危险分层的AMI患者6个月内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差异。结果 AMI组患者的DC、DR2、DR4、DR8的测定值均显著的小于健康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患者的中高风险比例(45.00%)显著的高于健康组的(11.00%)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低风险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显著的低于中、高风险AMI患者(P<0.05),低风险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的高于中、高风险患者(P<0.05)。高风险的AMI患者的心源性病死率(18.18%)、严重心力衰竭发生率(36.36%)、心律失常率(40.91%)、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率(50.00%)均显著的高于中、低风险的AMI患者(P<0.05)。结论AMI患者的DC与DRs指标较正常人群发生显著的改变,同时根据其风险分层可以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椎间孔镜可视环锯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L5~S1节段LDH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均行经皮椎间孔镜术,研究组使用可视环锯,对照组使用骨钻,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疼痛及腰椎功能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手术节段影像学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通道建立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上关节突骨去除量多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镜下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1)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有差异(P <0.05),术后均低于术前(P <0.05);(2)两组患者VAS评分无差异(P <0.05);(3)两组患者VAS评分变化趋势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二维超声心动图监测并分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术后早期患者心脏形态及功能状态。方法 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心血管外科就诊并行TAVI的33例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NYHA心功能分级、既往心脏外科手术史、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STS)评分、手术入路、并发疾病等基本资料,以及术前和术后早期(0~2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数据。结果 33例患者中重度主动脉瓣狭窄(SAS)组20例,重度主动脉瓣反流(SAR)组8例,SAS合并SAR组(合并组)5例。术后早期SAS组1例患者2次因心律失常加重心力衰竭再次住院治疗,4例患者出现微量瓣周漏,1例患者出现大量瓣周漏;SAR组1例患者出现中度瓣周漏;合并组1例患者出现轻度瓣周漏。与术前相比,术后早期33例患者总体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房容积(LAV)、最大主动脉瓣跨瓣压差(AVPGmax)均下降(P均<0.01),主动脉瓣有效瓣口面积(AVA)增加(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厚度(IVST)、后壁厚度(PWT)均未发生明显变化(P均>0.05);SAS组LVEF升高(P<0.05),LAV、AVPGmax均下降(P<0.05,P<0.01),AVA增加(P<0.01);SAR组LVEDV、LAV均下降(P均<0.01),IVST增加(P<0.05);合并组LVEDV、LAV、AVPGmax均下降(P均<0.05),AVA增加(P<0.01)。结论 对于SAS、SAR和SAS合并SAR患者,TAVI术后早期心脏逆重构、收缩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单纯SAR及合并SAS的高危患者可从TAVI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