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对9所医院10年间住院抑郁症自杀未遂者资料分析显示,自杀未遂率占住院病人总数的1.40‰,占抑郁症自杀人数的87.2%.女性多于男,已婚多于未婚.在精神症状(58.8%)和自知力(55.9%)无改善的情况下易自杀,再自杀率73.5%,自杀原因悲观厌世47.1%,受幻觉妄想支配32.4%,自杀未遂致残率11.8%.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自杀未遂者的个性特征及遗传倾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青少年自杀未遂及其父母的个性特征、遗传倾向及临床特点。方法;对42名青少年自杀未遂及其父母的调查资料和心理健康测查表评定结果进行研究,以30名正常青少年及父母为对照。结果:1.青少年自杀未遂以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2.23;自杀方式主要是服药(73.8%),自杀原因前三位依次为恋爱婚姻受挫、学习压力升学受挫、家庭矛盾冲突。2.自杀未遂具有焦虑、病态人格和多疑等性格特点。3.自杀未遂个性缺陷与父母的个性明显相关。4.阳性自杀家族史与自杀行为的发生明显相关。结论:青少年的个性缺陷存在遗传倾向,个体素质因素是自杀未遂发生的主要内因。  相似文献   

3.
自杀未遂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自杀未遂者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01例自杀未遂者,采用自制的自杀未遂调查表,自杀意图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等进行测查,并做出精神病学诊断。以101名正常人为对照组进行领悟社会支持的研究。结果 自杀诱因主要为人际冲突(72.3%),自杀手段主要是过量服药(48.5%)和服有机磷农药(31.7%)。42.8%的自杀未遂者有既往自杀未遂史,重复自杀者冲动性较高(P<0.01),冲动性高和低年龄者自杀意图较低(P<0.01)。自杀未遂者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较少(P<0.01),77.2%的自杀未遂者患精神障碍且以抑郁障碍最多。结论 对自杀未遂者要积极的进行心理干预和精神科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前自杀成为我国人群第五大死因。据统计,我国每年有将近25万人死于自杀,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四分之一的人口,其中女性的自杀率高于男性,农村高于城市。另外,每年还有200万的自杀未遂者。有自杀意念者约5%的人会付诸行动,其中约10%会自杀致死,多数自杀未遂。自杀动机不强烈、自杀行为不果断者,往往造成自杀未遂。药物自杀位于自杀原因的第一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自杀者未遂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护理提供帮助.方法 对2008年9月~2010年9月住院的326例自杀未遂者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自杀人群以女性居多,城市低于农村.自杀途径多采取口服毒物为主.自杀原因:家庭矛盾、恋爱婚姻受挫、学习困难、躯体疾病或有精神病、抑郁症、残障、意外事故打击等.结论 对自杀未遂者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还可以促进患者心理上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张健 《广西医学》2014,(1):28-31
目的:探讨有自杀意念及自杀未遂的缓解期抑郁障碍女性罪犯患者防御方式及人格障碍倾向性特征,为预防罪犯自杀行为提供依据。方法对广西某监狱在押女性罪犯进行横断面普查,确诊为缓解期抑郁障碍患者138例,其中有自杀意念及自杀未遂62例(自杀组)、无自杀意念、无自杀未遂76例(无自杀组),采用防御方式问卷( DSQ)及人格障碍诊断问卷( PDQ-4+)对两者患者进行测评。结果自杀组更多地使用投射、潜意识显现、抱怨、分裂、退缩、躯体化等不成熟的防御方式和假性利他、隔离、消耗倾向等中间型防御方式,而较少使用升华等成熟防御方式。自杀组患者中人格障碍PDQ-4+阳性率为58.06%(36/62),显著高于无自杀组28.95%(22/76)(P<0.01)。自杀组在PDQ-4+的边缘型、偏执型、被动攻击型、分裂型、抑郁型、反社会型、强迫型人格障碍得分明显高于无自杀组(P均<0.05)。结论女性罪犯抑郁障碍患者心理防御机制方面的缺陷、人格障碍的共病是导致患者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自杀未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精神障碍的诊断,为自杀未遂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对232例自杀未遂者,以自杀未遂个案调查表收集自杀的行为特点,以自杀强度问卷评估自杀强度,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轴Ⅰ障碍临床定式检查病人版(SCID/I-P)进行精神障碍诊断.结果 (1)232例自杀未遂者中,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2.87,16~35岁者所占比例最高(56.9%);服毒(83.2%)是最常见的自杀方式,91.4%的自杀发生在家中;家庭纠纷是诱发自杀的首要原因(61.2%),其次为情绪低落(15.1%),再次为恋爱问题(9.5%);(2)自杀前83.6%的自杀未遂者未考虑是否被发现,84.1%的未采取任何防止被他人发现的措施,超过60.0%的没有自杀意向的言语流露,90.0%左右的无遗言、遗书或安排后事;自杀时,62.9%的身旁无人或未与人联系;约60.0%的自杀目的是想死,控制他人者仅为7.3%;(3)232例自杀未遂者精神障碍诊断率为45.3%,其中心境障碍最为常见.结论 自杀未遂者的自杀行为特征未有明显改变,自杀强度中等,有相当大比例的自杀者可能系冲动性自杀者,精神疾病与自杀的关系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8.
沈岩  况利 《现代医学》2014,(3):237-240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女性大学生自杀未遂的特征。方法:采用心理健康状况问卷、防御方式问卷、冲动行为量表、外显攻击行为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美国精神行为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会谈量表分别测试44例女性自杀未遂者和18例男性自杀未遂者。结果:女性多采取服药、服毒等较温和方式自杀,女性冲动性自杀行为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P〈0.05),女性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心理承受力远远低于男性(P〈0.05)。结论:对女性大学生自杀行为应积极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9.
林展  姚琳 《海南医学》1998,(4):271-272
目的:分析女性精神分裂症自杀的临床特征。方法:对女性精神分裂症自杀未遂25份病历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发生率占同期住院的女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2.11%,发生年龄多为20-40岁,平均年龄32.42±7.2岁,自杀行为多发生于偏执型,与幻觉、妄想、冲动行为及抑郁等症状有关。结论:女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杀未遂在年龄、病型、病期、自杀方式等临床表现方面有一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自杀未遂者的一般特征与自杀行为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连忠  肖水源 《医学与社会》2002,15(4):17-18,51
目的:了解急诊科自杀未遂人群的人口学特征和行为特征。方法:对某省会城市3年综合医院100例自杀未遂连续样本及其家属进行面对面晤谈。结果:自杀未遂者男女性别比为3.8:1,27%有各种精神科的诊断,24%既往有自杀未遂史,22%有各种躯体疾病;自然未遂的方式以服毒辣为主,服毒药物以苯二氮类药物为主;44%在自杀未遂前1月内明确向旁人表面自杀意念。50%在自杀当日与人发生争吵,48%在自杀之后给别人以明确自杀信息。结论:自然未遂者在自杀行为发生前后均有一定的征兆和线索,加强对苯二氮类和农药的管理,有利于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双相抑郁患者出现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风险因素.方法 623例双相障碍患者中筛选出68例初诊为"单相抑郁"而单用抗抑郁剂治疗的双相抑郁患者,根据半结构式访谈以及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服药前后的自杀风险以及服药过程中出现的激活症状等进行评估,建立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对患者的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的自杀风险进行因素分析.结果 68例患者中,7例(10.3%)在抗抑郁剂治疗过程出现自杀意念,4例(5.9%)出现自杀未遂,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的出现时间在抗抑郁剂治疗后2~63d,平均(17.45±5.90)d.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双相抑郁患者出现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与服药前的自杀风险(P=0.012,OR=2.073)、是否合并苯二氮卓类药物(P=0.043,OR=0.236)有关,而与临床亚型、性别、年龄、症状特点、抗抑郁剂的种类以及用药过程中是否出现激活症状无关(P>0.05).结论 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双相抑郁患者出现自杀意念、自杀未遂与服药前的自杀风险呈正相关,而与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的使用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城乡社区自杀死亡率前瞻性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城乡社区人群的自杀死亡率及其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探讨自杀死亡原因和自杀方式。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择城乡8个观察区,自1988年至1992年对其自杀死亡状况进行5年前瞻性观察。结果:观察区5年间≥15岁人群中共自杀死亡423例,5年的逐年自杀死亡率分别为10万分之17.75,27.29,25.26,18.31和22.96。年平均自杀死亡率为10万分之22.32,主要自杀原因为家庭纠纷,失恋和精神疾病,主要自杀方式为服毒和自缢。结论:本观察区中的自杀死亡率,自杀原因和自杀方式与国内同类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与国外资料相比本观察区自杀死亡率处于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产妇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1年3~12月期间来本院就诊住院生产的初产380名产妇为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社会状态、分娩情况等信息调查,然后进行评价抑郁情况。结果 380名产妇中产后无抑郁290例,呈现抑郁状况90例,占23.7%,其中严重产后抑郁25例,抑郁产妇的平均评分为(12.36±5.11)分。新怀孕时身体健康状态、夫妻感情与有抑郁障碍家族史为主要危险因素(P<0.01)。结论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率相对比较高,主要危险因素为身体健康状态、夫妻感情与有抑郁障碍家族史,应根据危险因素积极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14.
In a consecutive series of 44 deaths of male prisoners in Brisbane Prison, a maximum-security prison, in the 15-year period 1973-1987, 20 deaths were a result of suicide. More than half the suicides occurred within the first two months in custody. Prisoners on remand were more prone to commit suicide than were sentenced prisoners. A history of psychiatric disorder was frequent, and more than one-third of the prisoners previously had received psychiatric inpatient treatment. In 40% of cases suicide had been attempted previously. Hanging was the usual method of suicide. The application of preventive measures in the presence of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at the present level of knowledg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农村自杀未遂人群对自杀行为的认知与态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在山东省6个县及县级市收集发生在2009年10月1日~2011年3月31日的病例409例,采用相关自杀态度问卷进行访谈。结果 成功获得386例病例的自杀态度资料。自杀知识3个问题知晓率分别为24.7%、59.6%和52.6%,家庭经济和精神疾病影响自杀知识的知晓率(P<0.05);14.5%的病例对自杀行为持肯定、认可、理解或宽容的态度,51.6%的病例对自杀行为持中立或矛盾的态度,33.9%的病例对自杀行为持反对、否定、排斥或歧视的态度,患精神疾病的病例倾向于肯定、认可的态度(P<0.05);81.3%的病例同意自杀行为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但是患有精神疾病的病例倾向于否定自杀的社会重要性。多项式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不同程度自杀意图的病例对于自杀的态度有所不同。结论 不同特征的自杀未遂人群对自杀行为的认知与态度不同,干预时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6.
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1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中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有明确病因者120例(93.5%),病因不清者8例(6.25%),其中高血压病49例(38.28%),糖尿病4例(3.13%),TIA13例(10.16%),高血脂18例(14.06%),吸烟28例(21.88%),家族史13例(10.16%),酗酒10例(7.81%),高凝状态脑梗死3例(2.34%),栓塞性血管病11例(8.5%),高同型半胱氨酸9例(7.03%),低血压2例(1.56%),偏头痛2例(1.56%)。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吸烟、家族史、TIA、高血脂、饮酒及高同型半胱氨酸。临床特点:多见于男性(63.83%),临床上意识障碍少(6.25%),高颅压症状轻,以偏侧肢体无力为主,预后较好。显效率高(95.31%)。结论: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以早发性动脉硬化为主,其次有高凝状态、栓塞性血管病等。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吸烟、高血脂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一般预后好,治愈率高,死亡及致残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广州市青少年自杀未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市青少年自杀未遂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统一调查表,应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广州市8所中学和8所小学学生8100名,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果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3.8%。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为被恐吓或伤害、轻微自伤行为、伤心绝望和自杀意念。结论自杀未遂在中小学学生中时有发生,应加强综合干预措施,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症精神障碍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方法 按入院时有无自杀行为将80例重症精神障碍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自杀未遂21例,无自杀行为59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应对方式问卷(CSQ)、社会功能缺陷量表及操作(SDS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运用卡方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多个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自杀行为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中性别、疾病诊断类型、焦虑抑郁因子、自责应对方式、退避应对方式、合理化应对方式、父母支持等因素在自杀未遂组与无自杀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性别、焦虑抑郁、自责应对方式3个因素对自杀行为影响较大。结论 女性、焦虑抑郁、自责应对方式是重症精神障碍患者自杀行为主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Studies from India have reported high rates of suicide. We aimed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that modulate the risks related to suicide. METHODS: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were conducted with community health workers (1 group) and members of the public (6 groups).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also conducted with 5 people who had attempted suicide and survived. The interviews were tape-recorded and transcribed verbatim. The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sed using standard procedures. RESULTS: The most common causes for suicide were interpersonal and family problems, and financial difficulties. Mental illness was also reported as causal. All 5 subjects who had attempted suicide mentioned marital and family discord as the cause. The majority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nd all the subjects who had attempted suicide were not aware of any community and support servic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uicide. CONCLUSION: Our study reveals that people perceived suicide as an option to overcome interpersonal, family and financial stress among normal individuals as well as those with mental illness. Healthcare providers should place greater emphasis on educating the general public regarding the policies and services available for suicide preven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