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采用HPLC法分析(E)-4-[2-(4-氯苯氧基)-2-甲基丙酰氧基]-3-甲氧基苯基丙烯酸的有关物质,采用Ultimate XB-C18色谱柱(4.6 mm×150 mm,5 μm),甲醇-1%乙酸水(70∶3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5 nm。结果显示,(E)-4-[2-(4-氯苯氧基)-2-甲基丙酰氧基]-3-甲氧基苯基丙烯酸与各中间体及强制破坏产生的降解产物均分离良好,3批原料药中杂质限量均小于0.1%,分离并鉴定了其主要杂质C,在0.20~59.96 μg/mL范围内,杂质C的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采用杂质对照品法和自身高低浓度对比法建立了(E)-4-[2-(4-氯苯氧基)-2-甲基丙酰氧基]-3-甲氧基苯基丙烯酸的有关物质控制方法。经方法学验证可用于(E)-4-[2-(4-氯苯氧基)-2-甲基丙酰氧基]-3-甲氧基苯基丙烯酸有关物质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对特拉匹韦的双环吡咯烷中间体开展合成新工艺研究:以3-氮杂双环[3.3.0]辛烷盐酸盐(9)为起始原料,通过亚胺基氯代、碱性消除、磺酸化、氰化和酸性水解等一系列反应得到外消旋体(3αR,6αS)-八氢环戊二烯并[c]吡咯-1-羧酸盐酸盐(4)。游离化合物(4)后,通过对亚胺进行Boc保护、化学拆分、羧基的叔丁酯化、亚胺的脱保护、成草酸盐等反应制得目标产物(1S,3αR,6αS)-八氢环戊二烯并[c]吡咯-1-羧酸叔丁酯草酸盐(1),总收率约26.4%。本合成路线操作简单,光学纯度易于控制,适于进行工业化放大生产。  相似文献   

3.
以20(S)-原人参三醇[20(S)-PPT]为原料,采用两条路线合成ocotillol(3)及其差向异构体(4),并探讨其形成机制。路线1:以m-CPBA氧化20(S)-PPT,制备化合物34,收率分别为44.1%和28.6%;路线2:20(S)-PPT经乙酰化、m-CPBA氧化和皂化反应,制备化合物34,收率分别为16.4%和16.2%。化合物34的形成机制推断如下:1)20(S)-PPT的分子内氢键导致C24(25)双键两侧的化学环境不同,两侧被氧化的概率不等,进而得到不等量的化合物34;2)20(S)-PPT被乙酰化后,不能形成分子内氢键,C24(25)双键平面两侧的化学环境近乎相同,经m-CPBA氧化反应、分子内SN2反应和皂化反应,最终得到几乎等物质量的化合物34。  相似文献   

4.
以单齿磷配体(S)-MonoPHOS和[Rh(COD)2]BF4作为催化剂,研究2-酰氨基-3-芳基丙烯酸甲酯类化合物中的氨基保护基对其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的影响。最终经水解等操作,2-酰氨基-3-芳基丙烯酸甲酯类化合物的不对称氢化反应以63%~92%的收率得到相应的D-苯丙氨酸及其衍生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畲药紫玉兰Magnolia liliflora花蕾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色谱和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紫玉兰干燥花蕾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单木质醇葡萄糖苷(1)、(1S, 3R)-1-(3, 4-二甲氧基-苯基)-2-[4-(3-羟基-丙基)-2-甲氧基-苯氧基]-丙烷-1, 3-二醇(2)、3′, 4-O-二甲基雪松素(3)、4-O-甲基雪松素(4)、β-胡萝卜苷(5)、β-谷甾醇(6)和山柰酚-3-O-(6″-反式-对-香豆酰基)-α-D-甘露吡喃糖苷(7)。结论 以上化合物均首次从紫玉兰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47为首次从木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并首次报道其完整13C-NMR数据。  相似文献   

6.
为控制地拉罗司的药品质量,建立地拉罗司原料药的质量标准,从地拉罗司的合成路线入手,分析并合成其中可能存在的3个有关物质:2-(2-羟苯基)-4H-苯并[1,3-e]GFDA2嗪-4-酮(A)、2-羟基-N-(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酰胺(B)、4-[3,5-二(2-羟基苯基)-1H-1,2,4-三氮唑-1-基]苯甲酸甲酯(C),并经1H NMR和MS确证结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茄科植物水茄Solanum torvum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溶剂萃取及柱色谱方法分离水茄的化学成分,通过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水茄地上全草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其中有4个酰胺类、4个甾体皂苷类、2个黄酮类、1个有机酸类成分,分别鉴定为N-反式阿魏酸酪酰胺(1)、N-反式-对-香豆酰基酪胺(2)、3-(4-羟基苯基)-N-[2-(4-羟基苯基)-2-甲氧基乙基]丙烯酰胺(3)、N-反式-对-香豆酰基章鱼胺(4)、山柰酚(5)、槲皮素(6)、反式咖啡酸(7)、(25S)-6α-羟基-5α-螺甾烷-3-酮-6-O-(β-D-吡喃鸡纳糖苷)(8)、(25S)-6α-羟基-5α-螺甾烷-3-酮-6-O-[α-L-吡喃鼠李糖基-(1→3)-β-D-吡喃鸡纳糖苷](9)、(25S)-螺甾烷-5-烯-3β-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10)、(25S)-5α-螺甾烷-3β-醇-6α-O-[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鸡纳糖苷](11)。结论 化合物3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寻找新的α1-肾上腺素受体(α1-AR)拮抗剂。方法: 以西洛多辛为先导化合物,保留其药效基团吲哚啉母核,依据拼合原理,引入取代苯氧基烷基哌嗪基团,设计合成了12个5-[2-[4-(取代苯氧基烷基)-1-哌嗪基]丙基]吲哚啉类化合物。结果: 目标化合物结构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确证,初步药理实验结果表明,6个目标化合物的拮抗参数pA2值大于7.50,具有较好的α1-AR拮抗活性。结论: 5-[2-[4-(取代苯氧基烷基)-1-哌嗪基]丙基]吲哚啉类化合物是一类新型的具有潜在价值的α1-AR拮抗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大炭角菌Xylaria euglossa 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化合物,运用氢谱、碳谱、二维核磁共振(1H-1HCOSY、HMQC、HMBC、NOESY)、高分辨质谱等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炭角菌酮(1)、3, 9-二羟基-3-甲基-6, 8-二甲氧基-二氢蒽酮(2)、1-羟基-6, 8-二甲氧基-3-甲基蒽醌(3)、炭角菌内酰胺(4)、neoechinulin A(5)、5α, 8α-过氧麦角甾-6, 22-二烯-3β-醇(6)、麦角甾-4, 6, 8(14), 22-四烯-3-酮(7)、22E-麦角甾-7, 22-二烯-3β, 5α, 6β-三醇(8)、棕榈酸(9)、(2S, 2′R, 3S, 4R)-2-(2′-羟基-十八碳酰胺) 二十二碳烷-1, 3, 4-三醇(10)。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大炭角菌中首次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4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黄绵马酸AB是香鳞毛蕨中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双环型间苯三酚衍生物。对黄绵马酸AB采用逆合成分析法进行结构分析,利用拼合原理设计合成了黄绵马酸AB。以间苯三酚为原料,经维尔斯迈尔-哈克反应、还原反应和酰基化反应合成2-甲基-4-丁酰基间苯三酚,经酰基化反应、烷基化反应和脱酰基反应合成绵马酸片段,最后以N, N-二甲基亚甲基碘化铵活化反应得到黄绵马酸AB。中间体和黄绵马酸AB经MS、1H NMR和13C NMR进行结构确证,目标产物总收率达14.7%,设计的黄绵马酸AB合成路线原料易得且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1.
研究桑科葎草(Humulus scandens)茎叶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从桑科中药葎草(Humulus scandens)茎叶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应用理化数据和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杨芽黄素(1)、白杨素(2)、5-羟基-3,4’,6,7-四甲氧基黄酮(3)、(2S)-5-羟基-7,8-二甲氧基二氢黄酮(4)、欧前胡素(5)、珊瑚菜内酯(6)、4-羟基-3-(3’-甲基-2’-丁烯基)苯甲酸乙酯(7)、对羟基苯丙酸(8)、反式对羟基肉桂酸乙酯(9)、对羟基苯甲醛(10)、anofinic acid(11)、5,6-去氢卡文内酯(12)、大黄素甲醚(13)、齐墩果-12-烯-3,11-二酮(14)、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15),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采用Al2O3、硅胶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附子Aconitum carmichaeli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和单晶X衍射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13R,15S,19S)-13,15,19-三羟基-海替生(1),附子灵(2),尼奥灵(3),和北乌亭(4)。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为了合成猫豆中的一种吡嗪类生物碱——[3,4-二氢-5-(羟甲基)-4-甲基-3-氧-吡嗪]-胍(猫豆胍),以苄氧基乙醛作为原料,经过缩合、关环、取代和氢化4步反应,合成得到目标化合物,总收率达到27.9%,纯度大于97.5%。所有中间体及终产物均经IR、1H NMR和MS确证结构。该项工艺研究具有原料易得、操作简便、反应条件较温和、成本低等特点,是一种合成该化合物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吉非替尼有关物质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控制吉非替尼的药品质量,建立吉非替尼原料药的质量标准,从吉非替尼的合成路线入手,分析并合成其中可能存在的4个有关物质:4-(3-氯-4-氟苯基)氨)-7-甲氧基喹唑啉-6-醇(A)、N-(3-氯-4-氟苯基)-6,7-二甲氧基喹唑啉-4-胺(B)、4-(3-氯-4-氟-苯基)氨基)-7-甲氧基喹唑啉-6-基)氧基)丙基)氨基)乙醇(C)和N-(3,4-二氯苯基)-7-甲氧基-6-(3-吗啉代)喹唑啉-4-胺(D),并经1H NMR和MS确证结构。  相似文献   

15.
以6-溴-1H,3H-萘并[1,8-cd]吡喃-1,3-二酮为原料,经亚胺化、Ulmamn缩合后与丙烯酰氯酯化得到具有荧光的可聚合单体6-(N-丙烯酰氧乙基)氨基-2-(2 ’,4 ’-N,N-二甲基)苯基-1H-苯并[de]异喹啉-1,3(2H)-二酮,它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经自由基共聚得到具有强烈荧光的聚合色素。  相似文献   

16.
以3,4-二甲氧基-6-溴苯甲醛、3-羟基-4-甲氧基苯甲醛、2-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和4-溴苯甲酸甲酯为原料,通过Ullmann反应、醛基还原、磷盐生成、Wittig反应、分子内Wittig反应、酚羟基与醛基的保护和脱保护以及烯烃的催化氢化反应等方法完成了一种未见报道的新型双联苄衍生物(17)的全合成。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通过MS、1H NMR进行确证。MTT法测试目标化合物17对U20S细胞和YFP细胞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目标化合物17的活性强于地钱素C。  相似文献   

17.
一种改进的卡巴拉汀制备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卡巴拉汀改进后的制备工艺如下:首先将间羟基苯乙酮(4)与甲乙氨基甲酰氯缩合得中间体(3),然后用科里-巴克什-柴田(CBS)手性还原得(R)-N-乙基-N-甲基氨基甲酸-3-(1-羟乙基)苯酯(2),再经甲基磺酰氯甲磺酰化,并用二甲胺气体原位亲核取代得终产物卡巴拉汀(1)。整个工艺最关键的步骤为手性还原中间体(3)生成手性中间体(2),该过程通过正交试验来理解和优化。改进后的卡巴拉汀制备工艺操作和纯化方便,三步总收率达到88%。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庶虫)虫中分离出新的化合物并对其进行抑制多囊肾病活性指标 PKD1/TRPP2活性的评价。方法利用正相与反相硅胶柱色谱法及半制备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从虫的70%丙酮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共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1H-吡咯并[1,2-a][1,4]二氮杂卓1.5(2H)-六氢-二酮-3-对苯基酚(1),5-甲基尿嘧啶(胸腺嘧啶)(2),2-甲基-6-(2’3’4’-三羟基丁基)吡嗪(3),3-羟基吡啶(4),(3S,8aS)-3-丁基环己烷吡咯并[1,2-a]吡嗪-1,4-二酮(5),3-乙基-6,8-二羟基-7-甲基-3,4-二氢异苯并吡喃-1-酮(6),3-(4-羟基苯基)-N-甲基丙酰胺(7),6,8-二羟基-3,7-二甲基 l-3,4-二氢-1H-异苯并吡喃-1-酮(8)。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8为首次从该生物中分离得到。对化合物1~8进行了抑制 PKD1/TRPP2活性的评价,结果化合物1具有活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收率和简化操作工艺,在文献方法的基础上,对JAK3抑制剂枸橼酸托法替尼的合成工艺进行了改进。以2,4-二氯-7H-吡咯并[2,3-d]嘧啶和(3R,4R)-1-苄基-N,4-二甲基哌啶-3-胺二盐酸盐为起始原料,经亲核取代、催化转移氢化、氰乙酰化、成枸橼酸盐等4步反应制得枸橼酸托法替尼,晶型与原研药一致。工艺优化后,收率优于文献报道的合成工艺收率,反应条件温和,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海洋放线菌P19-19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以及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确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环苯丙-酪氨酸二肽(1)、对羟基苯乙醇(2)、丁二酸(3)、2H-1,3-Thiazine-2,4(3H)-dione(4)、尿嘧啶(5)、对羟基苯乙酸甲酯(6)、2-甲氧基-4’-羟基苯丙酸(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