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手术后联合不同辅助治疗手段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12例首诊GB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随访及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影响生存时间的多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 112例患者纳入分析,随访结束存活18例,随访期间死亡94例,平均生存时间(14.7±1.69)个月.手术全切、IDH1突变阳性、术后2~4周内开始放疗、Stupp方案后长周期维持替莫唑胺影响患者的总生存时间.COX回顾分析显示患者手术全切(P=0.003)、术后2~4周开始放疗(P=0.000)是影响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挽救性治疗手段对生存时间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全切及术后早期开始放疗能延长GBM患者生存期,以IDH1/2基因为代表的分子检测能很好地判断高级别胶质瘤的生存预后.  相似文献   

2.
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因素的 Cox 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状况分析,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2007~2008年期间104例食管癌切除术患者;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随访3年。采用 Life Tables 、Kaplan-Meier 、Cox 比例风险回归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3年内累积死亡61例,中位生存时间35.23个月,术后第1、2和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7%、62%和48%,以术后第24个月死亡风险最高;(2)单因素分析:饮酒、TNM 分期、淋巴结状态是影响预后的因素;(3)多因素分析:淋巴结状态(RR =2.399,P=0.002,95% CI :1.385~4.154),饮酒(RR =0.470,P=0.008,95% CI :0.269~0.882),消化道重建方式(RR =1.910, P=0.018,95% CI :1.118~3.262)是影响预后独立因素。结论食管癌患者预后仍不理想,而淋巴结状态、消化道重建方式和饮酒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肠癌术后患者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exsic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roup 1,ERCC1)的表达对术后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初次诊断为结肠癌并行结肠癌根治术且术后分期为Ⅱ、Ⅲ期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采用FOLFOX6( L-OHP+5-Fu+CF)方案辅助化疗,并进行3年随访。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患者癌组织中ERCCl蛋白。结果:60例结肠癌患者组织中ERCC1的阳性表达率为41.67%,低分化腺癌患者中ERCC1阳性表达率较高分化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ERCC1阴性表达者3年DFS优于阳性表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表明,ERCC1是结肠癌患者DFS的影响因素( RR=3.45,95%CI:1.47-7.54,P=0.012)。其中在同一ERCC1表达水平下,分化程度越高的患者,预后越好( RR=0.41,95%CI:0.22-0.75,P=0.023)。结论:ERCC1表达水平可以作为预测结肠癌Ⅱ、Ⅲ期患者术后辅助化疗无病生存时间的预测指标。 ERCC1阴性表达的患者无病生存时间延长,可以从奥沙利铂为主的FOLFOX方案中受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短程放疗联合替莫唑胺(TMZ)方案在术后KPS评分较差的老年胶质母细胞瘤(GBM)患者治疗中的生存获益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行完整切除但术后KPS评分不佳的新诊断老年GBM患者71例,对不同MGMT状态下各辅助治疗方案进行生存分析和比较.结果 71例患者年龄65~85岁,平均(71.10±5.19)岁,其中男50例,年龄(71.36±5.35)岁,女21例,年龄(70.48±4.90)岁;其中62例在随访截止日期前死亡,总体平均生存期(OS)(11.92±0.51)个月,2年生存率0;接受短程同步放化疗联合TMZ辅助治疗组平均生存期显著提高(P=0.002),与单纯短程放疗组相比差异性最大(P=0.001),而单纯短程放疗与单纯TMZ辅助治疗组之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免疫组化MGMT阴性表达组患者更能从短程同步放化疗联合TMZ辅助化疗中获得生存获益(P=0.004).结论 对于≥65岁接受肿瘤切除后功能状态不佳的老年GBM患者,短程同步放化疗联合TMZ辅助治疗可能是一种能获得更多生存获益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案,在MGMT启动子甲基化患者中,这种获益优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后程适形放射治疗(LCCR)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疾病控制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常规放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Ⅲ期(ⅢA、ⅢB)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1例。10例接受常规放疗36Cy后进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41例接受2周期化疗后再进行常规放疗和三维适形放疗。放疗总剂量56~70Gy。对近期疗效与疾病控制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51例患者总有效率为72.5%,中位疾病控制时间7个月(3—17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KPS评分是影响近期疗效的重要因素(P=0.015);治疗前KPS评分、病理类型、是否化疗和近期疗效是疾病控制时间的影响因素(P值分别为0.024、0.011、0.055、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近期疗效是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疾病控制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P=0.030)。结论后程适形放射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显示了较好的近期疗效,近期疗效是患者疾病控制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总结25例成人丘脑恶性神经胶质瘤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6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脑胶质瘤科收治的病理明确的25例成人丘脑胶质瘤患者,记录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Karnofsky(KPS)评分、临床症状、治疗情况、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COX回归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患者症状包括头晕头痛、肢体运动障碍、肢体感觉障碍、视力障碍、恶心呕吐、癫痫、记忆力下降和面瘫。11例患者行立体定向活检,14例患者行部分或近全手术切除,20例患者接受了同步放化疗和替莫唑胺化疗,25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1.1个月(9.4~47.7个月),中位PFS 15.0个月(1.3~30.1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症状持续时间(P=0.002)和KPS(P=0.003)是本组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个月和KPS≥70分的患者预后较好。手术联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是成人丘脑胶质瘤主要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早期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为早期乳腺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2002~2008年收治的65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资料,随访观察患者的复发、转移情况.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无瘤生存率,Log-rank检验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6.7% 、91.7%.单因素统计分析发现,肿瘤分期、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CerbB-2,Ki-67可显著影响乳腺癌转移、复发情况(P<0.05);术后联合化疗、放疗或内分泌治疗均可降低复发转移率(P< 0.05);COX分析显示,肿瘤分期(RR=2.39,95%CI=1.14~4.71),肿瘤大小(RR=3.92,95%CI=1.05~5.53),淋巴结转移(RR=2.23,95%CI=1.21~3.92),病理类型(RR=1.14,95%CI=1.01~5.78),CerbB-2阳性(RR=1.49,95%CI=1.13~7.76),Ki-67(RR=1.69,95%CI=1.04~6.77),化疗(RR=1.59,95%CI=1.21~4.47),放疗(RR=1.74,95%CI=1.11~6.23),内分泌治疗(RR=1.95,95%CI=1.18~6.42)是影响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的因素(P<0.05).结论 肿瘤分期晚、肿块大、存在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为浸润性、CerbB-2及Ki-67阳性是早期乳腺癌发生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而术后联合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均可显著降低患者复发、转移率.对于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降低复发转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调强放射治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综合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46例颅内恶性胶质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调强放疗组(RT组)和调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组(RT+TMZ组),各23例。两组均在术后开始接受调强放射治疗,RT+TMZ组加服TMZ化疗。评价两组患者1、2、3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及近、远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RT+TMZ组的1、2、3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均高于RT组(均P〈0.05)。发生Ⅲ度以上白细胞下降、急性及晚期放射性脑损伤等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调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可提高恶性脑胶质瘤患者治疗有效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低级别胶质瘤术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TMZ)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预后相关因素,为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01月至2014年01月年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的66例低级别胶质瘤术后患者,将患者分为两组,化疗组(36例)行手术和放疗后,进行6个周期替莫唑胺化疗,对照组(30例)手术后仅放疗,对比两组患者的PFS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并分析影响预后效果的各项因素。结果化疗组的中位PFS为52.2个月,对照组的中位PFS为48.6个月。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的Log-rank法进行检验,两组PF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单因素分析,是否TMZ化疗和术前KPS评分是影响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的重要临床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是否TMZ化疗、术前KPS评分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多数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血液学毒性及胃肠道等不良反应轻微,都可耐受。结论低级别胶质瘤患者进行替莫唑胺化疗可以促进PFS延长,而是否TMZ化疗,术前KPS评分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两种不同手术路径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疗效。方法研究纳入107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根据手术路径不同分为两组:左胸入路组和Ivor-lewis组。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COX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差异,并用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比较术后并发症、淋巴结切除情况以及其他临床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患者的一般特征、总体生存时间(P=0.315)、无复发生存时间(P=0.246)、术后胸腔总引流量(P=0.241)、淋巴结切除个数(P=0.065)、阳性淋巴结个数(P=0.188)等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左胸入路组患者失血量显著少于Ivor-lewis组(P=0.007),手术时间也明显较短(P=0.042)。COX回归分析显示,T分期(P=0.001)、N分期(P=0.007)和转移淋巴结率(MLR,P=0.040)均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vor-lewis和左胸入路均为胸中段食管癌手术的可选路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左外叶切除和左半肝切除对左外叶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我院接受左外叶或左半肝切除的278例左外叶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行左外叶切除患者223例、行左半肝切除患者55例,所有患者均术后接受随访。应用Kaplan-Meier 法绘制并比较行左外叶切除或左半肝切除患者的总体生存、肿瘤复发曲线,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窄切缘(HR=1.427,95% CI 1.014~2.006,P=0.041;HR=1.441,95% CI 1.062~1.955,P=0.019)、MVI阳性(HR=1.598,95% CI 1.137~2.246,P=0.007;HR=1.374,95% CI 1.018~1.854,P=0.038)、肿瘤直径≥5 cm(HR=1.691,95% CI 1.188~2.408,P=0.004;HR=1.359,95% CI 1.003~1.841,P=0.048)、肿瘤多发(HR=1.855,95% CI 1.211~2.840,P=0.005;HR=1.950,95% CI 1.327~2.863,P=0.048)是患者术后总体生存和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外叶切除和左半肝切除术后1、3、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9.7%、64.5%、45.5%和90.9%、72.7%、52.2%(P=0.329),1、3、5年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8.4%、53.4%、71.5%和14.5%、41.8%、62.1%(P=0.1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宽切缘的左外叶切除和左半肝切除患者术后1、3、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2.3%、71.5%、53.1%和90.9%、72.7%、52.2%(P=0.965),1、3、5年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3.8%、45.4%、67.1%和14.5%、41.8%、62.1%(P=0.6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窄切缘的左外叶切除和左半肝切除患者术后1、3、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6.0%、54.8%、34.9%和90.9%、72.7%、52.2%(P=0.036),1、3、5年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4.7%、64.5%、77.7%和14.5%、41.8%、62.1%(P=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外叶切除和左半肝切除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1%(36/223)、20.0%(11/55),肿瘤分化Ⅲ/Ⅳ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4/223)、3.6%(2/5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手术方式不是左外叶H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肿瘤邻近门静脉矢状部,行左外叶切除只能获得窄切缘时,建议行左半肝切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行肝切除术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及影响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7年6月-2013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肝切除的92例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K-M法及Log-rank分析筛选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使用COX回归检验模型明确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患者总体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7.1个月,年龄<60岁(P =0.001)、AFP≥400 ng/mL(P=0.037)、微血管侵犯(P=0.007)、肝大部切除(P=0.001)为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总体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3.5个月,AFP≥400 ng/mL(P=0.017)为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部分晚期肝癌患者经肝切除治疗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替莫唑胺联合放疗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对2006年8月至2011年3月287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按0.9:1随机分为放疗组136例,替莫唑胺+放疗组151例。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分析两组患者2年总体生存时间及无复发生存时间。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纳入年龄、性别、手术切除范围、小型精神状态量表评分、WHO体力状况评分等,评价两放疗组患者死亡风险率,同时比较单个影响因素间相对死亡风险。结果随访2年后,替莫唑胺+放疗组中位生存期14.8个月,放疗组11.7个月。替莫唑胺+放疗组调整死亡风险率为0.53(95%CI0.41~0.67;P<0.01)。替莫唑胺+放疗组无复发中位生存期6.8个月,放疗组4.9个月。手术切除程度与生存时间有明确关系(P<0.01);从活检及部分切除到大部分切除再到次全切,死亡风险依次下降0.64(95%CI0.54~0.73)。结论替莫唑胺联合放疗能明显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手术切除程度仍对该类患者预后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陕西医学杂志》2017,(1):68-70
目的:探讨脑间变性星型细胞瘤术后调强放疗并同步替莫唑胺化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5例术后经病理确诊的脑间变性星型细胞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调强放疗并同步整合加量技术,并同步口服替莫唑胺进行化疗,随访2年期总生存率,对影响脑间变性星型细胞瘤术后预后的独立因素进行评估。结果: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41.8个月,所有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2.4个月,1年、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7.9%、58.5%;未观察到与治疗相关的死亡,血液学毒性主要表现血小板、白细胞减少,不良反应为头痛、呕吐恶心,I~II度骨髓抑制率为84.00%,III度骨髓抑制率为16.00%,未发现IV度骨髓抑制;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手术切除情况、肿瘤位置等对脑间变性星型细胞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WHO分级、KPS评分、术前化疗情况等因素对脑间变性星型细胞瘤术后患者预后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WHO分级(P=0.002)、KPS评分(P=0.036)是影响脑间变性星型细胞瘤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脑间变性星型细胞瘤术后调强放疗并同步替莫唑胺化疗临床效果确切,WHO病理分级和术前KPS评分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胃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江西省肿瘤医院连续收治的18例胃腺癌脑转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患者男13例,女5例,中位年龄56岁(16~83岁)。患者诊断脑转移前均有神经症状,常见不适为头痛(38.9%)、乏力(33.3%)和恶心呕吐(22.2%)。确诊胃癌至发现脑转移的中位时间为10.4个月。同时性脑转移者5例,异性脑转移13例。44%为单一脑转移灶,56%为多发脑转移。13例(72.2%)合并颅外转移,常见部位是远处淋巴结(92.3%)、肝脏(46.2%)和骨(30.8%)。根据脑转移瘤治疗方式将患者分成3组,A组( n=7)给予地塞米松对症处理;B组(n=7)地塞米松联合全脑放疗(WBRT );C组(n=4)在激素的基础上,接受全脑放疗和三维适形放疗。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5个月(95% CI1.25~3.75个月),1年生存率16.7%。A、B、C3组中位总生存分别为1.9个月,2.5个月和20.7个月;A组与B组患者比较,总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6),C组患者生存获益明显( P=0.012)。单因素分析发现,ECOG评分0~2分(P=0.022)、组织学分级G1~G2(P=0.05)、异时性脑转移(P=0.039)、其他部位转移0~1个(P=0.005)和接受放疗(P=0.034)的患者预后较好;多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P=0.012)和合并其他部位转移(P=0.009)是胃癌脑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胃癌脑转移预后极差,通过多学科诊治有望延长部分患者的生存时间,ECOG评分和颅外转移可能是预测胃癌患者疗效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恶性胶质瘤术后=三维适形放疗的预后因素。方法收集我科行三维适形放疗的脑恶性胶质瘤患者91例,年龄19~73岁,中位年龄58岁。采用Log—rank检验组间差异,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生存时间3~3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1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KPS〈60分及原发肿瘤/〉5cm是预后不良因素,而性别与是否化疗对预后则无明显影响。多因素分析仅显示年龄是独立预后因素,HR:1.9548,95%CI:1.2883—2.9662,P=0.0016。结论年龄是脑恶性胶质瘤术后三维适形放疗的独立预后因素,年龄i〉60岁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肝切除术是肝细胞癌的最有效治疗方法,但根治性切除术后高复发率是影响预后的最主要因素。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是常用的预防肝癌术后肝内复发的手段,但是其真实作用存在较多争议,本研究旨在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进一步探讨辅助性TACE的价值。方法: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220例肝细胞癌患者接受肝切除术。104例符合条件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治疗组56例,术后1月接受了辅助性TACE治疗,对照组48例,术后不接受任何辅助性治疗。患者接受定期随访,统计分析术后无瘤生存及总生存情况。结果: 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1月(2-38月),对照组为13月(2-59月),P=0.005。术后1、2、3年复发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50%、85.7%、89.3% vs. 46.8%、58.3%、62.5%,P=0.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提示:术后辅助性TACE、AFP、完整包膜、肝硬化、合并肉眼癌栓及肿瘤Edmondson-Steiner分级是影响术后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9月(4-41月),对照组为24月(5-59月),P=0.789。术后1、2、3年生存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5.6%、59.5%、36.5% vs. 75%、50%、41.7%,P=0.789。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提示:AFP、完整包膜及肿瘤Edmondson-Steiner分级是影响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根治性肝切除术后辅助性TACE并不能显著改善肝细胞癌患者的无瘤生存及总生存,甚至可能会弊大于利,因此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应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原发中枢神经系统(PCNS)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PCNS-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 结果 61例PCNS-DLBCL患者,发病年龄中位数为58岁(11~76岁),以颅内高压和肢体言语障碍为最常见临床表现,病灶好发于大脑半球,深部病灶受累常见。61例均接受部分或全部肿瘤切除,29例术后接受单纯化疗,15例术后接受化疗+放疗,其余17例单纯手术治疗。累计4年总体生存率(OS)为50.1%,无进展生存率(PFS)为41.4%。对所有患者的OS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接受化疗明显优于单纯手术(70.6% vs 0.0%,P=0.000),KPS评分≥70分者优于<70分者(64.8% vs 36.0%,P=0.029)。COX回归分析显示,单纯手术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对接受化疗的44例患者分析提示,男性、KPS评分<70分及多病灶为危险因素,但多因素分析中所有因素预后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接受化疗+放疗的患者4年OS较接受单纯化疗更高(83.9% vs 63.7%,P=0.115),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对于病理类型为非生发中心的30例患者,化疗中使用美罗华较未使用者4年OS较高(100.0% vs 60.9%,P=0.081)。 结论 PCNS-DLBCL预后不佳,化疗是改善生存的重要措施,而化疗+放疗可能更优于单纯化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放疗结合替莫唑胺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分别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Medline、OVID数据库,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提取数据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的研究中替莫唑胺组对比单独放疗组汇总显示:12个月总生存率[RR 1.22,95%CI(1.01,1.47),P=0.04]、24个月总生存率[RR 2.65,95%CI(1.86,3.78),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2个月无进展生存率[RR 2.59,95%CI(1.53~4.40),P=0.000 4]、24个月无进展生存率[RR 6.77,95%CI(2.82~16.26),P<0.01],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血液毒性反应:替莫唑胺组中同步治疗期对比放疗期[RR 3.21,95%CI(1.89,5.46),P<0.01];替莫唑胺组中辅助治疗期对比放疗组[RR 6.11,95%CI(3.70,10.09),P<0.01];替莫唑胺组中同步治疗期对比辅助治疗期[RR 0.48,95%CI(0.36,0.65),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非血液毒性反应事件[RR 1.11,95 %CI(0.72,1.70),P=0.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放疗结合同步和随后辅助替莫唑胺治疗提高了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较高血液毒性反应发生率与替莫唑胺治疗药物相关.  相似文献   

20.
赵继伟  李青山 《河北医学》2014,(8):1304-1307
目的:探讨胸部恶性肿瘤患者接受三维适形放疗(3D-CRT)所致放射性肺炎(RP)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胸部恶性肿瘤(包括肺癌、食管癌)患者192例,分别记录各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心血管疾病史、糖尿病史、KPS评分、放疗开始的时间及发生放射性肺炎的时间,记录放疗总剂量及双肺的V5、V10、V20、V30及双肺的平均剂量,使用CTC AE4.0标准定义放射性肺炎及其分级。分别使用t检验及X2检验评价各因素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其中31例发生放射性肺炎,急性放射性肺炎16例(51.6%),晚期放射性肺损伤15例(48.4%)。各组数据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V5≥56%、V10≥41%、V20≥27%、V30≥19%是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危险因素;肺平均受量≥11.4Gy是发生放射性肺炎的相关因素;放疗总剂量达到56Gy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患者的性别、年龄、心血管疾病史、KPS评分与RP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放疗总剂量、双肺的V5、V10、V20、V30及肺平均受量均是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明显升高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