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是国际上新近开展的微创手术,由于重度老年退化性钙化斑块形成的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患者已经无法承受开胸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膜置换的创伤,目前在欧洲主张此类患者适宜行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1]。自2011年5月以来,上海长海医院已完成9例中、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经导管逆血流球囊扩张人工主动脉瓣植入术。以下就手术麻醉过程和围术期管理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
背景:经皮经静脉顺行途径主动脉瓣植入术已有报道,但受到置疑。经股动脉逆行主动脉瓣植入有着潜在的优势。本文中描述经股动脉逆行人工主动脉瓣植入术,并报道初期经验。方法和结果:人工瓣膜由覆有三叶马心包瓣膜及纤维套囊的不锈钢支架构成。常规主动脉球囊瓣膜成形术后,从股动脉至主动脉穿入一个22F或24F鞘管。采用可控、可弯曲导管便于操纵人工瓣膜绕过主动脉弓并通过狭窄的自身瓣膜。在瓣环内球囊扩张展开人工瓣膜时,采用快速心室起搏以减少心输出量。18例因存在并发症而被认为外科手术高危的患者(年龄81±6岁)尝试了行经皮主动脉人工瓣…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体外测试评价新型带瓣膜主动脉瓣球囊扩张支架及输送装置的各项性能,为下一步动物体内实验提供依据。方法支架材料采用钴基合金,设计成圆柱形网状结构。人工瓣膜取材于经处理的新鲜牛心包,将人工瓣膜缝合在支架上制成带瓣膜主动脉支架。使用人工心脏瓣膜脉动流测试仪和人工心脏瓣膜加速疲劳测试仪,分别对带瓣膜支架瓣叶材料脉动流和人工瓣膜耐疲劳情况进行测试。将带瓣膜支架压缩至自行研制的输送装置的球囊上,取离体羊心脏标本,经升主动脉将支架直视下置入羊主动脉瓣位置,扩张球囊释放支架,注水观察瓣膜功能。结果人工瓣膜瓣叶脉动流测试结果表明人工瓣膜启闭良好,无明显反流,符合生理需求。人工瓣膜耐疲劳测试结果表明瓣膜耐疲劳性能良好。带瓣膜支架经压缩后可通过输送鞘管送入离体羊主动脉瓣,支架释放后可牢固地置于羊主动脉瓣位置,人工瓣膜启闭功能良好。结论带瓣膜支架设计合理,性能良好,可用于动物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实验。  相似文献   

4.
二叶式主动脉瓣(BAV ,bicuspid aortic valve)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瓣膜发育异常疾病 ,发病率约在0.5% ~2% 之间 ,男性患者大于女性 ,比例约为3 :1,可以单独发生 ,也可伴发其他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BAV具有家族遗传性 ,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 ,与种族有关[2] .BAV可以有瓣膜正常的启闭功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易发生钙化,引起瓣膜的狭窄或关闭不全 ,患者常常出现主动脉瓣反流、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并发症.本文从胚胎发育、解剖分型及病理生理改变、影像学评估和临床诊疗等方面对BAV进行了如下综述 ,以期为后续研究和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利用导管损伤制备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小鼠模型的最优时间。方法 通过向8周龄小鼠右颈总动脉插入导管,在超声引导下将导管送至主动脉瓣口处损伤主动脉瓣膜,对导管损伤主动脉瓣膜后不同时间段的C57BL6小鼠主动脉瓣膜进行比较,将小鼠分为对照组、造模后4周、造模后8周与造模后16周组,从适应性喂养至造模结束取材均给予普通饲料饮食。使用超声检测小鼠心脏短轴缩短率、主动脉瓣膜峰值流速及主动脉瓣口面积,使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小鼠主动脉瓣膜厚度变化及瓣膜组织结构变化,利用茜素红染色检测小鼠主动脉瓣膜钙盐沉积情况,使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瓣膜成骨相关蛋白碱性磷酸酶表达。结果 小鼠从造模8周后开始出现心脏短轴缩短率明显下降。导管损伤4周、8周、16周后小鼠主动脉瓣膜明显增厚(P=0.002),4周、8周和16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导管损伤4周、8周、16周后钙盐沉积明显增多(P<0.0001),4周、8周和16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周、8周、16周后成骨相关蛋白ALP指标表达量明显升高(P=0.0016)。导管损伤4周、8周和16周ALP表达量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保证小鼠生存率的情况下,导管损伤主动脉瓣膜4周后的小鼠模型即可模拟钙化性主动脉瓣膜疾病病理生理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开胸穿刺经心尖导管植入国产自膨胀式带瓣膜支架置换动物主动脉瓣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自主设计酒杯状镍钛合金自膨胀支架,将新鲜的猪心包经脱细胞、防钙化等处理后裁剪成人工瓣膜,缝合在支架上,制成自膨胀式带瓣膜主动脉支架。选择健康羊8只,左侧开胸小切口暴露心尖,穿刺左心室心尖,送入加硬钢丝经左心室-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建立轨道,透视引导下沿加硬钢丝通过18F输送鞘管将自膨胀式带瓣膜支架送至羊主动脉瓣位置,确认正确定位后退出输送鞘管释放支架,置换动物原主动脉瓣。手术后即刻行超声和血管造影检查瓣膜工作情况。结果  1只羊因支架植入位置过高导致冠状动脉堵塞当场死亡;1只羊因为术中支架置入位置过低导致主动脉瓣大量瓣周漏,术后死亡;余6只实验羊经导管瓣膜置换术均获得成功,术后即时DSA影像、超声检查结果表明人工主动脉瓣膜植入位置理想,无明显反流及瓣周漏,人工瓣膜代替原瓣膜工作正常。结论  使用国产自膨胀式带瓣膜支架及其输送系统通过经心尖途径经导管植入置换动物主动脉瓣方法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于主动脉瓣部位行经皮心脏瓣膜(PHV)植入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及耐久性。背景:采用一种PHV(马的围心膜瓣膜,球囊扩张,不锈钢支架)治疗不能手术的主动脉狭窄(AS)患者。方法:基于急需(最需同情)的原则入选36例患者[主动脉瓣膜面积≤0.7cm^2,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并有严重并发症],这些患者拒绝行外科手术。PHV采用逆向或顺向经房间隔径路植入。  相似文献   

8.
主动脉疾病包括主动脉瘤、主动脉壁间瘤、主动脉瓣环扩张及大动脉炎等。这些疾病常常需要手术治疗,如何保证麻醉质量至关重要,现就麻醉中的几个特殊问题探讨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4例中,男3例,女1例。年龄28~42岁。临床症状:3例升主动脉瘤伴主动脉瓣瓣环扩张者均有心绞痛;1例为胸腹  相似文献   

9.
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的研制及经导管植入动物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制可经导管植入的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探索经导管植入该瓣膜支架的可行性。方法:采用0.2 mm镍钛记忆合金丝编织内径为15~19 mm的网状支架。取牛心包,经固定处理后,按仿形类比设计的方法修剪成瓣叶,并缝合在支架的远端,制成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所有瓣膜支架行体外冲水实验、释放实验、体外管道内释放及静态实验。小香猪7只,采用经导管逆行的方法行升主动脉内置入瓣膜支架的动物实验。结果:研制的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经体外试验证明瓣膜关闭良好,反向均为中心水流,并明确该瓣膜支架能经导管顺利释放,释放后能迅速完全扩张,在管道内固定牢靠。采用12F~16F的输送导管,6只实验动物经髂总动脉植入,所有瓣膜支架均能顺利跨过主动脉弓达升主动脉,并顺利释放,除1例瓣膜支架释放后未完全扩张、移位外,其余均迅速完全扩张、固定良好。24 h后处死动物解剖,见支架固定,支架内未见血栓。结论:该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启闭功能、自膨功能良好,压缩后的体积符合经导管植入的要求,可采用逆行的方法经髂总动脉植入于升主动脉内,释放后能迅速扩张,固定牢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报道单中心100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结果,总结相关经验。方法 连续入选2010年10月至2018年3月在我中心行TAVR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100例,观察分析手术成功率、死亡率、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78.1±6.8)岁,其中男性68例,胸外科协会(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s,STS)平均分数9.9±6.0。12例患者经颈动脉途径,87例经股动脉,1例经升主动脉。均使用自膨胀瓣膜,手术成功率97%。术中预扩张球囊平均大小(19.6±2.0) mm,后扩张球囊平均大小(21.4±2.2) mm,瓣膜植入平均深度为瓣环下(4.3±3.4) mm。术前、术后平均跨主动脉瓣压分别为(51.3±19.7) mmHg和(11.7±6.1) mmHg (P<0.001),术前、术后瓣口面积分别为(0.6±0.2) cm2和(1.7±0.5) cm2 (P<0.001)。随访30天内,死亡率为2%,中风发生率为1%,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率9%,TAVR术后起搏器植入组与非起搏器植入组的瓣膜植入深度分别为(7.2±3.1) mm和(4.2±3.3) mm (P=0.011)。二叶式主动脉瓣组与三叶式主动脉瓣组在并发症及血流动力学方面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TAVR对我国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二叶式与三叶式主动脉瓣膜的手术结果相似。TAVR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发生率较低,这与植入深度密切相关,可能与较小球囊扩张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体外测试和动物实验,采用经导管逆行主动脉瓣植入的方法,评价一种新型主动脉瓣膜支架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猪的心包制作一种新型主动脉瓣膜支架.所有支架在体外均进行流体力学、扩张和释放实验.将这些支架采用逆行经导管的方法植入6头猪体内.这些猪在植入12 h后进行分析.结果 离体实验显示这种新型主动脉瓣膜支架的瓣叶的闭合是有效的,支架可以通过导管释放,然后完全开展并迅速固定.左右冠状动脉血流量在瓣膜支架植入后没有显著的变化.在体内试验中,逆行经导管植入主动脉瓣膜支架于6头猪体内.然后,有一头猪在植入10 h候因为支架没有完全打开导致死亡.在其余5头猪中,瓣膜支架打开良好,无主动脉瓣逆流,也没有血栓形成.结论 该新型主动脉瓣膜支架稳定性好,可以避免瓣叶对冠状动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国产球囊扩张介入瓣膜系统Prizvalve?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中的具体效果并初步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2021年3月至2021年5月,本中心共有7例主动脉瓣疾病患者接受了Prizvalve?的TAVR.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7~74(68.57±5.91)岁.患者术前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均为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通过经外周血管经导管微创的方法建立大动物主动脉瓣膜反流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健康犬10只,穿刺右侧股动脉,经鞘管送入冠状动脉介入导丝的硬头端,穿刺主动脉瓣叶并送入球囊扩张瓣叶穿刺口达到损坏瓣膜,建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模型。手术后即刻通过主动脉瓣上造影及经胸超声确定主动脉瓣反流程度。结果 10只实验犬即时主动脉瓣反流模型均成功建立。其中2只因主动脉瓣反流量过大致急性左心衰当场死亡。存活8只犬经术后主动脉瓣上造影及超声检查证实其中6只为中量主动脉瓣反流,2只为少量反流。术后存活超过1个月。结论 经外周血管经导管微创的方法建立大动物主动脉瓣膜反流模型可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病人在瓣膜置换术后其升主动脉大小的变化。【方法】 对51例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直径在35 ~ 55 mm 之间)的病人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进行随访,马凡氏综合症、升主动脉夹层、人工瓣膜失功能的病人以及行升主动脉置换和冠脉搭桥的病人除外。升主动脉直径的测量采用心脏超声检查法,测定平面为主动脉根部窦管交界处上方 2 cm 处。以术前升主动脉直径为基础值,按基础值的大小分为直径< 40 mm 组和直径≥ 40 mm 组,并按主动脉瓣形态分为二叶主动脉瓣组和三叶主动脉瓣组。按不同的分组对升主动脉直径的大小进行比较,研究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直径的变化趋势。【结果】 全组病人随访1 ~ 9.8年,未发现主动脉并发症,未见有夹层形成。远期死亡的病人有3例均与主动脉扩张无关,2例死于与抗凝治疗有关的脑出血,另一例死于心功能衰竭。在升主动脉直径< 40 mm 组和≥ 40 mm 组中,升主动脉直径的变化率分别为(-0.2 ± 1.4)mm/年和(-0.18 ± 0.98)mm/年,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二叶主动脉瓣组和三叶主动脉瓣组升主动脉直径的变化率分别为(0.8 ± 1.6)mm/年和(-0.3 ± 1.5)mm/年,二叶主动脉瓣组病人的升主动脉直径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仍继续扩大。【结论】 在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直径在35 ~ 55 mm 之间的病人,单纯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可取得良好效果,其升主动脉直径总体上出现缩小的趋势;而二叶主动脉瓣病人的升主动脉扩张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仍将继续加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256层螺旋CT在主动脉瓣膜病变经导管主动瓣膜植入术(TAVI)术前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3例主动脉瓣膜病变患者,采用256层螺旋CT进行TAVI术前筛查,根据主动脉及周围动脉情况选择合适的人工瓣膜。结果:主动脉周长、面积、直径提示的瓣膜型号不完全相符,43例患者中3例因主动脉瓣过大不适合行TAVI治疗,其余40例患者行TAVI治疗,最终8例置入26号人工瓣膜,20例置入29号人工瓣膜,12例置入32号人工瓣膜。36例患者成功置入人工瓣膜,术中仅存在少量瓣周漏;4例患者由于人工瓣膜置入较低,造成中等量瓣周漏,再次行较高位置人工瓣膜置入后,瓣周漏明显减少至微量或少量。结论:主动脉瓣膜病变患者TAVI术前行多层螺旋CT筛查,可准确选择人工瓣膜及手术入路,提高手术成功率,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是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是其传统的治疗方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已成为无法行外科手术或手术风险较高的严重症状性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其适应证也在不断扩大。该文阐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在不同人群的适应证选择、手术入路、人工瓣膜类型选择、术后治疗和康复等进展,为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魏薪 《西部医学》2016,28(4):528-533,53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作用。方法 59例三叶式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或反流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主动脉瓣狭窄或反流程度、测量主动脉根部内径,评估心功能,术中介入操作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再次测量主动脉根部内径;介入过程中引导瓣膜植入、监测并发症,术后即刻评估置入瓣膜效果和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人工瓣膜功能、左室收缩功能、左室质量指数等。结果 59例三叶式主动脉瓣患者中重度主动脉狭窄49例,单纯中-重度主动脉瓣反流10例。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所测的主动脉瓣环径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测值比较(22.4±2.3mm vs.24.8±2.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主动脉根部内径(主动脉窦部内径、主动脉窦管交界处内径、主动脉窦部高度,左室流出道内径,升主动脉内径)测值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中1例患者右冠状动脉开口堵塞,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置入失败转入心外科开胸手术,其余患者均成功置入瓣膜。术后即刻评估瓣周漏微量或无占67%,轻度占31%,中度仅占2%。术后1周及术后3月主动脉瓣口前向血流速度、最大压差、平均压差较术前均明显降低。术后1周左室质量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3月进一步降低。术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EF)有所恢复,术后3月恢复正常。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在TAVI治疗中不可或缺,在术前评估、术中监测及术后随访中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杨军民 《北京医学》2012,(7):520-522
正二叶主动脉瓣(bicuspid aortic valve,BAV)是一种很常见的先天性瓣膜疾病,可以为散发性,但有很强的家族遗传性[1]。BAV与主动脉瓣功能障碍和主动脉壁病变密切相关。BAV可以单独存在,患者也常合并有主动脉缩窄、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主动脉瓣上狭窄、主动脉瓣下狭窄、二尖瓣瓣上环、先天性二尖瓣狭窄等其他心血管畸形。一、发病率最早对先天性二叶主动脉瓣发病率的调查是基于尸检研究,发病率为0.5%~1.4%。几个大组尸检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本地区主动脉瓣病变的病因特征和时代变迁,为主动脉瓣病变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不同时代的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特征,比较其时代差异。分别以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3组分析,具体病因包括风湿性、二叶式主动脉、退行性主动脉瓣、主动脉根部扩张、感染性心内膜炎、少见及未确定等6类病因。结果:风湿性、二叶式主动脉瓣、主动脉根部扩张以及退行性主动脉瓣病变是主要的病因类型,其中单纯主动脉瓣狭窄以风湿性(43例,占59.7%)及二叶瓣17例(23.6%)病因为主,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以根部扩张(38例,占43.2%)为主,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则以风湿性(70例,占88.5%)为主。随着社会进步和人口老龄化,风湿性病因所占比例大幅下降,主动脉根部扩张导致的主动脉关闭不全有较大幅度的上升,退行性主动脉瓣有所上升,二叶式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所致瓣膜损害变化不明显。结论:主动脉瓣病因构成的改变及其特征对主动脉瓣临床诊治和医疗策略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汪芳 《中国医刊》2022,(3):241-244
瓣膜性心脏病是指累及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及肺动脉瓣的疾病 [1],其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65岁以后急剧上升 [2].2021年我国瓣膜性心脏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65岁以上瓣膜性心脏病发病率为24.5%,且瓣膜退化是老年瓣膜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3].外科手术和经导管瓣膜置换或修复是治疗瓣膜性心脏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