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研究锁骨下静脉走向、长度等参数,探索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最佳位置.方法 40例经甲醛固定的尸体标本,取仰卧位,上肢自然平置于躯干两侧.解剖观察锁骨下静脉的行程,测量与该静脉有关的数据.结果 ①锁骨下静脉长度:男性左侧平均值长3.24cm,右侧平均值长2.87cm;女性左侧平均值长2.63cm,右侧平均值长2.31cm,左侧较右侧长(P<0.05);②锁骨下静脉距锁骨下缘的垂直距离:男性左侧2.12cm、右侧1.95cm;女性左侧2.63cm、右侧1.92cm,左侧较右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头臂静脉与上腔静脉纵轴的夹角;男性左侧平均值为44.51°、右侧平均值为26.36°;女性左侧平均值为47.75°、右侧平均值为25.21°.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左侧夹角较右侧大(P<0.001).结论 锁骨下静脉与锁骨下缘交叉,且位置表浅,前面仅覆以皮肤,皮下组织和锁骨下肌,只要掌握好要点,完全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建议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点应选在锁骨下缘中内1/3交界处.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头静脉、颈外静脉和颈横静脉的解剖学观测,为护理操作、颈部相关临床外科手术操作和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形态依据.方法:对20具尸体标本头静脉、颈外静脉和颈横静脉进行观测,测量并统计相关数据.结果:对40侧头静脉、颈外静脉和颈横静脉走行及汇入点的观测,其中34侧正常,6侧头静脉越过锁骨表面,在锁骨上方距锁骨上缘(14.67±1.21) mm处与颈外静脉、颈横静脉汇合形成一合干,合干行向内下(45.83±1.94) mm后与锁骨下静脉成(31.83±1.94)°注入静脉角.另外,颈外静脉与合干成(94.50±0.84)°,头静脉与合干成(95.17±0.98)°,颈外静脉与颈横静脉成(85.00±1.41)°.结论:正确的认识头静脉、颈外静脉和颈横静脉的走行及汇入点异常情况,对于护理操作、骨外科手术、PICC、颈外静脉穿刺等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共解剖62具男性、成年、固定尸体。除观察叙述了锁骨下静脉的局部位置关系外,并着重测量了与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有关的几种数据: 1.锁骨下静脉与锁骨下缘的交点(C点)至锁骨内端的距离约相当于锁骨内、中1/3交点处。 2.锁骨下静脉在C点的深度,其平均值左侧为2.06±0.055厘米;右侧为2.15±0.044厘米。 3.锁骨下静脉长度:其平均值左侧为3.54±0.108厘米;右侧为3.91±0.098厘米。 4.颈静脉角的位置:包括(1)颈静脉角至锁骨内端的距离,其平均值左侧为3.22±0.078厘米;右侧为3.47±0.078厘米。(2)颈静脉角的深度,平均值左侧为2.18±0.053厘米;右侧为2.23±0.053厘米。以上数据表明颈静脉角深度与锁骨下静脉在C点的深度基本近似。(3)颈静脉角在锁骨的投影部位有三种:ⅰ在锁骨上缘者,左侧占58.33%,右侧占51.67%。ⅱ在锁骨后者,左侧占36.67%,右侧占43.33%。ⅲ在锁骨下缘者,左、右侧各占5.00%。此外,本文根据以上数据对锁下静脉穿刺技术做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4.
颈外静脉插管至上腔静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肝硬变顽固性腹水时行腹腔—静脉分流术,经颈外静脉置管入上腔静脉,对手术实施和普及的意义。方法:取经福尔马林防腐固定的45例90侧成人尸体进行解剖,暴露左、右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用游标卡尺,二角规,量角器测量其长度和夹角。结果:颈外静脉汇入部位分Ⅰ、Ⅱ、Ⅲ、Ⅳ型;颈外静脉距锁骨上方2.0cm处至上腔静脉中段之间长度,左侧13.8±2.9cm,右侧11.5±1.8cm。结论: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管径较粗大,周围无重要结构;操作较易,危险性小,是可供临床穿刺插管选择的静脉。  相似文献   

5.
国人肾血管应用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肾移植和肾血管腔内微创手术等提供肾血管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国人成人尸体30具,其中男性17具,女性13具。对每具尸体的肾动脉和肾静脉的长度、管径、分支部位、肾动脉发出点距髂动脉分叉点的距离,以及副肾动脉存在与否、肾静脉汇入腔静脉角度等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男性:肾动脉平均长度:左侧(2.86±1.11)cm,右侧(4.61±1.72)cm;平均管径左侧(0.62±0.19)cm,右侧(0.69±0.23)cm;副肾动脉出现率为29.4%(5/17),副肾动脉3支发自肾动脉主干,2支发自于主动脉,入肾部位皆位于肾上极。肾静脉平均长度左侧(5.11±1.75)cm,右侧(2.16±0.76)cm;平均管径左侧(1.64±0.58)cm,右侧(1.41±0.50)cm。汇入腔静脉角度左侧为76.2°±28.7°,右侧73.3°±30.1°。女性:肾动脉平均长度:左侧(1.97±1.02)cm,右侧(3.34±1.71)cm;平均管径左侧(0.45±0.22)cm,右侧(0.47±0.19)cm;肾副动脉出现率为23.1%(3/13),2支发自肾动脉,1支发自于主动脉,入肾部位皆位于肾上极;肾动脉过早分叉现象出现率为46.2%(6/13)。肾静脉平均长度左侧(3.53±1.56)cm,右侧(1.43±0.59)cm;平均管径左侧(1.12±0.63)cm,右侧(0.98±0.45)cm。汇入腔静脉角度左侧为53.2°±29.1°,右侧50.3°±27.3°。结论本研究提供国人成人肾血管的应用解剖学数据,对临床肾移植和肾血管腔内微创手术等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头静脉末端的解剖学观测,为临床头静脉插管、穿刺及选用置入管的直径提供必要的解剖学数据支撑.方法:对12具(24侧)成人标本进行双侧颈部、臂部、腋窝及锁骨周围部分解剖,观察头静脉,测量并统计相关数据.结果:12具(24侧)标本头静脉解剖观测,其中19侧属于Ⅰ型(腋静脉型)、3侧属于Ⅲ型(锁骨下静脉型)、2侧属于Ⅱ型(颈外静脉型).腋静脉型、锁骨下静脉型的注入角为(53.64±1.22)°,颈外静脉型注入角为(112.41±3.38)°;头静脉注入点距锁骨的距离为(15.13±0.11) mm,头静脉注入点距喙突的距离(26.52±0.14) mm,头静脉终点外径约为(5.57±0.24) mm.结论:头静脉较少数注入颈外静脉,且注入角度差异大,注入点距锁骨、喙突的距离相对固定.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锁骨上锁骨中点内侧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锁骨上中点内侧新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可行性与优点。方法随机选择新生儿手术16例,采用自行设计的锁骨上锁骨中点内侧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进针点位于锁骨中点内侧0·3~0·5cm,锁骨上约0·5cm,穿刺针针体与冠状面呈向前10°~15°,与矢状面呈40°~50°,针尖指向锁骨内1/3段中点。结果穿刺总成功率93·7%,首次穿刺成功率68·7%,进针深度(1·20±0·22)cm,全部顺利插入中心静脉导管,无气胸、无误穿动脉、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锁骨上锁骨中点内侧新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可有效、安全地应用于新生儿。  相似文献   

8.
冯力  李朝阳  吴冬  敖杰  周伟  李震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5):1878-187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穿刺的经路。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81例,调整手术床头低15°,头偏向左侧45°。采用便携式彩超高频探头、二维显像观察颈内静脉走行,观察其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及颈总动脉关系,测量颈内静脉内径;超声定位下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结果: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以下,颈内静脉在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后面者占80%,位于内侧者占20%;在锁骨上缘水平,颈内静脉内径为1.692(±0.023)cm;其中男性颈内静脉纵轴与穿刺点与同侧乳头连线夹角偏内5.285°(±0.865°)。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试穿刺成功率100%,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7.5%。结论: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穿刺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少;选择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平面,锁骨头前内侧为进针点,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向志碧  鲁冬梅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10):1114-1114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技术操作及肿瘤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患者去枕仰卧、头偏向对侧,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穿刺针从锁骨中点至中外1/3点锁骨下1~2cm范围内穿刺,针尖指向胸锁关节内上缘,针干与胸壁里15°~30°进针,回抽到静脉血后置入硅管,固定。结果:482例中穿刺成功率98.9%,平均留置导管时间56d,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6%。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安全,成功率高,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临床腹膜后手术中下腔静脉的定位和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解剖 5 0具成人尸体标本 ,在下腔静脉起始段 (左右髂总静脉汇合处至左肾静脉上缘之间 )对下腔静脉及其属支进行定位观测。结果 :(1)该段下腔静脉长 13.12± 1.5 1cm ,管径 2 .2 5± 0 .2 4cm。静脉属支 8.75± 2 .0 2支 ,6 6 .3%开口于该段静脉后壁 ,6 6 .4 %位于肾段。 (2 )静脉属支 :①右睾丸 (卵巢 )静脉 (84 .9% ) ,距左肾静脉上缘 3.5 6± 0 .85cm ,汇入该段下腔静脉前壁 ;②腰静脉 (10 0 % ) ,变异大 ,均不成对 ,左腰静脉 (3~ 4支 )较右侧 (2~ 3支 )多 ;③肠系膜外科静脉 (86 % ) ,距左肾静脉上缘 6 .5 4± 1.2 1cm ,从下腔静脉前壁左侧汇入 ;④右肾上腺静脉 (2 0 % ) ;⑤右付肾静脉 (2 5 % ) ;⑥右肾周静脉 (36 % ) ;⑦右膈下静脉 (6 % )。结论 :以上对下腔静脉起始段及属支的观测结果 ,为临床腹膜后影像学及各类手术提供了新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全胃肠外营养(TPN)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探索更为安全简便的深静脉置管途径,我们于1998年1月~1999年8月进行了经中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46例,成功率98%,效果满意。与目前应用较普遍的低位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穿刺相比,有适应症多,并发症少的优点。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男34例,女12例,年龄20~78岁。右侧置管40例,左侧6例,平均置管时间10±35天,置管失败1例,成功率98%。12 穿刺点选择及置管方法:病人平卧,头过伸,下颌旋向对侧45°~55°。穿刺点选择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胸骨头和锁骨所形成的三角形顶点上方15~20c…  相似文献   

12.
我们自1973年5月~1979年5月的6年来共作新生儿锁骨下静脉穿刺61例,100多次(包括尸体),其中临床应用24例,30次穿刺注药、抽血,深感该项技术在急救中意义重大,兹介绍如下: 方法新生儿仰卧,头转向对侧,常规皮肤消毒后,穿刺者左手(背向头)拇、食二指置于穿刺侧锁骨两端下缘,并使皮肤牵紧固定,目测下(或用紫药水定点),右手持针(抽血可用普通6号针头;注药或输液者可用带翼针头),刺入锁骨下缘中点,取与皮肤成15~20°角,紧贴锁骨下缘向后、上、内方进针,朝与胸骨纵轴约45°角方向刺入,过皮下脂肪层后,若系注药,  相似文献   

13.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是在穿刺基础上插管,适用于需持续补液的病人,以使病人免遭频繁穿刺浅静脉之苦,必要时也可作采血化验、插管加压输液或中心静脉压测定.该静脉口径大,位置恒定表浅,为深静脉穿刺之首选静脉.随着医学的发展,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适用于急危重症抢救、接受化疗者及外周血管穿刺困难者.其要点:1.部位:选择在锁骨下方,锁骨中点内侧1~2cm处为穿刺点,也有在锁骨上入路穿刺点向下作垂线与锁骨下缘相交,其交点处作为穿刺点.多选择右侧;2.体姿:采取肩垫枕的仰卧头后垂位,头偏向对侧,也可将床尾抬高,以利于穿刺时血液向针内回流,避免空气进入静脉发生气栓.穿刺侧的上肢外展45度,后伸30度位以向后牵拉锁骨.据解剖所见,锁骨上入路易损伤胸膜,而锁骨下入路一般不易损伤胸膜,操作方便,易穿刺,故锁骨下入路较上入路成功率高;3.穿经层次:穿刺针穿经皮肤、浅筋膜、胸大肌及锁骨下肌达锁骨下静脉,其厚度为3~4cm;4.进针技术:针头与胸部纵轴角度为45度,与胸壁平面角度呈15°进针,导管欲达上腔静脉左侧需插入15cm,右侧则插入12cm;5.失误防范:(1)针尖不可过度向上向后,以免伤及胸膜;(2)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相会处恰为针尖所对,继续进针的安全幅度不如锁骨上入路大,故不可大幅度进针;(3)防止空气进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锁骨下静脉一次穿刺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对76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常规组按常规中心静脉置管法置管。改进组改变进针点及进针角度。即将原穿刺方法锁骨上路锁骨下静脉穿刺法,改进为锁骨下缘内侧3/5与外侧1/5之间交界处;将原进针角度30°~40°,穿刺成功后与皮肤成角30°改为<15°,进入锁骨后针栓下压使针头向上紧贴锁骨进针。结果:改良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2.5%,无1例出现气胸,常规组一次穿刺成功率75%(P<0.05)。结论:改良组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3岁.持续性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心电图示急性下壁、正后壁和右室梗塞,相继出现 I°A-VB、Ⅱ°和Ⅲ°A-VB,频发室性早搏.静注阿托品和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无效,行右心室临时起搏器安装术.住院第三周仍存在高度A-VB,暂时关闭起搏器时最长6s内无心室电活动,即起搏依赖现象.故行右心室永久起搏器安装术.术中见J型钢丝经锁骨下静脉不能送达上腔静脉.给76%泛影葡胺,见造影剂滞留于锁骨下静脉内,部分逆流到颈内静脉.上腔静脉上端周围较细,静脉呈网状分布,由此侧支引流至上腔静脉下段.上腔静脉上端造影呈细线状不规则狭窄.狭窄段长约3cm,最狭处腔内直径仅0.1cm,导引钢丝不能通过.右侧锁骨下静脉几乎完全闭塞.遂放弃上腔静脉途径,改为右髂外静脉进路.于腹股沟上方2cm处沿韧带走行方向作切口,分离皮下组织,造囊袋放置起搏发生器(VVI、PCI公司445型).在髂外动脉内侧穿刺股静脉(实为髂外静脉)插入电极起搏导管,经下腔静脉达右心室.调整电极位置、满意后测得阈值0.6V,脉宽0.6ms,阻抗800Ω,R波高度5.7mV,起搏频率70次/min.固定电报导管和起搏发生器.局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解剖 1 具成年女尸时,发现其下腔静脉左侧变异,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该具成年女尸下腔静脉由左、右髂总静脉在腹主动脉分叉(分为左、右髂总动脉)的左后方合成,约平第 5 腰椎下缘水平沿腹主动脉左侧上行,根据其从下向上走行,下腔静脉分为左侧段、斜行段和右侧段 3 部分。下腔静脉上行至第 1 腰椎下缘水平,斜行穿越过腹主动脉的前方移行为斜行段,此段长约 4.7 cm,在腹主动脉的右侧与右肾静脉汇合后入肝脏面的腔静脉窝。腹主动脉位置、走行均属正常。下腔静脉在腹腔内的行程属右侧异位,部分下腔静脉的属支也相应发生了变化:(1)左肾静脉在第2腰椎处平行于左肾动脉的下方直角注入下腔静脉,而右肾静脉在第 2 腰椎水平行于右肾动脉的上方,上升 2.6 cm 后,以锐角汇入下腔静脉;(2)左侧卵巢静脉横径 0.8 cm 注入下腔静脉,而右侧卵巢静脉横径 1.0 cm 却注入右肾静脉,这两条静脉均与正常相反的位置回流,这种变异很可能与下腔静脉的移位有关。同时左右肾的位置和左右输尿管过骼血管的位置也发生了与正常相反的变化。左肾下端低于右肾下端 1.5 cm,左肾位于第 12 胸椎至第 3 腰椎体之间,右肾上端平第 11 胸椎,下端平第 2 腰椎体。左输尿管过骼外动脉起始处进入盆腔,右侧输尿管则过骼总动脉的末端进入盆腔。两肾门的位置均属正常,约与第1腰椎平齐,左肾明显缩小平右肾。肾上腺形态位置属正常。  相似文献   

17.
小儿腘静脉穿刺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积累小儿血管的解剖学资料 ,为临床小儿静脉穿刺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在 3 0侧学龄前儿童下肢防腐标本上 ,观测静脉及与动脉、胫神经的位置关系。应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测中班儿童 60侧静脉及动脉等。结果 :①静脉与动脉、胫神经的位置关系 ,窝上段静脉暴露段长度为 (1.5 6± 0 .2 9)cm。静脉深面为动脉 ,外侧为胫神经 ;静脉呈深浅关系 ,两者重叠 1/2以上者占83 %。在窝中、下段上述结构逐渐移位 ,至下段由浅而深依次为胫神经、静脉、动脉 ;②静脉体表投影 :膝关节伸直位 ,通过髌骨上缘最突点的水平线上 ,距股二头肌肌腱内侧 (0 .74± 0 .13 )cm处 ;在髌骨下缘最突点的水平线上 ,距股二头肌肌腱内侧为 (1.2 3± 0 .2 0 )cm处 ,上述二处的连线为静脉体表投影。结论 :小儿静脉穿刺在窝上段和静脉体表投影线上 1/3段较安全 ,中 1/3段及其以下部位穿刺时有可能伤及动脉和胫神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深静脉置管导引钢丝j型头方向对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颈内静脉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危重患者432例,按照导引钢丝j型头预先设置方向分为a(头侧)?b(脚侧)两组,每组216例?观察两组患者锁骨下静脉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结果:a?b两组选择左右两侧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比例无显著差异(p > 0.05)?A组有100例误入同侧颈内静脉,其中右侧锁骨下静脉组异位率为55%,左侧锁骨下静脉异位率为28%,两侧相比右侧异位率明显高于左侧(p < 0.05)?B组中右侧锁骨下静脉异位率也高于左侧(p < 0.05)?A组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其中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组误入颈内静脉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中右侧锁骨下静脉组;与b组相比,a组中左侧锁骨下静脉误入左颈内静脉也明显高于右侧,a组左侧锁骨下静脉误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b组(p < 0.05)?结论:导引钢丝j型头预先方向对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有明显影响,预先将j型头方向朝向脚侧可显著降低导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正常成人海马结构、杏仁核及前颞叶的MRI体积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确定正常成人海马结构、杏仁核及前颞叶体积的正常值范围。方法 对 10 2例 2 0岁及以上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正常受试者分组后行头颅斜冠状位 MRI扫描 ,在 T1 WI上测定各结构体积。结果 标准化后前颞叶体积均值 :右侧 :2 0岁~组 5 9.0 7± 2 .0 2 cm3;4 0岁~组 5 5 .5 5± 2 .2 3cm3;≥ 6 0岁 ,5 2 .88± 2 .0 7cm3。左侧 :2 0岁~组 5 7.2 5± 2 .15 cm3;4 0岁~组 5 3.2 3± 1.72 cm3;≥ 6 0岁组 5 1.6 3± 2 .0 2 cm3。杏仁核体积均值为 :右侧 :2 0岁~组 1.5 4± 0 .0 9cm3;4 0岁~组 1.38± 0 .0 8cm3;≥ 6 0岁组 1.2 9± 0 .0 9cm3。左侧 :2 0岁~组 1.37± 0 .0 9cm3;4 0岁~组 1.2 9± 0 .0 8cm3;≥ 6 0岁组 1.2 3± 0 .0 9cm3。海马结构 2 0~ <6 0岁年龄段正常值右侧为 :2 .5 2~ 3.11cm3,左侧 2 .4 0~ 2 .98cm3;≥ 6 0岁组右侧及左侧正常值范围分别为 :2 .33~ 2 .6 5 cm3,1.98~ 2 .6 4 cm3。海马结构体积在 6 0岁以后减小较明显。上述结构体积在男女及利手分组中无显著性差异 ,均与年龄呈负相关。结论  MRI能有效地评价海马结构、杏仁核和前颞叶的体积 ,为临床某些精神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股静脉氧饱和度与上腔静脉氧饱和度作为休克复苏导向目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ICU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依据:同时留有经股静脉及经颈内/锁骨下静脉留置两个中心静脉导管,同时抽取一对(经股静脉,经颈内/锁骨下静脉)血标本,做静脉氧饱和度(股静脉氧饱和度SfVO2,上腔静脉氧饱和度ScVO2)及乳酸(Lac)测定。结果:49例患者入选,经股静脉及经颈内/锁骨下静脉采集血标本测定,SVO2平均值分别为67.1%±11.9%,71.1%±10.6%(P=0.002),平均偏倚为4.0%±11.1%。血乳酸平均值分别为:经颈静脉/锁骨下:2.94±4.1;经股静脉:2.82±3.1;(P=0.15)。结论:经股静脉与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同时采血标本测得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以上样本对比SVO2值偏离>5%,Sf-VO2不能代替ScVO2作为指导复苏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