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9,(4):499-501
目的 :探讨后外侧入路和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94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研究组给予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倒L型联合入路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后内侧倒L型入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1.4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6%,对照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2.34%和21.28%,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相应时间,膝关节HSS评分高于对照组评分(P<0.05)。结论: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患者实施后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倒L型入路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膝关节功能,减少骨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宋玉光  叶蜀新  江伟 《重庆医学》2012,41(20):2032-2033,2035
目的比较前外侧入路(ASA)与后外侧入路(P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该院2000年2月至2008年4月经P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85例92髋,男47例51髋,女38例41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72.5岁;体质量指数(BMI)18.2~25.1kg/m2,平均21.1kg/m2。股骨头缺血坏死35髋,骨关节炎5髋,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52髋,骨水泥固定48髋,生物型固定44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1.5分。同期采用常规A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70例76髋,男39例42髋,女31例34髋;年龄53~88岁,平均71.9岁;BMI 19.5~26.2kg/m2,平均20.5kg/m2。股骨头缺血坏死29髋,骨关节炎4髋,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43髋,骨水泥固定40髋,生物型固定36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1.3分。有1例因为过于肥胖,由原计划的ASA改为PSA,该病例没有被纳入研究。对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髋臼假体角、手术关节的脱位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16~36个月,平均23.4个月,所有病例均无神经损伤并发症,ASA组出现1例感染,手术2年后行翻修手术,PSA组有2例死亡,PSA组有1例尿管连接处脱开,污染了切口。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口长度PSA组为17.0cm,ASA组为13.0cm。手术时间PSA组平均为80min,ASA组平均为65min。住院时间PSA组为18.5d,ASA组为13.2d。术后影像学中髋臼假体角,PSA组的前倾角为22°,ASA组的前倾角为10°。PSA组有4例出现1~2次脱位,ASA组无脱位发生。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髋臼假体前倾角、手术后关节脱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除部分肥胖患者外,选择A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在相对较短的切口下和相对较少的手术时间内完成手术,达到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手术后假体脱位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后外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改良后外侧入路治疗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都获得12~24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6个月,骨折都愈合。术后第1天X线片检查18例达到解剖复位,3例关节面塌陷小于3 mm。骨折愈合时间11~28周,平均16.8周;完全负重时间12~29周,平均为17.9周。随访过程中未见后侧平台高度丢失超过3 mm。最后随访时膝关节总伸屈度102°~135°,平均116.6°。膝关节HSS评分72~97分,平均89.7分,优等率为90.5%(19例)。术后并发症:2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2例患者发生切口皮缘部分坏死,均通过保守治疗痊愈;2例患者术后出现小腿外侧感觉麻木,1例小腿内侧感觉麻木,均通过甲钴铵营养神经治疗得到缓解。所有患者均未发现内固定松动及断裂,后外侧的钢板均未取出。结论改良后外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在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存在一定的优势,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王晓锋  邬哲慧  张志文 《黑龙江医学》2019,43(11):1357-1358
目的探讨在肱骨中下段骨折的治疗中,对比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和前外侧入路方式治疗疾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5年5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0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前外侧入路方式治疗疾病,而实验组则采取改良后外侧入路方式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手术情况上,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指标上,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在患者肘关节功能改善情况上,实验组功能优良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肱骨中下段骨折疾病,相比应用前外侧入路的手术方式,采取改良后外侧入路的手术方式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低、术后康复时间短及手术预后效果良好的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微创前外侧入路(orthop dische chirurgie München,OCM)与常规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10月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入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OCM组与PLA组,分别对2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总出血量、输血率、术后开始下床时间、术前与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术后放射学检查假体位置等进行对比评估。结果:2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总出血量,术后开始下床时间,术后24 h、48 h、72 h VAS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2组输血率,术后1周VAS,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假体位置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均无脱位情况发生,OCM组患者1例(0.71%)术中发生股骨距骨折,经钢丝环扎固定处理,随访过程显示假体稳定,无松动、下沉。结论:与PLA入路比,OCM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切口小,出血少,早期临床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96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为42例48髋,前外侧组(ASA组)行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组(PSA组)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关节Harris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ASA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16±0.92)cm、(64.07±9.32)min和(13.16±2.51)d,均显著低于PSA组(P〈0.05),两组手术失血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A组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达到(90.16±12.57)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和PSA组术后Harris评分(P〈0.05),ASA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优良率达到64.58%,显著高于PSA组的54.17%(P〈0.05);ASA组总体健康评分达到(73.08±5.26)分,显著高于PSA组的(69.26±5.31)分(P〈0.05)。结论选择前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较后外侧入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后关节功能更好,患者生活质量更高,综合疗效优于PSA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对比后外侧入路和改良Harding入路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Harding入路,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入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48 h引流、术后输血量)、Harri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引流量与对照组比较下降幅度更大(P<0.05)。两组术后3个月Harris、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P<0.05);观察组术后1、3个月Harris、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点(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6.67%、13.33%,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与后外侧入路比较,改良Harding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更利于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后外侧跟腱旁人路联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采用后外侧跟腱旁人路联合内侧人路治疗三踝骨折6例,男、女各3例;年龄40~68岁,平均年龄为(52.0±1.6)岁;左侧2例,右侧4例.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伤5例,重物压伤1例.骨折类型根据AO分型,44-A3.2型1例,44-A3.3型1例,44-B3.2型3例,44-B3.3型1例;根据Lan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4例,旋前外展型2例.采用后外侧跟腱旁人路行后踝骨块及外踝内固定,随后联合内侧入路行内踝内固定,骨折端均未进行植骨.术后随访,观察骨折的愈合情况及内置物稳定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为60~120 min,平均为(90.0±3.4)min.术后住院时间为5~7 d,平均为(6.3±0.8)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4~17个月,平均为(12.6±2.1)个月.所有患者在最后一次随访时切口均一期愈合,患肢均无畸形愈合,无骨折再移位,无内置物松动、内固定切出及内固定失败,无伤口感染及骨不连.骨折愈合时间为3~5个月,平均为(4.2±0.4)个月.所有患者均恢复到正常的步行功能状态,无需借助辅助工具.结论 采用后外侧跟腱旁人路联合内侧入路进行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其操作简便,固定可靠,跟腱旁入路可一次性完成后踝骨块及外踝的内固定.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对比两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10年12月共计48例胸腰段间盘突出症(T10-L2)手术病例,其中采用后外侧经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33例,采用前外侧经腹膜后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15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采用Oswestrey评分问卷调查表评价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主观功能。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15.2个月,两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12个月OD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ODI评分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后外侧经椎间孔组并发症少于前外侧经腹膜后组;术后12个月随访两组椎体间融合率96%。结论后外侧经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与前外侧经腹膜后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均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术式,后外侧经椎间孔入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前外侧手术入路与后外侧手术入路对康复治疗的影响。方法:将骨科行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前外侧组和后外侧组,各30例;2组分别给予治疗前后评定和综合康复训练,观察2组患者置换术前和置换术后康复治疗第3天、第10天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周径测量变化。结果:2组患者置换术后康复治疗第3天和第10天AD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组患者置换术后康复治疗第3天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组患者置换术后康复治疗第3天和第10天周径测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不同手术入路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不大,但前外侧组疼痛与肿胀较后外侧组改善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改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我们评价了SuperPATH技术与常规入路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 计算机检索包括中国知网,万方,CBM,Pubmed,Embase,以及Cochrane library在内的数据库(检索时间自建库起-2019/10),确定纳入文献后,由两名研究员运用改良版Jadad评分量表(针对随机对照研究)或MINORS评分方法(针对非随机对照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有异议时交由第三名研究员评价;另两名研究员对纳入文献数据提取。运用Revman 5.3 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①文献纳入:共纳入16篇文献,包括869例患者,其中SuperPATH入路组406例,常规后外侧入路组463例。②Meta分析结果:与常规后外侧入路相比,SuperPATH入路手术时间长(WMD=10.39,95%CI=[2.42,18.37],P=0.01),切口长度短(WMD=-5.46,95%CI=[-7.19,-3.73],P<0.00001),术后1周髋关节评分高(WMD=9.20,95%CI=[5.34,13.05],P<0.00001),术中出血量少(WMD=-125.95,95%CI=[-153.59,-98.31],P<0.00001),首次下地时间早(WMD=-13.81,95%CI=[-21.42,-6.20],P=0.0004),术后7天内视觉模拟评分更低(WMD=-1.64,95%CI=[-2.37,-0.92],P<0.00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在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3个月(WMD=-0.21,95%CI=[-0.61,0.20],P=0.32)、6个月 (WMD=-0.18,95%CI=[-0.76,0.40],P=0.54);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WMD=2.42,95%CI=[0.94,3.90],P=0.001)、6个月Harris评分(WMD=2.15,95%CI=[-0.11,4.40],P=0.06)、12个月Harris评分(WMD=0.97,95%CI=[-0.43,2.36],P=0.17)中,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SuperPATH入路具有小创口的优点,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小,利于患者恢复,但与常规入路相比,其长期疗效是否仍然具有优势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6):68-74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外后侧髁骨折患者进行不同入路的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6年1月的153例胫骨平台外后侧髁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根据内固定的入路不同分为后侧内入路治疗组(A组,n=75)进行后侧内入路治疗和后内侧联合后外侧双侧入路治疗组(B组,n=78)进行后内侧联合后外侧双侧入路治疗,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评估疗效,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方法(HSS)评估膝关节功能,随访12~24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HSS评分。结果 B组的优良率(89.7%)明显高于A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骨折愈合时间[(10.2±2.5)周]明显短于A组[(21.3±5.9)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HSS评分[(89.9±13.5)分]明显高于A组[(71.2±1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骨不愈合、复位丢失、内固定松动、膝关节不稳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后内侧联合后外侧双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外后侧髁骨折患者可以更好地暴露胫骨平台后髁,减少软组织损伤,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内固定及膝关节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5.
16.
史然利  王艳丽  王涛  徐鹏 《西部医学》2021,33(1):74-78+83
【摘要】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辅助内固定技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为临床上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方法 选取安徽理工大学附属淮南东方医院总医院骨科2015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6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成关节镜组(31例)和传统手术组(33例)两组,其中关节镜组患者采用膝关节镜辅助下内固定术处理胫骨平台骨折;传统手术组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进行处理。统计并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左右侧、致伤原因和Schatzker分型及术前、术后1天、术后1月和术后3月的VAS评分,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的HS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基准资料如性别、年龄、左右侧、致伤原因和Schatzker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镜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小于传统手术组(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手术组(P<0.05)。膝关节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传统手术组长(P<0.05)。术后1天VAS评分比较,膝关节镜组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和术后3月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HSS评分比较中,膝关节镜组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膝关节镜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高位丢失发生率、关节粘连发生率和腓总神经损伤率低于传统手术组,但术后骨筋膜室综合征与下肢深静脉(DVT)发生率高于传统组(均P<0.05)。 结论 利用膝关节镜辅助内固定技术处理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可减少出血量、减轻疼痛、膝关节功能恢复快,能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可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保留胸肌改良后外侧切口在胸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12例胸部疾病的患者施行剖胸手术时,采用保留胸肌的改良胸后外侧切口,于第4、第5或第6肋间径路完成手术。结果采用此切口避免切除或切断肋骨;避免大片胸壁肌肉切断;明显减轻术后胸痛和肩关节活动障碍;减少出血和输血;大大缩短开关胸时间。结论保留胸肌改良后外侧切口行普胸外科手术可获得满意手术效果,可以在开胸手术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程晓东  郑曙翘 《安徽医学》2013,34(4):394-397
目的探讨后外侧切口双钢板治疗胫骨外侧平台伴后外侧髁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9月至2012年6月,采用后外侧切口双钢板治疗9例胫骨外侧平台伴后外侧髁骨折患者,男性6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41.70岁,交通事故伤6例,高处坠落伤2例,重物砸伤1例,均为胫骨外侧平台伴后外侧髁骨折。术后采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和放射学评分法评估疗效,并观察神经损伤、皮肤坏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 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19个月(平均12.11个月),骨折均愈合。术后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定评分标准:优5例,良3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88.90%。术后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标准评价:优7例,良2例,可0例,差0例,优良率为100%。术后无神经损伤、皮肤坏死及切口感染,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无骨折不愈合及骨折再移位,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结论胫骨外侧平台伴后外侧髁劈裂塌陷骨折时,采用后外侧切口双钢板治疗,于直视下进行复位及固定,便于操作,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技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用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例共94例98髋,随机分为两组,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组(A组)和常规后外侧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组(B组)。A组采用后外侧小切口人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49例50髋,男26例,女23例,年龄37.0~95.0(平均68.9)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0.3~29.7(平均25.4)kg/m2。B组采用常规后外侧切口人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45例48髋,男27例,女18例,年龄45.0~92.0(平均69.7)岁;BMI18.7~34.1(平均26.9)kg/m2。对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Harris评分等进行比较。结果:A组手术切口长6.0~10.5(平均7.4)cm;平均术中出血量387.6(140.0~1000.0)mL,平均术后引流量143.1(60.0~375.0)mL,平均输血量77.6(0~400.0)mL,手术平均时间84.6(63.0~130.0)min,术后影像学髋臼杯外展角平均41.6°(38.0°-57.0°)。B组手术切口长15.0~23.0(平均20.0)cm,平均术中出血513.1(210.0~1350.0)mL,平均术后引流量152.3(70.0~520.0)mL,平均输血量142.2(0~800.0)mL,手术平均时间84.0(71.0~115.0)min,术后影像学髋臼杯外展角平均42.3°(37.0°-54.0°)。术后及随访两组假体位置良好,Harris评分均显著提高,两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技术在正确选择适应证、手术技巧娴熟等情况下,具有对软组织损伤小、皮肤瘢痕小等优点,在术后影像学评价、Harris评分等方面与常规后外侧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无明显差异,患者对关节功能以及术后恢复情况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改良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的体会。方法 2006年2月—2011年11月,我院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行髋关节置换137例,评价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13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个月~15个月,平均(10±2.7)个月。手术时间90 min~120 min,平均(105±17.11)min;术中出血量300~450 mL,平均(350±19.3)mL。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优68例,良64例,中5例,差0例,优良率96.35%。结论改良后外侧入路是髋关节置换的较好方法,暴露清楚、创伤小、关节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